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商务英语口译译员素质要求——跨文化交际主体性探索

2010-04-05李明秋

对外经贸 2010年11期
关键词:口译员译员口译

李明秋

(大连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大连 116023)

[经贸实务]

商务英语口译译员素质要求
——跨文化交际主体性探索

李明秋

(大连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大连 116023)

在跨文化商务交际中,口译要求的特殊性促使口译员在传递各种信息时要采取恰当的商务口译策略并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主体性作为一个重要的哲学概念,引入口译研究,旨在通过考察口译的特性,探讨口译主体性的跨文化意识构建、主体性发挥的层面与限度以及非语言特征的主体性等内容。跨文化商务往来主要使用的英汉语言有着截然不同的文化内涵,对跨文化商务往来进行译员主体性素质研究,提高商务英语口译的正确性,减少乃至消除商务谈判中的语用失误,使跨文化商务活动成功进行。

跨文化商务;商务英语口译;译员;主体性

一、引言

口译是一种通过口译员中介作用而进行的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际活动(刘和平,2001)。口译员必须具有较高的即席应变能力,还要不断培养应对交际过程中相关文化因素的跨文化意识,把握文化差异,使受众有效地领会来自另一文化领域的信息。即使一个非常优秀的有着一定经验的译员,在商务交际工作中,也可能因为译员两种语言的切换状态而影响口译质量。在促进不同文化属性的人顺利交流的过程中,口译员跨文化交际的意识与能力的表现就会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因此,要对商务口译活动进行客观的描述,对口译质量进行准确、全面的评价,口译员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与具体应对策略也应成为一项重要的参数(张威,2008)。

口译是一种主体作用于客体的对象性活动。口译活动始终体现译员的主体作用,映射出译员的独特人格、价值取向以及历史存在等主体性因素(吕炳华,2005)。主体性是一个重要的哲学概念,将主体性概念引入商务口译研究,旨在通过考察商务口译的特性,探讨口译译员主体性发挥的层面与主体性发挥的限度。作为口译主体的译员要对原话进行意义阐释和语言转换,将原话的意义传达给听话人,使他听懂并做出讲话人预想中的回应或实施期望中的行动。在这一过程中,译员必须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才能确保交际的顺畅和翻译目的的实现(吕炳华,2005),提高商务口译理论与实践水平。基于主体性研究的跨文化交际的商务口译,文化因素在语际转换基本作用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译员的跨文化的主体作用映射出译员输出语的质量,体现出他们的商务知识、双语基础、心理素质、反应能力、跨文化交际意识、知识结构、非专业知识、口译技能、职业道德、个性整合、身体素质等诸多因素。

二、口译主体性概念

对于翻译的主体,译界各家观点不尽相同。主体概念研究首先要对容易产生歧义的整个研究领域、翻译出来的文本和产生译本的行为进行区分。在整个翻译过程的活动中,可以是一种“社会现象”,一种“理解当今人类生存状态的隐喻模式”(赵彦春,2005)。法国的安托瓦那·贝尔曼指出(转引自许钧等,1998),对翻译进行研究,不能不把重点放在“翻译主体”上,为此,他提出了“走向译者”这一口号。Robinson(1992)则青睐于“translator-subject”译者主体的表述。按照哲学上的解释,广义概念上的主体是指在普遍存在的事物相互作用中能动的、主动的一方;客体则是受动的、被动的一方;狭义概念上的主体指的是人,只有人才能充当主体,而客体则是人的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另外,实践系统内含主体、客体和中介三个基本的子系统。在口译这项实践中,实践主体的子系统包括讲话人和译员两个主体。因此,根据口译的实际情况,可以将译员的主体性定义为译员为“实现讲话人的交际目的而发挥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具有自觉、自律、能动、目的性强诸特点”(吕炳华,2005)。

在口译交际中,口译译员根据标准的语法编码模式将来源信息进行编码—传递—解码—反馈等环节的一个双向信息传递的动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译员必须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才能确保交际的顺畅和翻译目的的实现。译者的主体性贯穿于翻译活动的整个过程,没有译者主体性的参与,跨文化的商务口译就无法实现。换句话说,商务口译的过程始终体现着译员的主体作用,映射出口译员的独特人格、价值取向以及历史存在等主体性因素,译员才能在商务口译活动中表现出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和联络性。由此可见,商务口译活动主体从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到译语解释主体和商务口译委托主体等,译员主体的商务往来间的交互作用便构成了商务口译活动的整个过程。

三、跨文化交际的口译译员主体内容

跨文化交际中,口译员的交际能力对主体性的发挥有着重要的制约性。Hymes(1972)认为,交际能力是一个人对潜在语言知识和能力的运用,包括语法性、适合性、得体性及实际操作性四个参数。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经营管理者之间的交际能力。口译是通过口头表达,将信息由一种语言形式转换成另一种语言形式的语言交际行为,是人类在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活动中所依赖的一种基本交际方式。王佐良先生曾经说:“译者处理的是个别单词,但是他面对的是两种不同的文化。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王佐良,1989)。由此可以看出,国际商务口译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跨文化交际的过程,就是将一种文化转换为另一种文化的过程。所以,商务口译跨文化交际能力就是口译员在具体交际情景下,充分展现主体能力,协助交际双方跨越文化障碍,促进双方商务合作,达到预定交际目的而所应具备的种种应变能力和调整策略,既包括语言层面的技术性转换,更主要包括文化意蕴与交际效果层面的功能性调整(张威,2008)。

(一)口译译员的跨文化意识构建

译者是跨文化意识的运载载体。跨文化意识是在跨文化交际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的一种认知标准和调节方法,或者说是译者所持有的某种思维方式、判断能力以及对交际过程中文化因素的敏感性。中国文化呈现出整体性、意向性、直觉性、意象性、模糊性、内向性、归纳性等特征,而西方文化具有分析性、对象性、逻辑性、实证性、精确性、外向性、演绎性等特点(连淑能,2002)。对于口译译员来说,跨文化意识是他在对文化载体的语言进行表达时的外显意识,不同文化铸就了交际双方以语言为媒介所构成的动态连续过程。商务口译员除了掌握一切必要的背景知识,具备跨文化意识之外,还应该积极充分调动这种意识。商务口译既要符合语言社会功能的特征,又要准确、得体并符合文化性特点,再如商务谈判口译中,我方发言人使用成语典故“鹬蚌相争”,意在表明双方不必在目前共同的市场中进行自杀性竞争,以防第三者乘虚而入轻松获利。口译译员主体意识上应该充分了解中国成语在形成和使用过程中,被注入了丰富的含义,译员译为“We are fighting hard in the boxing match,while the next player iswaiting for our touch down with a coffee”,这样更符合英语文化习惯。译员传递原文同一信息,但是选取的角度不同,信息焦点也不同,即选取不同的参照点,包括不同实体、运动、属性、情状等,作为出发点,对同一现实情景进行反映和描述。这样,可以丰富表达手段,把思维的严密性表现在生动活泼的形式中”(彭开明,1995)。

(二)译员主体性的发挥

能够做到严复所说的“下笔抒词,自善互备,以显其(原作者与原语文本)意(刘宓庆,2005)是商务口译译员发挥译者主体性的最好写意。商务口译中,译者主体性发挥的意义在于超越原语中各种翻译障碍,促成商务交流,深入理解并再现话语所传递的说话人意向、意识形态、文化心理和审美态度等。

1.掌握丰富的商务知识

法国翻译理论家安托瓦纳·贝尔曼认为,作为一个译者,一旦接受或从事某一项翻译活动,他就开始承担某种责任和义务。作为商务口译译员首先要有商务领域的专业知识。“除了日常的知识积累外,译员还应该做好译前主题和术语准备。从理论上讲,这是认识补充和扩展的机会”(刘和平,2001)。译员对商务知识的了解比较宽泛,其技能很大程度上依赖背景知识的熟悉程度,随着商务往来、经贸格局的形成,商务不再局限于以往的进出口、业务谈判、函电等,而是涵盖贸易金融、经济、商法、营销等。商务活动涉及国际贸易、经济、金融、营销和法律等多个领域,而每个领域都有自己的专业术语,如贸易方面的free on board(离岸价)、standby credit(备用信用证)、letter of guarantee(银行保函);经济方面的demand curve(需求曲线)等。口译员必须懂得商务英语所涉及学科领域的相关知识。译员有必要在传译任务开始前穷尽性地收集和整理口译活动将涉及到的专业术语和专有词汇,并且找到它们在另一种工作语言中的语义等值加以强记,做到使用时脱口而出(陈明瑶,2004)。

2.避免“欠额翻译”和“过载翻译”

“欠额翻译”和“过载翻译”(陈明瑶,2004)就是要求译员主体尽量做到信息对称并避免口译中“缺省”、“空位”和“超载”、“囤积”等现象。口译特别是商务口译过程中,由于两种语言的不同个性造成了语言交际的局限性,商务口译务必做到将这种损失减少到最小。译员的语言水平与跨文化交际意识是主体性发挥的物质基础,商务口译不同于政治口译,尤其要关注译员在协助合作中的作用,译员必须具有庞大的知识储备以及较为完善的知识结构。

3.综合各种能力

综合各种能力,译员必须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才能确保交际的顺畅和翻译目的的实现。换句话说,口译的过程始终体现着译员的主体作用,映射出译员的独特人格、价值取向以及历史存在等主体性因素。包括前面提及的商务知识,如商务文体包括:商务信函(business correspondence)、会议纪要(synopsis of minutes)、法律文书(1egal documents)、商业广告(commercials)以及语言能力、口译技能、心理素质、双语基础、跨文化交际意识、反应能力、知识结构、非专业知识、职业道德、个性整合、身体素质等必要的各种能力,是其主体性的体现。

(三)非语言特征的主体性内容

非语言特征指商务口译过程中信息的传达和理解不仅要通过语言的中介,而且还要依赖译员的语调、姿势、神态、语气、表情、手势、性格等特征。口译员是讲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纽带,具有面对面交际的特征。译员的责任在于与讲话人尽量保持一致,但这并不是惟一的和绝对的。译员本身不是讲话人,属于两个不同的个体的“人”的概念,所处的地位、身份、心理和生理等方面的差异会间接地反映在口译活动中。商务口译译员外显的性格特点、交际策略等非语言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商务交际的成败。如在商务谈判中关于付款条件,我们会经常听到,“我们希望用LPC而不希望DPA”,这里的LPC指的就是letter of credit(信用证)而DPA则是指document against acceptance(承兑交单)。由于商务英语的缩略词都经过了各国商人的长期使用,已经被人们广泛接受,其意义也十分明确。因此翻译时无需解释,但是要准确地翻译缩略词,则一定要知道缩略词的全称,并且要理解其意义。

四、结束语

对商务口译员主体性的探讨可以使译员更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的角色定位,完善译员的口译质量。对译员主体性展开研究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译员的作用,理解口译的运作过程,译员在发挥主体能动性与创造性的同时还必须考虑口译的特殊性与主体性发挥的限制性因素,译员主体性的发挥不能脱离自身的物质基础。跨文化交际的商务口译活动是促进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际双方进行有效交流的跨文化性的信息传递过程,文化的动态、特征、规范应融进商务口译活动的全过程之中,从主观和根本上提高口译水平。

[1]刘和平.口译技巧——思维科学与口译推理教学法[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2]张威.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口译质量评估的一项重要参数[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8(5).

[3]吕炳华.译员主体性的体现[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5(1):60.

[4]赵彦春.翻译学归结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93-94.

[5]许钧,袁筱一.当代法国翻译理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6]彭开明.翻译中的多种表达形式[J].中国翻译,1995(5).

[7]刘宓庆.中西翻译思想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475.

[8]陈明瑶.论商务口译技巧[J].上海科技翻译,2004(2).

G40

A

1002-2880(2010)11-0092-03

李明秋(1973-),女,大连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商务英语、英语口译。

(责任编辑:梁宏伟)

猜你喜欢

口译员译员口译
基于谈话“参与框架”的法庭口译员角色研究
浅谈口译译员的知识基础
论口译员必备的素质
待在“箱子”里的口译员
会议口译中译员的译前准备研究——一项基于上海译员的问卷调查
中外口译研究对比分析
口译中的“陷阱”
EAP视听说对英语口译关联迁移的增效性——以交替传译为例
论机器翻译时代人工译员与机器译员的共轭相生
译员与翻译企业的劳资关系及其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