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资料集锦

2010-04-05

地理教学 2010年23期
关键词:月球

资料集锦

全球粮食安全正面临重重危机

环顾世界,全球粮食安全正面临着重重危机。

刚刚过去的这个夏天,全球极端恶劣天气不断登场。由于遭遇罕见高温天气和持续干旱,小麦出口大国俄罗斯宣布从8月15日起至年底禁止粮食及粮食产品出口。禁令涉及小麦、混合麦、大麦、黑麦、玉米、小麦面粉、小麦和黑麦混合制面粉等。

受各类自然灾害影响,今年多国出现粮食歉收甚至绝收。炎热和干旱天气造成德国、英国、波兰、匈牙利和法国北部的小麦产量降低;在中国,由于西南干旱、南北方洪灾,夏粮7年来首次减产;巴基斯坦西北部地区遭遇80年不遇的洪灾袭击,洪水摧毁了几乎所有村庄和农田,破坏了灌溉系统,造成严重食品危机。

气候变化已成为威胁人类粮食安全的一个重要因素。粮农组织警告,如果全球平均气温提高2摄氏度,非洲、亚洲和拉美地区的潜在农业产出将下滑20%到40%。而这些地区正是目前饥饿人口的主要分布区。

许多国家在推进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中忽视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是当前世界粮食危机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一些传统农业大国,由于忽视粮食生产和储备,有的已经开始尝到苦头。

印度拥有亚洲面积最大的耕地,气候条件优越,“绿色革命”曾使印度在过去很长时间里粮食自给有余、储备充足。但近年来由于农业比较收益较低,基础设施建设和储备能力建设投入严重不足。

农业生产率低下;许多粮食最不安全国家的人口增长率依然居高不下;水资源和地权问题严重;洪灾和旱灾的发生频率超过长期平均水平;对农业研究和发展的投资远远低于专家建议的水平,而且投资目标并非贫困人口最需要的作物——粮农组织这样归纳当前粮食安全面临的主要威胁。

此外,一些人为因素也加重了粮食危机——由于发达国家大力开发生物燃料和国际资本炒作粮食价格,国际粮价从2006年开始一路扶摇直上,许多国家无力满足国内粮食需求。

2008年上半年,世界粮食均价上涨超过45%,全球粮食储存跌至1.21亿吨的30年最低点,以粮食供应短缺和粮价不断攀升为特点的粮食危机在全世界凸显出来。

摘自2010年10月16日《文汇报》

世界最长铁路隧道全线贯通

位于瑞士中部阿尔卑斯山区的戈特哈德铁路隧道15日全线贯通,这条全长57公里的隧道是目前全世界最长的铁路隧道。该隧道是目前在建的连接德、瑞、意高速铁路的一个重要工程,计划于2017年通车,届时从瑞士苏黎世到意大利米兰将仅需2小时40分钟,较目前缩短1小时。

摘自2010年10月16日《文汇报》

叙利亚:“世界的心脏”

位于亚、欧、非三大洲交汇处的叙利亚堪称“世界的心脏”,众多王朝在这块土地上先后更迭,因此,叙利亚拥有许多文明的“基因”。

叙利亚有着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悠久的历史与文明,以及极富特色的民族传统文化。阿拉伯古书曾经写道:“人间若有天堂,大马士革必在其中,天堂若在空中,大马士革与之齐名。”

叙利亚拥有著名的考古遗址、避暑胜地。这些旅游资源每年都吸引大批旅游者。在大马士革东北245公里处,有一个被誉为“沙漠中的新娘”的台德木尔城遗址。它是公元2世纪至3世纪联结中国与西亚、欧洲商道和古代丝绸之路的重镇。

摘自2010年10月18日《文汇报》

全球探月热潮

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越来越多的国家或组织深刻地认识到,探测月球对政治、经济和科技等许多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随着科技和经济的飞速发展,尤其对能源需求的日益加剧,欧洲、日本、中国、印度和美国先后成功发射了各自的月球探测器,并取得了大量科技成果,从而在全球掀起了探月热潮。

目前,因为近些年发射的大部分月球探测器都已完成了各自的任务而结束使命。另外,俄罗斯、英国和德国甚至韩国也将参与21世纪的第二轮探月热潮。

欧洲“智慧”率先升空

2003年9月27日,欧洲航天局成功发射了其第1个月球探测器——斯玛特-1(又叫智慧-1),这也是21世纪人类发射的第1颗月球探测器,拉开了人类探月的新序幕。

斯玛特-1的主要任务有两项:一是对月球进行研究和绘图,二是试验太阳电推进技术。该探测器携带了7台仪器,完成了预定的科学任务,并取得了大量成果。例如,首次清晰地观测到了月球表面的钙、镁等矿物质;绘制出了详细的月球元素和矿物分布图及月球表面的整体外貌图,使科学界第1次发现月球极地与赤道区域的许多不同地质构造,也让人类第1次发现月球北极附近存在一个“日不落”区域,那里有望成为建设人类定居点的理想场所;斯玛特-1获取的南极地图表明,那里有非常令人激动的科学和探测目标,而且处在月球车和人员可以到达的范围内。

日本“女神”功能强大

经过多年努力,2007年9月14日,日本终于成功发射了月女神-1月球探测器。它有以下特点:

(1)它是继美国“阿波罗”计划之后最大的月球探测项目,重3吨,携带15台科学探测仪器。

(2)它由1个主探测器和2个子探测器组成,其中主探测器观测月球表面元素和矿物分布、表面和亚表面结构等;“干涉测量”子探测器测量月球的精确位置和运行轨迹以测量重力场;“中继”子探测器主要用于保障主探测器与地面的通信,并通过中继多普勒测距信号方式,首次直接测量月球背面重力场。

(3)它携带的仪器很先进,其中有些仪器的探测精确度是以往同类仪器的10倍乃至100倍。例如,其地形照相机的分辨率为10米;多谱段成像器的可见光谱段分辨率为20米;月球雷达探测仪能探测月球表层以下2~5米的构造。据日本媒体报道,月女神-1搭载的激光测高计已经获得整个月球地形的数据,其精度是从前勘测精度的10倍。这张新月球地形图的“土地高度”识别精度达到5米,远高于美国2005年绘制的同类地形图。

印度重视国际合作

2008年10月22日,印度发射了其首颗探月卫星——月船-1。与日本的月女神-1、中国的嫦娥-1探月卫星相比,印度的月船-1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一些显著的特点。其主要特点如下:

一是体积小。印度月船-1的星体为边长约1.5米的立方体;日本月女神-1采用2.1米×2.1米×4.8米的箱形结构;中国嫦娥-1为一个2.22米×1.72米×2.2米的六面长方体。

二是质量轻。月船-1发射质量为1304千克;日本的月女神-1发射质量为3吨;中国的嫦娥-1发射质量为2350千克,嫦娥-2发射质量为2480千克。

三是造价低。月船-1总耗资为38.6亿卢比(合8300万美元),是各国探月计划中预算最少的;日本的月女神-1总耗资约4亿美元;中国的嫦娥-1总耗资约15亿人民币,嫦娥-2总耗资约9亿人民币。

四是眼神好。月船-1、日本的月女神-1、中国的嫦娥-2运行轨道高度都是100千米。印度的地形测绘立体相机的分辨率号称达到5米,日本的地形测绘立体相机的分辨率是10米。嫦娥二号的TDI-CCD相机的分辨率是7米。不过,在光线不好的情况下,印度的地形测绘立体相机的分辨率只有160米,日本的地形测绘立体相机只能拍摄南北纬60°范围。

五是大合作。为了缩短研制周期,提高探测性能,印度月船-1的研制采用国际合作的方式进行。它载有6台国外探测仪器,欧洲航天局还向印度提供欧洲斯玛特-1探月卫星的运行经验,并提供地面测控支持。作为回报,欧洲航天局成员国可迅速获取印度月球探测的成果。

美国探月技高一筹

2009年6月18日,美国用1枚宇宙神5号火箭一举发射“月球勘测轨道器”和“月球坑观测与感知卫星”2个月球探测器,其中“月球勘测轨道器”运行在距月球表面约50千米的圆形月球极地轨道,分辨率优于1米,用于为建立月球基地选址;“月球坑观测与感知卫星”是通过撞击来探测月球上是否存在水。这两项探测任务能提供详细的月面图,为建立月球基地选址;了解月面的光照和温度变化细节,为未来登月者提供月球辐射信息;寻找月球上是否有任何形式的水存在。

美国还有不少探月计划,例如,拟在2011年发射“重力恢复与内部结构实验室”,2012年5月发射“月球大气层与尘埃环境探索者”卫星。

摘自2010年10月19日《文汇报》

正在上升的“波利尼西亚之礁”

纽埃位于太平洋中南部库克群岛中,为一橢圆形岛屿,完全是由珊瑚石灰岩和大理石构成的,珊瑚环礁高出海平面不到69米,面积260平方公里,全国人口只有1500人左右。纽埃最醒目的特色是它那崎岖的多岩石地形。海岸边陡峭的悬崖上布满了洞穴、裂隙和孔洞。与一些正在被海洋所淹没的太平洋岛国不同,纽埃是世界上第二大正在上升的环形珊瑚礁,被称为“波利尼西亚之礁”。

从新西兰向东北方向飞3个小时,就是纽埃,它像世外孤岛一样坐落在海的中央,远离喧嚣。整个纽埃一共只有不超过90间的酒店房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有时候到访纽埃的鲸的数量竟然比游客还要多。纽埃引以为傲的是历经若干个世纪而未被破坏的森林。它是热爱大自然的人们的殿堂。在这里,游客可以与鲸鱼和海豚一起戏水,徒步穿越原始雨林,在壮观的水下大教堂潜水,探索南太平洋地区最令人称奇的海底岩洞奇观。

摘自2010年10月20日《文汇报》

四十年后世界人口将超90亿

联合国人口基金20日发表的《2010年世界人口状况报告》预测,到2050年,世界人口将超过90亿,人口过亿的国家将增至17个,印度将取代中国成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

报告显示,到2050年世界人口将增至91.5亿,比目前增加22.41亿。其中非洲地区人口将从现在的10.33亿增至19.85亿,增幅最大;亚洲地区的人口也将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将从目前的41.67亿增至52.32亿;而欧洲人口将从目前的7.33亿减至6.91亿,将是唯一人口减少的大洲。

报告说,目前全世界共有11个国家人口过亿。其中中国人口最多,达到13.54亿,其次为人口12.15亿的印度。其他人口过亿的国家依次为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尼日利亚、俄罗斯、日本和墨西哥。

报告预测,到2050年时,刚果(金)、埃及、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这4个非洲国家以及亚洲的菲律宾和越南也将人口过亿。届时,印度的人口将增至16.14亿,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中国人口将增至14.17亿,退居第二。

目前,世界人口总数为69.09亿,其中只有12.37亿人生活在较发达地区。

摘自2010年10月21日《文汇报》

全球卅年内或遭严重旱灾

美国全国大气研究中心科学家戴爱国在报告中说:“与气候变化相关的升温未来30年内可能使全球许多地区干旱加剧。本世纪结束前,一些地区干旱也许达到现代史上罕见程度。”

截至2030年,美国的干旱程度预计将显著加剧。拉丁美洲大片地区、地中海沿岸地区、亚洲西南大部、非洲和澳大利亚大部分地区、东南亚也面临严重旱灾。

美国因旱灾平均每年遭受经济损失60亿美元至80亿美元。上世纪80年代,干旱引起的灾害在非洲导致超过50万人死亡。

这份报告警告,大旱将“严重影响”农业、水资源、旅游业、生态系统和人类基本生活。

根据英国梅普尔克罗夫特公司的报告,16个国家未来30年受气候变化影响风险等级为“极高”,面临洪水、旱灾、暴风雨和海平面上升等灾害。

16国中有多个南亚国家。孟加拉国和印度排前两位;尼泊尔、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分列第4位、第8位和第16位。

摘自2010年10月21日《文汇报》

“极寒”说无科学根据

针对有报道称波兰科学家认为欧洲今冬将遭遇千年以来最冷的冬天,记者采访了法国气象台气候部副主任让-皮埃尔·塞龙。塞龙表示,根据目前的预报,欧洲今年冬季的气温要比往年偏低,但出现极端严寒天气的可能性较小。

塞龙说,不管“千年极寒”的说法是否正确,首先应该指出的是,这只是一个季节性的预报,没有细节,也无关气候变化的趋势。气象部门进行天气预报主要依赖两个指标,一个是热带海洋的状况,另一个是整个海洋的变化,因为后者会对大气层产生影响。

他说,“从总的大趋势来看,全球的冬季正在变得越来越暖。所以当我听说有波兰科学家认为,今年将遭遇千年一遇的严寒时,我感到十分吃惊,我不知道这是他的原话还是媒体的演绎,总之从现在的情况来看,这种情况不太可能发生。”

世界气象组织19日在给新华社记者的一份正式回复中说,最近有报道称欧洲将面临千年一遇的寒冬,这种说法是一种臆测,没有权威的和确切的科学依据。目前,所有长期预报都没有显示欧洲的这个冬天将格外寒冷。

摘自2010年10月21日《文汇报》

支撑现有生活需1.5个地球

如果把地球看作一辆超级巴士,那么它已经严重超载了。世界自然基金会(WWF)最新发布的《地球生命力报告2010》显示,人类对于自然资源的需求已超出地球生态承载力的50%。换句话说,现代人向自然“巧取豪夺”的生活方式需要1.5个地球来支撑。《报告》警告人类,目前的消费模式将让我们走上不归路。

两年一度的《地球生命力报告》是由WWF与伦敦动物学学会和全球足迹网络共同完成的。《报告》以地球生命力指数为指标衡量了2500多个物种、近8000个种群的健康状况,结果表明,自1970年以来,地球生命力指数下降了30%,在情况最严重的热带地区,地球生命力指数在不到40年内降低了60%。

健康的生态系统构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然而,全球生物多样性的低增长高损失已经到了惊人的程度,这一现象主要发生在热带国家。《报告》显示,尽管一系列环保措施带来了温带物种数量的回升,但热带淡水物种却减少了近70%,超过任何陆地或海洋物种的减少幅度。

生态足迹是报告中所使用的测算指标之一。自1966年以来,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增加了一倍;如果继续以超出地球资源极限的方式生活,到2030年,2个地球才能承载人类需求。

《报告》显示,高收入国家产生的生态足迹约为低收入国家的五倍。人均生态足迹排名前十位的国家是阿联酋、卡塔尔、丹麦、比利时、美国、爱沙尼亚、加拿大、澳大利亚、科威特和爱尔兰,中国的人均生态足迹排名全球第74位。如果参照阿联酋或美国的平均生活水平,人类将需要4.5个地球。

经合组织的31个成员国包含了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其生态足迹约占全球生态足迹的40%。“金砖四国”(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的人口数量是经合组织的两倍,《报告》预测,如果遵循经合国家的发展路径,这四个国家的生态足迹总量有可能会超过经合组织31个国家的生态足迹总量。

《报告》同时指出,碳排放是加速地球生态超载的罪魁祸首。在过去的50年中,人类的碳足迹增加了11倍,占据全球生态足迹的一半以上。

摘自2010年10月22日《文汇报》

丹麦生物燃料将成主要能源

据丹麦媒体23日报道,丹麦政府计划实施一项清洁能源计划,在包括首都哥本哈根在内的全国5大城市减少燃煤发电比重,逐步转向以生物燃料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

报道说,丹麦政府准备在哥本哈根、奥胡斯、奥尔堡、欧登塞和埃斯比约5个城市实施这项计划,逐步减少、淘汰燃煤发电,并对一些发电站进行技术改造,以使它们能够利用生物燃料发电。最终生物燃料将代替煤和燃油成为城市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源来源。

不过,丹麦气候委员会主席里卡德松警告说:“短期内用生物燃料替代煤是可行的,但从长期来看,一旦把生物燃料作为主要燃料使用,代价将非常昂贵。”她指出,丹麦生物燃料发电厂里所用的木屑87%依靠进口,因此从长远来看,还必须依赖风力发电和其他替代能源。

摘自2010年10月24日《文汇报》

日本新干线最高时速预计可达500公里

日本JR东海公司26日宣布,将为磁悬浮中央新干线商业运营研发新型列车。这一新干线开通后最高时速预计可达500公里。

共同社报道,磁悬浮中央新干线的东京至名古屋路段计划于2027年投入商业运营。这一路段现基本敲定采用贯穿南阿尔卑斯的直行线路,开通后东京至大阪间最高时速将达到500公里,单程仅需大约70分钟。

磁悬浮中央新干线的高速特点为列车提出更高要求。JR东海公司表示,考虑到车内空间和空气动力特性,新型列车的车头长度将达到15米,线条比现有的实验列车更加流畅。另外,车身形状也从半圆形变为方形,使头顶的空间更宽,乘坐更加舒适。

共同社说,JR东海公司将制造4节车头和10节车身。新型列车最长将由12节车厢组成,定于2013年底山梨磁悬浮实验线的延长工程完工后投入最后试运营,为商业运营测试振动和舒适度等。

摘自2010年10月28日《文汇报》

月球上不仅仅有水

美国科学家21日公布撞月数据分析成果称,美国航天局航天器去年10月实施的两次撞月曾激起数百公斤冰、银、水银及其他令人意想不到的化学物质。

去年10月9日,美国航天局发射的半人马座火箭、月球坑观测和传感卫星先后撞击了月球南极的凯布斯坑,撞出了直径约为25米至30米的大坑,并激起了大量碎片、尘埃。参与这一项目的科学家随后对撞月数据进行了分析。

科学家发现,撞月激起的尘埃中含有大量以冰的形式存在的水以及银、水银、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氨等物质。布朗大学行星地质学家彼得·舒尔茨认为,撞月地点看起来像是“元素宝库”。

美国航天局去年11月公布的撞月数据初步分析结果显示,月球存在水的踪迹。而科学家这次公布的详细分析结果显示,撞月激起了约41加仑(1加仑约合3.8升)的水和蒸汽,几乎是此前估计的两倍。月球坑观测和传感卫星项目首席科学家安东尼·科拉普雷特估计,凯布斯坑中蕴藏着大约10亿加仑的冷冻水,其质量达到凯布斯坑总体质量的5.6%,这些水足以填满1500个奥运会用的标准泳池。

科拉普雷特将凯布斯坑比作 “月球沙漠中的绿洲”,并认为这些水资源对未来的探月活动具有潜在应用价值。他还认为,月球两极可能存在更多与凯布斯坑类似的坑。

此外,科学家表示,月球上的银仅以小粒子的形式存在,无法开采;水银的数量倒是不少,其毒性可能会对未来的探月活动构成挑战。

摘自2010年10月23日《解放日报》

中国国家竞争力升至第17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昨天在京发布 《国家竞争力蓝皮书》。蓝皮书指出,过去20年间,中国的国家竞争力发生了显著变化。在全球100个国家中,中国的排名从1990年的第73位跃升至目前的第17位。

专家预计,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综合强大、关键一流、整体中上的先进国家,届时国家竞争力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进入G20五强。

综合强大,是指中国的国家竞争力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进入G20五强;关键一流,是指中国在关键重要的领域如高新技术等,达到或超过世界领先水平,建成一个创新型国家;整体中上,是指各项国家竞争力指标在世界都排名中上游,没有单项发展短板,整体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到2050年,中国综合国家竞争力仅次于美国,成为世界第二强国。

摘自2010年10月26日《解放日报》

“等离子体火箭”39天可送人上火星

人类对于宇宙的探索被巨大的燃料消耗和无比冗长的运输周期而深深困扰着。美国华裔前宇航员张福林昨天在沪透露,一种正在研发的等离子体火箭,有望以更高时速和更少消耗将人类送往遥远的外太空。

等离子体火箭发动机使用无线电波加热腔内氩气,将其变成炽热的等离子体 —— 一种使电子不再受限于原子核的物态。随后,磁场将超高温等离子体喷射到发动机后面,促其在反方向产生推力。而传统火箭发动机“吃得多、干得少”,需要先消耗大部分燃料用以摆脱地球引力,剩余的一点才被用来“遨游太空”,一旦用于遥远的星际飞行,则显得“力不从心”。

作为等离子体火箭技术的发明人,张福林告诉记者,常规火箭发动机助推航天器对接国际空间站每年需“吃掉”7.5吨化学推进剂;而等离子体火箭发动机完成同项任务一年仅需0.3吨氩气,每年节省经费数百万美元。

等离子体火箭发动机不仅能够做到“最少能耗”,同时追求“更高时速”。一台10到20兆瓦的发动机可在39天内将宇航员送上火星,而常规火箭需要半年甚至更长时间,旅程的缩短可有效减少宇航员暴露于太空辐射的时间。如若将该技术继续向前拓展,即可将目前的火箭发动机能量极限从几百千瓦提升至几百兆瓦。届时,以超快时速将人类和机械设备运载到遥远外太空的梦想将真正成为可能。

摘自2010年10月30日《文汇报》

亚马孙每3天发现1新物种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最新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从1999年到2009年,人们在亚马孙生物群落区发现了1200多个植物和脊椎动物的新物种,平均每3天就发现一种,这充分证明亚马孙仍旧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好的地区之一。

这份名为“活着的亚马孙!1999-2009十年间的发现”的报告列出的新物种包括637种植物、257种鱼类、216种两栖动物、55种爬行动物、16种鸟类和39种哺乳动物。WWF“亚马孙生命力项目”负责人弗朗西斯科·鲁伊斯表示,这一独特的地区有许多东西值得人类学习,它提醒我们如果不改变发展观、不积极适应气候变化,我们将会失去些什么。

鲁伊斯的担心并非多余。尽管亚马孙大部分地区仍维持着原状,但威胁正在迅速增加。过去的50年间,人类毁坏了亚马孙至少17%的热带雨林,比整个委内瑞拉的面积还要大,相当于两个西班牙的面积。

亚马孙森林不仅拥有世界上最突出的生物多样性,还储存了900亿至1400亿吨的碳。伴随森林的消失和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其中一部分碳“挥发”进入大气,加剧了全球变暖,也危害着地球生物。

亚马孙孕育了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和河流,这里居住着世人已知的10%的物种,是600多种陆生和淡水生物的栖息地,包括许多此处特有的和濒危的动植物。而从河水入海量来看,亚马孙河两小时的排水量即可满足纽约市750万人口一整年的淡水需求。

据不完全统计,有超过三千万的人口依靠亚马孙的资源和服务生存,许多居住在北美和欧洲的人也会受到亚马孙气候的影响,保护亚马孙迫在眉睫。眼下,亚马孙所在国家为保护亚马孙物种和栖息地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法,有些正在由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的与会政府进行评估,其中包括对土地和资源的使用权和保有权进行规划;对农业和畜牧业施行最佳管理;更好地规划交通和能源基础设施的发展,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遏制当地文化多样性的枯竭。

摘自2010年11月4日《文汇报》

世界经济今年将增长4.6%

总部设在巴黎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经合组织)18日公布最新经济展望报告说,虽然存在财政赤字、失业率高企、国际贸易失衡等不确定因素,世界经济仍将持续复苏,今年增长率有望达到4.6%。

经合组织预测,世界经济增长率将在2011年降至4.2%,2012年反弹至4.6%。这期间,非经合组织成员的新兴经济体将继续引领全球经济增长。

经合组织指出,今年初以来全球生产和贸易走势疲软。随着越来越多国家采取财政紧缩政策,经合组织成员国近期难有增长活力。原本增长强劲的发展中国家也开始减速,但可能将以更加可持续的步伐发展。

经合组织预测,与世界经济增长呈凹型走势相似,经合组织成员国平均增长率2010年将达2.8%,2011年降至2.3%,2012年回升至2.8%。但欧元区整体增长率将低于经合组织成员国平均水平,今年将只有1.7%,明年和后年将分别为1.7%和2%。美国经济增长率今年将达2.7%,明年将下滑至2.2%,后年将反弹至3.1%。而日本经济增长率今年将达3.7%,明年和后年将分别下滑至1.7%和1.3%。

经合组织认为,失业问题仍将困扰很多发达国家,预计今年经合组织成员国平均失业率为8.3%,2011年下滑至8.1%,2012年底减至7.3%,但仍高于金融危机前5.5%的水平。2010至2012年,欧元区失业率将分别为9.9%、9.6%和9.2%,美国失业率分别为9.7%、9.5%和8.7%。

摘自2010年11月13日《文汇报》

猜你喜欢

月球
到月球上“飙车”
陪我去月球
月球离家出走后
月球上的另一个我
月球眼
奔向月球
月球上的最后一人
月球
月球之背 你有多神秘
月球最酷的十大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