APP下载

明代医家王肯堂医学成就研究

2010-04-07周祖贻谭达全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0年9期
关键词:痈疽医家

周祖贻,谭达全,刘 锐

(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 长沙 410208)

王肯堂(1549~1613年),明代著名医学家,字宇泰,一字损仲,号损庵,自号念西居士、郁冈斋主。明代金坛(今江苏省金坛县)人氏。王肯堂从小出生于官宦之家,其父王樵,字明远,明嘉靖进士,历任刑部员外郎、右都御史等职,卒赠太子少保,谥恭简,在《明史》中有记载。王樵与其子肯堂思想主张不同,他专重举子业,倡政事,兴改革,但肯堂不愿子承父业,一心行医治病,其父以行医妨碍举业,大加反对,严禁肯堂继续行医,而肯堂不愿放弃,仍孜孜不倦地学习医学。其治学严谨,著书立说,深造有得,医术精湛,闻名于世。肯堂不但医术高明,而且医德高尚,对病家不分贵贱贫富,一心救治,对一些束手无策的重病患者,凡来求诊者无不立应,毫无厌烦之心。在他的医书中还专门写了“医家五戒”、“医家十要”,为从医者制定了行医守则,在中国医德史上非常有影响。

1 医学著作

王肯堂善于积累经验,著述颇丰,本文将其主要著作和他人编撰整理肯堂学术思想的论著简介如下:(1)《证治准绳》(又作《六科证治准绳》,44卷,历时11年完成,这是他对中医学最大贡献的一部著作,该书博涉古今,论述详实,内容丰富,其中包括杂病证治准绳、杂病证治类方、伤寒证治准绳、疡医证治准绳、幼科证治准绳、女科证治准绳六部。所述病证皆以证治为主,涉及病种极为广泛,不仅综述了历代著名医家的治疗经验,并根椐自己的从医经验,阐述本人见解,诊断精准,治疗方法详细,通俗易懂,用药遣方实用,受到后世医家的一致好评,被公认为“博而不杂,详而有要”,“以致300年来承学之士奉《六科证治准绳》为宝山玉海”,流传极广;(2)《医镜》共 4 卷,为医学入门书。本书为王肯堂所撰写,后经张玄暎、蒋仪用校订刊行,故蒋仪用说:“宇泰先生,发明医理,著述行世,式从已久,门下订疑问难,盖多其徒,但理学渊微,卷帙浩淼,学人苦无津梁,先生手示此编,指其大要,令一披览,而晓然于辨证用药,真昭彻如镜,遂以医镜名编。”这也可说是《医镜》书名由来。全书涉及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以及五官科,每病都是先立论阐述其理,后列药例治疗,简明扼要,一目了然,重点突出;(3)《医辨》亦名《王宇泰医辨》,共3卷,署名王肯堂撰。从书中序言推测,该书为后人整理编纂王肯堂的经验而成,序中说:“予尝搜索先考橘轩翁平生抄录,得王肯堂医论摘抄数十叶,读之,其中颇多要语良方,但憾未见全书。顷书坊人携来一书请序,题曰《王宇泰医辨》。”其书内容与书写风格也与以前有所不同,存在一些误点,和王肯堂以前的书有重复之嫌;(4)《医论》亦称《肯堂医论》,共3卷,注明王肯堂撰写。一卷、二卷为明·殷仲春订正,清·顾金寿评;三卷为明·高杲订正,清·顾金寿评;(5)《灵兰要览》,共 2 卷,由王肯堂撰写,顾金寿评订。《灵兰要览》原为王肯堂手书秘本,其中不少医案在王肯堂的《郁冈斋笔尘》中可以看到,后清雉皋、顾晓澜求得秘本,“欲广济宇内,不秘帐中,”于庚辰年间,重订刊行于世;(6)《胤产全书》又名《妇人胤产良方》,共4卷,王肯堂编著。张受孔序说:“过金坛怀之,以质宇泰王公,并得王公手录,远文梓之,名曰《胤产全书》”;(7)《胎产证治》原为王肯堂著,岳昌源重订。岳昌源系清代著名医家,字鲁山,号泗庵,浙江吴兴人氏,医术精湛。曾删补修改历代名医著作,包括删补王肯堂《医镜》,重订《胎产证治》等;(8)《郁冈斋医学笔尘》共2卷。原为王肯堂从医时的随记笔录,内容十分丰富,尚未整理,后由秦伯未、钱季寅选辑修订。本书选辑于《郁冈斋笔尘》,书中涉及诗文、书画、天文、历法、名物、禅理等内容,其中医药方面的内容占了总篇幅的1/3,其中有不少独到见解;(9)《医学穷源集》,共2卷,原为王肯堂从医时的实录,他作稍事整理,后世医家殷宅心及他的门人记录王肯堂医案,再辑整理,实为6卷。以诊年归类,如卷3:木运年,包括壬子、丁已、壬戍三年;卷4:火运年,包括癸丑、戊午、戊癸年;卷5列土运年,包括甲寅、已未、金运年乙卯、庚申;卷6列水运年,辛亥、丙辰、辛酉和水运续编丙寅等。此书是医案专著,以运气流年对医案进行整理分类,编撰方法与前面之书大有不同,在医案著作编写中独具一格。

2 临证荟萃

王肯堂是伟大的医学家,是承先启后的一代宗师,为祖国医药学的发展和兴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医学临证成就概述如下。

2.1 注疏伤寒,博采众长

王肯堂精研伤寒达30年之久,造诣颇深,学术上不怀偏见,兼收并蓄诸家之长,又有独特见解。注疏《伤寒论》,是《伤寒准绳》的特点之一。他从浩如烟海的医学名著中精心选择了30余家学说,如著名医家成无己、朱肱、王海藏、吴绶、张兼善、赵嗣真、云岐子、戴元礼、李东垣、朱丹溪等摘用次数更多,对有临床实用、论述精辟的文章,更是大篇幅的引用。如王履 《医经溯回集》、张仲景《伤寒立法考》以及《伤寒温病热病说》,论寒温异同,仲景立法旨趣公允,肯堂非常赞赏,全文辑录引用。如《伤寒准绳·发热》篇,收辑了“宋元诸贤表证发热治例”,详列张洁古、王海藏、吴绶、韩祗和等关于表证发热之论述、治法、方药等。特别珍贵的是,王肯堂的书中引用了一些已亡佚的重要资料,比如韩祗和的《伤寒微旨论》原书已佚,无从考证原始资料,而在王肯堂的《伤寒准绳》中有8处引用了该书资料,尤以“韩祗和和解因时法”收录最为详尽,列证有六种,附调脉汤、薄荷汤、防风汤、香芎汤、发表汤、七物柴胡汤、解肌汤等15首方剂,王肯堂《伤寒准绳》一书有大量的节录,使张仲景学术精旨能明于诸贤著作之中,这对研究明及明以前的《伤寒论》学说提供了方便。王肯堂注释《伤寒论》是以义训方法为主,采用串解原文大意方式。一般是先列仲景原文,其次采用后贤注疏意义较胜者,加以串解。遇有他人注语尚不能明白,或有舛误者,则附以自己的注释。王肯堂释论多能切中肯綮,迥发前人之未备。比如阳明一证云:脉浮迟,表热里寒,四逆汤主之。又少阴一证:里寒外热,通脉四逆汤主之。又阳明篇云: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既用承气,是为里热也。又厥阴篇曰: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是谓滑为里热明矣。况知母、石膏性皆大寒,岂应以水济水?王肯堂在这里结合林亿校语,正确运用了本校和理校的方法,于理甚通。

《伤寒准绳》在条文分类上也有其独特之处,而《医镜·伤寒》则串讲六经,条理清晰,类证详尽。王肯堂认为,王叔和编撰的《伤寒论》标三阳三阴篇,较为合理。三阳篇中,凡张仲景曰太阳病者入太阳篇,曰阳明病者入阳明篇,曰少阳病者入少阳篇。在三阴篇中同,亦按三阳之例,太阴、少阴、厥阴之名入其篇。对张仲景不称为三阳三阴之名者,但曰伤寒某病者,则用某方主之,而难分其篇者,则病属阳证,为发热、结胸、痞气、蓄血、衄血之类者,皆归于太阳篇;病属阴证者,如厥逆、下利、呕吐之类者,皆归于厥阴篇。惟燥屎及屎硬、便结等证,虽不称名也独入阳明篇。后人不知其中奥妙,有的误将太阳篇中不称名者亦属太阳,而乱太阳之真;厥阴篇中不称名者误属厥阴,而乱厥阴之真。另外,张仲景曰太阳病者,皆谓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凡曰阳明病者,皆谓胃家实;凡曰少阳病者,皆谓口苦、咽干、目眩,诸如此类,皆省文法。故曰少阴病,反发热、脉沉,用麻黄附子细辛者,是谓脉沉细、但欲寐,而又反热者用之。不可不察“少阴病”三字,但见发热、脉沉便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如此便大失张仲景之法。因此,王肯堂辑录《伤寒论》原文时,打乱了成注本和宋本的条文顺序,悉因楼英《医学纲目·伤寒部》之编次方法。列六经正病在前,而次合病并病、汗吐下诸坏病于后,其次之以四时感异气而变者,及妇婴伤寒。在每经之中,以主症统领之。比如太阳病篇以发热、恶寒、恶风、头痛、项强、身体痛,分析有关全文,阳明病分胃实不大便、不得卧、自汗、潮热、谵语、狂乱、循衣摸床、渴、呕九类,太阴病腹满、腹痛、发黄三类,少阴病分欲寐嗜卧、口燥咽干、咽痛、吐、吐利、下利六类等。每类之中,先备列仲景原文,再附以后贤续法或肯堂注疏,既赅括百家,又不相淆杂。所以《伤寒准绳》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类证研究方法。

2.2 内科杂病,医界灵秀

王肯堂对内科杂病的研究非常深入,有着非常丰富的临床经验,其所撰写的著作,也大多是临床实践的总结。 如杂病著作《杂病证治准绳》、《医辨》、《医镜》、《灵兰要览》、《郁冈斋医学笔尘》,除《杂病证治准绳》有部分内容是理论研究外,其余著作都是临床经验总结。王肯堂治疗疾病有着鲜明的特色,他能从实践中寻求理论的支撑,审证求因,治病求本,能灵活运用各种方法,也不拘泥于现成的方药和方法,且能自制很多方药、膏剂,后世医家称王肯堂为医界灵秀。如治疗头痛之疾,很多医家屡治无效,束手无策,他却认为头为高巅之上,惟有风能到达,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但又不能一视同仁,对于血虚头痛者,要细细辨之。“患病人血必不活,而风行最能燥血,故有愈治愈甚者,此其要尤在养血,不可不审”。治疗哮喘病证,独具匠心,自制一方,效果明显。用当归、川芎、连翘、熟地各二钱,水煎六分,去渣以龙脑、薄荷各二钱置碗底,将药乘热冲下,鼻吸其气,俟温再服碗中汤药。其法与药物雾化吸入法治疗支气管哮喘有异曲同工之妙,王肯堂在400多年前就开始了用雾化吸入法治疗哮喘,可以说他是雾化治疗的鼻祖。

对于治疗患者口内糜烂,口舌生疮,口中秽臭,大多医家认为是胃经有热所致,方用清热寒凉之剂,但一些患者用后无效果。肯堂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和辨证,用药独到,立竿见影。如治疗常熟严文靖,年逾七十未断房事,日服温补之药无数,兼以人参煎粥,苁蓉作羹,致成胃热,满口糜烂、牙齿动摇、口气臭秽,殆不可近,屡进寒凉之品清胃之药,无一效果。有医则用姜、桂反佐之,肯堂则曰“用之必大剧,主用加减甘露饮”,八剂而平也。又如治其子侄口糜,病危候,热甚惟欲饮冷,用人参、白术、干姜各二钱,茯苓、甘草各一钱,煎成后冷饮,经数服后而愈。王肯堂认为,口腔糜烂为膀胱移热于小肠,膈肠不便,上为口糜,或少阳之火气内发热为口糜,治宜清凉之剂利小便或苦寒之剂治郁热,如不效,则加炮姜之类反佐。所以王肯堂在《灵兰要览》中说“服凉药不愈者,此酒食过度,劳役不睡,舌上光滑而无皮,或因忧思损伤中气,虚火泛上无制,用理中汤治之,甚者加附子,官桂噙之”。上述二案,一用反佐,热药凉服而取效;一不可用反佐之法,足见王肯堂辨证用药之方法高超、精细,实为后世医家之医镜也。

王肯堂治疗内伤杂病,先辨虚实,首肯脾肾。患脾虚之疾,补脾不应者,当补其肾,这是王肯堂的一个重要经验总结。他说:“今人只知脾胃当补,补之不应则补其母,如时足矣。而不知更有妙处,而医家所谓脾为太阴湿土,湿之一字分明,土金赖水为用也。故曰补脾必先补肾,肾精不足又须补之以味。古人云补脾不若补肾,又云补肾不若补脾,二言各有妙理,不可偏废也。”又如气滞之为病,常先从肾治。王肯堂认为:气机郁滞不仅在肝,也有因肾经亏虚不足所致者,对此王肯堂也有所述:“肾间动气,为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房劳过度,或禀受素弱,肾经不足,气无管束,遂生郁滞,是生诸痰。”如腹胀一证,有些医家,不辨寒、热、虚、实,均以胀为气也,则一味理气,枳实、厚朴、乌药、香附一类之药全入,然而效果欠佳。王肯堂曰:“医之识见稍高者,以为脾虚不能运化精微之故,而众事于补,然仅可以苟延数月,而多至于因循蹉跎而不可救,此不知补肾之过也”。所以他主张对腹胀而兼痰多发喘,小便不利患者,要施用济生肾气丸,疗效会更加显著。肾气对全身气机运动具有推动作用,因此气虚气滞之胀满等证,适当运用温肾益气的方法,亦有奇效。王肯堂在《灵兰要览》、《郁冈斋医学笔尘》中举例说:如治云中秦大山胁痛,遇劳忍饥则发。用人参、黄芪、白术、当归、川芎、地黄、牛膝、木瓜、山茱萸、石斛等药物,嘱其常服用,积久之疾,果有神效,一朝而愈,终生未复发。

2.3 外科验证 内外兼治

王肯堂在外科方面的贡献,主要是在于他善于总结经验。主要著作是《疡医证治准绳》,此外《医镜》、《灵兰要览》中也有部分外科诊治内容。

在论述痈与疽、疮与疡时,认为形状和外表不同,疾病反应也不同。比如对“痈”:痈之痛只在皮肤之上,其发如火焚茅,初如黍米大,三两日如掌面大,五七日如碗面大即易治。如肿冷,发渴,发逆,治之难愈。疽发或如小疖,触则彻心痛,四边微起如橘孔,色红赤不全变,脓水不甚出,至七八日疼闷喘急不止。若始发肿高,五七忽平陷者,此内攻之候也。指出痈和疽的临床表现有明显的区分。痈疽的发生原因,历代医家认为有五种:一为天行时气;二为七情内郁;三为体虚外感;四为身搏于风冷;五为食炙煿、饮法酒、服丹石等热毒。而王肯堂则以三因学说来分析研究,认为外因应以运气来解释,可由四种原因引起:一曰火热助心为疮,《内经》“少阴所至为疮疹;”“少阴司天,热气下临,肺气上从,甚则疮疡;”“少阴司天之政,初之气,寒乃始,阳气郁,炎暑将起,中外疮疡”等;二曰寒邪伤心为疮疡,《内经》“太阳司天之政,三之气,寒气行,民病寒,反热中,痈疽注下;”“太阳司天,寒淫所胜,血变于中,发为痈疽,病本于心;”“阳明司天之政,四之气,寒雨降,民病痈肿疮疡是也;”三曰燥邪伤肝为疮疡,诚如《内经》“阳明司天,燥淫所胜,民病疮疡痤痈,病本于肝是也;”四曰湿邪疮疡,诚如《内经》“太阴司天,湿气变物,甚则身后痈;”“太阴之胜,火气内郁,疮疡于中,流散于外是也”。此四条,属于天行时气范围。其内因者,王肯堂认为:不论痈疽、瘰疬,不问虚实寒热,皆由气郁而成,诚如《内经》“气宿于经络,与血俱涩而不行,壅结为痈疽。”不言热之所作而后成痈者,此乃因喜怒忧思所郁而成也。治之以远志酒、独胜散,兼以五志相胜之理,如怒胜思之类是也。内因所致痈疽,多为七情太过,五志过极,气机不畅,火邪偏盛,气郁血瘀而成。不内外因者,则认为过食肥甘厚味,荣气不从,逆于肉里,《内经》所谓“膏粱之变,足生大疔,更为持虚;”“东方之域,鱼盐之地,其民食鱼嗜咸,安其去,美其食,鱼热中,咸胜血,故其民黑色疏理,其病为痈疽”。以上所说既不离《内经》和历代医家观点,又有自己独特见解。

王肯堂认为,治疗痈疽外疡,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必须内外兼治,方能有效。内消、内托为内治法,灸法、针烙、敷贴等为外治法。内消法适用于痈疽外疡之初期,如痈疽之证,发无定处,欲令内消,于初起红肿之药是也。同时指出:“当审浅深大小,经络处所,形脉虚实,如发于脑背腰项臀腨者,皆太阳经也,宜黄连、羌活。背连胁处,为近少阳,宜柴胡,并宜败毒散、仙方活命饮。形实脉实,宜漏芦汤、内疏黄连汤、追毒丸等疏利之。气虚者以党参、黄芪为主,血虚者川芎、当归为主,佐以消毒之药,随以引经药,行至病所”。总之,痈疽之证,当察经之传变,病之表里,人之虚实而攻补兼施。如肿痛热渴,大便秘结者,邪在内也,以疏通之。焮肿痛甚者,邪在经络也,以和解之。内托法适用于痈疽已成,气血虚弱。如微肿微痛,而不作脓者,为气血俱虚,以补托治疗之。漫肿不痛,或不作脓,或脓成未溃者,为气血虚甚,以峻补治之。色黯而微肿痛,或脓成不出,或腐肉不溃者,为阳气虚寒,以温补治疗之。凡痈疽不能突起,亦难溃脓,或破后脓坚硬不软,或虽得脓,而根脚红肿开大,或毒气不出,疮口不合,聚肿不赤,结核无脓者,皆为气血虚弱。气血既虚,兼以六淫之邪而变诸证,必用内托,令其毒热出于肌表,则可愈也。凡内托之药,以补药为主,活血祛邪药佐之,或以芳香之药行其郁滞,或加温热之药御其风寒,用托里消毒散、托里散、小托里散、十宣散为要药,但应随证加减。如冬月并气滞之人,五香连翘汤,体虚者去大黄;素体阳虚而不宜用寒药者,小五香汤;形脉实,脓色稠,不可用补药,宜忍冬丸之类。脓液败肉已去,红肿消退,宜用黄芪、人参、当归、白术大剂补之,促使气血旺盛,生长新肉。

对外治之灸法,认为疮疡自外而入者不宜灸,自内而出者宜灸。如初觉发背,欲结未结,赤热肿痛,先以湿纸覆其上,立视候之,其纸先干处,即是结痈头也。取大蒜切成片,如当三钱厚薄,安于头上,用大艾炷灸三壮,即换一蒜片,痛者灸至不痛,不痛灸至痛时方住。其针烙法,大多适用于痈疽初中期,故认为用此法,先察痈疽之深浅以及脓是否已成。高阜而软者,发于血脉;肿平而坚者,发天筋脉;皮色不相辨者,发于骨髓。高阜而浅者,用铍针开之。疽始生白粒,便可消退,渐长如蜂窠者,寻初起白粒上烙,及四围烙四五处,如牛项之皮者,疽顶平而浅者,皆宜用火针烙之。疮口烙者,脓水时下,不能按抑,用纴药使疮口不合,旧用纸捻,及新取牛膝根,如疮口大小,略刮去皮,一头系线妊,不如用翠青、搜脓等锭子,临用以糯米饭,和成软条子,看浅深纴之,外用拔毒膏贴之。疮毒未成,烙之可散;溃而未破,针之可消,但要用得其宜耳。其敷贴法,外科应用较为广泛,不论是疽初、中、后期,均可使用。故认为,疮疡肿初生,似有头而未起,即当贴温热药,引出其热毒。若疮肿初生,即高起四畔焮赤,宜捣生寒药贴敷,折伏其热势,驱逐其邪毒。凡敷贴之法,欲消散肿毒,疏通血脉,如肿皮厚者,以软帛或绵纸,涂药贴敷;如肿皮薄者,用疏纱或薄纸,涂药贴敷至脓溃之后,即贴温肌生肉膏药,逐臭腐,排恶汁,去死肌,生新肉,全藉温肌膏剂之力,切勿用寒凉药水调贴,以致血滞而难愈合。

2.4 儿科病证,审侯独到

《幼科证治准绳》专门论述儿科疾病和用药处方,在《医镜》中也有关于小儿疾病专篇。

对小儿疾病的诊治,王肯堂最为关注小儿指纹,认为:小儿怀抱之时,虽有所苦,而不能言,又不能指其所苦之处。欲诊其脉,则骸骨短小,气血未定,寸关尺又何以区分?浮中沉三取更难分别,故小儿之诊断难于大人。只有诊察虎口之脉,可以为验。其脉在食指外侧,每一节为一关,三节为三关。男视其左,女视其右,有筋脉如丝,映于肉内,仔细视之。其色紫为风,红则为寒,青则为惊,白则为疳,黄则为脾困,青黑则为慢惊,入掌则为内吊,若过三关,为病重之候。同时,还必须结合其他望诊,如小儿呵欠绵绵者,为脏腑受邪;面色赤者,为风热;面色青者,为惊风;面色黄者,为脾虚;多睡者,为内热;口中气热者,为伤风。又如怒而啼哭者,常见于肝病;饮食不节,虽饱而犹求食者,常见于脾病;心神不定,闻响易惊者,常见于惊病;肌肤柔嫩,腠理不密者,常见于风病;性喜吮乳,甘味停积,而又易感风热,常见于痰病等。此外,如小儿腮上有赤脉,囟肿或陷者,为危重症之一;鱼口气粗,啮齿咬人者,为危重症之二;冷汗如雨,痰热不退者,为危重症之三;脐见撮口,锁肚吊肠,为危重症之四;风攻赜颔,唇项肿硬者,为危重症之五;鼻有黑色者,为危重症之六;咳喘喉痛,身热不退者,为危重症之七;四肢虚肿不退者,为危重症之八;胸高而突者,为危重难治症之九;五软五硬者,为危重难治症之十。因此,肯堂诊治小儿疾病,既重视诊察指纹三关,又不忽视其他诊法,如望诊等。

小儿疾病中,急、慢惊风最为常见,但又十分难以审候。王肯堂却有一套对付小儿急、慢惊风良法。他在《幼科证治准绳》一书中曰:“夫风者,在大人则为中风,在小儿则为惊风。大人无惊,故名之曰中;小儿易恐,且易惹风,故以惊名。对于惊风,有急惊、慢惊之分别,急惊多属阳证,而病在表;慢惊多为阴证,而病在里。所以惊风辨证必须抓住阴、阳、表、里而治之。急惊的临床表现:其身常热,其眼常开,手足跳跃,头项强直,痰涎壅盛,啼叫哭泣,烦躁不宁等。慢惊的临床表现:身多不热,其眼半开,手足微掣,精神倦怠,形若木呆,大便或泄等。此外,还有慢脾惊风,其临床表现常为手足不动,遍身皆冷,两眼常合,不能啼哭等,此属慢惊之重者。三者病变,浅深不已,慢惊甚于急惊,而脾惊甚于慢惊,究其原因,急惊者,多由外感风邪,化热内阻,心经积热,肝家生风,肝风心热交争,血乱气并,痰热壅盛,百脉凝滞,关窍不通所致。其治疗以凉泻为主,以茯神为君,佐以麦冬、菖蒲、远志、灯心之类以安心神;用青皮、芍药、黄连之类以泻肝气;用羌活、柴胡、薄荷、防风、荆芥之类以疏其风,再用半夏、胆南星、姜汁、竹沥之类以治其痰。慢惊者,多由急惊过用寒凉或吐利不止,或气虚暴泻暴吐,或久痢气脱等所致,其治疗以温补为主,药用川乌、木香、人参、白术等。若用安心神、抑肝气、疏风、化痰之药,则与急惊相同。而慢脾惊风者,多由慢惊之后,吐泻损脾等所致。其治疗常用温热大补之药,以附子为君,佐以川乌、干姜、炙甘草之类温其里,更用人参、白术补其虚,或用姜制半夏、姜制南星治其痰,而安心神、抑肝气、疏风邪之药,一般毋须应用。王肯堂的这些论述清晰明了,条理分明,在实践中有较好疗效,仍然可供现代中医临床借鉴。

2.5 妇科论治,医验纯熟

在历代医家中,王肯堂是一位全科医生。据史书记载,乡邻妇人有妇科疾病,多找他诊察,效果亦佳。在妇科方面,他积累了很多经验,成就了很多著述,如《女科证治准绳》、《胤产全书》、《胎产证治》等,此外,在他的著作《医镜》中也有妇科的专篇论述。

如治疗女子月经,也是审证详尽。女子月经每月应行1次,周而复始,直至人老衰竭,这是女子的一种特有的生理现象。如果经量适中,色气正常,方为正常。反之则为病患,不可不察之。所以王肯堂在《女科证治准绳》中指出:冲任二脉流通,经血应时,谓之月水。以其平和之气,常于三旬一见,似月盈亏,不失常度。如外为六气所干,内为七情所郁,于是发生月经病。其病者有月经不调者,有月经不通者,有兼痛者,有兼发热者。不调者有月经前期、后期、来无定期,不通者有血滞、血枯,疼痛者有常时作痛、有经前经后作痛,发热者有常时发热、有经行发热等。如月经先期者为血热,色紫者为热甚,紫黑有块为热更甚。月经后期者为血虚,色淡者为血虚更甚,或先或后而色淡稠黏者为痰,或止或来无定期者为气血不调,或一月两至或数日一至者为气虚血热,或经后数日而不止者为血海滑脱,火邪内动,或既止而隔三四日复见微血者,是旧血未尽为新血所催而复出也。在治疗上,如月经先期而色紫者,以凉血为主,宜用黄连为君,佐以栀子、槐花,同四物汤煎服;月经后期而色淡者,以补血为主,宜四物汤为君,佐以丹参、川断、阿胶等;色淡而稠黏者,以化痰为主,宜二陈汤为君,佐以乌药、香附、枳壳、苏梗,并同四物汤加生姜、砂仁煎服;或止或来无定期者,以调气机、补脾肾为主,以白术为君,佐以山药、杜仲、川断、陈皮、乌药、砂仁,同四物汤磨沉香服;或一月两至或数日一至者,以补气凉血为主,宜八珍汤加黄连、山栀、蒲黄等;经候数日不止,以止血凉血为主,宜地骨皮为君佐荆芥、侧柏叶、山栀、地榆、白芍、熟地;经止后隔三四日微见红者,可用四物汤加白术、茯苓、山药、陈皮等,以促使去旧血生新血。王肯堂对妇女月经不调作了详细的分析,如何治疗、处方用药,也一一作了介绍。

对于闭经者,在《胎产证治》、《胤产全书》中也作了详细的记载。他认为:新血滞而旧血凝,多由月事将临,适感暴怒,肝气拂逆,血随气而升,导致经闭;或月事适至,因食生冷,或坐水中沐浴,寒气入内,血凝气滞,亦令经闭;或堕胎多产而伤血,或久患潮热而消血,或久发盗汗而耗血,或脾胃不和,饮食减少,不能生血,或思虑悲哀过度,致心脾亏损,而不能养血,凡此皆能令人经闭。亦有体胖,月经闭者,多为湿痰与脂膜壅滞经脉,气血不畅所致。在治疗上,因感暴怒而经闭者,君以青皮,佐以官桂、木香、当归、赤芍、桃仁、红花、苏木等;因食生冷而经闭者,君以官桂,佐以干姜、木香、香附、厚朴、红花、桃仁等;因感寒气而闭经者,君以官桂,佐以白术、干姜等;因堕胎多产而伤血,潮热而消血者,不可行血,只以四物汤为主,佐以木香、香附、茯神、丹参等;因脾胃不和,饮食减少,不能生血者,亦不能行血,宜白术、人参、茯苓、白寇仁等同四物汤煎服;因忧郁伤心而血涸者,宜调心气,开郁和脾,如石菖蒲、远志、丹皮、沉香、青皮、当归、川芎等;肥胖妇人经闭者,以柴胡、厚朴、枳实为君,佐以苍术、半夏、陈皮、香附等煎服,湿痰去,脂膜开,而月经自然通矣。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王肯堂治疗月经不调和闭经,能抓住妇女的生理特点和疾病的本质,注重寒、热、虚、实这 4条纲要,不脱离气、血、痰、湿四个证候,恰到好处地遣方用药。

治疗妇女血崩证,很多医家束手无策,而王肯堂独辟溪径,从温补凉消入手,取得了非常满意的效果。在《女科证治准绳》一书中,专篇论述血崩证,即血崩篇。对妇女各种类型的崩漏叙述非常详细,既吸取各代医家的长处,又不因循守旧,突出自己的特点特色。其治血崩之法可概括为:温、补、凉、消四法。

王肯堂的医学成就和对医学的贡献远不止上述这些,本文介绍的仅仅是一部分。他在从医生涯中,总结的临证经验,撰写的医学著作,是宝贵的医学遗产。王肯堂的医学成就仍需我们进一步整理和发掘,以期为人类的健康作出更大的贡献。

猜你喜欢

痈疽医家
旴江医家陈建章治疗脾胃病用药规律的数据挖掘研究
基于数据挖掘的现代湖湘男科流派医家治疗激素难治性前列腺癌用药规律研究
《痈疽神秘灸经》与《洞天奥旨》学术思想比较探析❋
新安医家吴楚《吴氏医验录》补中益气法辨治特色
观宋李唐《艾灸图》论“灸治痈疽”
“正统四象说” 与“医家四象说” 相关问题辨析
浅析“灸治痈疽”
清代著名医家莫枚士之《经方例释》临证用药思路探析
浅谈清代河南医家李守先《针灸易学》的学术特色
中医外科痈疽之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