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大爱精神的理论基石

2010-04-07

关键词:恩格斯本质马克思

程 伟

(河南理工大学,河南 焦作 454000)

社会主义大爱精神的理论基石

程 伟

(河南理工大学,河南 焦作 454000)

在历史纵向发展的维度上,大爱精神在人类思想史上留下了异常深刻的思想痕迹,具有极其丰富的思想渊源和理论依据,其内涵也缘于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但无论时代风云如何变幻,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的人本思想始终都是社会主义大爱精神形成和发展的理论基石,是人们正确解读社会主义大爱精神的根本理论依据。

大爱精神;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

作为马克思主义人文精神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结合的产物,社会主义大爱精神是在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培育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精神的精华。它不是建立在抽象的人道主义或情感冲动的基础之上的,而是建立在科学理论和科学信仰的基础之上。它越是随着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就越能够彰显出它符合人类需要和社会文明进步趋势的科学本性,反过来更加坚定人们自觉持久的社会主义大爱信念。从根本上说,这是由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科学性和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与宗旨所决定的,是由其形成和发展的理论基石——马克思主义的人本思想决定的。

人是什么,自古以来都是思想家们广为关注并试图解答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卢梭曾经说过:“我觉得人类的各种知识中最有用而又最不完备的,就是关于‘人’的知识。”[1]我国春秋时期,孔子在人的问题上就提出了“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思想,开创了人对自身研究的先河[2]。直至1845年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对人的本质作出科学界定,其间无数中外学者都进行过相关的探讨,并都在人类思想史上留下了重要论述。然而,由于他们或受唯心主义或受形而上学思想影响,都没有科学地阐明人及人的本质。马克思一生都在对人的本质进行着不懈地探讨与思考,他在把握人的实践活动及其社会性的基础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科学论断的问世,不仅使人的学说实现了彻底变革,开创了人类自我认识的新境界,而且也为人们正确解读社会主义大爱精神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马克思对人的认识大体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早年马克思汲取青年黑格尔派某些观点,高扬“自我意识”哲学的能动原则,提出了人的本质就是“自我意识”,即“上帝存在的证明或者不外是对于本质的人的自我意识的存在的证明,自我意识的存在的逻辑说明”[3]。第二个阶段是马克思吸收黑格尔先进的思想观点,在人的本质的问题上强调“人是能思想的存在物”[4],是具有理性的存在物。第三个阶段是马克思汲取费尔巴哈“人是类存在物”思想之精华,提出“人不是抽象的蛰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5];“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人是人的最高本质”[5]。第四个阶段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运用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分析和阐述人以及人类解放的问题时,把实践范畴引入其中,认为“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6]。1845年,《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这篇包含着天才世界观萌芽的作品的诞生,标志着马克思已经将唯物主义彻底贯穿到了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指出了“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5]。“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5],“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5]。唯物主义由此才被真正贯彻到了社会历史领域,历史唯物主义也随之基本形成。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思想发展过程的简要梳理,可以知道唯物史观的创立,是以对人及人的本质这一问题的科学解答和求证为契机的,而关于“人”的思想则是马克思主义体系建构中的本质内容。从事物质文明生产的现实的人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出发点,其理论归宿和最高升华是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的共同解放。正是由于对人、人的发展以及人类解放的高度关注,才使得马克思、恩格斯真正成为时刻胸怀无产阶级感情,具有坚定革命信仰和博大爱心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成为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实践中弘扬大爱精神的光辉典范。

随着科学的进步,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能力的不断提高,人的生命、价值、发展越来越受到世人关注。黑格尔早在18世纪就在人的发展问题上作了深刻的探讨,认为“社会和国家的目的在于使一切人类的潜能以及一切个人的能力在一切方面和一切方向都可以得到发展和表现”[7]。然而,由于受唯心主义思想的支配,他们不能也不可能对人的发展作出科学的诠释,因而他们对人的“关爱”也只能停留在抽象的层面,具有历史和时代的局限性。而马克思、恩格斯却在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对人的发展形成了科学的认识,赋予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大爱精神以前所未有的科学形式。他们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5]至于未来的社会形态,《资本论》明确指出,共产主义社会将是“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8];“一切民族,不管他们所处的历史环境如何,都注定要走这条道路,——以便最后都达到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极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人类最全面的发展的这样一种经济形态”[9]。虽然他们的理论阐述只是一种未来构想,但其所体现出的思想价值却把人类提升到了一个显著而重要的位置来认识。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既是一个内容广泛的具有综合意义的概念,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包括静态的和动态的两个方面。从动态的方位来说,它反映的是一个不断地由相对走向绝对的历史发展过程;从静态的方位来说,它映照的是未来社会中人类的自我生存状况和发展目标。在人类社会形态发展到共产主义社会这个最高阶段时,由于生产资料完全按需分配,人也就“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10]。具体到现实的社会实践中,人如要真正成为“社会结合的主人”、“自然界的主人”、“自身的主人”,就必须从公有制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做起。当前,我国已经具备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制度保证和物质文化条件,这也就为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提供了现实可能性。

恩格斯在论述到真正的人的自由时指出,只有借助于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才有可能实现这样一种社会状态,在这里不再有任何阶级差别,不再有任何对个人生活资料的忧虑,并且第一次能够谈到真正的人的自由,谈到那种同已被认识的自然规律和谐一致的生活”[10]。然而,在促进生产力发展的诸要素中,只有作为劳动者的个体——人的存在,才是决定性的因素。江泽民同志也曾指出:“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11]

这就说明,我们在现阶段所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能否充分重视和发挥人的作用,能否在全社会营造一种充满对人的真诚关爱的价值理念和道德氛围,使人对他人的生存价值、前途命运的关爱成为一种深远持久的自觉精神,实现人们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相互关心、互爱互助,在促使他人实现全面发展的同时成就自我发展,可以说是衡量我们是否真正践行“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和社会主义大爱精神的根本标准。

关于人与社会的关系,马克思曾明确指出,“社会性质是整个运动的普遍性质;正像社会本身生产作为人的人一样,社会也是由人生产的”[12],“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8]。所以,人类社会的发展在本质上总是表现为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的内在辩证统一。而人也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实践关系中通过生产活动来发展自我、完善自我,进而推动社会进步的。另外,社会的发展,又带动了生产力的进步,而生产力的进步又势必推动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不但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手段,也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本质要求;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既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推动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根本动力。另外,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人类发展的所有一切成果最终都要体现在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这个层面上。因此,在社会生产实践活动中,人类要正确地把握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在这个意义上,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坚持以大爱精神促成人自身价值的实现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就直接彰显出历史唯物主义的必然要求。这样,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实践中,如果能够真正把人的发展视为社会发展的本质和最终根据,那么我们就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在探讨人和人的发展的整个过程中,马克思并没有使用过“大爱精神”的提法,甚至对人的关爱问题也没有非常明确地阐述过相关的思想,但马克思主义人学却在实质上蕴藏着大爱精神的思想元素和基本趋向,其最为核心的思想观点——人的本质与人的发展——也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使由来已久的大爱精神彻底摆脱了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影响,从而具有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内涵与外在形式。

社会主义大爱精神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爱或者博爱精神。它之所以“大”,就在于其对人类自身的价值、前途和命运,有着一种自觉、持久、深远的情感关注。这份情感不仅包含着人们思想上的理性付出,更为重要的是它融聚着人类道德文明成果的传承和升华,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人本观的核心内容和价值取向。如果说,马克思主义人本观的形成实现了人类关于“爱”的学说的彻底变革,那么社会主义大爱精神的形成就开辟了人们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对于“爱”的认识的新境界。因此,科学看待和理解社会主义大爱精神,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这个问题上,通过弘扬社会主义大爱精神,可以有效地发挥文化对人们思想意识的调节和引导功能,帮助人们正确解读大爱、大爱精神等基本概念的内涵,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和态度对待各种社会思潮。

在这里应该特别强调的是,弘扬大爱精神,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关于大爱精神的“普世价值论”这一错误倾向。近年来,一些人不断鼓吹“普世价值观”,认为民主、自由、人权、公平、正义、平等、博爱等都是人类社会的“普世价值”,一时间“普世价值”成为时髦的流行话语。不可否认,全球化正在以一种非常深刻的方式重构我们的生活方式,其影响遍及世界的每个角落。然而,全球化并非是一种价值中立现象,随着全球化在世界范围内不断扩展,不同民族、国家之间的制度体系、生活方式及其背后隐藏的价值观念的相互影响也在日益加快,由此产生的各种价值观的冲突也愈来愈明显和频繁。在这一背景下,所谓的“普世价值观”的出现显然是西方在刻意利用其在全球化趋势中的主动地位,通过文化思想渗透的方式来推行西方价值观普世化、全球化,以最终实现全球价值观西方化、西方价值观全球化。因此,对于“普世价值观”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认识,深刻理解其思想本质,旗帜鲜明地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其进行历史的、阶级的分析。恩格斯曾经明确指出:“我们驳斥一切想把任何道德教条当作永恒的、终极的、从此不变的道德规律强加给我们的企图,这种企图的借口是,道德的世界也有凌驾于历史和民族差别之上的不变的原则。相反地,我们断定,一切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而社会直到现在还是在阶级对立中运动的,所以道德始终是阶级的道德。”在历史发展中,道德方面“总的说是有过进步的。但是我们还没有越出阶级道德。只有在不仅消灭了阶级对立,而且在实际生活中也忘却了这种对立的社会发展阶段上,超越阶级对立和超越对这种对立的回忆的、真正人的道德才成为可能”[10]。这就异常清晰地告诉世人,只有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与阶级分析方法正确剖析“普世价值观”的阶级实质,才能明辨思想上、文化上、政治上的大是大非,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与感召力,鼓舞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下坚定不移地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这也正是现时代大力弘扬社会主义大爱精神所应担当的一项重要历史任务。

[1] 让·雅克·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M].李常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

[2] 姜国柱,朱葵菊.中国历史上的人性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3]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4]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5]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7] 弗里德里希·黑格尔.美学:第1卷[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8]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9]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10]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1] 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12]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TheTheoreticalCornerstoneoftheSocialistSpiritofUniversalFraternity

CHENGWei

(HenanPolytechnicUniversity,Jiaozuo454000,Henan,China)

From the dimension of the vertical development in history, the spirit of universal fraternity has left an extraordinary profound thought imprint in human thought history, which has an abundant ideological origin and theoretical basis. While its connotation is constantly endowed new content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No matter how times has changed, Marxism, especially the human-oriented thought of Marxism is always the theoretical cornerstone of the production and development, and the essential theoretical basis of people’s proper interpretation of the socialist spirit of universal fraternity.

the spirit of universal fraternity; Marxism; human-oriented thought

2009-10-11

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09BKS001)

程伟(1979-),男,河南博爱人,博士,副教授,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E-mail:cw2930@hpu.edu.cn

B822.1

A

1673-9779(2010)01-0005-04

[责任编辑 谢定均]

猜你喜欢

恩格斯本质马克思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回归本质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童年的本质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
WUU——让“物”回归其使用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