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例腺性膀胱炎患者诊治体会
2010-04-04王晋忠
王晋忠,童 维
(重庆市第三人民医院泌尿科 400014)
腺性膀胱炎(cystitis glandularis)在以往被认为是一种比较少见的膀胱黏膜增殖性、化生性病变,其病因目前尚未完全明确。自Von Limberk于1887首次报道以来[1],逐渐引起了泌尿科及病理科医生的重视。本院自2000年3月至2009年10月共收治腺性膀胱炎患者78例,为进一步提高本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将其诊治经验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78例,男 25例,女 53例,年龄 23~72岁,平均52岁。主要症状:尿频、尿急、尿痛49例,血尿 23例;下腹部疼痛6例。伴排尿困难22例。男性患者伴前列腺增生11例。实验室检查:尿常规或尿培养提示感染58例,镜下红细胞+~+++者35例;尿常规正常10例。全部患者均行B超检查,其中提示膀胱壁增厚22例,膀胱占位性病变4例,并发膀胱结石4例,肾积水8例,余均未见异常。部分患者行静脉肾盂造影(IVP)、盆腔C T检查。全部患者均行膀胱镜检查并活检:其中滤泡样或绒毛样改变者51例,乳头瘤样8例,炎症改变17例,黏膜无明显改变2例。病变位于膀胱三角区及膀胱颈部57例。膀胱前壁2例,侧壁10例,后壁5例,顶部2例。弥漫分布1例。病理检查均为腺性膀胱炎,其中同时合并膀胱乳头状移行细胞癌2例。
1.2 治疗方法 78例患者中,72例行手术治疗,其中经尿道电切58例,电灼9例,膀胱部分切除术2例,膀胱部分切除加输尿管膀胱再植术1例,经尿道电切组中,切除的范围包括病变部位及其周围1 cm正常膀胱壁的黏膜、黏膜下层,深达浅肌层。3例病变累及输尿管口者,降低切割输出功率,用环状电极切除输尿管口处病变组织,尽量不使用电凝。4例并发膀胱结石者同时行钬激光碎石,4例并发前列腺增生者行TVP术。6例未做手术,给予保守治疗。
所有患者术后1~2周起给予膀胱灌注治疗,方案:羟基喜树碱20 mg加生理盐溶液40 m L行膀胱灌注并保留2 h或吡柔比星20 mg加5%葡萄糖水30 m L行膀胱灌注并保留0.5 h。每周1次,共8次.以后每2周1次,共行8次,每个月 1次至1年。定期行血常规、尿常规检查。每3个月作膀胱镜复查,并随机多处取活检。
2 结 果
6例保守治疗的患者中仅1例获得随访,时间为3个月,在给予抗感染治疗后症状缓解;72例手术患者中67例获得随访,时间为3~28个月,平均14个月,47例术后3个月内症状消失或明显好转,15例3个月内症状略有缓解,术后6个月时完全缓解。15例复发患者再次给予手术治疗。术后均重新进行膀胱灌注治疗。68例患者复查膀胱镜均未见癌变。
3 讨 论
腺性膀胱炎又称囊性膀胱炎,或称囊、腺性膀胱炎,好发于中年,女性较男性多见,目前发病原因尚有争论,一般认为与膀胱感染、下尿路梗阻以及膀胱结石等长期慢性刺激有关。正常的膀胱黏膜无腺体存在,当有长期细菌或病毒感染(如大肠埃希菌、人类乳头状瘤病毒等)和慢性刺激(如结石、异物)时,黏膜上皮首先形成上皮芽,伴有上皮芽的移行上皮细胞向下增殖,被挤压于黏膜固有层而形成移行上皮巢,即所谓的Von Brunn巢或腺,而这种上皮巢可以逐渐成为囊性膀胱炎或发展成为腺癌[2-3]。佟成利等[4]报道约有75%的腺性膀胱炎患者存在上述诱发因素。本组78例患者中有诱发因素者68例,其中58例存在尿路感染,22例存在不同程度的下尿路梗阻,4例存在膀胱结石。也有学者认为,腺性膀胱炎是胚胎残余发展的结果。
研究提示腺性膀胱炎与膀胱癌有一定关系。Foot[5]发现腺性膀胱炎与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的糖抗原199(CA 199)和癌胚抗原(CEA)均增高,而化生等增生性病变并不增高,提示腺性膀胱炎与膀胱移行细胞癌关系密切 。而Pantuck等[6]检测m Ab Dasl单抗在腺性膀胱炎及膀胱癌中的表达,证实腺性膀胱炎是膀胱癌的癌前病变。1958年Shaw等[7]首次报道腺性膀胱炎经5年多转变为腺癌。本组有2例合并膀胱乳头状移行细胞癌,是否为腺性膀胱炎本身转归有待进一步研究。目前公认的观点是,腺性膀胱炎可能是膀胱癌的前期改变,因此对本病患者应严密随访,定期行膀胱镜检查及多部位活检。
腺性膀胱炎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镜下或肉眼血尿,血尿多表现为终末血尿。腺性膀胱炎的确诊主要依靠膀胱镜检查及活检。腺性膀胱炎常见于膀胱颈和三角区,亦可累及全膀胱黏膜或双侧末端输尿管而引起双肾积水。目前对于腺性膀胱炎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单纯抗感染、药物膀胱灌注化疗等方法并不十分理想,多数学者都采取腔内手术(即电切、电灼、汽化、激光等)作为主要治疗手段,具有一定效果[8-9]。作者体会,对于乳头状瘤型、滤泡型、绒毛样水肿型,如果病变范围小(1~2 cm),均可采用腔内手术,关键在于确认病变部位,彻底切除病变组织,包括病变组织周围1 cm正常膀胱壁,深度达黏膜下层及正常浅肌层。对部分滤泡状或绒毛状病变,可用球状电极滚动电灼;同时腺性膀胱炎的治疗还应消除感染、梗阻及结石等慢性刺激因素,对于腺性膀胱炎累及输尿管口引起上尿路积水,可在窥镜直视下钝性拨开,导致肾功能损害者应行膀胱部分切除术、输尿管膀胱再植术。
腺性膀胱炎的复发与多种因素有关,如组织类型、分化程度、生长方式、浸润深度等。膀胱灌注化疗是目前临床上预防腺性膀胱炎复发的有效方法。临床上有多种预防腺性膀胱炎复发的灌注化疗方案,常用卡介苗、羟基喜树碱、表柔比星、吡柔比星、丝裂霉素、阿霉素等灌注药物。因此,术后常规进行药物膀胱灌注化疗,定期行膀胱镜检查尤为重要。本组病例术后采用羟基喜树碱和吡柔比星定期膀胱灌注以预防腺性膀胱炎复发,疗效较为满意。
[1]Jost SP ,Dixon JS,Gosling JA.Ultrastructuralobser vations on systitis cystica in human bladderurothelium[J].Br J Urol,1993 ,73:23.
[2]Edwards PD.Conversion of cystitis glanduleris to adencoarcinoma[J].J Urol,1972,108:568.
[3]Mostofi PK.Dotentialities of bladd epithelium[J].J Urol,1954,71:705.
[4]佟成利,宫大鑫,刘屹立,等.腺性膀胱炎治疗方法的探讨[J].中华外科杂 志 ,2003 ,41:365.
[5]Foot NC.Olanduar metaplasia of the epithelium of the urinary tract[J].South Med J,1944,37:137.
[6]Pantuck AJ,Bancila ED ,Das KM ,et al.Adenocancinoma of the urachus and bladder expresses a unique colonic epithelialepitope:an immunohistochmaical study[J].J Urol,l997,158:1722.
[7]Shaw JL.T ransition for cystitis glandularis to primary adenoearcionam of the bladder[J].J Urol,1958 ,79(9):815.
[8]方平,王文成,马腾骧.经尿道电切电灼治疗腺性膀胱炎[J].临床泌外科 杂志 ,1996 ,11(2):95.
[9]王中琨,邵国兴,石峻,等.经尿道激光烧灼治疗腺性膀胱炎(附9例报告)[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1997,18(6):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