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辞书编纂之规范化进程——中国辞书学会第六届中青年辞书工作者学术研讨会综述
2010-04-04洪桂治,唐师瑶,张蕾
中国辞书学会第六届中青年辞书工作者学术研讨会于2010年4月16-20日在福建厦门召开。本届会议由中国辞书学会主办,学会秘书处和厦门大学中文系、商务印书馆承办,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江西教育出版社协办。来自全国各高校、研究所、出版机构的49位代表出席了会议。会议还特别邀请了中国辞书学会会长江蓝生、副会长韩敬体及汪耀楠、李如龙等专家前辈莅会指导。
会议秉承了过去五届研讨会的精神,强调学术领航,探讨焦点。江蓝生会长在开幕式上强调:“建立在扎实的学术研究基础上的词典才是经得起考验的。”以学术研究为出发点,议题集中在《现代汉语词典》《新华字典》的修订、完善上。老专家点评年轻学者论文,不仅评说具体内容,还指点做学问的方法。另一方面,研究队伍更加壮大了。初出茅庐的学生与年轻的辞书编辑纷纷加入学术讨论的行列。老中青齐聚一堂,有切蹉,有指点,气氛十分热烈。
辞书学发展至今,与词汇学、语义学联系日益紧密。词汇理论和语义理论研究的深入为汉语辞书编纂奠定了坚实基础。正如李如龙先生在开幕式上指出的:“应用研究是推动理论研究的车轮,语言研究也应该反过来为应用研究服务。辞书界这几年注重辞书理论研究,为辞书工作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围绕“词汇学、语义学与辞书编纂”、“《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研究”、“中国辞书的发展前景和对策”三个议题,会议共收到论文38篇。其中既有宏观的把握,又有微观的研究;既有理论探讨的辩争之言,又有实践应用的得失之论。
释义是辞书的生命。释义的完善与规范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现代汉语词典》《新华字典》都是我国语文辞书中的权威之作,其释义几十年来历经了众多学者的锤炼。本届会议上,针对二书的释义,多位代表从不同角度发表了各自的看法。张博的《语文词典中并用释词的释义角色》着重分析了《现代汉语词典》中并用释词的释义角色及其与被释词的语义对应关系,并对与此相关的义项分合、括注信息、释义的准确性及标点使用等问题提出建议。苏宝荣和谭景春的论文都探讨了词义与结构义的问题。苏文提出,要正确认识词(语素)义和结构义的关系,要注意结构对语义的影响是停留在句法或语义层面,是稳定的还是临时的。词义立项则应以语义的转移为基点,不同情况应有其相应的处理方式。相较该文的宏观探讨,谭文从“名名偏正结构、`有+名'结构”的结构义和动词目的义的增补三个具体问题出发,讨论词典释义对这三种情况的处理。潘雪莲的论文探讨了名词的三种释义模式及三者之间的内在逻辑、适用范围,对我们确立不同类型语词释义模式、系统地完善词典释义很有启发。章宜华的论文探讨了对外汉语词典模仿内向型《现代汉语词典》等蓝本所造成的问题,论述了学习词典与传统词典释义方式和释义结构的差异,提出要进行必要的用户调查,要有国别化意识。李红印的论文则特别关注标注词类前后《现代汉语词典》设例情况及其面临的新问题,在此基础上就例证的选择与设例的数量提出看法。安华林的论文讨论了汉语释义基元词的特点、界定方法,引发了与会者对“基元词”这一概念的争论。蒋雪、刘冬青、王楠、王玉、温昌衍、郑丽等的论文也探讨了两部词典的释义问题。
义项确立向来也是辞书编纂的难题。李安等的《义项分立与词的义域》从计算机词义标注角度探讨了义项分合的粒度问题,受到众多代表的关注。于屏方的论文通过对英语内向型学习词典中意义索引项的设立情况进行分析,探讨了汉语词典设立意义索引项的可行性。这对词典中多义词意义的快速检索有着重要意义。该文也指出,意义索引项的设立与义项的切分粒度密切相关;而目前汉语义项切分粒度较为粗大。围绕《现代汉语词典》,代表们还讨论了联绵词(曹莉亚《现代联绵词的界定》)、同形词(李尔钢《同形词问题》)、异形词(李志江《关于〈264组异形词整理表〉的讨论》、林刘巍等《“准异形词”的释义与规范处理》)、条目编排问题(杜翔《语文辞书条目编排的难点与思考》)、词性标注问题(刘娅琼《论汉语语文辞书词性标注》)、网络词语收录问题(王伟《语文词典中网络词语的收录》)、词典规范问题(禚晓等《〈现汉〉词汇规范体系建立与发展初探》)。
此外,王建军比较《汉字部首表》、《GB13000.1字符集汉字部首归部规范》(2009)后分析了二者在立部与归部上的问题,指出历史传统和现实需要对制订汉字部首表的重要性。杨金华的论文论证了词典比较研究的基础,即词典内外部各种联系。而词典比较研究必须围绕一定的目标展开工作,比较者要具有目标追踪意识。董琨的论文论述了黎锦熙先生的辞书学理论与实践。
我国辞书的发展前景和对策也是与会者特别是出版界极为关心的问题。王敏等的论文以宏观的视野总结了我国语文辞书出版存在的七大问题。在此基础上,从政府部门、出版单位、学校三个角度提出了进一步发展我国语文辞书出版事业的七条建议。彭冬林的论文指出近年来欧美辞书出版的新趋势,并提出中国辞书发展的对策。陈琦以具体的数据反映了学生工具书喜忧掺半的现状以及在困境中突围、探索的对策。这都值得辞书工作者深思。对白冰论文中讲到的网络时代数字化对纸质词典的冲击,众多学者表现出革新的信心与长足的思考。徐祖友指出,数字化词典取代纸质词典,现在还言之过早。数字化对纸质词典而言是挑战,也是机遇,关键在于辞书人如何做。2009年版《辞海》成功的市场运作,就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经验。
刘玲、余桂林、方颐的论文分别介绍了小学生字典、《全球华语词典》、传记型人名辞典的编纂理念与实践,其中的问题与难点发人深思。王东海等的论文提出了服务于语文词典编纂的古籍数字资料库的建设方向。李晓燕、许荣讨论了辞书插图的系统性问题、辞书书证引用的问题,体现了辞书编纂技艺上的要求。张莹莹等的论文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不同职业、不同文化程度的辞书用户进行辞书知识与技能状况的调查,提出应加强辞书教学的研究和实践。
在这次会议上,我们欣喜地看到了语言学界与辞书界学者的共同努力。早在上世纪80年代,吕叔湘先生就指出了词典在“收罗词汇”和“分析词义”上的不足。这显示了词汇学与语义学研究对辞书编纂的重要意义。而随着语料库的使用、编纂手段的更新,收词问题一定程度上得以解决,词义问题就凸显出来了。学者们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于此,研究、交流、碰撞。
闭幕式上,中国辞书学会副秘书长李志江作总结发言,副会长韩敬体发表讲话。他们充分评价了与会者的学术激情,辞书人的不懈努力,也道出了辞书编纂担子之重——“辞书学会的发展有赖于年轻一代,我们要有使命感、紧迫感,在辞书研制上更进一步”。
会议期间,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所词典编纂室研究员王楠还作了《〈现汉〉同音形词修订征求意见稿》的专题报告,听取了各位专家对《现代汉语词典》同音形词的处理意见。
中国辞书学会第七届中青年辞书工作者学术研讨会将于2012年在四川成都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