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中实施茶叶品牌整合的方法和措施1

2010-04-03张星显刘懿

茶业通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汉中全市茶叶

张星显,刘懿

(陕西省汉中市茶叶办,汉中 723000)

汉中实施茶叶品牌整合的方法和措施1

张星显,刘懿

(陕西省汉中市茶叶办,汉中 723000)

汉中位于陕西南部,西临甘肃,南接四川,北依秦岭,南屏巴山。汉中具有悠久的种茶历史,自古就是茶马互市的重要集散地。茶区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茶园多分布在海拔600~1300m的丘陵、山区,昼夜温差大,年降水量900~1300mm。土壤肥沃,pH值4.5~6.5,森林覆盖率52%,林草的植被率达60%,土壤有机质含量丰富。茶叶中富含对人体有益的锌、硒等微量元素,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生产纯天然、无污染、绿色、健康茶产品的理想场所。目前,全市茶园面积达到4.147万hm2,茶叶总产达1.25万t,实现茶叶产值12亿元。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全市先后研制开发出茶叶品(名)牌20余个,为汉中茶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市场经济的日趋完善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品牌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成为企业规模、产品质量、市场竞争力以及企业信誉度的代名词。汉中茶叶虽然以其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富含锌硒等特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品质,但大部分企业存在小而散的现象,单靠一家企业,难以树立起知名的品牌,更难以形成与国际著名茶叶品牌相抗衡的竞争力。茶叶品牌过多过杂,同茶异名现象普遍,也造成企业各自为战,市场整体竞争能力弱,品牌优势不凸显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政府把茶叶生产经营企业、茶农等组织起来,建设汉中茶叶公共品牌,以此提升茶叶企业的竞争优势,实现企业间的共赢,进而获得单一企业所没有的外部规模经济。为此,我市从2005年启动了茶叶品牌整合工程,将原有的20多个茶叶品名(牌),整合成“汉中仙毫”一个,取得了较好成效。

1 汉中茶叶品牌整合的基本思路、原则和目标任务

1.1 基本思路汉中茶叶品牌整合的基本思路是:以市场为导向,产权为纽带,以壮大市场主体、壮大汉中茶叶品牌为核心,强化规模化生产,专业化经营,产业化发展;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科技创新为支撑,打造名优品牌;挖掘、弘扬茶文化,大力发展茶文化旅游业;加大投入,综合开发,深度加工;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创新企业体制和经营机制;理顺行业管理体制,强化茶叶行业协会职能,搞好协调、服务与管理,不断推进汉中茶叶产业化进程。

1.2 基本原则一是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推进茶叶产业化经营,离不开政府统一组织领导,以市场为导向,以产权、品牌为纽带,政策调控为引导,充分尊重企业意愿,发挥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坚持市场化运作;二是引进与创新相结合。以产权制度改革为动力,在加强企业经营管理的同时,引进国内先进的茶叶种植、加工、管理、经营技术和经验,提升汉中茶产业整体水平;三是品牌建设与龙头企业培育相结合。高度重视汉中茶品牌建设,充分发挥品牌的带动作用,把优势品牌赋予龙头企业的发展之中,通过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带动公用品牌的打造;四是应用现代技术与建设绿色生态产业相结合。推进科技创新,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茶,树立汉中茶“绿色”形象,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1.3 目标任务一是对全市重点推介的名茶实行“统一品牌,统一标准,统一监管,统一包装”。对符合条件的生产厂家和经销企业,分别颁发生产、经营资格证,实行颁证挂牌管理。二是经过一年打基础,二年见成效,三年达规范,使全市名茶品名(牌)从20多个整合到1个(汉中仙毫),并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作为汉中茶叶的金字招牌,打响打亮。三是制定汉中仙毫生产、加工技术规程。全市名茶生产统一按照技术规程生产、加工,汉中仙毫定点经销企业,统一门头标志和产品包装,实现产加销规范有序,推动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2 取得的主要成效

汉中茶叶品牌整合在全市8个产茶县112乡镇全面实施,通过5年的共同努力,成效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品牌整合稳步推进,产销市场进一步规范

第一步,根据市政府对茶叶品牌整合提出的总体要求,2005年将原20多个茶品牌整合到“午子仙毫”、“定军茗眉”、“宁强雀舌”三大品牌。第二步,2007年及时向国家质监总局申报了“汉中仙毫”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将全市名茶统一命名为“汉中仙毫”,并作为全市茶叶的公共品牌。2008年以来,在全市8个产茶县和汉台区范围内对定点生产、经营“汉中仙毫”的企业进行了资格认定。目前,共认定“汉中仙毫”定点产销企业484个。同时,印制了《汉中仙毫定点产销企业名录册》,制作了标志牌,颁发了资格证书,并将认定企业名单通过《汉中日报》向社会进行了公告。茶叶产销市场得到规范化运作,基本达到四统一,即:统一品牌,统一标准,统一监管,统一包装。

2.2 汉中仙毫标准化生产步伐加快,产品质量明显提高5年来,在全市累计开展各项技术培训1500多场次,培训茶农25万人次,推广面积3.33万hm2,科技入户率90%以上,为项目实施推广起到了很好的技术支撑作用。引进各类先进的茶叶加工机械3500余台(套),优化茶叶加工厂改造100余家,有10个企业引进推广清洁化茶叶生产线,有近1万hm2茶园通过了无公害、绿色、有机茶认证,有60多个定点生产企业通过了QS认证。近年来,“汉中仙毫”在北京、西安、杭州等国内国际茶博会上获得多项金奖,产品远销国内各大城市,深受广大消费者好评。

2.3 广告宣传力度加大,品牌知名度不断提高积极协调相关单位,分别在西汉高速出入口、108国道、各大宾馆、酒店、火车站、市区主要路口,制作“汉中仙毫”大型宣传广告牌;通过报刊、电视、信息网等媒体加强宣传;市政府连续4年举办汉中仙毫赛茶大会,2010年市政府承办了规模宏大,规格很高的陕西首届茶叶节,努力提升公用品牌——汉中仙毫的知名度。

2.4 汉中仙毫获得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百强品牌2009年12月,“汉中仙毫”被农业部信息中心和浙江大学进行联合价值评估,以6.17亿元的品牌价值入围“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百强”,位居茶叶类品牌第16位。

2.5 茶农增收明显,经济效益显著全市茶园面积、产量、产值从项目实施前的3.41万hm2,6400多t,2.5亿元,扩大到目前的4.147万hm2,1.25万t,12亿元,分别增长21.5%、95.3%和380%。茶农仅茶叶一项人均纯收入增加1200余元。

3 汉中茶叶品牌整合的方法和措施

3.1 强化领导汉中茶叶品牌整合是全市茶产业发展的重大项目,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为了作好此项工作,成立了品牌整合领导小组和实施小组,明确了职责和任务。领导小组由市分管农业的副市长和南郑、西乡、勉县、宁强、镇巴、城固、汉台等县区主要领导组成。实施组由汉中市茶叶办、茶叶协会,西乡、南郑、勉县、宁强、城固、镇巴、略阳等县农业(茶叶)局、茶技站主要负责人组成,负责协调解决品牌整合、生产、加工、流通中的问题。做好“汉中仙毫”定点生产、经营的认定和汉中仙毫原产地域保护工作,统筹组织协调基地建设、产品开发和加工流通。

3.2 确定组织模式公共品牌能否可持续发展,取决于品牌运作的组织模式。谁来管理品牌,如何管理,以何种模式存在,决定了品牌的生命长度。在本项目的运作中,以“协会+龙头企业+农户”的结构为主要组织模式。汉中仙毫品牌由汉中市茶业协会注册并负责管理,在以协会为管理主体的基础上,汉中市政府成立了专职机构——汉中市茶产业发展协调指导委员会和茶产业办公室,落实编制和经费,负责品牌日常管理工作。同时,制订《汉中市茶业协会行业管理规范》、《汉中仙毫包装物印制管理办法》等品牌管理制度,采用“汉中仙毫”和企业商标相结合,即母子商标的形式运作,实行“统一品牌、统一标准、统一包装、统一监管”的行业管理,进一步提升汉中仙毫的品牌竞争力。

3.3 制定“汉中仙毫”品牌的共享机制“汉中仙毫”品牌属于公共物品,在具体实施中,既向全市广大茶叶企业开放,使他们公平地享受公共物品,又把那些不符合条件的企业拒之门外。也就是在打造“汉中仙毫”公共品牌的过程中,不断扶优汰劣。建立一套完善的“投入共担,利益共享”的品牌运作机制。

3.4 建立健全质量标准体系按照汉中绿茶的传统标准和现实的市场需求,由技术监督部门、农业部门等组织有关专家、技术人员,完成汉中绿茶生产质量标准体系。在标准化生产中,严格技术要求,从茶树品种、栽培管理、加工工艺、原材料采购、产品质量等环节都建立完善的标准,制定了《地理标志 汉中仙毫》、《地理标志 汉中仙毫加工技术规程》、《汉中绿茶标准综合体》。促进了产品规范化,使产品的质量稳定一致,更好地表现出汉中仙毫的特色。

3.5 协同配合,加强市场监管为了维护我市茶叶市场和产品质量,项目实施组每年组织市县农业局、工商局、技术质量监督局等相关职能部门,帮助有关生产、加工销售单位规范技术和经营行为,对不符合“汉中仙毫”质量标准的伪劣产品、冒牌产品和市场的不规范经营行为等,按章依法查处,共同维护品牌声誉。

3.6 加大资金投入,保障项目实施为迅速做大做强“汉中仙毫”品牌,从2005年开始,除了企业自身投入外,市政府每年安排500万元专款,扶持发展茶产业。产茶县每年安排的专向资金也在200万元以上,为茶叶品牌整合及汉中仙毫标准化生产提供了经费保障,推动了汉中茶业健康发展。

S571.1

A

1006-5768(2010)04-0159-03

2010-07-16

猜你喜欢

汉中全市茶叶
《茶叶通讯》简介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汉中之战(续)
汉中为王(二)
汉中情
香喷喷的茶叶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11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