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结构演变的趋势浅析
2010-04-05任武
任 武
(安徽大学 经济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9)
改革开放 30多年来,我国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两个重要方面:第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和以计算机、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的发展,使得各国市场进一步融合,世界经济格局不断调整;第二,我国国内总供求关系出现根本扭转,由卖方市场走向买方市场。在这种变化的背景之下,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矛盾,已经由总量问题转为结构问题。经济结构的不合理,日益成为影响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提高的主要因素。
一、当前我国经济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产业结构不合理
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政策取向偏重于工业规模的扩大和总量的提高,忽视产业素质特别是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的提高,经济发展的高速度主要依靠高积累、高投资支撑:生产结构不合理,一方面表现为低水平的结构性、地区性生产过剩,另一方面又表现为企业素质低下导致的生产高消耗、高成本和低效益。三次产业结构与工业化过程中结构变动的一般规律仍有明显偏差,我国第一、第二产业占比明显高于世界银行的标准,而第三产业的占比则明显小于世界银行的标准;在就业结构中,农业所占比重过高,服务业比重则明显偏低;产业组织结构不合理,目前中国各类产业的一个普遍现象是分散度较高,集中度较低。一方面表现在企业规模过小,不能实现规模经济。另一方面表现在大、中、小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分工合作,现有加工、制造能力未能得到有效的优化组合。
(二)区域发展不协调,产业结构趋同化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各地方政府长期追求工业自成体系,造成重复投资、重复引进、重复生产的现象十分严重,最终导致各地区之间产业结构严重趋同,分工协作程度弱化。据有关部门测算,东部与中部地区结构的相似率为 93.5%,中部与西部的相似率更高达97.9%。趋同化涉及的产业和产品众多,从初级产品到以家电为代表的机电产品,再到支柱产业,同时这种工业结构趋同的问题在同一地区内部也普遍存在。
(三)城市化水平偏低
中国的城镇化水平都明显偏低,据 2007年的统计数据,中国城镇人口为 5.9亿人,城镇化水平为 44.9%。即便按照生产结构、劳动力配置结构和城乡人口结构分布三项指标进行综合评价,中国的城镇化水平也达不到国际上公认的中等收入国家城市化 56%的水平。城镇化水平过低,影响了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更大规模地向非农产业转移,而且不利于扩大国内投资和消费需求。
由于我国经济结构存在的以上问题日益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快速稳定发展的障碍,所以我国迫切要对当前的经济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
二、中国经济结构演变的动因
(一)能源短缺是我国经济结构演变的客观原因
我国长期以来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的粗放型经济循环,不仅给资源和环境带来巨大压力,而且造成社会总供求失衡,表现在:第一,能源的短缺带来能源价格不断上升,由于中国经济结构不合理,对能源的需求巨大,而且我国又是一个石油进口大国,因此,石油价格上升对我国最直接的影响是进口支付的增加。第二,基础能源价格上升会推动工业品出厂价格走高,而工业品领域的价格具有滞后性和长周期性的特点,因此,从长期看,能源价格上升可能增加我国的通货膨胀压力。第三,由于我国出口产品价格并没有随着能源涨价而升高,因此部分国内出口企业处境艰难。由此可见,能源短缺迫切要求我国调整经济结构,这是我国经济结构演变的客观原因。
(二)加快城市化步伐是我国经济结构演变的必要条件
随着工业化进程步伐的加快,经济发展动力逐步由农业向工业和服务业转移,我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但总体上仍落后于工业化水平。参考国际经验可以看出,我国已基本进入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预计在未来二三十年里,城市化发展速度将比目前加快 l倍,达到年均增长 2—2.8个百分点,城市化将成为推动我国下阶段经济增长和结构升级的主要动力之一。
(三)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是我国经济结构演变的重要条件
过去几年,汽车业和房地产业快速发展,受其带动下形成了一批高增长产业群,到 2020年,按照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的速度估算,居民人均收入将达到 3500美元的水平。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这一时期往往是居民消费结构变化最快,从而带动经济增长速度快速提升的重要时期。
另外,我国经济至今仍未摆脱二元经济特征,农村居民收入只相当于城镇居民的 40%左右,消费结构不在同一档次。这就决定了中国多层次的消费结构转变将同时发生,从而对产业结构的升级带来多层次的推动力量。
(四)全球产业转移步伐的加快是我国经济结构演变的外部动因
国际产业转移将促使中国在部分制造业领域形成以出口导向为特征的制造业基地,推动机电产品和部分加工工业的快速增长。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中国在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方面的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将不断弱化。在一些重要的加工业领域,基于资本、生产技术、研发能力,以及规模经济等优势形成的国际竞争力将不断提高,并促使新的加工工业品的出口快速增长。这些领域的发展将进一步促进中国重化工业化发展趋势。
三、中国经济结构演变趋势
(一)现代工业体系的升级
针对我国经济中反复出现的资源和能源瓶颈问题,我国采取了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这一战略手段除了提高能源使用的技术水平和效率外,更重要的在于通过市场化的手段逐步提高能源的价格水平。虽然逐步提高国内能源使用成本,在短期内会对宏观经济产生不利影响,但从中长期来看却有利于合理的价格体系的形成和市场机制作用的正常发挥。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和市场化的手段,我国工业结构终将升级为附加价值高、能效高、节约能源的现代工业体系。
(二)与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相关的产业将呈现较快增长态势
总体来看,未来 20年将是中国居民消费结构从衣食用的需求,向提高住、行水平和生活质量阶段过渡的关键时期,住宅、轿车、轨道交通等设施、通讯及其他新型电子产品、文化娱乐、旅游、社区服务等将成为重要增长点,与此同时,随着农村人口向非农产业和城镇的转移而带来的收入提高,将会增加对家电等耐用消费品的需求,拉动这些产业进入一个新的增长期。
(三)区域发展的均衡性加强
区域发展的均衡性进一步增强,是近年来结构调整的又一个明显趋势。近年来,我国通过实施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崛起等战略,积极推动全国区域经济格局的调整。
2008年以来,虽然东部地区经济增速出现了回落,但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经济增长在加快。从投资看,2008年上半年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增长约 35.1%、28.6%和 36.4%,均高于东部地区约22.1%的增速。从消费看,2008年上半年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增长 22.5%、21.7%和 21.4%,均高于东部地区约 21.1%的增速。从外贸看,2008年上半年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进出口贸易分别增长约 42.3%、45.4%和 25.9%,均高于东部地区24.3%的增速。在国家区域政策的引导下,工业增长也呈现“中西部地区加速,东部增速趋稳”的趋势。
[1]陈劲松.中国国情与科学发展观[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2]任若恩.关注中国经济结构变化[J].名家,2006(10).
[3]谭祖谊.中国经济结构演进的动因探讨[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2).
[4]杨建龙.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趋势分析[J].中国总会计师,2005(18).
[5]刘建新.经济结构调整: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