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杨兆群
2010-04-05施志霞
□施志霞
知名刻纸艺术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杨兆群,1955年生,江苏金坛人。他自幼喜爱画画和刻纸,高中毕业后开始自学剪刻纸。他尝试利用刻刀与剪纸的结合的技术,使剪纸作品形成了外框线条挺拔、明朗,内框线条柔和圆滑的独特风格。1975年,杨兆群等一批具有绘画基础的美术骨干,被县文化馆选拔进刻纸培训班。1976年,杨兆群创作的刻纸作品《大干促大变普及大寨县》,首次入选“江苏省农民画展览”,自此拉开了金坛刻纸的艺术序幕。之后几年,金坛的刻纸艺术迅速发展,先后在南京、北京、广州等城市展出,后来又远赴日本、挪威和芬兰等地巡展,并被多家博物馆、美术馆收藏。1993年,中央电视台、中央新闻网电影制片厂联合为金坛刻纸工艺拍摄《江南一枝花》专题片,杨兆群即是刻纸工艺主要表演者。同年,金坛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刻纸)之乡”。
金坛刻纸可分为两大流派。传统刻纸,风格古朴典雅,花样奇巧繁多。而以杨兆群等人为代表的现代刻纸,则是用剪、刻、撕的方法和套色、点、填、染的手法,并借鉴西北的剪纸风格特点,融入绘画、装饰技艺,使得刻纸风格清新隽永。其代表作《丰收的喜悦》、《猪多肥多粮食多》等作品就散发出强烈的时代气息,《大红灯笼》还入选了第九届全国美展。杨兆群以其作品具有内柔外刚、顿挫有力、刀法细腻、线条流畅之特点,获得业内外人士的一致高度评价。
在刻纸工艺实践中,杨兆群坚持将创新意识与传统精神相融合。一方面他将现代审美意识渗入到传统题材之中,另一方面又着力开拓现实生活的内容,同时也推动了刻纸形式技法的创新。中国画的线条美,版画的对比美,年画的色彩美,微雕的刀法美等,都借鉴来增强刻纸的艺术表现力。他凭借丰富的想象力和宏伟的创作激情,不但刻出了掌上小品,更创作出不少鸿篇巨制。
2008年4月,在杨兆群的创意、组织下,巨幅奥运刻纸《从雅典到北京》历时四年终于创作成功。作品高2.008米,长29米,寓意2008年第29届北京奥运。刻纸作品用2008只和平鸽穿插表现,以五环标志为主,将历届奥运会举办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历届奥运会的金牌、八位奥委会主席头像、吉祥物,以及29届奥运会所有运动项目、祥云和运动福娃等内容用刻纸的艺术表现形式出现,使该作品构成强烈的民族特色。该刻纸作品将奥运内容与中国元素巧妙融合,主题鲜明、气势恢弘、阴阳结合、刻艺精湛。当年7月29日,刻纸巨制《从雅典到北京》便被国家博物馆收藏,2009年10月该作品又被江苏省档案馆收藏。国际奥委会终身名誉主席萨马兰奇先生还专门致信给予该作品高度评价。刻纸作品《从雅典到北京》还在“世界华人艺术名家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大赛”评选中获得金奖。由此,金坛刻纸不仅成了独具特色的乡土奇葩和民间瑰宝,也成了异域友人了解中国、亲近中国的艺术媒介之一。
现在的杨兆群还是一家规模较大的服装企业的经营者。但是多年来,他对于自己钟情的艺术爱好不遗余力的付出却超越前者。他出资冠名“飞洋鱼”刻纸艺术研究所,每年都扶持金坛刻纸开展一系列活动,并把国内外知名刻纸工艺专家请到金坛来指导,打响金坛刻纸的名声。2008年9月他以“来自江苏金坛市的刻纸艺术家”的身份参加中央电视台华东地区奥运火炬手选拔,并创作直径1.8米的《各民族大团结》刻纸向国庆60周年献礼。此外,他还策划了第五届(中国·金坛)国际剪纸艺术节暨金坛市第四届文化艺术节,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积极为地方文化努力贡献。
目前,金坛刻纸与我国其他省区市刻纸一同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这些国家级非遗代表剪纸项目联合打包成为了中国剪纸艺术联合申报项目,顺利地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审批,被成功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身为刻纸艺术传承人的杨兆群坚持一路创造,一路宣传,为金坛刻纸这门艺术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还在努力,永不懈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