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结构的评价潜势

2010-04-04马伟林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0年11期
关键词:信息结构隐喻语篇

马伟林

(常熟理工学院 外国语学院,江苏 常熟 215500)

一、引 言

语言具有建构功能,它不仅反映人类的经验,而且建构人类的经验。韩礼德(Halliday)指出,“每种自然语言的语法(包括日常词汇和语法结构)已经是有关人类经验的理论。它把我们的经验转化成意义”[1]208。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信息交流的工具,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人们用不同的信息结构表达主观意向、实现交际目的。

信息结构协调小句中的信息和剩余成分[2],建立小句中信息和剩余部分的互动。小句涵盖多个意义单位,作者利用信息结构暗示哪些是重要的信息、哪些是不重要的信息。信息结构的重要性在于不同的信息结构可以展现不同的意义,它是作者表达态度、尤其是传递隐性评价的有效手段,信息结构的不同选择就呈现作者不同的主观态度。评价是信息的一部分,在位置上它应该和其它信息有所区别。作为谋篇者,作者把他的评价意义置于信息结构的某一部分,对于同一事项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体现明显的社会意义和意识形态倾向。如果读者追寻小句信息的表达方式,作者的主旨就清晰可现。

主位结构是小句中信息的组织。它一方面使小句与周围的其它小句形成统一的整体,构成语篇的衔接;另一方面主位告知读者它所在的小句是关于什么的,主位的选择也就揭示了作者的意图。

信息结构和主位结构都是由作者决定的,两者之间的语义关系非常紧密。它们各自服务于作者,在语篇的建构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一般的情形是“主位在已知信息中,新信息在述位中”[3]93。荷伊(Hoey)提出在新信息和旧信息的选择上说话者巧妙地运用了信息结构的评价潜势[4]。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基本相似的概念意义,展示不同的社会意义和意识形态倾向。

一些语言学家在本世纪初开始研究语法和语篇界面的评价。霍斯顿(Hunston)和汤普森(Thompson)指出评价的功能是组织语篇[5]。海兰(Hyland)的研究表明评价的一个重要作用是由周围的语篇结构来实现的[6];有些评价意义是隐性的,它们需要句子结构的帮助才能显现意义。玻利瓦尔(Bo lívar)认为“尽管任何语篇都具有评价潜势,但并不是语篇中所有的句子都具有评价意义,正如它们在整个语篇中也承担不同的结构功能一样”[7]。

根据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观点,在信息结构中已知信息是读者所知晓的。由于已知信息最终由作者自定,不存在作者与读者就此磋商。作者通过语法隐喻、泛指名词或者回指标记(retrospective labels),使更多的信息被认定为已知,已知信息内容的选择就非常巧妙地表明了作者的态度。因此,我们认为信息结构具有评价潜势。

二、已知信息和主位

小句始于已知信息,由此它也成为评价小句中其它信息的基础。根据韩礼德的观点,已知信息是读者所知晓的,他们也就不会对此提出疑义。借助这一机制,作者有意识地把主观的评价意义穿插在已知信息中。如:

(1)“Now we have something to negotiate”,Lay Laz said,“The nuclear program of the regime has been successful,because five years ago nobody wanted to hear our voice”.(The Washington Post,May 24,2006)

在上句中,the nuclear program of the regime是已知信息,regime在上下文中指伊朗政府。因此,伊朗拥有核武器并且伊朗政府是个不受欢迎的政府这两个信息是读者和作者都了解的。作为读者,他们只能对伊朗核武器项目是否成功提出不同的意见,伊朗拥有核武器是一个已知事实;对于regime的理解同样如此。

(2)Ahmadinejad and his cohorts play up the sort of appeal to the Third World and the Non-aligned Movement on the nuclear issue,and of course their background and their experience in the war with Iraq teaches them you want to be as self-sufficient as possible.(The Washington Post,July 6,2006)

cohort在美国英语中通常指“同伙,同谋犯”,是一个贬义词汇。艾哈迈德·内贾德(Ahmadinejad)和他的同伙向第三世界和不结盟组织大声呼吁核技术的重要性。作者把艾哈迈德·内贾德和cohorts放在一起作为已知信息,他们在执行同一个行为,因此他就把读者对于cohorts的态度移植到艾哈迈德·内贾德身上,况且这是作者和读者的已知信息。

在汉语中这样的例子也有不少。如下两例:

(3)别让“富人”的傲慢与偏见淹没哥本哈根(人民网-国际频道,2009年12月17日)

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发达国家要求按国家排放总量来计算减排责任,而不按照人均排放责任和各国不同的发展阶段。印度和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还处在工业化阶段,碳排放量势必还会增加;而发达国家已处于后工业社会,减排的空间大。这种计算方法不考虑各国处于不同发展阶段这一现实,而且忽略了发展中国家人口多的现状。作者认为这是一种“傲慢与偏见”,他把“傲慢与偏见”作为已知信息,就假定了读者也知道这一信息。他们只可能对“傲慢与偏见”是否能淹没哥本哈根产生疑问,而不会考虑富人是否“傲慢与偏见”。由此作者就把他的态度作为既定的事实传递给读者。

(4)委美修好 大势所趋(人民网-国际频道,2009年04月22日)

在第五届美洲首脑会议上,委内瑞拉的查韦斯和美国的奥巴马没有像人们所担心的那样正面交锋,而是进行了友好的交流。作者把“委美修好”这一小句降格为一个名词短语,用语法隐喻这一手段传递他的态度。他把委美修好作为已知信息,凸显它是读者已知的。其实委美是否修好还有待时间的证明。

三、已知信息中的语法隐喻

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语法可以识解世界也可以对世界进行重新识解。我们可用一致式建立语法和意义之间的关系,如果采用非一致式,新的意义随之产生。也就是说,一致式是对世界的阐释,非一致式是对世界的重新阐释。语法隐喻是非一致式,它充分利用语法可以把松散的意义压制成紧缩的形式之功能,实现意义的重构。尽管从一致式改为非一致式模糊了信息的流动,但概念框架没有改变。

当语法隐喻出现在已知信息位置时,“增加了意义和词汇的层次,但是当然也有系统的效果。从系统的角度,通过创建新的结构模式,隐喻创建了意义的新系统领域,从而形成意义潜势的拓展”[3]626。据此,当语法隐喻出现在已知信息位置时,意义就得以拓展。作者可利用从小句降格而来的名词短语作为信息结构中的已知信息,同时还可以加上其它修饰语,更丰富的意义就蕴涵在已知信息中,作者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也同时糅合在已知信息中。请看下两例:

(5)In Washington,President Bush said in a statement that“the path chosen by Iran’s new leaders threats,concealment,and breaking international agreements and IAEA seals will not succeed and will not be tolerated by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The Washington Post,Feb 5,2006)

(6)Iran’s decision to resume enrichment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last month after a two-year,voluntary suspension prompted Britain,Germany and France to call for Thursday’s extraordinary session of the IAEA board.(The Washington Post,Feb 3,2006)

在例(5)中,小句“the path chosen by Iran’s new leaders threats,concealment,and breaking international agreements and IAEA seals will not succeed.有三个名词化结构实现的语法隐喻出现在已知信息中,如果按照一致式,根据上下文,它们转化成小句依次为:Iran threatens other countries;Iran conceals its nuclear programs and Iran breaks international agreements and IAEA seals.这样转化的结果就使得读者可以对这些小句的真伪性提出质疑:“伊朗有没有威胁其它国家?”“伊朗有没有掩盖其核项目?”“伊朗有没有破坏国际协定,撕毁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封条?”如果我们能意识到这些小句和名词化结构之间的转换,充分认识到作者把三个命题变成实体(entity),作者的意图就清晰明了了。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例(6)中,作者把伊朗上月决定恢复主动暂停了两年的核浓缩和核研发作为读者和作者的已知信息,策略地把他的主观想法呈现给读者。

语法隐喻重新诠释人类的经验,在某一语篇中一至两个语法隐喻就对读者的识解产生影响,当在同一语篇中语法隐喻占统治地位时,它们就构建了不同于一致式的图景。作者利用这种功能把语法隐喻和已知信息结合起来,技巧地传递他的态度而不留明显的主观痕迹。

四、已知信息中的泛指名词

韩礼德和哈桑(Hasan)提到了泛指名词(general nouns)和它们在语篇之中的衔接作用。[8]它们是名词中的一类,本身的意义是模糊的,需要语境的支持。温特(Winter)也指出这类名词需要语境才能实现意义[9]。它们可以作为之前语篇的浓缩,在信息结构中是已知部分,指代之前的小句或小句复合体。泛指名词与威多森(Widdowson)提到的泛指词汇或程序词汇(general or procedural vocabulary)很相似[10]92。由于泛指名词高度语境化,它们的评价意义取决于上下文,因而,它们实现了作者对于之前小句或小句复合体的评价。

(7)In a potential break with the Bush administration,French President Jacques Chirac said Monday that he is“never in favor of sanctions”and suggested that the United States and other nations could begin talks with Iran on its nuclear program before Iran formally suspends its nuclear activities.

Chirac’s remarks came as President Bush prepared to address the U.N.General Assembly on Tuesday,part of an intensifying U.S.drive to secure international sanctions against Iran.(The Washington Post,Sep 19,2006)

在例(7)中,希拉克的话语与布什政府的意图不一致,他主张对话而不是制裁。作者用remarks这一泛指名词指代希拉克所说的话语,这一中性名词体现了作者对于希拉克话语的态度。它又处在已知信息的位置,作者由此假定读者也熟知这一情况。

某些泛指代词可用来指代之前的命题。弗朗西斯(Francis)用回指标志来指代它们[11]83。它们在语篇组成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除了浓缩之前的信息之外,它们也暗示了作者如何开始下一步的论述。

(8)Wyden said Hayden had used speeches and congressional testimony to suggest that the NSA’s surveillance techniques are narrowly focused,a claim that he said does not comport with news accounts.“So with all due respect,General,I can’t tell now if you've simply said one thing and done another,or whether you have just parsed your words like a lawyer to intentionally mislead the public,”Wyden said.(The Washington Post,May 19,2006)

在例(8)中维登(Wyden)用a claim来连接两个小句,除了作为衔接功能之外,它是说者对于上一小句的评价。维登在此阐述了一个命题:国家安全协会的监视技术过于集中(the NSA’s surveillance techniques are narrowly focused),但是他没有立即表达对此命题的态度,在接下来的语篇中他用claim概括它,以此表明他对海登(Hayden)话语的不信任。

如何选择合适的回指标志取决于作者,回指标志涵盖哪些信息也由作者决定。通过这些决定,作者建构了他心目中的语篇。回指标志指明了上下小句之间的传承,在传承的过程中它表明了语篇应该如何被解读。正如荷伊所说,“当作者表明小句之间的关系后,他就告知了读者诠释语篇的途径”[12]178。

拜伯(Biber)等指出作为回指标志的名词表明两种态度:认识性态度(epistemic stance)和主观性态度(attitudinal stance)。认识性态度是“对命题中信息的评论”,它包括肯定性、怀疑或现实性;主观性态度“包括个人的态度和情感”[13]972。以下两个例句分属这两种态度:

(9)They also saw the best means of placing children in secondary education as tests of ability,usually described as intelligence tests.This belief in the capacity of intelligence tests to measure the entire child population was echoed by the rarer suggestion that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s should play a greater part in the allocation process.(HP2 1058,BNC)

(10)The material in this update emphasizes basic news of the developments taking place rather than overall strategic analysis.This limitation in scope reflects the remit and funding of the update agreed with The British Library.(FA4 19,BNC)

在例(9)中this belief属于认识性态度,作者对于上一个小句的认识体现在这个回指标志上。他肯定在中学教育中用能力测试,即通常意义上的智力考试来给学生分班。通过该认识性态度词,作者就把他融入回指标志之前的命题中。例(10)中的this limitation属于主观性态度,在它之前是一个客观性陈述:最新新闻报道中的材料强调了发展的基本信息而不是全面的策略分析。作者用limitation in scope表明他的态度,他对最新新闻报道中的材料持否定态度。

从信息结构的角度,这些回指标志在主位的位置,属于已知信息,它们总结并且回应前面的信息,表明作者对于之前命题的态度。把作者的态度置于已知信息的位置预设了读者的知识,读者也就无从对他的评价提出挑战。

韩礼德在1994的《功能语法导论》中提到了衔接的一种形式:照应。This和that作为指示代词,可作为照应项,This可前指、后指并且外指,That通常起前指作用。当this和that起前指作用时,作者可把对之前命题的评价糅合在它们所在的小句。如:

(11)A small group of vaccine researchers came from Wellcome,and the company plans to rehouse these on a university campus where collaboration and access to research equipment will be possible.This is important,because the European vaccine market is changing rapidly,and Wellcome had not put much emphasis on this area in recent years.(ALV 713,BNC)

在例(11)中,this指代它之前的语篇:一小组疫苗研究人员来自维尔康,公司决定把他们安置在大学校园,这样他们就有可能合作,容易利用设备。在前半部分语篇中,我们无从发现作者对此事的态度。通过this is important,作者在完成上下语篇衔接的同时,表明了他的评价。

五、已知信息中动作者的缺失

按照系统功能语法,在各种过程(process)中动作者(actor)对目标(goal)施加影响,他因此对所主导的过程负责。

(12)The European had suggested they would offer Iran security assurances and nuclear fuel guarantees and boost economic and political links if Tehran agreed to give up the enrichment plans.

But yesterday’s 31-page offer fell far short of Iran’s expectations.(The Washington Post,Sep.14,2005)

在例(12)中,小句 they would offer Iran security assurances and nuclear fuel guarantees and boost economic and political links中动作者是they,他们将提供伊朗安全保证和核燃料的安全,将促进伊朗在经济和政治方面与其它国家的联系。在小句yesterday’s 31-page offer fell far short of Iran’s expectations,已知信息本身就是一个由过程转换而来的实体,作者把offer名词化,有意省略它的动作者,所以没有人对offer这个过程承担责任,读者也就无从对他进行褒贬。

下面是两个汉语中的例子:

(13)最后,在铀交换问题上,并非没有协商余地。事实上,无论是伊朗还是美欧都同意进行铀交换,只是在程序问题上存在分歧。(人民网《人民日报》,2009年12月28)

(14)按最初设定,IAEA的基本任务是保证核技术完全用于和平目的,并不涉及军事领域。如今,地区性核问题大多具有军事色彩,因此有人提出把涉及军事的核活动置于IAEA的保障监督之下,拓展IAEA的职能。(人民网《人民日报》,2009年12月9日)

在例(13)中,小句“在铀交换问题上,并非没有协商余地”中没有动作者,根据上下文,动作者可能是伊朗、美欧或双方,但是作者在此省略动作者,可能的原因是他对谁能成为动作者没有把握,也可能是他故意省略动作者,通过此我们可以管窥他的态度。例(14)是有关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的职能,它的原职能只是保证核技术的和平使用,但是该语篇提出了它的新职能:监督涉及军事的核活动。“提出”这个过程从形式上讲有动作者“有人”,但实际上它没有明确的指代,因此没有任何人会对此过程承担责任。

六、结 语

我们知道新旧信息的划分主要取决于读者的实际知识状况,如果读者知道该信息,作者就把它置于已知的位置;如果读者不了解该信息,那它就应在新信息的位置。但是,在现实语篇中作者决定呈现信息的方式,他有可能不考虑读者的知识状况而把不明的信息作为已知信息,这符合斯科特和汤普森(Scott&Thompson)所提的信息结构是由有动机的语言选择建构的。[14]

语篇是社会的,语篇由不同的信息结构组成,语篇结构建构信息流。信息不仅仅是各种命题中的观点的组合和信息的结合,而且是围绕某一特定语篇功能的一系列组块。我们应该从功能的角度来理解信息结构。作为一种信息,评价出现在任何语篇之中,它和其它信息一起实现语篇的交际功能。语篇的创造者暗示某种语篇结构的评价功能,点明语篇中的评价意义,实现他和读者之间的互动。

[1]Halliday M A K.Writing science:Literacy and discursive power[M]//Webster J.The Language of Science.Beijing:Beijing University Press,2007.

[2]Halliday M A 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Edward Arnold,1994.

[3]Halliday M A K,C M I M Matthiessen.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Arnold,2004.

[4]Hoey M.Textual Interaction:an Introduction to Written Discourse Analysis[M].London/New York:Routledge,2000.

[5]Hunston S,G Thompson.Evaluation in Text:Authorial Stanc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Discours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6]Hyland K.Disciplinary Discourses:Social Interactions in Academic Writing[M].London:Longman,2000.

[7]Bo lívar A.The Negotiation of Evaluation in Written text[M]//Scott M,G Thompson.Patterns of Text:In Honor of Michael Hoey.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01.

[8]Halliday M A K,R Hasan.Cohesion in English[M].London:Longman,1976.

[9]Winter E.Towards a Contextual Grammar of English:The Clause and its Place in the Definition of Sentence[M].London:Allen&Unwin,1982.

[10]Widdowson H G.Learning Purpose and Language Us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3.

[11]Francis G.Labelling discourse:an aspect of nominal-group lexical cohesion[M]//Coulthard M.Advances in Written Text Analysis.London:Routledge,1994.

[12]Hoey M.On the Surface of Discourse[M].London:Allen&Unwin,1983.

[13]Biber D,S Johansson,G Leech,et al.The Longman Grammar of Spoken and Written English[M].London:Longman,1999.

[14]Scott M,G Thompson.Patterns of Text:in Honor of Michael Hoey[M].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01.

猜你喜欢

信息结构隐喻语篇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对外汉语教材编写中信息结构知识的应用
基于调节聚焦理论的生物农药推广有效性研究
事件结构、信息结构与句法表征*——领主属宾句的认知语法分析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信息结构与句法异位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
语篇特征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