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口译中的 “原语效应”及对策

2010-04-07刘笑纳

关键词:原语译语译员

刘笑纳,刘 丰

(中国矿业大学 外国语言文化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试论口译中的 “原语效应”及对策

刘笑纳,刘 丰

(中国矿业大学 外国语言文化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口译是一种语际解释行为,通过对语言符号化表现的解释获得对原语意义的理解。口译过程决定了口译具有即席性、不可预见性和综合性等特点,基于对口译行为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原语效应”在传播学、对比语言学以及社会语言学领域的存在理据;探讨了口译中“原语效应”的对策问题;得出了译员既可以采用“顺应”策略,也可对原语进行合理的解释和归纳,以期迅速、完整、准确地完成口译工作。

口译;原语效应;理据;对策

一、口译的特点

口译是指“对口头表达的信息及文本进行的口头翻译”[1],口译行为是一种语际解释行为,它是根据原语的语言符号化表现,通过对原语进行解释,获得对原语意义的理解。

首先,口译具有即席性。口译对译员的要求颇高,无论是交替传译还是同声传译,译员都要在讲话人讲话的同时听清讲话的内容,记住讲话的原话、原词,并立即用另一种语言清楚、准确地表达出来。他们没有思考的时间,没有查找词典、资料或与他人探讨的条件。其次,口译具有不可预见性。任何人都不知道客人要说些什么 (有讲稿的人也常常会脱稿而被喻为“信口开河”),并且讲话者常常带有很多意气之言,言外之意。再者,人们讲话往往有口音,讲话的风格也各不相同。有的喜欢用简单明了的短句,有的则爱用一句套一句的复杂句;有的口齿伶俐、发音清楚,有的则口齿含混、吞音吃音;有的说话慢条斯理、有板有眼,有的则说话像开机关枪,速度很快,句与句之间没有停顿。在任何情况下,人们都期待译员能够迅速、完整、准确地翻译出来。口译译员在工作时,必须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不能有片刻松懈、走神。否则,必然会漏译。他们还必须学会在听的同时,做笔记,并将所听到的东西在脑子里译成另一种语言。也就是说,译员必须学会同时做三件事——认真听、记笔记、思考翻译。这确实是一项高度紧张的脑力劳动,要求译员不但听力好、理解力强,而且要记忆力好、反应快。综上所述,口译具有即席性强、压力大、独立性强、综合性强、要求知识面宽等特点。

二、“原语效应”存在的理据

口译属于复杂反应。在口译中,表达式选择越多,反应时间 (RT,即从听到原语到译出目标语之间的时间)越长。“选择”、“优化”永远伴随翻译的审美加工,而审美加工不可能不花时间,这样就形成了RT与“选择”之间的矛盾。译者没有多少时间去修枝剪叶,他必须以最快的速度将原语(SL)转换成目标语 (TL),因而往往不得不“就着原语说”。欧洲口译界将这种现象称为“SL effect”,即原语效应,专业上称 SL为最大容限(Maximum Tolerance to SL,简称 “MT to SL”)。“原语效应”相当于双语学 (bilingualism)中的“迁移”(transfer)。双语学认为,第一语言 (L1)具有的“心理优势”,倾向于将L1的意义与形式迁移到第二语言 (L2)中,这几乎是常规。口译中容许译语在SL语句形式上适度地向TL倾斜,亦步亦趋直至TL达到最大容限,其必要性和理据如下:

(1)传播学角度。翻译传播对口译译语的功能要求侧重直接性和即时性 (direct and prompt,以D和P作代码)。这种要求是从翻译的社会功能出发的。现代传播学将传播行为的社会功能看做是一种社会的“期待” (“expectancy”,以Ex作代码)[2],期待要求“满足”(“gratification”,以G作代码),媒体的责任就是要深人分析“期待满足”(以ExG作代码),求得一个“值”(value);媒体的职能则是使“期待值”(expectancy-value)得到满足 (gratifications obtained)[3]。口译传播的期待值肯定包括“直接 (D)” (面对在场的谈话者)和“及时 (P)”,此外,还有信息内容 (MC)要求和信息形式 (MF)要求。我们如果将“期待满足 (ExG)值”设定为100,那么对口译而言,关系式如下:

ExG(期待满足)值100=D直接+P即时性+MC信息内容+MF信息形式

显然,D+P+MC的值越大,MF的值必须越小。这个理论化关系式的可疑之处在于ExG,D,P,MC等因子(factors)。这些因子是很难量化的。尽管如此,只要ExG可以设定为100,那么D,P,MC,MF之间的消涨关系还是不容置疑的。对口译来说,既然D,P,MC三者的值都很高,那么MF就不应该也不可能要求很高。口译是一种复杂的社会交际活动[4],参与交际活动的不同参与者及各种交际情景因素都会对口译质量的期待与判断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对口译活动的语言转换即时性和信息传递完整性的要求 (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流利”、“准确”或“快”、“顺”、“准”等口译标准)却始终是口译活动中期待价值最高的两个指标和参数[5-6]。因此,在确保原语信息准确、完整的基础上,为减少结构调整对认知资源运用的干扰,保证译语传播的即时性和直接性,译员往往依照原语次序进行意义转换,而不可能也不必像笔译那样对译语表达形式进行太多的“润色”。

(2)对比语言学角度。就英汉两种语言的表层形式来看,二者既有类似甚或一致的表达特点,又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首先,英汉两种语言在表达形式上具有相似性或一致性。“人类语言具有共性,这是一个基本事实。”[7]这不仅体现为语言构成要素的同一性,也体现为语言指称关系及概念范畴的对应性 (或相对等值性),还表现为表层叙述上的相对一致性。这些特点要求我们将英语的相关概念直接转换为相对应的汉语表达,或依照英语言语信息的输入次序逐一传译,这样,即能减轻认知负荷,又能顺利地完成口译任务,这无疑是一种非常理想的情况。

其次,英汉两种语言在表达形式上具有差异性。在表层结构上,英语汉语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集中表现为英语重视外在形式衔接的“形合”特征,而汉语重视内在意义连贯的“意合”特征。具体则表现在词汇构成 (如英语以词为本位,而汉语以字为本位)、句式性质与结构 (如英语句式的“树形结构”与汉语句式的“竹形结构”;英语的“主语—谓语”特征与汉语的“主题—说明”特征等)、语言表达逻辑次序 (如英语更重视表层形态的连接,而汉语更注重内在意义的逻辑)等方面[8-9]。因此,为避免语言结构的重大调整对人脑认知负荷的影响,口译员常常是在总体上依照英语的行文次序,通过断句、重复、归纳、增补、词性转换等策略,减少信息保持的压力,快速完成对原语信息的转换与传递,表现出明显的同步化趋势。

(3)社会语言学角度。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分析,语言的接触必然产生“接触的语言”。也就是说,在不同语言相互接触或翻译过程中,彼此在各个层次上的借鉴、渗透是不可避免的,正如Hudson[10]所强调的,语言中是没有什么“不可以借”的,这也是各种语言发展的历史所证明的[11]。就汉语来说,在大量英汉翻译实践中,直接按照英文表达形式翻译为汉语的“借译”(loan translation)现象非常普遍,一些语言形式已经固化在汉语日常表达中,而很少让人有什么“异类”的感觉。甚至英语翻译活动还直接参与了汉语语体文的创造过程[12]。

在词汇层面,许多汉语词汇都是直接翻译英语的结果,如“平台”(platform)、“泡沫经济”(bubble economy)、“老龄化”(age-ization)、“连锁商店”(chain shop)、“超级市场”(super market)等。在句法方面,现在很多汉语表达方式也明显具有英语翻译的痕迹,其表现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3]。首先,被动句式的使用频率和范围越来越广,不再总使用主动形式,或仅仅限于表达不幸或不愉快的经历。如:

昨天抓住的嫌疑犯,经警察局证明无罪,已被释放了。(……已经释放了)

他被评为今年的劳动模范。

其次,汉语句式更复杂、多样,主要体现在汉语句子主谓关系较以前明显。逻辑关系也更多地显现在语言表层,不同于汉语传统中隐含逻辑关系的“意合”特色,多用“如果”(if)、“因为” (because)、“当……”(when、as)、“关于……”(about)、“作为……”(as)等。如:

当我再问他两句家常过日子的话的时候,他就连眼圈儿都红了。

作为老师来说,应该抓紧教育;作为家长来说,也应该提醒和督促。

最后,汉语语序也较先前更灵活多样,句中的因果、条件、假设、时间等逻辑关系表达得更自如,而不再总是依照事物发展逻辑来安排。如:

我可以把票给别人,如果你不去的话。

他今天没有来,因为他生病了。

同声传译的主要应用场合是国际会议或各种洽谈活动,这也是各领域最新成果相互交流的有效场所。新知识的传播带来大量新的词汇、新的表达形式,同声传译也因而成为引入新词汇和新的表现方法的先驱。可见,对原语表达形式进行适当的直接“移植”,既可以再现原语独特的表达特点,也有利于节省精力,保证信息的及时传递,迅速完成口译任务。当然,直接的“移植”或“嫁接”必然会导致汉语的“异化”(即“欧化”)现象[14]。正如笔译一样,同声传译中的“异化”也要适度,既要保证意义的准确传达,也要考虑汉语表达的接受效果,适当的“新奇”可以理解,而简单的“生吞活剥”就只能令人“蹙眉”、遭人遗弃了。

三、“原语效应”上的口译对策

原语效应是在口译活动的特定语境下实施的一种有效的策略。我们这里说的只是随机性的适度倾斜,超出前边我们所提过的最大容限就是不“适度”了。也就是说,口译员受各种掣肘所限,不得不在形式方面作出“随机性妥协”,社会语言学家称之为“ad hoc expressions”,不求规范的“认可”,但求某种“通融”,以实现功能发挥,完成口译传播的任务。口译中“原语效应”的目的是确保意义的转换,译语要顺应原语,保证时效和交流的不间断进行。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译者在口译过程中,显然要采用相应的口译策略。

(一)“顺应”策略

1.词和短语与原文的对应

在口译中,不要执意回避SL的用词,拒用字面翻译 (literal translation),译员完全可以按face-value的直译,或通过调整英语和汉语的词序,将原语的单词和短语转译为另一种语言后即可变为较通顺的译语,以缓解时空掣肘。例如:

(1)人类跨入(“跨入”不合逻辑,应为时代、时间“跨入”)。

译语:enter into。

(2)“客观趋势”(“客观”多余)。

译语:objective trend[14]。

以上两例都源自原语,口译员按照原语结构的顺序,对原语进行了对译。译员即便意识到不太妥当,但时间紧迫,容不得延宕。

(3)中国的造纸、火药、印刷术、指南针四大发明。

译语:China’s four great inventions of papermaking,gunpowder,printing and compass[15].

译员调整了原语 (汉语)的语序,使之适应目标语 (英语)的结构,并对原语的专有名词进行了对译。

对译法是一切口笔译活动的基础,是最简单、最基本、最有效、最实用的方法,也是用得最多的翻译方法,只要能够熟练掌握这个技巧,就能够解决大多数的翻译问题[16]。

2.在句子层面上的对应

由于汉英两种语言在词序和语序上常有相当大的差异,为了处理接踵而来的信息,译员要避免顾此失彼,尽可能地缩小翻译与讲话之间的时间差,争取主动。句子层面上的对应,译员可以按照自己听到的原语的顺序,通过机械地对应,不停地把句子切成个别的意群或概念单位,翻译出符合原语表达习惯的单位;再把这些单位比较自然地连接起来,或用更好的译法,可以不受原语的限制,对原语进行调整或重组,这种方法可称之为顺句驱动。顺句驱动构成了同声传译的一个最大特征。例如:

(1)需要程式编制人员把软件搞出来,有了软件,电子计算机才能从一堆死的金属构件中变成一件什么都能干的工具,完成五花八门的工作任务。

译语:We need programmers to produce software.When we have software,we’ll be able to turn electronic computer from a dead set of metal into a very capable tool.And we can use the tool to do endless variety of jobs[14].

译语对原语运用了动态的顺应驱动策略,补充了主语和从句的关联词“when”,并把原语句子进行了切分,整体上保持了原语的效果。

(2)只要双方从大局出发,从促进国际市场的繁荣和稳定出发,大家都做一点让步,那么达成协议是很有希望的。

译语:As long as the two sides can make concessions out of the larger interest and out of the larger interest of promoting prosperity and stability of the world market and trade,then I’m very hopeful that we’ll be able to reach an agreement[15].

汉语和英语里都有大量相同或相似的语法结构,包括并列关系、连贯关系、递进关系、选择关系、转折关系、假设关系、条件关系、因果关系、目的关系。在实践当中,译员应使用这些结构,保持原语的结构。原语的“只要……那么……”用英语结构“As long as……then……”来对应,顺应了原语的结构,这样可以使上下句之间的关系更为清楚,更符合原语的效应,便于听众理解。

(3)中国拥有广大的市场和迫切的发展需求,美国拥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巨大的物质力量,两国之间有着很强的经济互补性。

译语:China holds a huge market and great demand for development and the United States holds advanc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 well as enormous material force.The economies of the two countries are therefore highly complementary with each other[15].

译语采用了断句技巧,即在传译时将英语句子按照适当的意群或概念单位进行切割处理并译成汉语。断句能减轻记忆的负担,处理接踵而来的话语,大大提高同声传译的质量与速度。译员在口译的过程中应按意群断句,合理自然地把句子重新连接起来,准确地传达原语的思想和感情。

(二)合理解释及归纳

汉英属于不同的语系,在文化历史背景、文化心理结构、思维风格与方式及语言表达等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异。虽然两种语言中有一些概念属于对等、对应或者基本对应,但大多数不但不对应或不完全对应,而且有些概念在目标语中的表达形式完全空缺。在口译中进行这种转换是比较棘手的,除了讲话人速度造成的压力外,译员自己的语言表述和知识储备是否能够迅速灵活地调用也是一个问题。所以,平时译员应该多借鉴笔译者和其他口译员在文化翻译领域的研究成果,以提高反应速度。为了便于听者理解,口译中处理这类文化现象的时候应该以归化 (domestication)为主、异化 (foreignization)为辅。例如:

(1)换汤不换药。

译 语:the same medicine with a different name[17].

英语中常出现多个同义或近义形容词修饰同一中心词现象,此时,译员需要运用总结概述的技巧。例如:

(2)墨西哥本来在汽车贸易上的限制非常严格,进口一台汽车的话要出口27部。

译语:Mexica once had a strict control over the trade of cars.For each car import,you have to export 27[15].

四、结 语

口译工作总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的。口译人员往往会选择第一个映入脑海的词汇,所用的句子结构、表达方法都比较简单。同时,受时间的限制,不能参考任何文件或资料,不能向任何人求教。口译的这些特点要求译者要动态地顺应原语,采用符合语境习惯的专业术语、专业表述模式等。因此,口译人员在平时就应不断拓宽知识面,增强英语和汉语的基本功,以提高其在各种场合的应变能力。同时,应该强调的是,“顺句”策略只是英汉同传中有效的翻译原则之一,在具体实践中也有不同的表现[4]。所以,不能因为强调口译信息传播的即时性,就对原语形式“亦步亦趋”,完全不顾及汉语的表达习惯,其结果自然会适得其反。

[1]SUTTLEWORTH M,COWIE M.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M].Manchester:St Jerome,1997:82.

[2]PALMGREEN P.Uses and Gratifications:A Theoretical perspective[M]//Bostrom R.Communication Yearbook 8.Beverly Hills,Ca:Sage,1984:71.

[3]LITTLEJOHN S W.Theories of Human Communication[M].Wadsworth:A Division of Worth Inc,1999:350.

[4]刘和平.口译理论与教学[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12.

[5]蔡小红,方凡泉.论口译的质量与效果评估[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3):41-45.

[6]蔡小红,曾洁仪.口译质量评估研究的历史回顾[J]. 中国翻译,2004(3):49-54.

[7]刘宓庆.翻译与语言哲学[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129.

[8]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1.

[9]潘文国.汉英语对比纲要[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4:66.

[10]HUDSON R A.Sociolinguistics[M].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34.

[11]莫塞.英语简史[M].水天同,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0:98.

[12]王克非.近代翻译对汉语的影响[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6):458-463.

[13]王力.中国现代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334.

[14]刘宓庆.口笔译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227,228.

[15]曾文雄.科技口译的“原语效应”[J].社科纵横,2006(8):167-169.

[16]李长栓.汉英口译入门[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3.

[17]沈国荣.口译传播中的“熵”与“原语效应”[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8):57.

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SL Effect in Interpretation

LIU Xiao-na,LIU Feng

(Shool of Foreign Language Study,CUMT,Xuzhou 221116,Jiangsu,China)

Interpretation is an inter-lingual behavior of explanation.which realized to gain understanding of the domain language through decoding of the symbolized language.It is featured with prompt,unpredictable and comprehensive characters.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interpretation behavior,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SL effe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munication,contrastive linguistics and socio-linguistics.In addition,the author discusses the countermeasure of SL effect.It is concluded that interpretaters can not only take the countermeasure of adaptation,but also make a reasonable explanation and induction of the domain language to complete the task of interpretation promptly,honestly and exactly.

interpretation;SL Effect;basis;countermeasure

H315.9

A

1673-9779(2010)01-0085-05

2009-10-02

江苏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 (08SJD7400035)。

刘笑纳 (1984-),女,辽宁锦州人,硕士生,主要从事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E-mail:soney0924@163.com

[责任编辑 王晓雪]

猜你喜欢

原语译语译员
四川冷门绝学系列之九 《西番译语》:清代四川编纂的双语词典
密码消息原语通信协议介绍及安全分析
口译中的“陷阱”
乙种本《西番译语》藏汉对译音义关系辨析
浅谈旅游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
论机器翻译时代人工译员与机器译员的共轭相生
关于量词的日中机器翻译规则的研究
译员与翻译企业的劳资关系及其和谐发展
基于原语自动生成的安全协议组合设计策略及应用研究
论联络口译中译员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