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社会学概论”课程教学的逻辑起点
2010-04-05苑国华谢向波
苑国华,谢向波
(河南科技大学 政治与社会学院,河南 洛阳 471003)
一、“现代性”的缺失:问题的提出
在高校,“社会学概论”课程是社会学专业和社会工作专业的理论基础课。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深刻地体会到,学生在社会学学科性质这一问题的理解上有很大的难处。具体表现为,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普遍产生一些疑惑,因而常提出这样的问题:在人类知识体系形成与发展的漫长历史中,有关“社会”的思想早已有之,为什么“社会学”这一学科术语在孔德1838出版的《实证哲学教程》第四卷中才最终得以出现?社会学作为社会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只是到了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才诞生?相对于人类社会已有的几千年文明史,社会学的诞生却只有160多年的历史?我们认为,这类问题和疑惑产生的原因在于学生对社会学的学科性质认识不清,从根本上讲,是当前“社会学概论”课程教学中“现代性”问题的缺失。因此,每次面对学生提出类似的问题,都促使我们思考如何进行“社会学概论”教学改革。
翻开近年来国内普遍使用的几本《社会学概论》教材,我们不难发现一个共性的问题——“现代性”的缺失。即都没有专门讲述“现代性”问题的章节,没有明确它与“社会学概论”每一章节的具体关系,甚至专门阐明“现代性”这一术语的内容也没有。总之,缺乏从“现代性”的视角对社会学的学科性质、产生与发展的讲述。难怪学生学了好长时间,甚至在这门课程学完之后,都不理解以下几个相关的问题:什么是社会学?它为何在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才诞生?现代性与社会学的关系是什么?当然,学生也根本不理解当代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的一句话“社会学是现代社会的产物”。而正是这一观点,包含了社会学自身的整个产生、发展过程。帮助学生理解这句话,他们会有一种理论上的自觉,不仅能从学科发展的角度重新审视、认识社会学这一学科,从根本上理解现代性是社会学的逻辑起点,因而也是“社会学概论”中每一个问题的逻辑起点。而且,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对这门课程的每一个具体问题都会有清醒的认识。
基于长期教学实践所总结的经验,基于对现有教材“现代性” 缺失这一问题的深刻认识,以及对现代性与社会学关系的理论思考,笔者认为,对“社会学概论”进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改革的重点就是在理论上弄清楚何谓现代性?为何“社会学是现代社会的产物”?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始终贯彻一种理念,即现代性是“社会学概论”教学的逻辑起点。
二、何谓现代性
现代性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本文仅从社会学的视角加以探讨。众所周知,在西方社会学理论一百多年的历史发展中,社会学家众多,探讨与研究的问题更多。但归结为一点,每一位理论家研究的社会学问题都是紧紧围绕现代性这一核心而展开的。可以说,社会学家都对现代性做过深入的研究并形成各自独特的理论成果。其中,英国当代社会理论家安东尼·吉登斯对这一问题不仅论述颇多,而且见解极为深刻。在此,我们仅借助吉登斯对现代性问题阐述的两个重要方面,来认识和理解现代性的实质,进而阐明现代性是“社会学概论”课程教学的逻辑起点。
首先,“现代性”具有特定的时间和地域特征。吉登斯认为,现代性具有明确的时间开端和地域条件。第一,从时间上讲,它指的是十七八世纪(尤其是从工业革命以后)开始一直到20世纪50年代西方完成现代化的过程;第二,从地域上讲,它最初起源于西欧,随着现代性的发展,它逐渐扩散开来并波及全球,即众所周知的全球化。这种时间和地域特征,正如吉登斯所说,现代性是与“一个时间段和一个最初的地理位置”联系起来的。“何为现代性,首先,我们不妨大致简要地说:现代性指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大约17世纪出现在欧洲,并且在后来的岁月里,程度不同地在世界范围内产生着影响。”[1]1
其次,吉登斯提出了关于现代性的“断裂论”的解释。吉登斯认为,他提出现代性的论点具有自己的“出发点”,即关于现代社会发展所做出的“断裂论”的解释。“我所说的断裂,是指现代的社会制度在某些方面是独一无二的,其在形式上异于所有类型的传统秩序。我认为,理解断裂的性质,是我们分析现代性究竟是什么,并诊断今天它对我们产生的种种后果的必不可少的开端。”[1]3“断裂”究竟意味着什么呢?吉登斯认为,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角度讲,现代社会从传统社会秩序中分离出来的断裂性变革,是“现代制度的固有特性”[1]5。现代社会相对于传统社会是一次巨大的社会变迁,因而,现代社会在内在性质上的变革,无疑会对历史、社会组织、生活方式、人们的心理产生重大的影响。诚如吉登斯所说:“现代性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把我们抛离了所有类型的社会秩序的轨道,从而形成了其生活形态。在外延和内涵两方面,现代性卷入的变革比过往时代的绝大多数变迁特性都更加意义深远。在外延方面,它们确立了跨越全球的社会联系方式;在内涵方面,它们正在改变我们日常生活中最熟悉和最带个人色彩的领域。”[1]4吉登斯关于“断裂论”的解释无疑表明,人类社会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建立了一种新的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实现了从传统社会向新型的“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的转变。这是一种巨大的社会变迁,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看,现代性的实质就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
三、“社会学是现代社会的产物”
简要阐明吉登斯关于“现代性”的以上两个方面的认识,有助于我们理解现代性与社会学的关系。在社会学理论中,吉登斯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可谓独树一帜。简言之,他认为,“社会学是现代社会的产物”。
首先,从社会学与现代性的关系来看,吉登斯认为,一方面,“社会学的概念和发现,与‘现代性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密切相关”[1]14;另一方面,“现代性,就其深刻和内在特性而言,本身就具有社会学的性质”[1]38。因此,二者的这种关系决定了“社会学是一门概括性的学科,首先它涉及现代社会或者工业社会的现代性问题,也就是现代社会的特征和动力学问题”[2]3。诚如吉登斯所说:“社会学与‘现代性方案’息息相关,它已经并将继续为社会学提供大量重要的研究主题。”[3]28其次,从社会学的产生来看,吉登斯认为:“社会学起源于现代性的来临——即起源于传统社会的分解和现代社会的巩固与发展过程中。”[3]16再次,从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来看,“社会学的主要研究领域是现代性出现以来所产生的社会世界”。因此,它所经历的变化和发展与其分析的“对象”——“现代社会世界”的深刻变化具有潜在的密切关系[3]2。最后,从社会学的学科性质来看,吉登斯认为:“我所理解的‘社会学’并不是有关人类社会整体研究的一门通用学科,而只是社会科学的一门分支,只关注‘发达的’或现代的社会。……我们充其量可以把‘社会学理论’看作更为普遍的社会理论的一门分支,但它不能保有充分独立的身份。”[4]35-36总之,在吉登斯看来,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只能是发达的现代社会。因而,“社会学是现代社会的产物”。
四、现代性:“社会学概论”课程教学的逻辑起点
在弄清楚“社会学是现代社会的产物”这一观点之后,我们不难理解现代性是“社会学概论”教学的逻辑起点这一基本理论问题。尽管“社会学概论”教学内容庞杂、问题众多,涉及社会及其构成、文化与社会、人的社会化、社会角色、社会互动、社会群体、社会组织、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社会制度、社区、城市化、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等内容,但所有这些问题都只有一个逻辑起点——“现代性”。通过上文对现代性的阐释,我们就会形成这样一种认识,“社会学概论”的每一章节、每一个问题都不过是现代性这一逻辑起点的充分展开而已。因此,现代性如同贯穿于“社会学概论”各个章节的一条红线,是理解“社会学概论”课程每一个具体问题的理论基石。在此,我们仅以“社会变迁”为例详加说明。
在社会学中,社会变迁是一个表示一切社会现象,特别是社会结构发生变化的动态过程及其结果的范畴[5]321。就一般意义而言,社会变迁涉及的只是历史发展长河中最一般的社会变革。当然,如果从特殊意义上来看,社会变迁是指在人类历史发展的特定阶段,曾经出现的一次前所未有的伟大的社会变革。这场变革首先发源于英、法等西欧国家,然后以各种方式逐渐扩展到其他国家或地区。社会学家普遍将在这之前的社会称为“传统社会”,将这之后的社会称为“现代社会”。可以说,社会学创立时期的大师们,几乎都对这一历史性的变革做出理论上的总结。如果我们采用社会学家普遍使用的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这种二分法,或者说将人类社会“断裂”前后的社会形态分为名称不同的两种“理想类型”,那么,我们至少可以列举以下几种具体的说法:马克思的“封建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涂尔干的“机械团结—有机团结”;韦伯的“宗法传统经济—理性资本主义经济”;滕尼斯的“社区—社会”;库利的“首属群体—次属群体”等等。[6]2其实,不只是古典社会学家,就是现当代社会学家也对这一问题论述很多。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丹尼尔·贝尔和吉登斯。在《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一书中,贝尔提出了三个核心概念——“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作为三种“理想类型”,表明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社会变迁所经历的三种形态。其中,“工业社会”显然与现代性问题密切相关。同样,上文提及的吉登斯关于“断裂论”的解释无疑表明,现代性的实质是一次最典型的社会变迁,即人类历史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其实,“社会学概论”的其他很多问题,例如初级群体的衰落与次级群体的兴起、社会组织、社会分层与流动、社区的发展、城市化,尤其是当今的全球化问题等等,都可以看作是现代性这一逻辑起点的逐步展开。
总之,我们认为,社会学与现代性密切相关。一方面,社会学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基于对现代性问题的认识和解决,社会学得以产生与发展;另一方面,“现代性”是社会学的逻辑起点,是贯穿“社会学概论”课程的一条红线,“社会学概论”的全部内容都是“现代性”问题的充分展开。只有把握以上两个方面,我们才能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合理且有效地进行“社会学概论”的学科教学,并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M].田禾,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2]吉登斯.为社会学辩护[M].周红云,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3]吉登斯.社会理论与现代社会学[M].文军,赵勇,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4]吉登斯.社会的构成[M].李康,李猛,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
[5]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 [M].3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6]周晓虹.西方社会学历史与体系:第一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