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工作视野下高校和谐校园的构建

2010-04-04代娅丽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校园社区家长

代娅丽

(重庆教育学院 教育系,重庆 400047)

一、社会工作视野下高校和谐校园的含义

和谐校园是一种以和衷共济、内和外顺,协调发展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模式,是以校园为纽带的各种教育要素的全面、自由、协调、整体优化的育人氛围,是学校教育各子系统及各要素间的协调运转,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和谐发展的教育合力,是以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为宗旨的整体效应。就教育系统来说,和谐体现为一种教育生态的平衡,它至少涉及校园内外两大系统要素。就内部环境来说,体现为校园内的教育主体与教育对象之间的和谐相处、教育氛围的和谐、大学生群体的和谐、大学生文化价值观的和谐以及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和谐等。就外部环境来说,学校应与家庭、社区和谐相处。按照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建设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精神,高校和谐校园是高等教育过程中通过尊重教育、学生为本,最终实现校园民主、依法治校、教育公平、风尚正义、诚实守信、互助友爱、充满活力、社会安定、运作有序、高校教育各主体之间以及各主体与社会之间和谐发展的状态。[1]

社会工作视野下高校和谐校园应遵循“尊重、信任、公平”理念。“尊重”指尊重教育和尊重教育中的人,即尊重教育的基本规律、尊重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独特价值和尊严。“信任”指相信学生有改善自己命运的能力和动力,相信每一个个体都具有独特的能力。教育就是要关注每一名学生的个体需要,为每位学生的发展提供指导和帮助。“公平”指教育的公平,即一视同仁地为教育对象提供教育服务,不因为教育对象的家庭背景、性别、种族、信仰、智能、体能、社会及经济地位不同而有所差异。教育公平还包括教育制度公平、教育管理的公平、教育竞争的公平等,学校应通过高校管理、教学质量、后勤服务、校园文化、思想政治、社区建设、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系统,创造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公平的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

二、社会工作视野下高校不和谐现状的分析

1999年高等教育大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迅猛发展,在规模、入学率、学历人才及紧缺专业人才的供给等方面极大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切实需求。但高校校园也面临着由高速发展以及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所带来的强烈冲击,高校校园不再是纯粹的“象牙塔”,高校教育中的不和谐之音也时时传来。[2]

(一)由家庭问题带来的不和谐音。一是婚姻问题。离婚率逐年上升带来家庭裂变、单亲家庭、再婚家庭等家庭结构都会给学生造成如社交恐惧、逆反、孤僻、自卑等心理问题。二是家庭教育方式问题。父母望子成龙,强迫学生学习,单纯追求智力和学业上的进步,会造成学生厌学、弃学、考试焦虑等。父母对子女不闻不问,缺乏应有的关心和支持,会造成学生自信心低、学习动力不足。

(二)由学校教育带来的不和谐音。一是高校的评价体系问题。高校仍以考试分数结合平时表现来综合评价学生,成绩仍占较大比重。评价体系的偏颇会影响对学生的评价,进而影响学生的个人发展。二是扩招带来的问题。学校硬件不足、师生比过大、学生“放羊式”实习等问题,引起高校教育质量下滑,影响教育目标的实现。三是高校自身管理的问题。高校教育产业化及高校校园管理缺乏透明度,引出了包括招生腐败、买卖文凭、学术腐败、基建腐败、高校贫困生问题等一系列问题。四是高校安全与环境问题。校园内发生的偷盗、群殴等各类案件、学生非正常死亡等情况危及学生安全,校园周边的网吧、赌博场所、娱乐场所也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由学生自我原因带来的不和谐音。一是学业压力大。由于社会竞争的加剧,大学生在学业上存在心理障碍和实际困难,尤其在学习目标迷失、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兴趣低下以及考试焦虑问题上表现突出。另外新生的学习适应性问题也十分普遍。二是就业问题突出。在每年毕业生数量大幅度增长的同时,离校毕业生待业现象出现,并呈逐年发展趋势。

(四)社会影响带来的不和谐音。一是传播媒介的负效应。大众传播的广泛渗透,因沉溺于电视、网络、随身听等,学生的视力、听力和身体综合素质受到严重影响;而不健康的影视书刊对接受能力强、辨别能力弱的大学生的负作用更为严重。[3]二是社会文化与价值观问题。社会文化传播媒介的多样性,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接受新事物和展示自我的平台。但部分大学生自律意识弱,缺乏社会和自我责任感,有的沉湎于感官的刺激与享受的宣泄之中而不能自拔。

三、构建高校和谐校园的社会工作策略

(一)构建高校和谐校园的社会工作对象和工作内容

1.学生。学生是学校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学校社会工作的重点服务对象。对能较好适应学校生活,完成学习目标的一般学生,要以发展性为取向,即提升他们各方面的能力,包括成长指导、就业辅导、社会交往训练、领袖素质培养、自我发展训练等。对少数心理及行为与众不同,适应学校和社会生活困难的特殊因素学生,要作为社会工作的重中之重。对他们容易出现的自卑、骄傲、嫉妒、恐惧、猜疑、孤僻、虚荣、畏缩、不切实际的心理现象。和不好的饮食习惯、不良的群体伙伴、逃学、打架、撒谎,以及酗酒、赌博、盗窃、抢劫等不良和越轨行为,[4]作为社会工作者,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干预和教育。

2.学生家长。家长是学生的启蒙教师,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许多问题都与家长及家庭有关。学校社会工作在对学生提供服务时,必须取得家长的支持和合作。对家长的服务,一方面向家长提供相关信息,向家长提供正确教育子女以及同子女相处的方法,要求家长配合学校的相关工作,并与家长一起为学生的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等。另一方面向家长了解学生的个性、思想以及家庭生活等情况,掌握更多有关学生的信息。

3.学校教职工。学校教师、教辅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及后勤工作人员是学校政策和教学行为施行的主动者。其中,教师与教辅人员是在学校与学生直接接触最多,也是对学生影响最大的一类人群。他们对于学校、学生和教学的态度和认识会影响整个学校系统的常态运行。学校社会工作应向教师及相关人员提供个别咨询服务,提供学生或师生问题的辅导,提供有关学生福利的建议作为他们工作的参考。

4.社区环境。社区是学校重要的外在环境创造者和学校内部事务的支持者。它不仅能够为学校社会工作提供充足的社会资源,而且是解决困难学生问题的重要背景。对于社区内与教育有关或对学生福利有关的人士,学校社会工作者应该与之建立紧密的联系,使社区人士积极关心和协助学校教育的发展,并且结合他们的力量,推动工作的进行,增进学校与所处社区的资源互动。

(二)构建高校和谐校园的社会工作方式

1.个案工作方法。社会工作者从个案着手,探索问题原因,对症下药,给予适当的处置的方法。通过个案访谈、家庭访问、行为观察、分析学生记录资料、咨询任课教师和辅导员等方式,了解个案学生问题所在,协助学生改善认识、纠正行为、克服困难和恢复正常的社会功能。

2.咨询服务方法。社会工作者可以为个案学生提供问题解答,为学生家长提供教育子女咨询,为学校教职员工提供学生的信息、师生相处的咨询服务等。通过咨询交流和沟通,搭建起学生—家长—学校三者沟通的平台。

3.小组工作方法。把具有相同问题的服务对象组成一个小组来开展工作。可以成立兴趣小组、任务小组、教育小组、社会化小组、成长小组、自助或互助小组,让小组成员通过参加小组活动,改变成员原有的思想和行为,获得小组其他成员的处理同类问题的经验,追求兴趣与获取有关的生活技能,掌握和发展适应环境的社会价值体系,在同辈群体中得到接纳,并学习处理人际交往的能力和方法,挖掘自己的潜能,促进自己的成长和发展。

4.社区工作方法。在社区范围内开展学生相关工作,协助社区建设、改善教育环境,强化学校与居民的联系,以及学校与社区的沟通。如:举办多项校际层面的社区活动,凭借不同学校的共同参与,推广积极正面的信息;针对影响学生成长的诸如毒品问题、辍学问题、黑社会及不良刊物等社会问题,透过学校和社会服务机构的社会工作者的密切合作,使社区人士关注此类问题,并一同谋求解决办法。

5.辅导培训方法。针对个人或团体的辅导培训工作。如对学生可以开展人际关系练习、自我认知等的团体辅导;对学生家长可以开展各种主题讲座,为学生家长提供团体辅导和交流平台;对学校教师、职工、社区人员开展相关主题的培训讲座,帮助学生、家长、教师及职工、社区人员四个群体相互协调,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1]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刘斌志.社会工作视野下高校和谐教育的构建[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9):140-142

[3]许丽遐,甄军芳.新形势下的学校社会工作[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55-58

[4]范明林,张洁.学校社会工作[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校园社区家长
社区大作战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3D打印社区
我心中的好家长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家长请吃药Ⅱ
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
如何积极应对社区老年抑郁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