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香化育交响诗
——评蓉子主编的《鱼尾狮之歌》

2010-04-04曹惠民赵丛娜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0年5期
关键词:华语新加坡文化

曹惠民,赵丛娜

(苏州大学文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

这是一部国庆之贺礼,是在新加坡独立45周年之际,一批怀着拳拳之心的挚子们奉献给国家的别致礼物;又值新中建交20周年,于是,这本承载着两国民间文化交流之重任的文学之作,便有了一次华丽的亮相,在如此富有纪念意义的日子步入大陆读者的视野。翻开书页,触目皆有情,35位新加坡世代作家之且歌且吟,交织出一曲多元立体的鱼尾狮之歌,跨越时空地完成与大陆传统文化的交汇,碰撞出炫目之光芒,使人不由驻目良久。

作为新世纪第一部新加坡文学作品在中国大陆的结集出版,其意义远非一份新中建交20周年庆典之见面礼,将之还原为其本身的文学之作,那么它的意义更在于新加坡的华人们如何以己之生花妙笔来诠释这神奇之岛的文化,以及如何看待大陆那片神秘广袤之地的文明,其传播,其延伸的意义……文学作品在此构建了一座心灵之桥,让遥不可及的两方土地于文化层面完成交汇。在此意义上讲,主编蓉子女士功不可没,正如序二中谢克、陈荣照所言“蓉子女士编选这部诗文集,是一项大胆的尝试”。然而读罢全集,却不能不令人掩卷长思,这不算厚的一本集子包涵了太多的元素,太多的声音汇聚于此,太多的心声需要找一个突破口,主编蓉子对作家作品的编选可谓是用心良苦。多年的从文生涯造就了她对文学作品艺术的敏锐眼光,因此抛却商场上那位“铁娘子”之形象与身份,她更是一位在艺术境界中“求全责备”之人。“她是一位自学成功的作家,虽然没有亮眼的学历,但她当过杂志编辑,而她衔实佩华的作品,更显示了她生命体验的丰富,人情的练达,写作技巧的纯熟与文笔的洗练。她清楚表明:不分门派,只收自己欣赏的作品。”

该书收录作家作品众多,风格多样,然多元共生却又不乏重点亮点。从内容上看,本选集的亮眼之处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一、对文化困境的表现与思考

新加坡向来是个多元文化融合之地,其主流文化大致包括华人文化、马来文化、印度文化、土生华人文化、欧亚文化。本是第一大族群的华人,第一大支流的华语文化,在新加坡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却面临着一种尴尬境地。在英语日渐居于主导位置的时候,华语却表现出了一种自觉或不自觉的退缩,是华语之过还是华人之过?又或是时势无奈?

简桥的《写作人》作者不期而遇一位写作人,他坚持华文写作却屡屡遭挫的遭遇令“我终于无限感慨”——华文写作人的“凄凉破碎”。《牛车水原貌馆》对华族祖先们的生活环境的还原,但是导览员却纯然使用英语,华语的逐步消失令人心焦。于此环境下,坚持用华语写作的这批华人们的努力便愈发地难能可贵。正如编后记中面对质疑之说(“狮城短浅的历史,文学底蕴不足,藏拙尚且不及,犹要献丑?”)主编蓉子的大方回应:“若论文艺,我们确实还有很大的距离。……若从文化着眼,我们别具一格:这一群南渡农民的后代,不为功利,执着地守护着民族语文。这样的书写心态,不论其文学功底深几许,应是毫无愧色!”有信念,便有希望存在。因此,在华语备受冷落之际,依然有像简桥之老友“诚恳地邀请我去教他的孙儿用华文写作”,只要对华族的记忆不灭,便依然有这样的对华语的忠诚与热爱。正如柳舜的《方块》的歌颂,这“平凡素朴”的方块倒映着历史、抚慰着心灵,如何的沧桑巨变亦抵不过这方块中的情义绵延,以至诗人感慨“史实几遭风沙覆盖/我们却有可信的方块”。对那些“认为祖先所赋予的难以承祧,不但不以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传统为荣,反而恨之入骨,要把它们摒弃,或彻底消灭”的人,幼吾痛心疾首地称“他们是一群自宫人!”

另外,对一些华族祖先的地方方言的取舍态度也颇值得深思。幼吾的《医生与方言》对只会讲方言的母亲辈碰到的一些语言问题进行思索,在讲求经济效率与统一规划的年代,祖辈的语言几乎流失殆尽,后世华人们该怎样珍惜这些祖先遗留给我们的财富?柯思仁的《身为福建人》中生为福建人的“我”却几乎不会讲福建话,与祖母的交流只能用微笑进行,祖辈与后代之间的交流出现了一个严重的断层,在英语与华语二分天下的时候,终有一日,那些祖先们的语言将会彻底消失于风中。父母的讲华语政策依然坚持着,但“我”同时也开始省思,“也许会讲福建话对于我这个福建人来说,不应该算是一种没有意义的装饰罢了。”在以多元著称的新加坡社会,华族的文化与语言是这些后世华人们得以安身立命的根本,这些精神遗产有赖一代代的华人传递下去,这其中新加坡华人作家们的尝试与坚持弥足珍贵。

二、对中国大陆的遥望与缅怀

对中国传统文学的深情凝望塑就了作家诗人笔下那一抹凝重之色泽。吴垠的《去年冬天游绍兴(组诗)》,由5篇小诗组成(《秋瑾》、《兰亭》、《汉广》、《酒乡》、《青藤书屋》),寥寥几笔勾勒出一个诗意多元的绍兴。秋瑾的纯洁与气节、鲁迅的深沉与苍劲都无可奈何地随风而逝,命运的无奈隔着千百年的距离对这后世的游人感慨冷眼旁观;而那兰亭读鹅则妙趣横生,那旷世奇作《兰亭集序》之妙同存于鹅只的款款信步中,相比于《兰亭》的娴雅情怀,《酒乡》愈发显得豪放粗犷,那股醇香跨朝越代地飘过来,透过笔墨,直扑人面。一切皆是载体,故居、书法、酒等等,真正动人的是这份诗人之心,他的缅怀唤醒了那些沉睡着的记忆,沉重的、浪漫的气息随着诗人的跫音而渐渐欢畅起来,位于桌前的读者亦能感受到诗人当时那份欣喜与沉醉。因此与其说这是绍兴之游,不如说是一次对古老文明的浸淫之旅。同样的主题亦蕴含于英培安的《悲歌》、《怀人》、《无题》中,触目皆是无奈,书生那曾经的自负与如今的冷漠交织成心底的那份疲倦;高渐离与荆轲的情义令人唏嘘感叹,赌上生命亦不负那份情;透过文学与文字,“我”与那下笔人进行着一次次的精神对话,生命意义于此升华。

在浩瀚无边的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渺小如蝼蚁,然而正是这些渺小之物千百倍地激发自己的潜能来与那古老文明进行着一场精神层面的对话,并非文明的奴隶,正是“人”以那让“上帝发笑”的“思考”来推动着历史与文明之滚滚车轮。因此,也许新加坡华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与定位并不如何博大与深刻,然而这份赤子之心、诚挚之情却令人感动。

对故国传统文明的依恋,更表现为那一次次的寻根之旅。蓉子的《母亲》、《梦里天涯》读来令人动容,这辈因为各种原因流落他乡继而扎根生活下去的华人们,怀着对故国、至亲复杂的感情来完成这寻根之旅,皆因为那份任时空如何变幻亦割不断的血缘之情。

三、对逝去时光的追忆

这个主题是该作品集的主打,一幅幅色泽暗淡却闪烁着动人的人情人性之光辉的记忆之图徐徐展开,高楼大厦之后的新加坡愈发迷人。开篇之作为吴垠的《鱼尾狮传奇》,应是编者的特意安排,这首小诗可谓是统领了全书的基调。虽然通首诗仅是对鱼尾狮的外形描写,然而这个作为“新加坡国度最重要的名片及象征”的吉祥物却实在是新加坡精神的代表。正如诗所言“因此,在巨狮的内心/暗藏了海洋的浩瀚/因此,在大鱼的动脉/埋伏了森林的深广”,看似悖论的存在,却又完美地契合了起来,那份“浩瀚”与“深广”正是人类所渴望的极致精神之写照,因此说鱼尾狮“它是河岸的不倒/仰望者的高耸”。在这面不寻常的“旗帜”的领导下,新加坡人在努力建构着属于自己的传奇。这座四面环海的美丽小岛是作家笔下爱怜的孤岛,这份孤岛心表现为人们对故土的热爱与忠诚、对过去时光的依依缅怀、对风土人情的动情书写……一如秦淮的《祖国!我把四十年情歌唱给你听》那对祖国炙热的爱与忠诚,这情歌“超越小我的爱情”,是那样的“无私、纯一的情操”。

再如序一新驻华大使陈燮荣所说这些文章充满了“对本土的热爱,书写早期的新加坡生活风貌,艰苦走过的轨迹,看到新加坡在独立后的近半个世纪中的进步。那是老一辈人缅怀的年代,也是新一代新加坡人的根”。这些逝去的岁月里的光辉是新加坡人永远的骄傲,父辈的隐忍与荣耀激励着后代勇往直前。这类作品笔调皆朴素,语言皆真诚,记叙生活片段,保留自家文化,有其历史的价值。如二炮的《时间的记忆》中对十种童年记忆之物的动情描画,如蓉子在《篱情》中所感慨“这些不起眼的旧式用品,充满了华族的历史、文化和智慧。于今,更添一份篱情的记忆和交流!”不只是用品,一些曾经影响过他们的意象亦为文人们反复吟唱,喀秋莎的《写给月季花》、《吹箫佬》感情丰盈充沛,诗人沉醉其中,浅吟低唱着那逝去的不再回来的岁月以及记忆中吹箫佬那支无可奈何的命运之曲。林高的《脚踏车上的轻与重》里那平凡至极的脚踏车丰富了多少人生的记忆,更有古琴的《“甘榜”六记》里对儿时印象中的生活意象的那份深情款款。潘正镭的《与曾经的自己散心》更是对过往之怀念的倾情诉说。老歌是曾经年代的缩影写照,如作者所说“这些歌曲含着对生命热情和生活向往的歌颂,激荡过许多人的青春”,因此“三千人把歌唱”,心曲的共通与交流才是最令人怀念的地方。

蓉子的《榴莲情结》中作者喜获一盒榴莲,半世怀思不由涌动,华发初染时分,隔着岁月触摸那最初的榴莲情,“再求索,料是此生难再!”记忆中的感觉是我们生活过、存在过的证明,那经过时光淘洗后的生活片段经由感情的附着,便自添一份温馨与不可复制的美。于是又有了何蒙的《雕栏应犹在》中作者对建筑师眼中“好丑”的雕栏满怀深情的想念之情,潘正镭《人情咖啡香》里对渐飘渐远的人气咖啡香的深情追忆,林海玉《那一夜在老舍茶馆》中在已变得面目全非的老舍茶馆“我”的遗憾与落寞、蔡萱对古之礼法和主妇之烹饪的逐渐退化而忧心忡忡。这是对现时的某些不满,更是对过往的一种极致怀念。

散文部分的标题为城市交响曲可谓是名至实归,这部《鱼尾狮之歌》本身便是一曲交响乐,当然还有诸多作品不能一概而论,不属这几大主题却也自有其意味。如对亲人、故友的怀念类的文章,情思并重,如林康的《告别》对李向先生的殷殷悼念、古琴《忆祖母》对祖母勤劳、隐忍一生的痛心叙述,伤感之情令人不忍。更有新加坡文坛泰斗级人物柳北岸先生的诗《回敬您一束白蔷薇——悼秦牧先生》,文笔老辣苍劲,炙热感情如深海暗涌。抑或是对母校的感恩与怀念,如梁文福的《感情的故乡》,深情地将母校称之为故乡,在公中岁月中经历过的懵懂与成熟是作者之珍惜的。一些借写景写物抒志类的小散文同样引人注目,朱添寿的《北海道的雪》、周粲的《捕捉上帝的笑声》、刘含芝的《家在汤申路》、莫邪的《草地》等等。

另有一些美文值得反复鉴赏,文章短小却并不单薄,比如蔡萱的《戏中苦乐》关于影视拍摄的一些花絮小事,读来饶有趣味,以及对二哥蔡澜——这个香港颇为知名的以及头衔众多的人物的一篇简略版传记,语言朴素,皆平铺实叙之说,然而蔡澜之多才多艺、逍遥洒脱之性情却一一展现出来,是该书中较有艺术感的一篇佳作。值得一提的还有蓉子的《月亮坐在山上》,这篇散文篇幅不长,却写得妙,文字质朴之极,多短句,却简洁有力而富有情趣。作者之豁达浪漫心境表露无疑,一如那句似出自幼童之口的“哎!那是月亮坐在山上”的烂漫之情。

在一向以经济著称的新加坡,文学底蕴的积淀确不是其所长,作品质量良莠不齐,真正达到一定艺术境界的亦为数不多。然而无论散文、诗歌皆是本着质朴之心来抒发诚挚之情,在日渐复杂、人心浮躁的时代,能读到这样不矫揉造作的文学之作,在最自然的情怀中体味那份人类最本真的心灵动荡,领略“新加坡的清凉与芬香”,亦不失为大陆读者之福。诚如序二所言,我们也希望日后“热心支持新华文学的蓉子女士,能为新华文坛再编一本更有代表性的作品集”,成为引领中国读者认识新加坡华文文学精彩地景的权威导览。

猜你喜欢

华语新加坡文化
曹景行:华语新闻界里一个响当当的名字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新加坡
五彩斑斓的新加坡
谁远谁近?
在新加坡乘公交车
新加坡华语的语音与流变
酷炫的新加坡航展
华语大片经典改造的迷失与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