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孙中山的体育思想
2010-04-04胡惠芳
胡惠芳 ,邹 政
(池州学院 a.历史与社会学系;b.体育系,安徽 池州 247000)
论孙中山的体育思想
胡惠芳a,邹 政b
(池州学院 a.历史与社会学系;b.体育系,安徽 池州 247000)
孙中山先生是近代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领袖人物,他的体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体育教育观、体育方法论和体育价值观等方面,该思想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开放性,是其民族主义、民生主义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内容。他把发展体育与资产阶级革命紧密结合在一起,既推动了革命事业,也促进了民国体育的发展,对当今的体育改革也有一定的历史借鉴意义。
孙中山;体育思想;近代中国
内忧外患的近代中国,在西方列强的一次次入侵下,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当时的有识之士开始从国家前途、民族素质、教育使命等角度去重新审视素来被社会鄙视的身体活动,形成了一套不同于传统体育观的新的体育思想。孙中山先生是近代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领袖人物,是中华民国重要的开创者,他对于近代中国体育也有不少精辟的论述和主张,他的体育思想与实践活动与资产阶级革命紧密相连,对近代中国的体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学术界对孙中山体育思想鲜有论及,本文拟对此做初步探讨,不妥之处,敬请方家批评指正。
1 体育为民族健康之本,应视为教育之先:孙中山的体育教育观
中国传统体育重神轻形、重内轻外的健身价值观,以及体育审美意识,致使社会风气长期以来是以文弱为主。但自甲午战后,民族意识开始普遍的觉醒,社会风气也发生了新的转变:“三曰人耻文弱,多想慕於武侠……。有志之士,乃汇集同志,聘请豪勇军帅,以研究体育之学”[1]。这就造成了该时期广泛的体育风气,许多志士仁人都关注体育并发表他们的体育主张。孙中山先生就曾强调:正因为中国“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东亚病夫”,才沦为“一块用以满足欧洲野心的地方”[2]56。因此,中国要振兴,首先要甩掉“东亚病夫”的帽子,要增强国民的体质。他指出:“体育为民族健康之本,应视为教育之先,努力倡导,身体健壮,脑精自足,知识自可提高”[3]86。他认为身体好,是提高智力水平的一个重要基础,应首倡体育。
2 形成好人格,造成一个好国家:孙中山的体育价值观
孙中山认为人格的优劣、国民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国家的兴衰荣辱,高尚的人格,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内在动力。他说,人类的天职“最重要的,就是要令人群社会,天天进步。……用一种宗旨,相互劝勉,彼此身体力行,造成顶好的人格”[4]315。具体如何才能造就好人格呢?他主张德、智、体全面发展。他营“注重体育、智育、德育三项,改良人类来救国家,是全国所欢迎的。……我们要造成一个好国家,便先要人人有好人格”。“国家也好像一个大青年会,必须要全国人民都要有体育、智育、德育的人格才好”[4]319。可见,孙中山将健全的人格分为体育、智育、德育三育,认为体育是“形成好人格”的首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国民素质,振兴中华的重要手段,提倡“人格救国”,这集中体现了他的体育价值观。
孙中山高度重视体育在培养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为此,他极力倡导民众体育。他曾到高校演讲,要求学生刻苦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并且,为推动民众体育的兴办,他还亲自捐资捐物作为奖品以资鼓励。例如,1921年9月广东第八届省运会,孙中山捐资一百元,同时还捐助了双耳银鼎、银花瓶、银大碗各一个,以及《实业计划》书(英文版)五十本。孙中山对民众体育的重视集中地体现在他对精武体育会①的关怀。1919年,精武体育会成立十周年之际,孙中山应邀亲自为该会题写了“尚武精神”的匾额,并为《精武本纪》作序,赞扬精武体育会在培养体育人才、军事人才方面“成绩甚多”。
3 重视民族传统体育,提倡现代体育:孙中山的体育方法论
3.1 提倡“技击术”,重视民族传统体育
鸦片战争以后,传统体育面临西方的冲击陷入了空前的危机,中国传统武术的发展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对于武术,当时社会上有截然不同的两种观点:一种观点是极力推崇武术。认为武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象征,是近代中国洗雪耻辱、振兴中华的良药,因而奉之为“国术”之尊。另一种观点截然相反,反对宣传、普及武术。认为在枪炮发明并被广泛使用之后,武术作为中国一种传统的技艺已无作用,应该将其淘汰,况且武术往往容易与装神弄鬼的“神拳”混淆,所以没有必要推广普及,更不主张在学校教育和军队训练中传授。对此,孙中山旗帜鲜明地提出自己的观点:“中国的拳勇技击,与西方的飞机大炮有同等作用”。针对当时体育界盲目崇洋的倾向,他认为:“自火器输入中国之后,国人多弃体育之技击而不讲,驯至社会个人积弱愈甚”[6]150。孙中山对重视洋枪洋炮而轻视技击的批评,目的就是要唤起国人重视技击术,积极参加技击运动,以达到强国强种的目的。孙中山还充分肯定了精武体育会 “为体魄修养专门研究之学会,盖以振起从来体育之技击术为务,于强种保国有莫大之关系”[6]150。说明精武体育会以技击术为根本,大力弘扬中华武术是适应时代要求的。他切中时弊地指出:“我国人曩者仅袭得他人物质文明之粗末,遂自弃其本体固有之技能,以为无用,岂非大计失耶”[7]。可见,孙中山大力倡导发展民族固有的体育运动,反对那种抛弃中国传统、对本民族原有的体育运动采取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
3.2 提倡现代体育
在注重民族传统体育的同时,孙中山也是现代体育的提倡者和爱好者。早年孙中山在香港西医学院(香港大学前身)攻读医科时,便积极参加木球运动,是中国第一代参加木球运动的人员之一[8]。清末民初,现代体育开始传入中国,多在学校尤其是高等学校开展。进入民国以后,现代体育运动在中国逐步开展起来,各地区与全国性的各类运动会也先后举办。孙中山对这些现代体育运动及赛事极为关注与支持。例如,1921年4月,时任非常大总统的孙中山就亲自担任了广东省第八届运动会的名誉会长[9]643。同年4月16日,孙中山还曾亲往临北校场观看岭南大学队对香港南华会队的足球决赛,并给蝉联冠军的南华队颁发了冠军奖杯—银爵杯[9]338。孙中山通过自己的言行,鼓励和提倡现代体育的发展。
4 简要评价
4.1 孙中山体育思想的特点
4.1.1政治性 近代中国社会在内忧外患的压力下,体育事业主要围绕着政治和军事目的展开,表现出极强的政治色彩和军事色彩。这也是孙中山体育思想一个鲜明的特点。他提倡体育,是从爱国救国出发的。如孙中山曾强调指出,“夫欲图国家之坚强,必先求国民体力之发达”[10]27,“处竞争激烈之时代,不知求自卫之道,则不适于生存”[6]150。他所倡导的技击有益身体、技击与保国强种有莫大之关系的主张,则集中体现了他对内忧外患的近代中国,民族生存发展的思考。他提出:“要恢复中华民族的地位,就要恢复我们固有的道德、智识和能力……”[11]81而被称为国术的中国传统武术显然是民族“固有能力”的重要内容之一。他提倡以传统武术作为提高国民身体素质和民族自卫的重要手段,以达到强种强国的目的,不仅是其体育观念的体现,也是其民族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
4.1.2民生性 1912年,孙中山在一次讲话中阐述三民主义:“至于民生主义,有四大纲,即资本、土地、实业、教育”。1920年,他在《地方自治实行法》一文里,又把教育看成是人生的第五种需要,“故于衣,食、住、行四种人生需要之外,首当注重于学校也”[6]224。教育,是其民生主义思想的一项重要内容。孙中山认为,“体育为民族健康之本,应视为教育之先”,积极推动民国体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
4.1.3开放性 既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看待民族传统体育,也反对抱残守缺地排斥现代体育,主张“恢复我一切国粹之后,还要去学欧美之所长”[11]81,主张“土”“洋”体育结合,推进中国体育发展。
4.2 孙中山体育思想的影响
4.2.1推动了革命事业的发展 孙中山先生在其革命生涯中,始终把发展体育与其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紧密结合在一起。他重视和提倡体育主要是从革命、尚武、练兵的角度出发的。孙中山于1903年8月在东京创立了青山军事学校,通过体育锻炼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加强军事训练。1905年,在孙中山的倡议下,革命党人在东京创设了体育会,将体育运动与军事训练相结合,开展综合培训以提高学生的素质。在领导各地资产阶级革命的同时,他还要求同盟会员在各地开设体育学堂、会馆,培养人才。1907年,孙中山派同盟会会员在广东梅县松口镇创办了体育学堂,成立了松口体育会,开设了球类、田径、体操等多项现代体育课程,以增强学生的体质与毅力。1913年冬,他还在东京创立 “浩然庐”,请日本人教练柔道和拳术,培训军事骨干。他认为在与敌人短兵相接之时,“技击术与枪炮飞机有同等作用”[6]150,提倡革命军人应该学习国术这些传统武术[5]。在他领导下创办的军事学校或体育学堂,将体育运动与军事训练相融合,既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也增强了学生的军事意识、革命的组织纪律性和顽强的拼搏精神,培养了一批军事人才,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发展。如黄花岗起义中,就有松口体育会的三十多名师生直接参加,其中姚雨平、张村还担任了粤东一路起义军总指挥与参谋长。再如,孙中山表彰的精武体育会“每期招选志向坚定,体格健壮的青年五十名,进行拳术及军事训练,六个月毕业。毕业后分派到各地去,组织同样的精武分校,每人再教授五十人。这样,经过几年就可以训练出一批有志向、有胆识、有军事知识的青年,作为革命运动的骨干”[12]45。
4.2.2促进了民国体育的发展 孙中山在南京临时政府组阁时,特别起用著名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家蔡元培出任教育总长,蔡元培认为,“完全人格,首在体育”[13]14。1912年2月,公布的中华民国教育宗旨,把军国民教育、实利教育、德育美育和世界观教育作为新教育的核心。“军国民主义者,筋骨也,用以自卫……。此即五者不可偏废之理也”[14]135。1912年7至8月间,教育部召开了临时教育会议,经过多次讨论,于这一年的9月2日公布了“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的教育宗旨。而军国民教育实施的办法是在学校设军事体育课,如行军、野外训练、射击、击剑、登山、旅行等,并适当讲解一些军事课程。同时,在社会上也要普及军国民教育。一时间,培养健全的人格,培养合格的共和新国民,成了国民教育新理念的指导思想[15]104-109。
由于现代体育挟西方列强入侵之势传入中国,因而它与中国传统体育的冲突也就是不可避免的。孙中山身体力行,大力提倡和促进了中、西方体育文化的融合,加速了中国体育的国际化进程,并对当时中国的体育政策和实践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综上所述,体育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形成的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它往往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被赋予了特定的内容,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功能。近代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大力倡导体育,其出发点就在于力图通过体育来振奋民气、强国强种,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尤其是他对军事体育的大力提倡,体现了近代中国这一特定历史时期体育为军事服务的鲜明时代特色。孙中山的体育教育观、体育方法论和体育价值观,同他的革命事业紧密相连,是构成其整个思想体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主张既要弘扬民族传统体育,又要学习西方现代体育;注重改造国民性,提高国民的身体素质,把每一位公民改造成为具有新人格的文明人,进而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这些思想对当今社会体育改革与发展仍有历史借鉴意义,是留给我们的一份宝贵精神财富。
注释:
①精武体育会是旧中国最大的一个民间体育组织,1909年,霍元甲和被称为精武四杰的陈公哲、陈铁生、卢炜昌、姚蟾伯等人,在上海创办“精武体操会”,1910年改名为“精武体育会”。精武体育会促发了民国期间中国武林各派的联合,全国武术协会(National Martial Arts Institutes)由此创立。
[1]欧榘甲.论政变为中国不亡之关系[N].清议报:第27册,1899-09-15.
[2]孙中山.孙中山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3]孙中山.孙中山集外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4]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8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6.
[5]广东省文史办.广东体育史料[G].1984-1985.
[6]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5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5.
[7]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4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4.
[8]国父孙中山华人木球员鼻祖[N/OL].(2006-02-07)[2010-06-12].http://hk.news.yahoo.eom/060206/12/Ikzvq.html.
[9]广东省体育志编纂委员会.广东省志·体育志[Z].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
[10]中国史学会.辛亥革命:八[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11]孙中山.民族主义·第六讲:三民主义[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
[12]邵元冲.陈英士先生革命小史[M]//邵元冲先生文集:上册.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1983.
[13]蔡元培.在爱国女学校之演说[M]//蔡元培教育文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14]蔡元培.对于教育之意见[M]//蔡元培全集:第2册.北京:中华书局,1984.
[15]李喜所.辛亥革命时期的教育改革[M]//徐万民.孙中山与辛亥革命.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
Sun Yat-sen’s Sport Thought
Hu Huifanga,Zou Zhenb
(a.Department of History and Sociology;b.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Chizhou College,Chizhou,Anhui 247000)
Sun Yat-sen is the leader of modern China’s bourgeois revolution.His sport thought mainly includes sport educational view,sport methodology and sport values,which is characterized with distinct political nature and opening.It is a important part of the thought of nationalism and people’s livelihood.Sun Yat-sen integrated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 and bourgeois revolution,which promotes revolutionary cause as well as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 during the Republic of China,and has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for sport reform today.
Sun Yat-sen;Sport Thought;Modern China
K 827
A
1674-1102(2010)05-0107-04
2010-08-25
安徽省第三批C类重点学科(专门史)建设项目;池州学院首批特色专业建设项目。
胡惠芳(1967-),女,安徽池州人,池州学院历史社会学系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
[责任编辑:余义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