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江打造黑龙江省沿边开放先导区构想
2010-04-05杨志才
杨志才
(牡丹江市委党校,黑龙江 牡丹江 157000)
一、牡丹江市打造黑龙江省沿边开放先导区的战略意义
打造沿边开放先导区,主要内容是提升沿边地区的整体开放水平,最终目标是发展区域经济。众所周知,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决不可能是孤立的、割裂的,必然和外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特别是牡丹江市这种经济外向度很高的地区。对外联系越密切,经济就越活跃。无论世界范围内还是国内,区域集团化、一体化已成为发达国家、地区实现快速发展的宝贵经验和有效途径,
(一)创造性地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重大举措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深化沿海开放,加快内地开放,提升沿边开放,实现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的发展战略,牡丹江市应该在回顾总结过去经验的基础上,坚定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加强与邻近国家的贸易、投资和资源开发,扩大在基础设施、物流、信息资源和技术等领域的合作,协力构建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国际走廊和国际经济合作带,从而在更大的范围、更广的领域、更高的层次参与国际竞争,更好地促进自身发展和改革。所以,打造黑龙江沿边开放先导区,是牡丹江市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具体行动。
(二)搭建俄远东开放的重要平台
中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深化和俄罗斯远东开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当前中俄关系已进入到历史最好时期。我国从 2003年开始正式实施东北等老工业地区振兴战略,黑龙江省充分抓住对俄、对韩交流合作的便利条件,确定了加快推进对俄对韩经贸科技合作战略升级的目标,发展势头强劲。与此相呼应,俄罗斯政府于 2009年制定了远东地区开发计划,提出在符拉迪沃斯托克设立经济特区,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也定于 2012年在符拉迪沃斯托克举办。可以预见,未来的东北亚地区,必将成为一个新的国际区域性经济集合区和交流平台,牡丹江市在其中的作用越发显现,打造黑龙江沿边开放先导区应运而生。
(三)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格局中构思黑龙江省的未来
黑龙江省在中国的版图上是内陆省、边疆省,但在世界版图上看是沿边开放省份、近海省份,如果把眼光始终放在国内,黑龙江省永远是末梢,但如果放到世界版图上,我们有自身的优势和发展的潜力。因此,谋划黑龙江,必须把眼光从中国东北转向整个东北亚地区、转向全球。从对俄合作看,黑龙江必须在固本强基的前提下全面提升对外开放层次。国家实施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与俄罗斯的远东地区开发计划形成了国家间的互动,而中俄两国合作的结合点主要在黑龙江与俄罗斯三千多公里的边境结合带上。从东北亚区域合作来看,黑龙江必须抓紧搭建合作平台,抢占制高点,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提升沿边开放。如果黑龙江下步没有大的动作,有可能在未来东北亚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丧失优势,甚至被边缘化。
二、牡丹江市打造黑龙江省沿边开放先导区的基本构想
(一)发展理念
一是国际化发展理念,从全球视角实施全面开放战略,把开放热点由口岸向腹地延伸、扩散,提升哈牡绥东沿边开放先导区对俄、韩、东北亚乃至全球的影响力。二是品牌化发展理念,挖掘、发挥哈牡绥东经济带独特的对俄和生态资源优势,培育并传播哈尔滨、牡丹江市区域独具特色的城市品牌和形象,提升在全国乃至全球的知名度。三是一体化发展理念,把整个哈牡绥东区域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统一规划、建设,整合城市与产业的优势资源,使哈牡绥东经济带成为沿边开放先导、先行、试验区的主体,主动融入东北亚经济增长圈。成为黑龙江省外向型经济增长的重要一极,提升哈牡绥东在黑龙江省和全国沿边开放大格局中的战略地位。
(二)发展定位
1.目标定位。一是要在全国提升沿边开放的大局中成为先导和示范。全面推进对俄、日、韩及太平洋地区的开放。主动融入到东北亚经济一体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格局中,强化中国东北沿边开放国际枢纽及桥头堡的战略地位。成为中俄门户、枢纽和桥头堡,新亚欧大陆桥上的国际通道重要节点,提升沿边开放的先行者,中、俄、韩、日经贸合作的首位区域,自由贸易区战略的推动者。二是要在东北地区对外开放中走在前面。转变东北经济“内向化和边缘化”的基因,实施内向型发展与外向型发展双轮驱动,积极推行外向型的发展战略,畅通国际陆海联运大通道,打通“东北第二出海口”,大力发展邻岸经济、邻港经济、邻海经济、近海经济,带动黑龙江省和东北地区从“内陆经济”走向“海洋经济”,成为黑龙江省从内陆走向海洋的先导城市,驱动黑龙江省发展的外向化引擎。三是要在黑龙江省经济发展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强势打造黑龙江经济发展的第二走廊。努力形成“西有哈大齐,东有哈牡绥东”,共同带动黑龙江省的生态功能区和煤电化基地,形成拉动黑龙江经济崛起的东西两翼,比翼齐飞的格局,成为黑龙江省新的经济增长极。
2.区域定位。先导区不仅要实现区域内的一体化,更要与周边地区实现一体化发展。一体化,没有固定的规范和模式,也没有固定的边界。目前,从地理的角度、经济的角度来看,牡丹江市一体化发展的外部区域可以分三个圈层考虑。第一圈层应该是哈牡绥东—海参崴;第二圈层应是以此为基础扩展到吉林长吉图、俄罗斯远东、日本、韩国、朝鲜、蒙古;第三个圈层应是以第二个圈层为载体,在东北亚经济圈中发挥重要作用,共同参与全球更大范围内的合作与竞争。基于这些考虑,牡丹江市打造沿边开放先导区的着眼点和立足点应定位在环牡丹江市的整个东北亚地区。推进与周边地区、国家的交流、交融、合作、共赢。
3.功能定位。沿边开放先导区也是黑龙江省重要的开放区、生态区、旅游区和经济增长区。着眼于国际化、外向化和市场化,借助两种资源,面向两个市场,主要功能定位为“三大中心(中俄商贸旅游中心、东北亚重要的国际物流中心、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五大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对俄进出口加工基地、中俄韩跨国投资的总部基地、国际冰雪与避暑度假基地、生态农业基地)”。
(三)空间布局
先导区近期建设布局应为:以口岸城市为前沿、哈牡绥东经济带为主要载体,以大牡丹江市都市区为综合服务中心,以哈尔滨地区为后方基地,以西部旅游度假区、北部资源富集区、南部生态农业区为支撑。
(四)发展思路
按照十七大提出的提升沿边开放水平的总体要求,抓住东北亚经济一体化加速的战略机遇期,打通陆海联运大通道,提升哈牡绥东经济带,打造大牡丹江市都市圈,加快工业化、城市化、一体化进程,突出一产特色、提升二产总量、做大三产规模,内联吉林,外拓俄、日、韩,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的战略升级,加快实现经济社会追赶型跨越式发展,辟建全国提升沿边开放先导区,向东北亚自由贸易区过渡。
三、牡丹江市打造黑龙江省沿边开放先导区的产业支撑
(一)发挥外贸优势,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充分发挥对俄合作这一核心优势,提升对韩、对日合作水平,大力发展贸易、金融、物流、旅游、文化和房地产等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结算经济等新经济业态,提高服务业对 GDP和财政收入的贡献率。外贸、外经、外资并举,以对俄韩日为重点,优先发展商贸产业。以服务东三省,面向太平洋为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业。实施金融强市战略,努力培育金融业,打造沿边开放先导区的重要支撑。积极发展旅游、会展、房地产业和文化产业。
(二)以“哈牡绥东对俄经济带”为载体,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
以“哈牡绥东对俄经济带”为载体,加快工业的追赶型跨越式发展,构筑以新型工业为主导、传统优势产业为基础、大企业为龙头、中小企业为依托的黑龙江东南部先进制造业基地、面向俄罗斯市场,实现双向过埠增值的进出口加工制造基地。依托牡丹江市外贸、物流、资源和技术优势,重点发展四大主导产业。坚持“工业立市”战略,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依托大产业、大项目和大基地建设。运用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提升制造业水平,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把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加快牡丹江市发展的重要支撑,积极承接国际和国内产业转移,以技术创新和市场创新为动力,改造提升五大传统产业。培育科技含量高、产业附加值高、未来发展前景巨大的新兴产业,推进优势资源转化,强化出口导向产业。
(三)服务大牡丹江市,鼎力发展现代化、外向型的绿色有机农业
未来的牡丹江市农业,是服从和服务于大牡丹江市、新牡丹江市建设的新农业,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带动型的农业,是高产优质、精准集约、绿色有机型的农业。基于牡丹江市实际,不求大,但求精、求强。为此,牡丹江市的农业应是运用工业化手段和规模经营方式,由主导产业支撑的产业化农业;发展绿色有机、可持续和多功能的生态农业;发展以对俄、对韩农业合作为依托的国际农业;发展加速“三个集中”为途径的城市化牵动型农业,加快新农村建设的追赶型跨越式发展。走国际化道路,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实现农业园区化,创新发展生态农业。深入实施“走出去”战略,大力发展境外农业。推进城乡一体化,加速农村城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