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09年中国生成语法研究述要

2010-05-15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0年11期
关键词:句法语言学外语

姜 玲

(河南大学 外国语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一、引 言

2009年中国生成语法研究成果丰硕。撇开著作不论,截止到2010年3月28日,据“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不完全统计,2009年有关生成语法研究的论文有138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49篇,语言类核心期刊论文占38篇,内容涉及生成语法的各个方面。由于其数量大、内容丰富,笔者在此无意也无力对2009年中国生成语法研究进行全面总结,只能就其研究的总体特点进行简要地总结和梳理。

二、2009年中国生成语法研究的总体特点

为了了解2009年中国生成语法研究的方向和领域,我们把138篇论文按照研究的内容进行了分类。主要分为以下7类:A.综合性研究,包括书评和介绍性文章;B.生成语法各分支研究;C.汉语生成语法研究;D.生成语法与其他理论对比研究;E.生成语法框架下二/外语习得研究;F.生成语法的哲学基础研究;G.其他相关研究。详见表1:

表1 2009年中国生成语法研究领域的论文统计

(一)主要是综合性研究

从表1可以看出,2009年中国生成语法研究以综合性研究为主,书评和介绍性文章一共有40篇,占论文总数的28.9%。介绍性文章有邓思颖的《阶段式句法推导》[1]、傅玉的《最简方案框架下的句法结构线性排序研究》[2]、马秋武与贾媛的《语调音系学综览》[3]、吴刚的《再论共同的事业》[4]、熊仲儒的《生成语法的结构理论与运算方式》[5]、袁晓红与戴卫平的《乔姆斯基“语法”解读》[6]和张立平的《生成语法的形态依据》[7]。书评类的文章则有陈宗利、赵红梅、封丽丽的《〈句法思维——论证与分析指南〉评述》[8],戴曼纯、刘艾娟的《特征理论与二语习得研究——〈形式特征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评介》[9],吕欣、邬静洁、林晶的《原则与参数理论的科学论述——〈当代句法学导论〉评介》[10],司富珍的《原则和参数框架为方言语法研究提供的新视野——评介〈汉语方言语法的参数理论〉》[11],孙洪波、王广成的《生成语法的新拓展——〈控制与提升分析的新视野〉评介》[12],杨素英、黄月圆、陈前瑞的《〈语篇模式:文本的局部结构〉核心观点评介》[13],杨素英、黄月圆的《〈汉语语气词“了”:汉语的语篇构造和语用标记〉介绍》[14]和张国华的《徐杰〈生成语法的“语类”与传统语法的“词类”比较研究〉述评》[15]。值得说明的是,这些评介性文章除了对国外有影响的生成语法新著进行介绍外,还对国内学者对生成语法所做的研究进行评介。另外,《汉语语气词“了”:汉语的语篇构造和语用标记》虽然在国外出版,第一作者也是外国人,它却是一本专门研究汉语的著作。

(二)重点是各分支研究

表1显示,生成语法各分支的研究内容较多,论文数量为30篇,占总数的21.7%,说明中国学者对生成语法的研究已经逐步走向深入。除了注重句法研究之外,还兼顾到音系学和语义学的研究。其中句法研究主要有约束理论(汤蕾[16],曾华、杨慧馨[17])、论元结构(刘晓林、王文斌[18],马志刚[19],熊仲儒[20])、pro研究(程兰芹[21],宋秀平[22])、假设句(董秀英、徐杰[23])、双宾语结构(何晓炜[24])、存在句(李莹、徐杰[25])、被动句(南世峰[26],万丽芳[27])、提升与控制理论(南潮[28])、语法化(陈旭传、韩景泉[29])、停顿语(孙延弢[30])和作格动词(王文斌[31])等;语义学研究主要有蒋蓉的《语义导向性学习——从语义到句法》[32],郭琳[33]、南潮、占赢[34]及司富珍[35]对歧义的研究;语音学研究主要有马秋武、贾媛的《语调音系学综览》[3]、马秋武的《南京方言两字组连读变调的优选论分析》[36]以及贾媛、李爱军、马秋武、熊子瑜的《具有焦点标记作用的“是”字句重音分布研究》[37]和张吉生的《绍兴方言连续变调的底层声调特征》[38]。

(三)亮点是汉语生成语法研究

如表1所示,汉语生成语法研究共有29篇,占总数的21%。在这29篇论文中,除了上文提到的3篇关于音系学的研究外,还有4篇关于语义主要是歧义的研究,即陆烁与潘海华的《汉语无定主语的语义允准分析》[39]、江燕的《浅谈转换生成语法理论在维吾尔语句法歧义中的运用》[40]、欧阳妃的《转换生成语法对汉语歧义现象的分析》[41]和张大强的《转换生成语法与汉语歧义句的分析》[42]。其他22篇都是关于句法的研究,除了继续对空语类(邓红风[43],邓思颖[44])、“自己”(丁永平[45])和双宾语结构(邵酝[46],沈阳[47])等热点问题进行研究外,还对汉语中的其他句法现象进行了研究,包括关系从句(陈宗利[48])、兼语句(贾燕子[49],温宾利[50])、全称量化(李宝伦、张蕾、潘海华[51],张蕾、李宝伦、潘海华[52])、名物化(邓思颖[53])和合成词(何元建[54])等研究。另外还有刘晓林、王文斌的《论汉语动词量化性成分的句法和语言类型效应》[55]、石定栩《谓词性宾语的句法地位》[56]和《体词谓语句与词类的划分》[57]、熊仲儒对“来着”[58]以及薛小英、韩景泉对“都”的具体研究[59],都是可圈可点的。需要说明的是,这29篇论文不包括B类中6篇关于英汉对比的论文。如果加上这6篇论文,汉语研究论文的数量则达到34篇,占总数的25%,这也许从某种意义上解决了汉语生成语法研究滞后的问题(陆俭明[60])。

(四)与其他语言学流派的对比研究加强

吴红岩[61]和佟和龙[62]都对生成语法与其他理论的对比研究做过统计和分析。尽管他们研究的范围分别是11种外语类期刊和12种语言类期刊,他们的统计数据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详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1996年-2002年7年间11种外语类期刊发表的有关生成语法与其他理论对比的文章只有10篇,1998年-2008年11年间12种语言类期刊发表的有关生成语法与其他理论对比的文章也只有12篇,说明“语言流派之间的对比研究不够”[61]98。而表1显示,2009年一年关于生成语法与其他语言学流派对比研究的论文就达到了13篇,占全年论文总数的9.4%。其中关于生成语法与结构主义语言学对比的5篇,与功能主义语言学对比的4篇,与认知语言学对比的3篇,与心理语言学对比的1篇。这些对比研究不仅有利于人们更好地了解和研究生成语法,也有利于整个语言学学科的研究,促进各流派之间异同的完整把握,推动中国语言学研究更好更快的发展。

表2 1996-2008年中国生成语法与其他理论对比研究

(五)生成语法框架下二/外语习得实证研究不足

吴红岩[61]和佟和龙[62]对生成语法框架下二/外语习得研究的统计如表3:

和他们的统计结果相比,2009年中国在生成语法框架下二/外语习得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全年发表论文12篇,占论文总数的8.6%,代表人物当属戴曼纯,他除了和刘艾娟共同撰写文章评介《形式特征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外,还合作发表有关二/外语习得研究的论文4篇,即戴曼纯、康悦的《二语习得研究语言学视角的理论思考-形式-形态分离与句法-形态映射》[63]、高见、戴曼纯《英语学习者主题结构的习得研究》[64]、李芝、戴曼纯的《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理论对二语习得研究的影响》[65]和刘艾娟、戴曼纯的《中国学生英语主语习得研究》[66],占二/外语习得研究论文总数的三分之一。这些研究主要是关于二/外语习得的理论研究,其中普遍语法角度的研究最多,主要有黄兴军、海波的《乔姆斯基“普遍语法”假说对二语习得研究的影响》[67],李芝、戴曼纯的《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理论对二语习得研究的影响》[65]和熊苏春、曾宪瑛《普遍语法理论在语言习得中的作用》[68]。其次就是对特殊语言现象习得的研究,如隐喻习得(李永兰[69])、英语主语习得(刘艾娟、戴曼纯[66])和主题结构的习得(高见、戴曼纯[64])。值得说明的是,在生成语法框架下进行二/外语习得的实证性研究有了进展,高见、戴曼纯和刘艾娟、戴曼纯的研究都属于实证性研究,虽然中国仍然“急需培养了解生成语法和统计学的二语习得专家”[61]99。

表3 1996-2008年中国生成语法框架下二/外语习得研究

(六)语言哲学基础研究是弱项

如表1所示,2009年中国生成语法语言哲学基础的研究非常欠缺,一共只有4篇论文,仅占总数的2.8%。这与乔姆斯基丰硕的语言哲学相比相差太远,中国生成语法学者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七)其他相关研究

2009年中国生成语法其他相关研究论文总计10篇,占总数的7.2%。这些研究主要是关于生成语法在语言教学中的作用,代表性文章有张法科、仇伟的“TG理论及其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70]。

三、结 语

2009年中国生成语法研究和过去相比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其共同点在于注重综合性研究,重视生成语法各分支研究特别是句法研究,关注汉语生成语法研究,二/外语习得的实证性研究和语言哲学基础研究欠缺;其不同点在于汉语生成语法研究成为热点,语言学流派之间的对比研究得到加强,二/外语习得的实证性研究已经开始起步。

尽管2009年中国生成语法研究在很多方面都有所突破,也有不少低水平的重复。在138篇论文中,核心期刊论文只有49篇,只占论文总数的35.5%。值得一提的是,语言类期刊论文比较多,一共有53篇,占论文总数的38.4%,其中语言类核心期刊论文38篇,占语言类期刊总数的71.6%。详见表4:

从表4可以看出,2009年发表生成语法最多的语言类核心期刊当属《外国语》、《当代语言学》和《语言科学》。这和吴红岩(2004)和佟和龙(2009)的研究稍有出入。吴红岩统计排在前三位的外语类期刊为《现代外语》、《外语教学与研究》和《外国语》,佟和龙的研究显示,排在前三名的语言类期刊分别是《现代外语》、《当代语言学》和《外语教学与研究》。这些差别也许从某种程度上说明,1996年至2002年中国生成语法研究主要集中在外语学界;到了2008年,中国生成语法研究不仅有外语学界,也有汉语学界,所以《当代语言学》发表的生成语法论文总数较多,位居第二;到了2009年,中国生成语法研究汉语学界的人员越来越多,所以不仅《当代语言学》保持第二,《语言科学》也跃居第三,而《现代外语》则和《外语学刊》、《语言教学与研究》并列第四,位居第五的是《外国语文》、《山东外语教学》、《中国语文》、《世界汉语教学》和《汉语学习》,《外语教学与研究》则与《外语与外语教学》、《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和《语文建设》并列第六,而《外语教学》、《外语研究》和《外语与翻译》等期刊可能没有发表生成语法方面的论文。因此,我们希望中国生成语法研究能够发扬开拓创新的精神,不仅从事生成语法的理论研究,还要从事生成语法的实证研究;既要注重介绍和引起,又要重视发展和创新;既关注传统的热点问题,又重视新问题、新现象的研究;在保持生成语法自身研究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同其他语言学流派的对比研究;在保证生成语法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加强其语言哲学思想的研究。

表4 2009年中国生成语法语言类核心期刊论文统计

[1]邓思颖.阶段式句法推导[J].当代语言学,2009(3).

[2]傅玉.最简方案框架下的句法结构线性排序研究[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5).

[3]马秋武,贾媛.语调音系学综览[J].南开语言学刊,2009(1).

[4]吴刚.再论共同的事业[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5]熊仲儒.生成语法的结构理论与运算方式[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6).

[6]袁晓红,戴卫平.乔姆斯基“语法”解读[J].外语学刊,2009(4).

[7]张立平.生成语法的形态依据[J].外国语,2009(2).

[8]陈宗利,赵红梅,封丽丽.《句法思维—论证与分析指南》评述[J].外语电化教学,2009(2).

[9]戴曼纯,刘艾娟.特征理论与二语习得研究——《形式特征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评介[J].外国语,2009(5).

[10]吕欣,邬静洁,林晶.原则与参数理论的科学论述——《当代句法学导论》评介[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2).

[11]司富珍.原则和参数框架为方言语法研究提供的新视野——评介《汉语方言语法的参数理论》[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09(1).

[12]孙洪波,王广成.生成语法的新拓展——《控制与提升分析的新视野》评介[J].山东外语教学,2009(1).

[13]杨素英,黄月圆,陈前瑞.《语篇模式:文本的局部结构》核心观点评介[J].当代语言学,2009(4).

[14]杨素英,黄月圆.《汉语语气词“了”:汉语的语篇构造和语用标记》介绍[J].当代语言学,2009(1).

[15]张国华.徐杰《生成语法的“语类”与传统语法的“词类”比较研究》述评[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

[16]汤蕾.管约论与英语句中非指称语指称[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6).

[17]曾华,杨惠馨.约束理论与英汉反身代词语法功能对比分析[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3).

[18]刘晓林,王文斌.英语动词论元变化的主观性理据和维度[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3).

[19]马志刚.题元准则,非宾格假设与领主属宾句[J].汉语学报,2009(1).

[20]熊仲儒.论元与谓词的语义关系[J].外国语,2009(5).

[21]程兰芹.英汉语主语小句中的PRO的分布和所指[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

[22]宋秀平.空主语(pro)在英汉中的不同参数设置[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

[23]董秀英,徐杰.假设句句法操作形式的跨语言比较[J].汉语学报,2009(4).

[24]何晓炜.双宾语结构的生成语法研究[J].当代语言学,2009(3).

[25]李莹,徐杰.汉英“是/Be”存在句的比较研究[J].渤海大学学报,2009(5).

[26]南世锋.转换生成和认知语法视角下的被动句对比探讨[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

[27]万丽芳.英语被动句的生成语法分析[J].科技信息,2009(12).

[28]南潮.生成语法中提升与控制动词研究[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29]陈旭传,韩景泉.形式主义框架下的语法化研究——以英语助动词do为例[J].外国语,2009(4).

[30]孙延弢.最简方案框架中的停顿语象研究[J].外语学刊,2009(6).

[31]王文斌.英汉作格动词语义、句法及其界面比较[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9(3).

[32]蒋蓉.语义导向性学习——从语义到句法[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33]郭琳.转换生成语法对歧义的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2).

[34]南潮,占赢.句法结构二分法与句法歧义研究[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1).

[35]司富珍.影响领属结构歧义解读的语义辖域因素[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9(3).

[36]马秋武.南京方言两字组连读变调的优选论分析[J].语言研究,2009(1).

[37]贾 媛,李爱军,马秋武,等.具有焦点标记作用的“是”字句重音分布研究[J].中文信息学报,2009(3).

[38]张吉生.绍兴方言连读变调的底层声调特征[J].当代语言学,2009(4).

[39]陆烁,潘海华.汉语无定主语的语义允准分析[J].中国语文,2009(6).

[40]江燕.浅谈转换生成语法理论在维吾尔语句法歧义中的运用[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41]欧阳妃.转换生成语法对汉语歧义现象的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3).

[42]张大强.转换生成语法与汉语歧义句的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3).

[43]邓红风.论汉语中的空动词be[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44]邓思颖.粤语句末“住”和框式虚词结构[J].中国语文,2009(3).

[45]丁永平.谈约束理论A原则对汉语“自己”的解释(英文)[J].科技信息,2009(31).

[46]邵酝.现代汉语中表称类双宾句式的句法与语义特征[J].语文学刊,2009(6).

[47]沈阳.词义吸收、词形合并和汉语双宾结构的句法构造[J].世界汉语教学,2009(2).

[48]陈宗利.汉语关系从句的位置与关系结构的特点[J].语言科学,2009(2).

[49]贾燕子.甲骨文祭祀动词兼语句研究[J].唐山学院学报,2009(4).

[50]温宾利.论汉语兼语式的推导[J].外国语,2009(5).

[51]李宝伦,张蕾,潘海华.汉语全称量化副词/分配算子的共现和语义分工——以“都”“各”“全”的共现为例[J].汉语学报,2009(3).

[52]张蕾,李宝伦,潘海华.“所有”的加合功能与全称量化[J].世界汉语教学,2009(4).

[53]邓思颖.“他的老师当得好”及汉语方言的名物化[J].语言科学,2009(3).

[54]何元建.论合成复合词的逻辑形式[J].语言科学,2009(5).

[55]刘晓林,王文斌.论汉语动词量化性成分的句法和语言类型效应——以英语动词系统为对比[J].现代外语,2009(1).

[56]石定栩.谓词性宾语的句法地位[J].语言科学,2009(5).

[57]石定栩.体词谓语句与词类的划分[J].汉语学报,2009(1).

[58]熊仲儒.再论“来着”[J].汉语学习,2009(3).

[59]薛小英,韩景泉.“都”的语义关联及其句法实现[J].现代外语,2009(2).

[60]陆俭明.乔姆斯基句法理论与汉语研究[J].外国语,2002(4).

[61]吴红岩.国内生成语法研究现状的分析与反思[J].韶关学院学报,2004(7).

[62]佟和龙.近十年来中国生成语法研究现状与趋势[J].江西社会科学,2009(5).

[63]戴曼纯,康悦.二语习得研究语言学视角的理论思考——形式-形态分离与句法-形态映射[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9(4).

[64]高见,戴曼纯.英语学习者主题结构的习得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1).

[65]李芝,戴曼纯.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理论对二语习得研究的影响[J].山东外语教学,2009(5).

[66]刘艾娟,戴曼纯.中国学生英语主语习得研究[J].现代外语,2009(4).

[67]黄兴军,海波.乔姆斯基“普遍语法”假说对二语习得研究的影响[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9(3).

[68]熊苏春,曾宪瑛.普遍语法理论在语言习得中的作用[J].江西教育,2009(Z3).

[69]李永兰.优选模式下的隐喻习得研究[J].学理论,2009(20).

[70]张法科,仇伟.TG理论及其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4).

猜你喜欢

句法语言学外语
述谓结构与英语句法配置
体认社会语言学刍议
《复制性研究在应用语言学中的实践》评介
句法二题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诗词联句句法梳理
认知语言学与对外汉语教学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
信息结构与句法异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