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安时常入梦来——戴盟同志向海安县档案馆捐赠珍藏书籍、书法作品侧记
2010-04-05董玉龙
□董玉龙
2010年2月4日,海安县委、县政府在行政中心召开《海安走过六十年》首发式,会议其中一项议程就是去县档案馆参观戴盟同志捐赠书籍及书法作品展览。在新近落成的海安县档案馆现代化的大楼里,与会者欣赏着戴盟同志龙飞凤舞的书法艺术,翻阅着戴盟同志捐赠的书籍,深深为戴老的书法艺术所感染,也为戴老把珍藏书籍赠送海安的情怀而感动……
2009年2月15日,戴盟同志的二儿子戴晓曙同志(中组部干部一局巡视员、副局长)来江苏海安调研。在与海安县党政主要负责人谈话中,提及其父亲近况和有关珍藏书籍捐赠意向。海安县委主要负责人交由史志工委进行具体联系落实。此时,笔者兼任县委史志工委主任,正在落实中央、省、市党史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县委党史工作规划,启动建国后党史编纂工作;征集老领导回忆录,编辑《历任海安县委书记、县长访谈录》。戴盟同志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任海安县委书记,能够访谈到这样一名德高望重的老革命,那是一件很荣幸的事情。
2009年7月30日,笔者一行去杭州望江山疗养院,应约采访戴盟老书记。夏日的午后,雷声阵阵,风雨交加,而在戴老的房内,却是清风缕缕。戴盟同志中等身材,黑白相间的头发,面色清癯,步履从容。说话温和亲切,记忆惊人,思路清晰。虽然已是85岁高龄,但精神矍铄。
戴盟同志,1924年4月出生,江苏盐城人。原名王振鸿,曾用名王亦农、黄德明,笔名叶虹、田野红。戴盟于1941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新四军老战士,曾在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美术系学习。后被党组织分配在联抗部队,于1941年秋来到海安,时年17岁。先后在海安地区海北、曲北、姜北、海曲、姜城等区任书记,在海安县委(紫石县委)担任过民运部长、宣传部长、组织部长、县委副书记。1949年4月任县委书记,1951年9月调南通地委工作。戴盟同志在海安工作战斗了整整10年,把自己的青春献给了海安人民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离开海安后,戴盟同志担任过南通地委副书记、江苏省委农工部副部长、浙江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省台办主任、浙江大学党委第一副书记等职。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名誉理事、浙江省诗词与楹联学会名誉会长、浙江省逸仙书画院名誉院长、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高级顾问。
戴盟把海安当成自己的第二故乡,对海安的感情十分深厚。用他自己的话说,海安时常入梦来。当我们阐述来意后,戴老深情地回忆起建国初期海安二三事……
“派克”笔的故事
解放初期,戴盟同志写作使用的一支“派克”笔,是从缴获的胜利品中购得。当时的财经管理制度很严,戴盟同志又是县主要领导,按照规定,要正式向地委组织部打报告。经过地委组织部长周泽同志批准,从专款中拨批了8块钱,才向县有关部门按价买到这支笔。这说明建国初期财经制度非常严格,干部的作风也是非常廉洁的。
八张旧照片
在与戴老访谈中,戴老将自己珍藏的八张上世纪50年代初的照片赠给我们。戴老在“文革”中被三次抄家,这八张照片被精心收藏,侥幸保存至今,让我觉得沉甸甸的。其中有1950年县委书记戴盟、县长邢白等领导与全国劳动模范高万龙、渡江英雄王凤英的合影。照片是由海安“艺海照相”拍摄的,照片上的领导人都是二十多岁的青年人,风华正茂,背景是海安县中学的一幢小楼房。照片上的人们倚坐在一座木桥上,神情颇显自豪。第二张是1951年4月三里闸修竣落成典礼。照片上人们或站或坐在三里闸坡面上,泥墙草屋颇能说明建国初期的贫困。第三张是1950年12月17日海安县党政团负责人欢送军事干校学生。第四、五张是1951年4月欢送抗美援朝新兵营。第六张是海安最后一道涵洞落成留念。第七张、八张是高万龙、王凤英佩戴奖章的照片。这些珍贵的照片让笔者喜出望外。这次《海安走过六十年》就使用了戴老提供的四幅图片,为此书增色不少。戴老藏书较多,有古典文学类、诗词楹联类,还有画报杂志类,涉及面广。为加强海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革命传统教育,他提出将自己的藏书连同部分书法作品捐赠给海安县档案馆。
接受捐赠
带着这样的重托,回到海安后,我向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作了汇报,并就捐赠书籍的藏书地点与文化局、档案局领导进行沟通。在档案局韦圣霞局长全力支持下,戴老捐献书籍进入具备现代化馆藏条件的档案馆,同时在阅览室开辟专门书柜,使机关干部和广大群众都能借阅。在此基础上,我通过戴小迅同志(戴盟同志长子,浙江省政府侨务办公室副巡视员)与戴老进行沟通,深得戴老首肯后,档案局又在阅览室增加了书橱,确保戴老捐赠书籍绝大多数能够借阅展览。
2009年12月30日,笔者与县档案局长韦圣霞同志驱车至杭州的戴盟同志家中。戴老的长子戴小迅接待了我们。家中61箱书籍整整齐齐码在客厅里,原来的落地书橱已空空如也。戴老家中非常简朴,但墙上的字画和书桌上的文房四宝又使这居于闹市的书斋淡雅而又宁静。
等书籍搬运到小迅同志联系的物流公司的卡车上,已近下午一点左右,戴老还在饭店等候我们。不变的乡音,实惠的款待,消除了我们旅途的疲劳。戴老还将他新近出版的《湖畔清言》和他手工制作的贺年卡托付我带给南通市委、海安县委、县政府负责人以及海安县老干部诗书画研究会、仲贞子艺术馆、七战七捷纪念馆等单位和个人。我们也将刚刚出版的《海安走过六十年》、《海安年鉴》、《海安组织史》,《韩国钧朋僚函札名人墨迹》赠与戴老。
戴盟、黄浩这对革命伴侣就捐赠书籍和我们拉开了家常。戴老说这次捐赠书籍得到了全家的大力支持,他们的第二代、第三代对海安都有感情。戴老更是深情地说:“十年青春,十年战斗在海安,海安父老乡亲,终生难忘”。全家充分利用十月黄金周的休息时间,大儿子戴小迅是总协调,小儿子戴晓曙既是捐赠书籍的最初联络人,又是工作人员。长假期间全家都在书房里整理书籍,分门别类,标注号码,装箱封固,两个孙女更是忙得不亦乐乎。是啊,装了六十多箱书籍,将近2吨重啊。这5000多册书籍类别含诗歌、理论、小说、书画集以及杂志等。其中诗词、楹联、书法、茶文化、台湾小说居多。大体包括政治类,有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文集等;古典名著类,多版本的《石头记》和其他名著;诗词类有全唐诗、宋词等;史书有文学史、哲学史、通史等;志书有浙江的一些新老志书,如义乌、龙游、兰溪县志、电影志、名村志等;还有历史小说、传记、现代小说、文学、诗歌、茶文化、书法、美术等种类繁多。特别珍贵的是1970年后出版的《工农兵画报》,每月一期,一年12期,10年一期不少,很有收藏价值。
在书籍整理装箱以后,戴老又在金色十月里,以《海安诗痕》为题,书写了从上世纪40年代到现在涉及海安的诗词70余幅。用戴老的话说,值建国六十周年大庆,每逢佳节倍思亲,将图书和书法作品一并捐献给第二故乡——海安,以了多年心愿。
至此,戴盟同志向海安捐献珍藏书籍、书法作品一事,经我委接洽联系,终于完成。海安县老干部诗书画研究会还请我作了专题报告。每天不少机关干部、普通群众来到档案馆欣赏书法、借阅书籍。戴盟同志对海安的故土情怀也在这一片静静的诗书世界里氤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