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冯梦龙“三言”对联艺术的运用

2010-04-04管雯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0年5期
关键词:三言话本冯梦龙

管雯

(三江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2)

对联作为一种融和力非常强的文学形式,它的发展成熟虽晚于诗词,但是却能充分吸收诗词曲赋等各种文体的营养,在内容风格、句法句式、修辞艺术以及各种表现手法上多方继承,最终形成自身的独特优势。至洪武时期,对联在诸多场合和领域得到广泛运用。翻检冯梦龙“三言”庶几可见宋元至明对联使用情况及对联在话本中的运用情况。

一、“三言”对联的形式

首先,从对联字数上来说,“三言”中对联都不长,按今天的标准来看都是短联,最长的不过13字。据笔者统计,“三言”的四字联共2例,如:“未诈他人,先损自己。”五字联40例,如:“眼望捷旌旗,耳听好消息。”“要知天下事,须读古人书。”六字联29例,如:“未曾灭项兴刘,先见筑坛拜将。”“不暖不寒天气,半村半郭人家。”七字联199例,如:“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风定始知蝉在树,灯残方见月临窗。”“身如五鼓衔山月,命似三更油尽灯。”“鹊得羽毛方远举,虎无爪牙不成行。”八字联3例,如:“喜孜孜鞭敲金镫响,笑吟吟齐唱凯歌回。”这些都是单句联,还有9例双句联,分四六格和四七格两种,前者6例,后者3例。四六格如:“远如沙漠,何殊没底沧溟;重若丘山,难比无穷泰华。”四七格如:“恩义广施,人生何处不相逢?冤仇莫结,路逢狭处难回避。”“三言”中七字联和五字联最多,这符合对联发展的实际情况,对联早期大都是单句联,以五字、七字为多,而长联则是在对联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才有的。

其次,从对联上下句之间的关系来看,有正对、反对以及串对,例如:

正对:眼望捷旌旗,耳听好消息。

一块火烧着心肝,万杆枪攒却腹肚。

反对:阿谀人人喜,直言个个嫌。

入山擒虎易,开口告人难。

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

理直千人必往,心亏寸步难移。

观棋不语真君子,把酒多言是小人。

幸灾乐祸千人有,替力分忧半个无。

串对:又称流水对,上下两联贯穿一气。串对的上下联也有多种关系。

1.顺承:已将路柳为连理,翻把家鸡作野鸳。

2.转折:虽非富贵豪华客,也是风流好后生。

3.递进:未见兄弟生逢,又见娘儿死别。

4.选择:宁为太平犬,莫作离乱人。

5.假设:若要洞房花烛夜,必须金榜挂名时。

6.条件:只要乌纱上顶,那顾白镪空囊。

任你官清似水,难逃吏滑如油。

7.因果:只为千金书信,又成一段姻缘。

再次,从使用范围上来说,“三言”中已出现了春联、题述联及行业联。例如:

1.春联。《醒世恒言》卷二十六《薛录事鱼服证仙》提到:“他门上写下一对春联:药按韩康无二价,杏栽董奉有千株。”春联源于明太祖朱元璋的提倡,据《簪云楼杂说》:“明太祖都金陵,于除夕,忽传旨,公卿士庶门上须加春联一首。太祖亲微行出观,以为笑乐。”①以行政手段来推广某一文学形式,虽然很少见,但是这确实使对联更加普及,对联发展也由此进入一个崭新的繁荣阶段,而贴春联也成为人们现在辞旧迎新的一种风俗,影响深远。这篇明话本中提到春联,是当时生活真实生动的写照。

2.题述联。《警世通言》卷二十四《玉堂春落难逢夫》中主人公走出门看到:“大门上挂着一联对子:十年受尽窗前苦,一举成名天下闻。……又见二门上有一联对子:不受苦中苦,难为人上人。”第一副对联是主人公王景隆的公公所做,第二副对联应是当时的俗语联,不难看出这两副对联的题述意味及对主人公所产生的正面激励作用,使他能够从风月场中解脱出来,为了心上人玉堂春潜下心来攻读诗书,求取功名。

3.行业联。《警世通言》卷二十《计押番金鳗产祸》中有“门前招子上:酿成春夏秋冬酒,醉倒东西南北人”的叙述,是说小说主人公来到镇江府,在街上闲走,看见一家酒店门前招子上写着此联。这是宋人话本,因而这副对联究竟出自谁手很难说②,但是对联的巧妙风趣确是显而易见的。“春夏秋冬”说明酿酒储存的时间非常长,也指店家切合时令季节卖酒,酒不仅质量好,而且服务周到;“东西南北”说明光顾的顾客地域广,顾客以他们的见识和阅历,甘愿到这里喝酒不惜醉倒。可见此店所卖酒之好,其声誉影响也就不言而喻了。全联语意虽然夸张,但通俗明白,诙谐风趣,加之对仗工整,天造地设,生动形象,不免引人注目。如今这副对联还被一些酒店沿用,可见其独特效应。由此可见,宋人已经有了通过对联来做广告宣传的意识,这也可能是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行业联。

二、“三言”对联的来源

“三言”中对联的来源分两类,一种是摘句联,另一种属于作者原创。

前者在“三言”中仅有两例:一例是《醒世恒言》卷三《卖油郎独占花魁》中的“曾观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一联,这是摘自元稹《离思》绝句的首句;另一例是卷十三《勘皮靴单证二郎神》中的“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这一联摘自杜甫七律《蜀相》中的颈联。

除以上两例,“三言”中其他对联应都是有人创作而成,但作者身份似乎比较复杂,这与“三言”中作品来源有关系。“三言”中的话本约三分之一是宋元话本。剩下的部分一是收录流传的明代话本;二是将一些文言小说改为白话,比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是由《负情侬传》改写而成;三是根据前代笔记小说、传奇、历史故事以及当时的社会传闻,冯梦龙自行整理创作而成。所以“三言”当中的自创联作者,有的可能是原话本小说作者,有的可能是编者冯梦龙,有的还可能是出自群众之口,比如当时流行的俗语联,就只能归于无名氏了。

这里不能不肯定编者冯梦龙的贡献。因为除了收集保存已有话本中的对联,在改写和创作的过程中,冯梦龙也自觉运用了对联。以改写的《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为例,文中就有五副对联,分别是:“一人有庆民安乐,四海无虞国太平。”“恩深似海恩无底,义重如山义更高。”“不信上山擒虎易,果然开口告人难。”“声飞霄汉云皆驻,响入深泉鱼出游。”“三魂渺渺归水府,七魄悠悠入冥途。”再比如改编自文言小说《珠衫》的《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中也新加入了七副对联,这些都属于冯梦龙的创作。而在属于他完全自己创作的小说里也有对联。比如《老门生三世报恩》是公认的冯梦龙的原创作品,文中就有两副对联,分别是:“泽畔屈原吟独苦,洛阳季子面多惭。”“只愁堂上无明镜,不怕民间有鬼奸。”

“三言”中到底多少对联作品可归于冯梦龙创作,学界一直有争论。但不管怎样,在“三言”中冯梦龙亲身实践创作对联,且数量不少,是毫无疑义的。明代有一部联话著作《金声巧联》,署名为冯梦龙所编,此书多记宋明的对联故事,从中似也可见冯梦龙对对联的喜爱和热心推动。

三、“三言”对联的功用

话本小说融入诗词早期是用来显示说话者的博才,借此提高小说的地位。开篇插入诗词还有渲染烘托气氛、等待观众的目的。随着话本小说的发展,诗词在小说中也承担点化主题、描景状物摹人、促进推动情节发展等作用,因而诗词与话本的有机联系更加紧密。

对联的融入同样如此,它同样具有担负起甚至超过诗词的功用,同时又体现出自身的独特性。下文作具体论析:

(一)作为情节的对联

“三言”对联作为情节安排在故事中,作为故事内容的一部分,一共有9例。比如:《警世通言》卷十三《三现身包龙图断冤》中写道:“堂上贴一联对子:要知三更事,掇开火下水。”整个故事是讲一个恩将仇报、通奸杀夫的案件,这副对联被包公看到,成为他日后捉拿凶手、成功破案的关键线索之一。这副对联在小说中是一伏笔,起着勾连、推动故事情节的作用。

对联作为整个故事主要情节的,在“三言”中有两例。一例是《警世通言》卷三中的《王安石三难苏学士》,王安石出了三副上对,难住了自恃聪明的苏轼。另一例是《醒世恒言》卷十一的《苏小妹三难新郎》,这也是一个有趣生动的对联故事。苏轼的妹妹苏小妹嫁给了秦观,新婚之夜新娘出了三副上联要给新郎对。新郎官苦思不得其解,好在后来在苏轼的提示下,秦观终于全都应对。两人的每一次出对、应对,都增加了小说情节的曲折性和生动性,十分耐读。

(二)用于描写和议论的对联

这部分对联,是作者用来进行描写和议论的,“三言”中的大部分对联都有这样的作用,例如:

1.用于写人的外貌以及神态。如多次在“三言”中出现的“三杯竹叶穿心过,两朵桃花上脸来”。

2.用于写人的动作。《喻世明言》卷一《蒋兴哥重会珍珠衫》:“眼望捷旌旗,耳听好消息。”《醒世恒言》卷二十五《独孤生归途闹梦》:“喜孜孜鞭敲金镫响,笑吟吟齐唱凯歌声。”

3.用于人物对话。《万秀娘仇报山亭儿》中苗忠恐吓万秀娘,向她报出姓名时说:“教你:顶门上走了三魂,脚板下荡散七魄!”《喻世明言》卷二十一《临安里钱婆留发迹》中,钱镠回答用兵之道时说:“将在谋不在勇,兵贵精不贵多。”

4.用于写人物的心理感受。如“欢娱嫌夜短,寂寞恨更长”一联在“三言”中也多次出现,用来指男女恩爱只觉得欢乐时光过得太快的感觉。《醒世恒言》卷三十四《一文钱小隙造奇冤》,孙大娘听了一句不入耳的言语,不觉“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

5.用于写景。《警世通言》卷二十八《白娘子永镇雷峰塔》:“隐隐山藏三百寺,依稀云锁二高峰。”卷二十二《宋小官团圆破毡笠》:“好花遭雨红俱退,芳草经霜绿尽凋。”

6.用于引起下文。《喻世明言》卷三《新桥市韩五卖春情》,原文为:“只因这妇人入屋,有分教吴山:身如五鼓衔山月,命似三更油尽灯。”

7.用于议论。在“三言”中用来议论的对联比较多,约可分以下几种:

(1)用于形容人物命运处境。《醒世恒言》卷一《两县令竞义婚女》:“这等苦楚,分明是:屋漏更遭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万秀娘仇报山亭儿》写小员外被害死:“身如柳絮飘飏,命似藕丝将断。”

(2)用于评价人物心志。《醒世恒言》卷九《陈多寿生死夫妻》中有一联:“三冬不改孤松操,万苦难移烈女心。”

(3)用于总结故事旨意。《警世通言》卷三十八《蒋淑真刎颈鸳鸯会》:“正是:当时不解恩成怨,今日方知色是空。”

(4)带劝诫意味的。《喻世明言》卷一《蒋兴哥重会珍珠衫》:“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第三十五卷《况太守断死孩儿》:“正是:作事必须踏实地,为人切莫务虚名。”

由以上分析可知,“三言”中对联在小说叙事中起着多种作用和效果。除了被安排在情节中的九例对联外,“三言”中其余的两百多副对联都是用作描写或议论,说明当时的对联已脱却了它的应用性,成为一种和诗词一样用来抒情写意的纯文学样式。

而对联在描写与议论上的作用也毫不逊色于诗词。比如在描写人物时,简短的一副对联就能绘影传神,形象真切地展现人物形象以及内心活动。在描写景物、渲染环境气氛时,对联又能营造贴合小说内容的情境,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在推动情节发展上,对联往往隐含着某种矛盾或故事发展的趋向,暗示情节和主题,暗示人物命运,增加了小说情节的曲折性和生动性。

在议论评点上,对联又起到言简意赅、深化主题的作用,给读者留下思考和回味的余地。所以虽然有人说,去掉这些“正是”“这叫做”的联语,并不影响全文的内容,但是话本小说常常洋洋洒洒,千言万语,在情节冲突的关键处,人物性格、命运发展的紧要处或者故事交待完整处插入对联,就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在不同程度上点示出作品的主题和人物形象的思想特征,起到提纲挈领、收拢文章的作用,使文章层次更加清晰,脉络更加分明,意旨更加突出。

无论是上文所举的酒店联、题述联以及小说中的对联故事,还是用于描摩人物、渲染环境气氛以及议论总结的对联,都显示出对联文体的优势,它的趣味性、灵活性非诗词可代替。而因为“三言”对联都属短联,篇幅的短小也使其比诗词更凝练生动。

四、“三言”对联的艺术特点

(一)通俗性

冯梦龙“三言”有明显的道德说教意图,所谓喻世、醒世、警世。而他的道德伦理观就是通过这样一个个通俗易懂的故事传达出来的。这样的说教极为有力,很容易产生效果。对这一点冯梦龙有自觉的认识。他在《喻世明言·序》里说:“大抵唐人选言,入于文心;宋人通俗,谐于里耳。天下之文心少而里耳多,则小说之资于选言者少,而资于通俗者多。试今说话人当场描写,可喜可愕,可悲可涕,可歌可舞;再欲捉刀,再欲下拜,再欲决脰,再欲捐金。怯者勇,淫者贞,薄者敦,顽钝者汗下。虽小诵《孝经》、《论语》,其感人未必如是之捷且深也。噫!不通俗而能之乎?”③“三言”中的故事具有通俗性,无论取材于历史,还是当下现实,无论是讲帝王将相,还是普通百姓,展现的都是俗事、俗情和俗理。因为话本的接受者主要是人民大众,只有通俗易懂、深入浅出,才能容易为百姓大众所接受。

1.用语通俗。“三言”是用白话写成,即使融入的诗词、对联等这些韵语,也是文字浅易,很少用典,讲究俗,与“三言”整体风格一致。正如《警世通言》卷十二《范鳅儿双镜重圆》中联语所说“话须通俗方传远,语必关风始动人”。“三言”中的对联有些干脆使用白话。比如“说时惊破奸人胆,话出伤残义士心”,“未得兄弟生逢,又见娘儿死别”等。陈子展在探讨对联的起源与发展时曾说:“元明两代是白话戏曲小说成长的时代,联语的使用白话,那也是自然的趋势。”④白话小说对对联语言产生了影响。

2.有数量颇多的俗语联。“三言”中不少对联本身也是俗语,这也是对联通俗性的重要表现。比如“着意种花花不活,等闲插柳柳成阴”,“屋漏更遭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一人立志,万夫莫夺”,“上山擒虎易,开口告人难”,“三杯竹叶穿心过,两朵桃花上脸来”,“风定始知蝉在树,灯残方见月临窗”,“宁为太平犬,莫作乱离人”,“机不密,祸先招”,“有理言自壮,负屈声必高”,“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舌为利害本,口是祸福门”,“欢娱嫌夜短,寂寞恨更长”。这些都是当时流行度较高的俗语,有的会多次在不同的话本小说中出现。比如“屋漏更遭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在“三言”中出现了三次。这些联语生动朴素,既明白易懂,又包含深刻的人生哲理,为百姓喜闻乐见。

3.崇尚意的表达。“三言”对联大多数讲究工整,比如《警世通言》卷四十《旌阳宫铁树镇妖》中提到:“……见柱壁上有对联云:‘赵氏孤儿,切齿不忘屠岸贾。伍员烈士,鞭尸尤恨楚平王。’”这副对联符合现在对对联的六要素要求⑤,可以说是一副标准的妥帖稳当的对联。但是也会发现,有些对联并不讲究工整,比如上文曾提到的“要知三更事,掇开火下水”,在话本中这是一副贴在堂上的对子,可以称为那时的楹联,可是它更像一意脉相连的流水对,除了字数相等,这两句话词性并不相当,结构也不尽相同,平仄也并不完全符合,严格来说并不是一副现在认识意义上的对联。《三现身包龙图断冤》是宋代话本,这说明宋代人心目中的对联还没有像现在这样严格。再比如前文提到的明代话本中的“十年受尽窗前苦,一举成名天下闻”以及“不受苦中苦,难为人上人”两副对联,同样也不严格工对。这三例说明时人并不刻意要求对联形式的工整,更讲究意的自然传达。

(二)修辞手法多样

“三言”对联,除了推动话本往“俗”的方向进一步发展之外,自身的修辞艺术也得到发展,手法灵活多样,举例如下:

1.比喻。例如:“身如五鼓衔山月,命似三更油尽灯。”“春为茶博士,酒是色媒人。”

2.拟人。例如:“片片晚霞迎落日,行行倦鸟盼归巢。”“山间拔木扬尘,湖内腾波起浪。”

3.回环顶真。例如:“落花有意随流水,流水无情恋落花。”

4.化用典故。例如:“鹿迷郑相应难辨,蝶梦周公未可知。”“泽畔屈原吟独苦,洛阳季子面多惭。”

5.设问。例如:“相思相见知何日?多愁多病损少年。”

6.反问。例如:“壁间犹有耳,窗外岂无人?”

7.重复。例如:“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得放手时须放手,可施恩处便施恩。”“恩深似海恩无底,义重如山义更高。”

8.夸张。例如:“声飞霄汉云皆驻,响入深泉鱼出游。”

9.数字联。例如:“一江流水三更月,两岸青山六代都。”

10.自对。例如:“你向东时我向西,各人有意自家知。”

“三言”对联已经运用了不少修辞艺术,除了比喻、夸张这些与诗词相通的修辞手法之外,数字、顶针、重复等手法,则是对联在继承诗词修辞艺术基础上的突出强化,也可见话本小说中对联的修辞运用已较充分。但是没有发现有借对和无情对,这两种修辞方法虽然也属对联的独特手法,具有趣味性,但往往追求字面的工巧,尤其是无情对,并不讲究对联的意义,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种文字游戏。这样的对联在“三言”中没有出现,与对联在“三言”中的作用有关系,再次说明“三言”中的对联并不刻意追求文字的新奇工巧,而是注重意的自然表达,为小说内容服务。

(三)韵散结合,增加小说艺术感染力

从艺术形式而言,话本小说属散体文,但是对联以及诗词的插入,使得小说韵散结合,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散体语言平易流畅,韵语凝练含蓄,整齐工整又富有节奏美。两者的有机结合使得小说呈现出较强的文学表现力。对联借小说得以发展,小说又借对联增色不少,两者水乳交融,相得益彰,不断走向成熟。

五、结语

小说中插入诗词唐代的传奇中即有,但是出现对联还是在话本小说问世以后,文章从四方面对“三言”中的对联进行了分析,初略可见对联在话本小说中的运用情况以及所产生的有别于诗词的效果。

在“三言”中,对联还没有在开篇或结尾出现,主要出现在正文里。后来在话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章回体小说,则除了在正文里会有对联外,回目和结尾也都以对联标识。前者有点明文章内容主旨的作用,后者则是对本回做小结。对联在小说中的地位进一步得到肯定,也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

注释:

①(清)陈尚古:《簪云楼杂说》,《四库全书》影印文渊阁本。

②《明代对联选》将其归入冯梦龙笔下,还有待考证。

③(明)冯梦龙:《喻世明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序言。

④陈子展:《谈到联语文学》,见龚联寿:《联话丛编》(七),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5 111页。

⑤对联六要素:字数相等,词性相当,结构相同,平仄相谐,文字相别,内容相关。

[参考文献]

[1](明)冯梦龙.喻世明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2](明)冯梦龙.警世通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3](明)冯梦龙.醒世恒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4]梁申威.明代对联选[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3.

[5]戴本恒.对联艺术探微[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6]吴士余.中国古典小说的文学叙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三言话本冯梦龙
东周列国志
“看官”是什么官
冯梦龙的谜语
20世纪80年代以来宋元话本研究概述
由《苏知县罗衫再合》情节重构看冯梦龙教化意识
文学史视野下的“话本”定义思考
人生自是有情痴
浅析冯梦龙“三言”中的历史文人形象
智短汉
不洗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