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与开滦煤矿
2010-04-07苏全有
苏全有,韩 洁
(河南师范大学 社会发展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7)
袁世凯与开滦煤矿
苏全有,韩 洁
(河南师范大学 社会发展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7)
袁世凯在担任直隶总督期间,积极致力于收回利权运动。他先后三次参劾开平矿务局督办张翼,令张翼出面收回开平矿务局;收回开平矿务局失败后,创办了北洋滦州官矿有限公司以抵制开平矿务局。其后滦州公司虽遭开平矿务局吞并,但这并不能抹杀他为收回开平矿务局利权所做的努力。总体上看,开平矿务局利权收回事件是我们审视袁世凯的一个窗口,有助于学界得出一个较为完整而符合历史事实的结论。
袁世凯;开平矿务局;开滦煤矿
袁世凯是近代中国臭名昭著的反动人物,似已成为历史公论[1]。其实,这是对历史人物评价简单化,对袁世凯,决不能简单地冠以“窃国大盗”、“卖国贼”等了事,而应该进行全面深入细致的分析[2]。以袁世凯收回开平矿务局矿权事件为例,我们从中可知晓袁世凯的态度鲜明而坚定:当他了解到开平矿务局被卖的真相后甚为愤慨,曾三次参奏,揭发张翼盗卖开平矿产,饬令张翼设法收回开平;当收回开平矿务局矿权的计划失败,他又接受周学熙的建议,札饬天津官银号招股筹办滦州煤矿,以达到“以滦收开”的目的。虽然结果与他的愿望相反,但其收回矿权的努力应予以认同。目前,学界对此问题已有一定研究,随着《开滦煤矿矿权史料》等史料的出版,研究袁世凯与开滦煤矿的相关问题,其条件日趋成熟,这也是本文的学术缘起。
一
开平煤矿是李鸿章奉清政府谕旨,令唐廷枢主持创办的,1877年正式设立开平矿务局,是华北地区早期使用机器开采的重要煤矿。1892年,唐廷枢病故,由道员张翼接办。1900年义和团运动期间,八国联军攻占了天津和唐山地区,此地丰富的矿产资源便成为列强觊觎的目标,开平矿务局的产业和各矿遂遭联军占领,督办张翼也被英军拘禁。借此千载难逢的机遇,天津海关税务司德璀琳阴谋怂恿张翼授予他以保全矿产、便宜行事之权。张翼为寻求列强的庇护,乃札委德璀琳“或借洋款,或集外国股本,将开平矿局作为中外矿务公司”[3]。
德璀琳取得开平矿务局总代理后立即行动起来,他和英商墨林与中国的代理人胡华勾结起来,德璀琳代表开平矿务局作为卖方,胡华代表墨林公司作为买方,签订了出卖开平矿务局的合同,即所谓的条约:“德璀琳及开平矿务局,兹将开平矿务局所有之地亩、房产、产业、物件及一切所享受之利益、利权及国家特施之恩全行移交,卖与胡华及其后裔或其受托司理者。”[4]条约签订后,胡华去英国找墨林公司商量侵夺开平煤矿的具体办法。1900年末,开平矿务有限公司(简称开平公司)在伦敦注册成立。1901年2月,开平公司委任胡华为督办,胡华对张翼进行利诱和威胁,最后签订了“移交约”和“副约”两项合同。从此,开平矿务局一切产业和权益移交给了英国开平公司。张翼在出卖过程中,得到的是公司驻华督办的虚衔,以及5万英镑股票的实惠[5]。
开平矿务局丧失后,张翼为了掩盖他擅自出让、移交中国矿山权益的罪行,即以开平已“加招洋股,改为中外合办”的幌子上报清政府。直到1902年龙旗事件[6]的发生,才使开平矿务局丧失的事情暴露出来。面对英人所提供的张翼签发的给德璀琳的授权书、德璀琳出卖开平矿务局的英文合同以及张翼签字的移交合同,袁世凯惊讶万分。随后,他先后三次参劾张翼。
第一次上奏,袁世凯揭发张翼盗卖开平矿产,建议由外务部照会英公使,声明利权:“臣查矿地乃国家产业,股资乃商人血本,口岸、河道、土地乃圣朝疆域,岂能任凭一二人未经奏准,私相授受!”“且庚子之乱,环球动兵以向我,尚未损失土地,又岂能凭片纸私约,侵我疆域。臣自去冬以来,诘查数月,辩论多次,几乎舌敝唇焦,而两造各执一词,迄无办法。如再含混拖延,日深一日,恐人之占据愈久,即我之办法更穷,应请饬下外务部,迅速照会英使,切实声明。”[4]于是,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二月二十日奉朱批:“著责成张翼赶紧设法收回。如有迟误,惟该侍郎是问。”[4]张翼即在伦敦高等法院起诉,控告墨林及开平公司违约。然而,张翼不敢提出收回开平产业,只要求英国履行副约,他想的只是争取英国开平公司赏给他“督办”的头衔。张翼一拖再拖,没有拿出一项具体措施。
张翼的拖延让袁世凯很不满,于1903年12月11日再次上奏,弹劾张翼意图延宕,声称开平必须挽回,“不特为环球所希闻,抑且为万邦所腾笑,将谓中国之要地、佳产,竟令一二人凭空断送,如此国法何在?国权何在?”“总之,此案关系极巨,为疆域计,为利权计,为目前之时局与将来之后患计,皆有必须挽回,断无弃掷之理”[4]。清廷作出处理:“张翼著先行革职,仍著袁世凯严饬张翼,勒限收回,不准稍有亏失。倘再拖宕,定将该革员从重治罪,并著该督切实挽回,俾资补救,以重疆土,而保利权。”[3]在袁世凯督促下,张翼与开平公司那森进行谈判,最后竟然议定了一个六条协议:“一、英公司不得侵损中国国家主权及地方官事权。二、照纳煤斤厘税,报效银两。三、该公司兴办之事及每年账目,呈报北洋大臣鉴核,国家向定矿章敬谨遵守。四、该公司一切事宜,由张翼与洋总办公平议办。五、不得侵损秦皇岛口岸主权。六、秦皇岛内该公司自置地亩及为中国代理地亩,所有国家主权,地方官事权,该公司俱行遵认。”[4]
事后,袁世凯指出该协议对主权、管理权模糊不清,指出应将开平公司注销,收归中国自管。于是,袁世凯第三次上奏朝政府:“乃现议六条,系与英公司商订,是该公司依然尚在,并未撤销;至各项事权、主权,英公司本不得侵损;厘税报效,该公司本未违误;呈报北洋,只系具文;所议多属赘言。”[3]仍饬张翼继续设法收回开平公司。袁世凯奏请准张翼去伦敦法院对质。张翼带领随员到伦敦,对开平公司进行控诉。据那森函报伦敦:“张翼等前往伦敦,表面上是出庭作证,暗地里要谋求妥协。”[3]最后,伦敦法院判决副约对于各被告都具有约束力。对于这一判决,开平公司提起上诉,最终判决丝毫未使公司蒙受损失。张翼空手回到中国,声称诉讼已无力再争,听凭袁世凯处置。最终,开平公司继续为英商侵占。
袁世凯主持的收回开平公司矿权的交涉,历时数载,锲而不舍,因最终未能成功,故“不得已发生创办滦矿问题,实力抵制,以为外交后盾”[3]。
二
北洋滦州官矿有限公司(简称滦矿)成立于1907年,是袁世凯根据周学熙的建议,令周学熙主持创办的。滦矿为官督商办的企业,由袁世凯札饬天津官银号办理,周学熙担任公司总理。
袁世凯开办滦矿的目的表面上是开平一矿不敷供给,“此矿系为北洋官家用煤便宜而设”[3]。事实上,是想由“以滦制开”而达到“以滦收开”之目的。一方面,在袁世凯的竭力支持下,凭借他的政治势力,为滦矿取得许多经营特权,比如在筹备资金、宽展矿界、减免税厘及其他缴纳等方面都享有优厚的条件。因此,一开始,滦矿的发展状况很好。 另一方面,由于袁世凯没有放弃争回英人攫取的开平矿务局的利权,在他与英人周旋期间,滦矿得以加紧施工。不久,即出现了开平公司与滦矿并存的局面。这无疑给开平英人带来了压力,他们视滦矿为眼中钉、肉中刺,找出各种理由来对付滦矿。开平公司声称:滦矿的成立侵犯其权利,要求英外交部训令驻华公使提出抗议。同时,英外交部也表示英国政府不能坐视任何没收开平公司产业的行为而置之不理。
1907年9月,袁世凯入京补授外务部尚书及军机大臣,直隶总督由杨士骧继任。对于这次变动,那森在致开平公司秘书函中称,“唯一可以说明袁有什么势力的,是山东巡抚杨士骧被任命为署理直隶总督。杨虽然是一个势力颇大的人物,但他的地位和前程完全是靠袁得来的,而袁能够把他的一员亲信弄来补他刚刚空出的那个位置,这就证明,至少在目前,他的势力还是很强大的”[3]。随后,英人提出“先停滦工,再议开案”,再次进逼滦矿;英公使朱尔典出面,要挟清外务部饬令滦矿停工,听候议结。对于英人这一无理要求,袁世凯表态鲜明:“停开滦矿之议,万做不到。”[3]而清外务部虽然拒绝停止滦矿工程,但又要求“从长计议,和平了结”。
1909年春,英公使朱尔典向外务部致送了复照,他坚称英人享有开平煤田的全部权利,态度十分强硬。当时袁世凯已遭清政府罢斥,奕劻为外务部总理大臣,那桐为会办大臣,尚书为梁敦彦接任。这时,英人利用清外务部顾问提出开、滦合并,再一次进逼滦矿。清外务部想和英人妥协,就授意英籍顾问希尔立搞了一个所谓解决开平公司矿案争端的建议。这个方案表面上是发债收回开平公司,使之与滦矿合办,事实上是承认开平公司矿权的合法性,而且使滦矿经营受英人的羁绊和控制,清政府与英人之间通过希尔立进行了几次交涉,最后滦矿董事会不承认外务部所拟交涉办法,并提出滦矿与开平公司无涉。同时,滦矿发动直隶绅商,反对清政府与英人妥协。然而外务部却声称:外迫交涉,内顾舆论,兼权并计,应付实穷,建议派直隶总督陈夔龙办理。陈夔龙提出了由清政府发行公债赎回开平公司的方案,但这个方案遭到张翼的阻挠。张翼认为,陈夔龙赎回开平公司的办法不妥当,要求清政府委派公司督办与开平公司直接交涉,实行中外合办。
1911年初,清政府采纳了度支部尚书载泽、邮传部侍郎盛宣怀的主张,要求滦矿加筹商股,伺机收回开平公司矿产。但对于这个办法,任何人都可以看出,这只是清政府的一厢情愿之举,处在危亡旦夕的清政府不仅没有精力,亦没有实力收回开平。无怪乎开平公司总办那森在致开平公司秘书函中称:“清廷谕令滦矿筹款自行收开显然是办不到的,它似乎只是这样说说而已。”[3]
三
收复开平公司不成,于是开平公司与滦矿竞争日益加剧。然而,滦矿毕竟大部分设备简陋,资金又相对不足。而开平已有20年的历史,资金和设备显然胜于滦矿,况且开平公司的背后是西欧一些财团的支持。开平公司依仗优势,锐减煤价,实行倾轧。滦矿抵挡不住,损失严重,于是滦矿资本家内部逐渐分化,主张与开平英人妥协的意见愈来愈占上风。
英人极力拉拢滦矿董事李希明、李幼香等,迫使滦矿开议合并协议。1911年春,李希明、李幼香等私下与开平公司总办那森、帮办萨敦接触,秘密讨论滦矿与开平公司合办的问题。他们在双方谈判开始就答应,滦矿与开平公司合并后一定把经营管理大权拱手让给英人。他们在权利与利润之间,选择了利润。而周学熙不甘心合并之事,四处奔波,筹借资金。滦矿曾经向德国与英国方面商洽借款,也曾向俄华道胜银行借款,因开平公司董事反对而遭拒绝。萨敦在北京亦追查滦矿借款情形,并要求英公使提出强硬抗议。而且,英国公使以“兵力从事”相恫吓。最终,英国公使抗议生效,清政府不敢批准滦矿借款。与此同时,李希明等滦矿妥协派诱迫周学熙接受合办协议,声称合办“有志实业,总以保全股东利益为主”[3]。
在开平公司和李希明等压力下,周学熙的态度逐渐转化,准备接受合办协议。不久,辛亥革命爆发,袁世凯重新得势,就任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的得势使周学熙的态度有所改变,他要求合办后的新公司利润平均分配。照周学熙看来,袁世凯的上台将会大大加强滦矿的地位,因为他可以对袁施加影响。开平公司总办那森透露,“袁的重新得势,可能会给我们增添一些困难。他一直都在注意我们的事,并在幕后指点周学熙所应采取的行动方针。如果袁出面干涉我们的事,我们就有必要请求(英国)公使加以保护”[3]。
果不其然,英国公使朱尔典认为辛亥革命为英人提供了解决问题的良好机会,同时朱尔典亦成为斡旋“南北议和”的红人,他与袁世凯相识多年,成为密友。英商便通过朱尔典展开了对滦矿的攻势,施加压力。开平公司在削价倾轧滦矿的同时,又要求公使朱尔典协助阻挠滦矿的煤运。由于连续三年的跌价,滦矿的股东们无利可图、债台高筑;而股董又担心革命后失去股权,所以越来越多的股东同意商谈与开平公司合办。此时的周学熙出于无奈,向直隶总督陈夔龙报告,与英人商谈合办条件,请另派大员主持主权事宜,董事会公举李士鉴为代表前往磋商。
董事代表李士鉴经过一年的往返磋商,拟定了一个草案,“开平与滦矿的股本皆为英金100万镑,又规定募集债票付给滦矿150万两,缴还北洋官股50万两”[7]。这个草案打动了滦矿股东的心弦,因为滦矿的股东仅有300万两,合英金30万镑。现有的100万镑,另有债票150万两,确实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所以,英人的这个看似诱人的条件动摇了滦矿内部多数股东的心,他们大都赞成此草案。于是,在众多股东的说服和压力下,周学熙最终出面谈判,并召开会议磋商合办条件。他告知那森,如果开平公司同意按滦矿四成、开平公司六成分利,即可迅速达成协议。1912年1月,开平公司与滦矿签订了“开滦矿务总局联合办理草合同”,合同规定:滦将股本升值为100万镑,与开平公司看齐;滦矿按四成分配利润,而且得到开平公司代为募集的新债券150万两,英人取得了开滦煤矿的实际控制权。所谓的“联合办理”,实际上是开平公司对滦矿的兼并,亦即开平公司总裁以重价收买滦矿资本家,借以取得对整个开滦煤矿的经营控制权。
当时担任内阁总理大臣的袁世凯对此事的态度如何呢?1912年2月9日那森致开平公司电中称:“袁世凯已正式通知直隶总督及北京英国公使,草合同已经中国帝国政府批准。”[3]1912年2月12日,清帝下诏退位,授袁世凯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13日,孙中山荐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袁世凯提出请求,要英国公使朱尔典批准开滦联合办理合同,并且对英人将在开滦煤矿享有的权益提出保证。英公使朱尔典也认为,要从袁世凯处得到令人满意的保证并不困难。由此可见,袁世凯的这个做法,肯定是有其个人的政治目的,而英公使朱尔典的作用不可低估。
其后,英公使催促中国政府批准正式合同,袁世凯即表同意,最初“以滦收开”的愿望竟成“以开并滦”的结局。从此,开滦矿务局处于英人的实际控制下。
四
从开平公司、滦矿以及后来滦矿被吞并的来龙去脉可以看出,袁世凯的确为收回利权做出了一定的努力和成绩。当他得知开平矿务局矿权被英人夺取后,积极致力于收回矿权,他三参张翼,并督促其设法收回的活动长达三年之久,其态度坚决、鲜明,参奏张翼的卖矿行径达七八次,其锲而不舍,对收回利权的渴望昭然。
收回开平公司的行动失败后,他就创办滦矿,想达到“以滦收开”之目的。滦矿的存在使开平英人的利益受到威胁,他们想方设法对付滦矿,甚至不惜动用政府的力量来对清政府施加压力。滦矿作为一个没有强国做后盾的企业,而又处在帝国主义的铁蹄之下,其结果也只能遭到吞并。即使袁世凯有收回之心,亦无收回之力。其间,袁世凯曾遭到清政府的罢斥,由他收回矿权的计划最终流产。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虽然重新得势,但是此时的局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变幻莫测的革命形势给广大股东带来了不安全的隐忧,他们纷纷要求滦矿与开平公司合并,这也是滦矿迅速倒向开平公司的又一大原因。
在此需要指出的是,尽管袁世凯在争取收回开平公司过程中,为维护国家利权所做的努力应予肯定,但是作为一名颇具野心的政治官僚,他的这一行为也难免包含有其他的思想动机,如谋求某种政治上的权益、为个人积聚财富等,这亦为他收回利权的行为蒙上了个人谋利的色彩。
第一,袁世凯参奏张翼是怀有个人目的的。一是要排除张翼的势力,他向朝廷上奏请求对张翼降职处理。二是当轮到自己负责办理开平公司矿权交涉时,为个人私利授意唐绍仪提出,由袁世凯担任开平公司的总裁,并且在英国董事部占一席之位。
第二,袁世凯创办滦矿,亦难以排除他的一己之私。他以筹办滦矿来增强北洋派系的经济实力,并且打算凭借滦矿对开平公司加以实力抵制,作为向英人讨价还价的资本。
第三,袁世凯批准两矿联合,其最大的目的是为了取得诸列强在政治上的支持。武昌起义爆发后,袁世凯本人通过其长子袁克定与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秘密会谈,积极谋求英国政府对他的支持,以使他能够掌握足够的权力和武力来操纵大局,迫使革命军和清政府就范[8]。
总体上看,袁世凯在开滦煤矿利权回收问题上做出了相当的努力,尽管其间也夹杂有一己之私。该事件作为审视袁世凯的一个窗口,将有助于学界对袁世凯的认知更为完整且符合历史事实。
[1] 苏全有.袁世凯与中国近代化[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
[2] 苏智良.顺之则昌 逆之则亡——对袁世凯的重新解读[M]//苏智良,张华腾,邵雍.袁世凯与北洋军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3] 熊性美,阎光华.开滦煤矿矿权史料[Z].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4] 廖一中,罗真容.袁世凯奏议:中[Z].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
[5] 张华腾.袁世凯奏参卖矿贼[J].殷都学刊,1994(4):33-35.
[6] 韩淑芳.开平煤矿的骗卖痛史[J].检察风云,2002(21):60-61.
[7] 唐少君.周学熙与滦州煤矿公司[J].历史教学,1989(1):12.
[8] 李丹阳.英国外交档案摘译:武昌起义后袁世凯父子与英国公使的密谈[J].档案与史学,2004(3):65-66.
YuanShi-kaiandKailuanCoalMine
SUQuan-you,HANJie
(SocialDevelopmentFaculty,HenanNormalUniversity,Xinxiang453007,Henan,China)
When Yuan Shi-kai was a governor of Zhili, he devoted himself to withdrawing the economic rights movement. He impeached ZhangYi, the supervisor of Kaiping Mining Bureau three times, and ordered ZhangYi to withdraw Kaiping Ming Bureau. Although his efforts were in failair, Yuan Shikai established the Beiyang Luanzhou Co., Ltd. in order to resist Kaiping Mining Bureau. Luanzhou Company was later swallowed up by Kaiping. In fact, he approved the incorporative protocols of the two mines and made a lot of efforts for withdrawing the Kaiping’s economic rights. The behavior that maintain the financial rights of the country is unquestionable. The event of withdrawing the economic rights of Kaiping Mining Bureau is a window, of which examined Yuan. These are helpful to draw a conclusion that it is relatively integrated an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historic facts.
Yuan Shi-kai;Kaiping Mining Bureau;Kailuan Coal Mine
2009-08-09
苏全有(1966-),男,河南辉县人,博士,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近代史研究。
E-mail:quanyousu1966@163.com
K257.23
A
1673-9779(2010)01-0101-05
[责任编辑 王晓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