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空缺词汇的语用等效翻译

2010-04-04

城市学刊 2010年6期
关键词:原语译者原文

谭 彬

语言是文化的冠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但是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由于社会文化背景、发展历史、社会制度、生态环境、宗教信仰、民族风俗等不同,译语读者的反应是不可能与原语读者的反应等效,原语文化所特有的表达方式,在目的语文化中不复存在,特别是所谓文化负载词,其中文化空缺词汇更是如此。词汇空缺是指原语词汇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在译语中没有其对等语或对应语,[1]因而成为翻译中难以跨越的鸿沟。翻译时必须说明该词的语用意义,才能使译语读者了解原文的独特文化现象。

一、词汇空缺现象的缘由

语言本身是文化的载体和重要组成部分。民族文化之间既有共性,又有差异。中英文化是属于平行发展,各具特色,不同类型的两大文化体系。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双抢”对于西方读者肯定是陌生的,同样,“Catch-22”对于中国读者也是一头雾水。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发展历史、社会制度、自然环境、宗教信仰等,因此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语言词汇来反映其文化的独特性,但是由于我国和英美等国在民族发展过程中是截然不同的,存在很大的差异性。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宗教信仰、风俗习惯这些方方面面的差异导致了语言上的差异,并突出表现在词汇层上。原语中那些具有民族文化意蕴的词语在译语中没有对应成分,由此出现很多文化空缺词汇。

二、语言语用等效和社交语用等效

等效翻译所追求的目标是:译文与原文虽然在形式上很不相同甚至完全不同,但译文读者能与原文读者同样顺利地获得相同或基本相同的信息,包括主要精神、具体事实、意境气氛等[2]。所谓语用语言等效,指的是通过两种语言进行对比来实现等效翻译,在理解原作的语言信息的明示意义(explicit meaning)和暗含意义(implicit meaning)的基础上将它们完全复制到译作中[3]。比如说,支柱产业(pillar industries),希望工程(Project Hope), 软着陆(soft landing)。所谓社交语用等效, 通过对两种文化的对比来达到社会文化层次上的等效,要求译者对翻译所涉及的两种文化有深入的了解。翻译的目的或读者的不同,译者所选择的翻译策略也会不同。但是在实践翻译中,我们不必拘泥于区分语用语言等效和社交语用等效,一言以喻之,关键是抓到语用意义。运用语用等效翻译来解决和文化意义紧密相关话语的翻译问题无疑是一个良策。

三、语用等效翻译的运用

所谓翻译,无非是通过一种语言转达另一种语言的文化信息。王佐良曾经说过:“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4]词汇空缺翻译尤是如此,跨文化交际中,语法错误百出可以容忍;但是文化错误是无法理解的,会导致误解和不良后果,使跨文化交际无法进行。

G.leech把语用学分为语用语言学(pragmalinguisitic)和社交语用学(sociopragmatic)。语用翻译可以通过两种语言的对比,分别研究语用语言等效(pragmalinguisitic equivalence)和社交语用等效(sociopragmatic equivalence)。它意味着译者须力求使译文的效果尽可能地等同原文的效果,使译语读者得到和原语读者大致相同的感受[5]。译者虽然处理的是个别的词语,但是却面对整个文化。总之,要从文化背景中掌握原文的语用含义(pragmatic force),特别是翻译文化空缺词语更要引起高度重视。

在翻译实践中,语用等效翻译可以用来解决诸如会话含意,委婉语,成语,典故等与文化息息相关的问题,由于这些问题涉及到不同的文化背景,因此给翻译带来很大的困难[6]。下面通过实例的分析重点探讨如何运用语用等效翻译来处理文化空缺词汇。

(一)移植。由于人类的生存环境和思维结构具有宏观相似性,一种语言能说的话在另一种语言中也能相对精确地表达出来。移植法也就是词义的直译,直译可以准确的表达原文意义,或者上升到从文化、诗学、政治层次面分析,这种移植实际上就是异化。如:out party (在野党)、petrodollar (石油美元)、hotline (热线)、纸老虎(paper tiger)、虚步(empty step)、弓步(bow step)、斗笠(straw helmets)、裹脚(foot bandage)、毡袜脚靴(as close as sock and boot)等。词语文化内涵通常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心理习惯,异化不仅能保存原语的异质因素特征,并能够丰富译语的语言的表达力。

(二)替代 。所谓替代就是使用同义词或从另外一个角度的措辞来表达原文,或者也叫“易词而译”。译则通,通则达。人们的经历和对世界的认识在不少方面是相似的,尽管文化背景不同,但是英语和汉语中也有相似的词语,虽然喻体不一样,其语用意义都是一致的。译者首先要对词义有准确的理解,了解该词语在不同文化的内涵意义,从而避免造成语用失误。如:艳如桃李(as red as a rose),妻管严丈夫 (hen-pecked husband), 拜把兄弟(sworn brothers),闭门羹 (given cold-shoulder),Tom, Dick and Harry(张三李四), as dumb as an oyster(守口如瓶), As plentiful as blackberries (多如牛毛)。

(三)阐释 。如果找不到译语的对等词而又无法将原语加以替代或移植时,用解释的方法来反映词语,这种方法叫阐释法或者叫注释法。译者需要灵活变通的译出原文所表达的语用意义。比如说:banana oil(奉承拍马的花言巧语),eager beaver(急于做成某事而特别卖力,但有点急躁的人),terrorist winter (恐怖主义造成的萧条景象),watchful tolerance(在容忍的同时注意监控),wallflowers竹桂香(植物名),后指舞会上没有舞伴而坐着看的女子。

(四)淡化。所谓淡化,是指的是文化意义上的谈化,在语言转换时减少、削弱或消除该词汇的识别性和显著性文化意义。如:目不识丁(illiterate),事后诸葛亮(latter-wit),吃皇粮(receive salaries, subsidies, or other supported from the government),吹风会 (advanced briefing)等。

为了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翻译过程中译者要在正确理解原语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选择恰当的方法表达出原语的语用意义。尽管语用学给翻译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是个很好的切入点,但我们不能奢望它解决翻译中的所有问题,因为翻译过程中可能涉及的因素太多,但是语用等效翻译在跨文化交际方面确实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本文通过理论和实例探讨了产生词汇空缺的原因,并借鉴语用学理论中语用等效翻译来处理词汇空缺现象,并提出一些翻译的策略。译者不仅要进行语言的转换(翻译表层),更要能传递文化信息(翻译实质)[7]。在全球化的今天,文化的融合已成为发展趋势,研究词汇空缺现象对学习他民族文化,丰富本民族文化的意义重大。困难在此,希望也在此。

[1] 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

[2] 郭爱先.词汇空缺及其可译性[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 1998, 21(5):42-44。

[3] 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4] 王佐良.翻译中的文化比较[J].翻译通讯, 1984,16(4):23-24

[5] 何自然.当代语用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4.

[6] 金禔.等效翻译探索[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0.

[7] 邓炎昌, 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

猜你喜欢

原语译者原文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密码消息原语通信协议介绍及安全分析
浅谈旅游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
基于ZigBee协议栈的PHY服务研究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Performance of a double-layer BAF using zeolite and ceramic as media under ammonium shock load condition
基于原语自动生成的安全协议组合设计策略及应用研究
从翻译的不确定性看译者主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