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茶业经济的特质
——读《祁门红茶业经济之研究》【注1】

2010-04-03詹罗九

茶业通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毛茶茶农茶业

詹罗九

(安徽农业大学茶与食品科技学院,合肥 230036)

茶业经济的特质
——读《祁门红茶业经济之研究》【注1】

詹罗九

(安徽农业大学茶与食品科技学院,合肥 230036)

《祁门红茶业经济之研究》是60多年前撰写的一篇从农业经济学的视角来研究茶业经济,以求得农业经济学进步的经济学的论文。

论文分绪论、土地、劳力、产地市场、毛茶山价、结论6章,约6万多字。现择要摘录【注2】 ,并作简要的解读 。

茶业——这一个农业特殊部门,其经济的特质是很显然的。这是由于① 立地性的广泛,② 季节性的显著,③ 多年生长,④ 所费劳力量多,⑤ 绝对的商品特性等等特殊因素所造成的。茶业经济的特质,主要表现在农业阶段。

茶业经济的研究可促使茶业的改良走上正确的途径。过去之所以偏重技术忽略经济的原因,是因为技术的关系是直接的,表面的,显著易见;而经济的关系是间接的,内在的,易被忽略。

技术是手段,经济利益才是目的。经济制约技术应用的效果。经济与技术,如鸟之双翼,车之双轮,不可偏废。

论文作者的视野不局限于农业经济,而是从中国经济的高度,来看茶业经济问题。

60多年前,作者论述之精辟,让笔者汗颜无地。建国以来,中国茶业经济研究之无所作为,即是时至今日中国茶业经济之研究也仍是一个十分薄弱的环节。中国茶业生产力的落后、茶叶市场的弊端、茶业管理的无能,无不与茶业经济科学相关。学习故人论文,感慨系之。

土地是茶叶生产必需投入的主要要素。一方面茶树立地的广泛和茶树生长可忍受差异甚大,另一方面茶叶品质对立地又高度敏感。

祁门农地利用的情形,就外观所见,凡可蓄水之地皆辟为稻田,旱田则茶树杂粮互见,山谷之地几悉为茶树,山坡之地则鲜见茶树,而多用于栽植玉米、油桐、油茶、杉木。其内在的决定因素是经济地租。

茶业衰微时,隙地茶园仍旧维持原状,因这类茶园的机会成本非常低。根刈的茶园,茶树被其他农作物替代,但茶树仍保持其立地,二三年后便可恢复旧观。茶园荒芜,茶农也不砍伐茶树,是茶树立地之坚定性的表征。

论文作者从经济学的视角,阐明了茶业土地的上述特质。为什么青藏高原以东,秦岭淮河以南都可植茶,为什么优质茶生产有空间的局限性,为什么茶不与粮争地,为什么20世纪末茶业经济转型期,茶农没有毁茶。原由都在经济学之中。

以生产费用(劳动与资本投入比例)作为集约度评判标准,与荷印、日本,祁门凫溪口比较,看出了祁门红茶产区茶园是高度资本节约的粗放经营。其原因是采摘时期短,价格波动,生产费用高。

粗放经营,何止祁门茶区,时至今日,中国一些穷乡僻壤,粗放经营仍在延续,其原由必须从经济学角度求证。

祁门及中国其他茶区的“茶农农场”目前仍是混合型经营,即茶与粮、茶与林混合经营,其中有的以茶为主,或以粮或以林为主。茶农农场的混合经营仍有其生存空间,原因也在经济学中。不懂经济学,怎能破解“七万家茶场与一家立顿”的秘密呢。

民国三十三年(1944)起茶园开始负担田赋,一般地主因于租额的低微,不胜赋税的负担,而放弃了所有权,这足以证明田地的高税是创设自耕土地的手段。

这一税赋铁律,对今日房产税的话题应该是一个启迪。

经营农业并不是在求农作物最繁荣的生长,而是在追求最大的农场经济利益,所以在技术要求的限度内,更由经济的因素决定了劳力的分布(资源配置)。

祁门茶叶的自然采摘期甚长——达六月之久,而经济采摘期——茶季,只为其中的一小段,具体地说只有16.3天。

茶为叶用作物,与“果用作物”、“种用作物”、“纤维用作物”等不同,就叶用作物而言,茶还有其特质,即成熟度不同的鲜叶,其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也各异。作者关于“自然采摘期”和“经济采摘期”的概念,就是“采茶经济学”。

祁门当年茶季只有16.3天,其后改制绿茶。今日祁门和全国许多茶区茶季多在一个月甚至更长,且多是先制优质绿茶,后制红茶。看似矛盾,其实都是看不见的手——市场使然。原因也在经济学中。

笔者于20世纪80年代末,先后在安徽茶区开发了多个品目的芽茶,有人赞同,有人反对,理由颇多。笔者目的之一就是延长经济采摘期,出发点是市场、是经济,不是技术。今天仅安徽石台县的芽茶产量早已过万,每斤芽茶就给茶乡闲散的老弱髫龀创设一个工作日的茶业就业机会,至于茶农茶商之利得,就无法估算了。

茶与其他农作在农场中是相补的。但这种相补并不是绝对的相补,所以在茶业衰微时,其他农作的经营便有了变动,剩余劳力向其他农作集约,积肥、中耕、不误农时,从而以农作之丰补茶之歉。丰歉互助,降低了农民的风险。

为什么日本的茶业也不能实行印、斯那样的种植园经济模式,原因可能是经济采摘期短。中国的国情更是这样,现在一些茶农忙完茶季就进城打工。中国工业化进程发展到今天,“民工荒”已显端倪,但茶区农民就业机会不足也是事实,这两难的问题,政府应统筹解决。增加就业机会,是解决农村经济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根据战前材料,祁红产区在茶季中平均每工摘叶数量为13.7市斤,合湿毛茶9.14斤(合干毛茶3.42斤),即每担湿毛茶需10.94工(每担干毛茶需29.24工)。加上中耕6工,制售3工,合计每市担湿毛茶所费劳力量计为19.94工(每担干毛茶需53.29工)。采茶用工占总额52.6% 。根据当年计算价格,每市担湿毛茶的劳力成本为9.505元,其中采摘劳力成本5.36元,占劳力总成本56.4% 。

手工摘茶,劳力费用比例高,现时每斤几元的大宗茶,只有无就业机会的贫困农户才以此谋生。

茶业之劳力费用比例特高的原因:① 土地费用少;② 茶园栽培粗放,资本品仅1%;③ 收获、中耕用工特多。祁门茶区茶业普遍在农场占有重要地位的地区,则需雇佣客地劳力。尤其是茶季,茶叶产量较多的农户需雇2-3个甚至更多采茶工。

时至今日用工和成本比例已发生变化,但手采仍是最基本的作业方式,采茶用工多,采茶成本高,仍似当年。采茶劳力成本,推动鲜叶价格上扬,茶价飘升。大宗茶逼上逐渐推广机采之路,以抑制成本上升。采茶作业,可能成为未来优质茶集中产区茶业经济的瓶颈。

茶业可以吸收较多量的劳力,产生较高的农业工资。祁门红茶业经济发展,不仅吸引大量客地劳工,也出现了不少外籍移民,开荒种茶,增加了茶业的土地和茶产,结果更增加了茶业劳力的不足。

这些社会现象的动力都是经济的力量。今天城市化过程的移民也无另外。

祁门红茶区当年产地市场的商品形态是以湿毛茶(即发酵叶)为主,生叶、晒毛茶、干毛茶只不过是极少数。

湿毛茶作为商品形态,对市场性质是不利的,于是乃有其特殊的市场组织以为适应。这种组织在当地有门庄、分庄、毛火厂、行庄、茶贩等几种名称。以分庄最为重要。

现时许多产区商品形态,除干毛茶、商品茶外,还有鲜叶,毛火茶。与之相适应的是初制茶厂和焙茶作坊,茶贩从过去到未来都是无衰的行当,贩鲜叶,贩毛火茶,贩干毛茶,贩商品茶,在交通、通讯发达的今天,更是史不绝迹,产地市场茶季的夜市亦应运而生。夜色降临,四乡的摩托、三轮向市场聚集,买茶客、烘茶工开工作业,通宵达旦,成交而退,这就是毛火茶市场。至于茶区乡村的茶鲜叶市场,大概从下午开市,延续到天黑后才逐渐淡去。

茶贩是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以差别的价格买卖毛茶而获取利益的人。茶贩的利得为下述劳务的报酬。① 市场情报之搜集。②储运劳务。③风险之负担。茶贩是一种厚利的职业,也是促致市场平衡的重要力量。

产地市场一日之供求。茶农以湿毛茶在市场求售,在当日必须售出,因此一日中市场上的供给是绝对无弹性的。然茶农在相当时间内有选择出售地点的自由,所以在某一个地点的供给量是有弹性的。这种弹性的大小受影响于时间的早迟,各出售地点的距离,及价格的差距。

湿毛茶的品质逐日而下,某一天产茶的品质失去便无以挽回。又茶号所收发酵叶有最大数量的限制,所以其需求弹性也很小。在一个分庄中便有较大的弹性了。分庄需求弹性的大小决定于茶号的分庄数目,茶号的规模。

当今茶农求售的仍是各种形态的茶品,而茶号、分庄只是为初制厂和坐商行贾所取代,茶贩之活力更不减当年。这些经济主体就是今天平衡市场的基本力量,政府应该做的只是市场无能为力的事。可是今日某些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却有意无意地做了一些无效果甚至负效果的事,应该反思,并从制度层面加以改善。

产地市场一季之供求。一季中茶叶供给量有最大的限制不能因价格之刺激而有所增加。一季中茶价在最低不低于茶季的正常工资时其供给量也不致减少。在红茶价低于绿茶价时,则红茶之生产便将停止,所以在茶业正常时,祁门红茶的一季供给量是固定的。

当今之祁门,却是“先绿后红”,能否回归到“先红后绿”,且关注看不见的手是怎样动作。

因为茶季短促,茶号必得在茶季前筹划妥当,所以在茶季时的需要是缺乏弹性的。各年购茶资金的差异,是造成祁门茶价年度间剧变的重要原因。

当今中国茶叶产能就总量而言,已经过剩,只是品质结构尚有局部失衡。金融环境更是今非昔比。譬如,2010年由于春色姗姗来迟,各茶区开园推迟了10~15d左右,4月13日江北茶区的雪灾,更使某些高档茶减产,但总量平衡的势态不会改变,只是供给曲线后移了若干时间,高档茶价格小幅上扬,亦属正常,其原因除供给减少外,还有生产成本上升因素。至于某些茶商借机炒作,目的是利益驱动,不足为奇。消费者应谨防忽悠。

产地市场长期之供求。因为茶树的立地性广泛,所以茶业土地的经济供给在茶价上涨的刺激下,可以大量增加,所以茶叶的供给是较一般农作物富有弹性的。茶叶为非必需品所以也是比较富有弹性的。

影响产地市场的竞争程度的因素有:① 买卖的人数。② 每人买卖的数量。③ 影响买卖行为的力量。纯由自由意志所决定,并无超经济势力影响。④ 品质划一性。⑤ 市场情报的传播速度。⑥市场情报传播的正确性。市场价格的不能正确的传播是妨碍市场竞争的最大因素。前3点有利于市场竞争,后三点为不利因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茶业市场,仍是市场经济,万变不离其宗。市场经济的规律就是这样。

农场之生产茶叶并不是为了生产使用价值,而是为了交换价值。所以茶农生产茶叶的终点不是在于农场,而是在于市场。生产的价值不仅决定于农场中生产的质量,而且决定于市场的价格。

「茶叶两头尖,三年两年要发颠。」茶价起伏不定,变动剧烈,不仅为农产品之所少见,且为任何商品中所少见的。

从历年材料看,毛茶山价、上海祁红趸售价、国币对外汇率的变动趋势基本一致。足见汇价领导了精茶价,再由精茶价领导了毛茶山价。

在战时终因事实的需要——增产外销物资,而由政府毅然的实施了茶业的管制。其中心的办法便是规定毛茶与精茶的中心价。

中心价的规定是调查茶农茶号的生产成本,而予茶农以十分之三,茶商以十分之一的利润。

作者认为,毛茶中心价办法的缺点。① 以成本决定价格不恰当。② 价格失去了调节的功能。③ 受毛茶品质不能标准化的影响,即虽中心价是维持了,也只不过是维持了中心价的名义。④ 受市场陋规的影响,任何规定的价格不一定能符合真实的市场价格。⑤ 这种办法没有弹性。

建国前的抗战时期和建国后的计划经济时期,都因事实的需要——增产外销物资,而由政府毅然的实施了茶业的管制。其中心的办法都是规定毛茶与精茶的中心价。两者的制度设计大同小异,缺陷也多有相似。

要求茶业生产得依正轨发展,必得以稳定的茶价的前提。稳定毛茶山价的办法是政府在茶季以前尽先决定某年政府拟行收购精茶的价格。

这种价格可以当作保证的最低价格,假若市场价格高过所预定的收购价格时,茶商仍可自由出售。

从运销的观点来看,毛茶山价是茶叶在终点市场的价格与运销费用的差距。所以茶业运销制度是影响毛茶山价的重要因素。

茶号在运销上所担负的职能为:① 集货。②加工。③ 分级。④ 包装。⑤ 担负价格的风险。⑥ 运输。茶栈的主要职能是调节金融。其次的职能便是任茶号的代理商。而茶栈则因藉了贷款力量控制了多数的茶号故可以经济从事。洋行的职能是开拓国外销路。

当今的精制茶厂就是茶号,而茶栈、洋行,己为外贸茶叶公司取代。外销茶价格,因中国绿茶占世界市场份额大,价格相对稳定,且稳中有升。而红茶价格即因供求变化,波动较大。外销茶价格的波动,影响毛茶山价和毛茶产额 。

目前国内茶叶生产成本基本是透明的,毛茶山价也基本是正常的,产地市场买卖双方多是“专家”,且买家卖家人数众多,自由交易,有利于数量和价格之均衡。

然而产地市场价与大中城市和“三北”销区的地区差价偏大。究其原因,一是交易成本高,二是国内统一的茶叶市场没有形成 。

国内终端市场由于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且内销市场上茶品繁多,产品标准化程度低,不诚信的商贩“混水摸鱼”之事时有发生。为暴利而炒作,更乱了市场的方寸。一时的暴利会带来市场无序竞争和供求失衡,到后来伤害最惨重的是茶农。

论文是以实际调查的材料,从农业经济学的观点,阐述茶业生产的经济关系之本质及其因果关系。因为一种制度的存在必有其经济的原因,但这种内在的功能常是不易觉察的。

论文没有能提出中国茶业改进的问题来讨论,这是因为在对中国经济与世界茶业经济未能作深刻的研究前,恐不易得到正确的结论。然这里至少显示了一个原则便是任何技术的改进必得适合经济的需要才有成果可期。

至于茶农经济改善问题的重心则在稳定山价。因为茶业的生产关系是以市场关系为最重要,劳力关系其次,土地关系则并不重要。这是与我国一般农家经济所不同的,所以改进也是殊途的。

在笔者的心目中,论文已经提出中国茶业改进的基本路径。字里行间充满智慧的火花,只是作为一个学者,说话谦虚谨慎。

茶业的生产关系是以市场关系为最重要。当今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已初步建立,茶业经济也基本完成由计划到市场的转型,市场的力量激活了茶业经济,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一个繁花似锦的茶产业,已开始显现五千年中华茶文化的博大精深。

科学研究方法是经济学研究必备之“器”。论文作者以其敏锐的洞察力,阐明了许多人世间茶事的是非曲直,观察方法的应用,得心应手。论文中一些定性分析,颇有远见卓识 。

统计是经济科学的“敲门砖”。在小农经济似汪洋大海的旧中国,研究农业经济抽样调查是可操作性、可靠性较好的研究方法。

关于茶农的调查论文作者是用随机选样法,共调查85户,其在正常的红茶区者71户。调查农户之地区分布在全县13个乡镇中的9个乡镇。从茶农处获得了多册旧账薄,这提供了茶业经济问题的中心——价格的确实材料。

关于茶号、合作社共调查了45家,其中10家,包含了过去的账册调查材料。

关于产地市场材料的调査,除在茶农、茶号部分已调查之材料外,更在茶市中向分庄、行庄、茶贩进行了调查。

至于外来劳工的调查,因茶业凋弊, 在茶季只发现极少外来劳工,除曾往其集中之旅舍进行调查外,故不得不以茶农之追述为补充。

一般的抽样调查,至少要求1‰的抽样率。根据祁门县志资料,民国三十四年(1945)人口为20447户,户均4.42人。按此计算,农户抽样率为4.2‰,3.47‰,茶号抽样率为1/4~1/5 。如此高的抽样率,保证了调查结果的可靠性 。但增大了调查的工作量。

论文作者农户调查以湿毛茶产额为基础 。再展开推算茶园面积、劳动用工、产值、成本、……。

按祁门县71农户湿毛茶产额资料,作频数分布图,求得众数为5.13担/户,中位数为7.33担/户,平均数为10.13担/户。(折合干毛茶担/户分别为:1.92、2.74、3.79)。

根据频数分布图向右攲偏的特点,作者在研究中,以众数为参数,即侧重研究众多的一般农户的经营。

经营大户(10~20担以上)需雇用大量劳力,与家庭茶场的机制有所不同,具有企业经营的某些特质。作者的用心十分清楚,因为经营规模不同,经营思想和方式方法是不一样的。

现在的一些经济论文和经济信息中,常用平均数来说事,读者在对总体(或样本总体)频数分布未知的情况下,常被忽悠,掉入“平均数陷井”。

结束语:

纵观横览,论文作者的严谨学风和道德情操,跃然纸上,这也是我们应该认真学习的。

笔者对经济学知识也略知一二,对茶业经济之研究也有过牛刀小试。穿越60多年的时光隧道,和一位可敬的研究茶业经济的前辈,进行心灵的碰撞,才自知根底之浅,腹地之空。

读《祁门红茶业经济之研究》,受益匪浅。特书拙作,以示怀念。

【注1】 这是一篇用实证研究方法撰写的农业经济学论文,调查研究工作在1946年9月至1947年11月期间,历时约为一年,论文写作完成于建国前。作者身份尚在查证之中。

【注2】 楷体为原文摘录、摘要或根据原文改编的,这些都是论文作者的研究成果。

S571.1

A

1006-5768(2010)04-0152-05

2010-07-06

2010-07-30

猜你喜欢

毛茶茶农茶业
基于HS-GC-IMS法研究干燥方式对黑毛茶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
仁化红山镇白毛茶亮相央视《新闻直播间》
为茶农送上“及时油”
茶农创业培训现状及创新发展对策分析
返乡,闯出茶业一片天
林秀娟 茶业“双师”
湖南不同等级黑毛茶品质分析
贵州茶业大事记
快乐的小茶农
基于茶农需求的图书馆信息服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