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脊柱转移瘤的MRI与CT诊断比较

2010-04-04李新民

当代医学 2010年18期
关键词:状位附件敏感性

李新民

大多数恶性肿瘤均可发生骨转移,而脊柱系统则因其血液循环的特点,使得某些恶性肿瘤在未发生其他脏器转移时就可能发生脊柱转移,有时甚至原发灶不明确时就已发生了脊柱转移,因此,早期诊断脊柱转移可以避免漏诊或误诊[1],对临床制定进一步的治疗方案有重要的指导价值。本文通过对25例经MRI诊断并经临床证实的脊柱转移瘤的资料进行总结分析,旨在探讨MRI在脊柱转移瘤中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5年1月~2010年3月脊柱转移瘤25例,男13例,女12例;年龄38~51岁,平均46.8岁;25例中肺癌8例,原发性肝癌5例,前列腺癌4例,乳腺癌3例,胃癌5例。

1.2 设备和扫描方法 所用MR设备GESignal 1.5T MR机(Signal MR/i GE Medical system s),常规行相应阶段矢状位T 1及T 2加权序列扫描,病变节段轴位T1加权序列扫描,5例加做矢状位GRE序列扫描。CT扫描采用Ph ilips CT-Tw in螺旋机,扫描范围包括病变椎骨及疑似病变椎骨,常规层厚4~8mm,螺距1.0~1.5,视野180mm,同时采用骨窗和软组织窗显示图像。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2.0统计软件包进行资料录入、整理及统计分析处理,计数资料应用x2检验,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5例患者联合CT、MR I检查结果显示各种病变132例次分别为病变椎骨70例次,椎管受累18例次,椎旁软组织肿块32例次,病理性骨折12例次。CT检查显示各种病变70例次(60.61%,80/132),诊断脊柱转移瘤12例(48.00%,12/25),MR I检查显示各种病变124例次(93.94%,124/132),诊断脊柱转移瘤22例(88.00%,22/25)。两种检查方法对脊柱转移瘤的检出存在差异,MRI比CT更敏感(x2=17.67,11.89,P<0.05)。

3 讨论

3.1 脊柱转移瘤转移途径 脊柱是恶性肿瘤常见的转移部位,血行转移是脊柱转移瘤的主要方式,转移瘤好发于脊柱与以下因素有关:脊柱含有大量红骨髓,其毛细血管网易于肿瘤栓子生长[2];肺癌及其他经静脉进入肺的癌细胞侵入肺静脉,由肺动脉转移至骨骼;部分由腔静脉直接逆流至脊柱静脉系统转移至脊柱,脊柱有着丰富的静脉丛,二者相互沟通共同构成椎静脉丛,该静脉丛向前经椎间孔与胸、腹、腰、骶等处的奇静脉属支相吻合进而与上、下腔静脉相沟通,该静脉丛又与体壁肋间静脉属支存在丰富的侧支吻合,因此,脊椎静脉是沟通上、下腔静脉的又一途径,由于脊椎静脉丛压力很低,故血流缓慢,再加上该静脉丛没有静脉瓣,所以当患者咳嗽、打喷嚏或屏气时,胸腹腔压力暂时增高,这时腔静脉中若有癌栓,就可经吻合支逆流入脊静脉系统。脊柱转移瘤好发部位以胸、腰椎多见,且为多个椎体发病,先侵犯骨髓,继而破坏松质骨小梁和椎旁组织[3]。

3.2 MRI在脊柱转移瘤中的诊断价值 本组病例分析表明CT在脊柱转移瘤诊断中敏感性远不如MRI,CT检查对诊断脊柱转移瘤的敏感性,CT扫描尽管有较高的密度分辨力,但考虑到辐时剂量等问题,行CT检查往往只能检查几个椎体范围,这对临床医生定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定位不准就可导致漏诊,另一方面脊柱转移瘤的临床症状缺乏特异件,常被误诊为椎间盘病变,导致CT扫描时常以椎间盘为中心也是造成CT在脊拄转移瘤诊断中敏感性不高的一个原因,同时CT为横断面扫描,CT对软组织的分辨率不高,CT不能直接显示脊髓形态,显示椎管和脊髓的侵犯较模糊而不确切,因此CT对检查骨转移不是首选[4]。MRI对诊断脊柱转移瘤诊断中显示出其优越性:(1)脊拄转移瘤分溶骨型、成骨型和混合型3类,以混合型占多数,正常椎体内为富含脂肪组织的黄骨髓,因而在T1及T2加权像上均表现为中等偏高的信号,转移性病灶T1加权像均表现为信号降低,T2加权像信号改变则取决于转移的类型,溶骨型、混合型均表现为信号增高,而成骨型则表现为信号降低。(2)与其他影像技术相比,MR I具有更高的对比度分辨率,转移灶使T1及T2弛豫时间发生改变,因而与正常的骨髓组织形成了信号对比。本组病例分析表明,在检出脊件转移瘤上T1加权像具有更高的敏感性,这是因为转移病灶在T1加权像上因大部分病灶表现为信号增高,与原本为较高信号的椎体信号间不易形成可被察觉的对比度变。(3)MRI具有较大的扫描野,尤其矢状位扫描时MRI可同时观察多个椎体,因而易发现多发椎体转移病变,在工作中发现,许多进行腰椎检查的病例却发现了胸椎、骶椎的病变,这对做出脊柱转瘤的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4)MRI更易发现椎体附件及椎旁软组织肿块,是鉴别脊往良恶性病变的重要依据。附件易受累是转移瘤的特点之一,有学者认为椎体破坏并附件破坏,约83%是转移瘤引起,而91%的椎体破坏伴有附件破坏,因此附件破坏对鉴别脊柱肿瘤有很大帮助[5]。

综上所述,对临床上怀疑有脊柱转移的患者,在CT发现异常时,应进一步行MRI检查,MRI能勾划出转移灶的分布、数目、大小及是否侵犯邻近组织,为临床及时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价提供可靠信息[6]。

[1]宋春仙,庞莉莉,刘冰,等.脊柱转移瘤的MRI诊断价值[J].长治医学院学报,2009,23(6):445-447.

[2]陈龙华,朱彦军,牛彦.脊柱转移瘤MRI表现及早期诊断[J].现代预防医学,2008,35(13):2250-2251.

[3]高文华,胡振洲,雷正军.脊柱转移瘤的影像诊断[J].西部医学,2009,21(6):994-995.

[4]李康,马千红,吕富荣,等.脊柱转移瘤的MRI与CT诊断对照研究[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08,33(1O):1214-1216.

[5]马英,卢延东,张硕,等.脊柱转移瘤的低场MRI影像学特点及其临床价值[J].中国医药导报,2008,5(34):71-72.

[6]俞福盛,叶海珍.MRI对脊柱转移瘤的临床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09,4(1):63-65.

猜你喜欢

状位附件敏感性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与脊柱-骨盆矢状位失衡及椎旁肌退变关系的研究进展
附件三:拟制定的标准汇总表
关于TSG 07——2019附件M与TSG Z0004——2007内容的对照
前交叉韧带前内侧束及后外侧束薄层斜矢状位质子密度加权像MRI研究
正常成人脊柱-骨盆矢状位影像学参数的关系
钇对Mg-Zn-Y-Zr合金热裂敏感性影响
新型武器及附件展呈
附件 注释体例
磁共振不同扫描方法对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显示效果的探讨
AH70DB钢焊接热影响区组织及其冷裂敏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