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的中医治疗体会
2010-04-03李景华蔡丽威李想松原市中医院吉林松原138000
李景华,蔡丽威,李想(松原市中医院,吉林松原138000)
病毒性肝炎的中医治疗体会
李景华,蔡丽威,李想
(松原市中医院,吉林松原138000)
中医治疗病毒性肝炎,从湿热疫毒论治,解毒祛湿应是根本大法;辨证与辨病相结合,采他山之石可用来攻玉;肝病早中晚期用药应该各有侧重,驱邪扶正兼顾宜择时宜;脾胃中州为气机升降出入之枢纽,顾护脾胃是个永恒主题;花叶轻轻之品气味芳香祛湿而不伤正,血肉有情之品更能体用阴阳。
病毒性肝炎;湿热疫毒;解毒祛湿
病毒性肝炎是临床中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严重危害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据流行病学调查仅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我国就达1.2~1.4亿,有些人虽然是无症状病毒携带者,但是经过肝穿病理检查肝脏实际已有慢性损害。笔者从医近三十年,对于诊治病毒性肝炎积累了一些经验,现总结报道如下。
1 从湿热疫毒论治,解毒祛湿应是根本大法
病毒性肝炎是由于外感湿热疫毒之邪所引起的以胁痛、黄疸为主要表现的传染性疾病。湿热疫毒之邪侵犯机体,困乏脾胃,熏蒸肝胆,伤及气血,而发生黄疸等急性肝炎的表现。另外在病毒性肝炎的整个病程中,湿热疫毒之损害贯穿整个病程始终,因为湿为阴邪,胶结黏滞难开,最不易去;毒热最易耗血动血,伤及肝体。因此在诊治过程中要把握好这一病理关键,把祛湿解毒作为治疗的根本大法。湿热不去,邪毒难解,邪气不去,正气难安。病毒性肝炎在疾病初期阶段总体以湿热毒邪损害为主,根据临床症状表现的不同,可分为偏于湿热和偏于寒湿两类。当外湿较重时,要采取芳香化湿、清热解毒的方法,当外湿不重时,要注意应用健脾燥湿,利水渗湿等方法。总之对于外来之邪要给出路,或散、或清,或化、或利,驱邪外出。在退黄中茵陈和大黄是治疗黄疸的要药,可加入黄芩、草河车、凤尾草、垂盆草、平地木等药物以清热利湿,对消退黄疸疗效显著。根据中医的“病初在经,久病在络”“气分不治,宜治血络”及“治黄要治血,血行黄易却”的理论,临证时对重症肝炎、黄疸性肝炎转氨酶和黄疸持续不降时,可酌情加入益母草、王不留行、桃仁、红花、土虫、赤芍等凉血解毒、活血化瘀之品,尤其应重用赤芍,一般用量100~200 g。现代医学研究证明赤芍有降低血黏及抗菌、抗炎、解痉、退热、利尿、保肝、降低门脉压力等作用,用于治疗重度胆汁瘀积症疗效非常迅速,用量虽大而对肝、肾等重要脏器无损害,赤芍对黄疸持久不退的急性重度黄疸型肝炎确有显著的退黄作用。在应用解毒药时要结合辨证用药,如湿热偏重,应化湿解毒,宜用野菊花、黄柏、藿香、佩兰、黄芩、黄连等药;如血热偏重,应凉血解毒,宜用金银花、垂盆草、蒲公英、赤芍等药;如大便不通,应通下解毒,宜用大黄、黄柏、败酱草等药;如有水肿,应利湿解毒,宜用金钱草、车前子、扁蓄、瞿麦等药。
2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采他山之石可用来攻玉
在慢性肝炎的诊治中,应在中医辨证论治的前提下,把中医辨证和西医辨病相结合,把现代医学先进技术引进到肝病的诊断治疗中。现代医学认为病毒性肝炎的治疗主要是抗病毒治疗和防止肝纤维化的发生,也要吸取现代医学的知识,把新的知识和理论应用到中医实践中去。肝炎病毒是病因,首先要明确肝炎病毒的属性,中医认为,肝炎病毒属于湿热疫毒之邪,是外来病邪,外邪侵入就要采取驱除的办法,根据毒邪的属性而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因为湿热疫毒之邪,既有湿性黏腻的特点,又有热毒动血伤阴的特点,因此要选用既能清热祛湿,又能解毒凉血的药物,如黄芩、黄连、黄柏、蚤休、白花蛇舌草、虎杖等。再如丙型肝炎病毒多由输血感染而来,中医认为毒邪直入血分,直接伤及血络,耗血动血,肝又为藏血之脏,血液耗伤,肝体失养,日久萎缩而成硬化之变,所以用药多选择既能清热解毒,而又能入血分之品,如水牛角、蛇莓、紫草、小蓟、大青叶等。在抗肝纤维化方面,中医药亦有广阔的前途,如大黄虫丸、鳖甲软肝丸等,均有很好的抗肝纤维化作用。
另外,在治疗急性肝坏死和亚急性肝坏死时,可应用大剂量水牛角、野菊花、赤芍,一般用量在100~300 g,这些药物具有凉血解毒作用。现代药理研究认为,这些药物可以扭转病势,消除体内毒性反应,能起到很好治疗作用。
3 肝病早中晚期用药应该各有侧重,驱邪扶正兼顾宜择时宜
在病毒性肝炎的辨证治疗中,要根据疾病的初中末(或恢复期)期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急性肝炎阶段,邪实正不虚,当以祛邪为主。因为湿热疫毒之邪侵入而发病,由于正能抗邪,湿热之邪只能停留卫分或气分,形成正盛邪实之证,所以治疗上应以解表、利湿、泻下、清热、解毒等祛邪之法。
随着病情发展,疾病进入正邪相持阶段,或由于治疗,使湿热疫毒之邪得以衰减,但正气已经耗伤;或由于治疗过用清利解毒之品,正气损伤,出现邪虽不胜,但正气亦伤的局面,就要兼顾正邪两个方面的因素,或以驱邪为主,或以扶正为主,或是攻补兼施。此期切记“祛邪勿忘扶正,扶正勿忘祛邪”的原则。
疾病后期,邪气已退,正气亦伤,进入正虚邪衰阶段,当以扶正固本为主,令其气血充足,阴阳调和,脏腑功能旺盛,既使体内有少量余邪也必会由于正气的恢复而消除,正是中医祛邪可以扶正的原则。
总体来说,病毒性肝炎的邪毒内伏、肝脾两虚、气血失调、正气不足贯穿于疾病的始终,要正确处理清热与利湿、活血与解毒、扶正与祛邪、调肝与理脾的辨证关系,抓住不同阶段、不同时期的主要矛盾进行治疗,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急性肝炎时,基本上以邪实为主,宜采用大剂量清热解毒药,同时配合少量疏肝健脾扶正之品,以利尽快清除病毒,恢复机体功能,如此期过早使用益气扶正之品,有可能拖延病程,有闭门留寇之弊。再如慢性肝炎,要尽早使用抗肝纤维化之品,能阻断病情向肝硬化方向发展。因为无论是乙肝,还是丙肝,其慢性化程度都比较高,因此,在治疗慢性肝炎时应始终注意活血化瘀、软肝散结药物的应用,中药在这方面有一定优势。现代研究表明,早期肝硬化是可逆的,冬虫夏草、鳖甲、丹参等中草药可降解肝纤维。
4 脾胃中州为气机升降出入之枢纽,顾护脾胃是个永恒主题
在肝病的治疗过程要时时注意顾护脾胃,早在东汉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中就有“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预见性治疗原则。肝病病位虽在肝,但与脾胃关系密切,因脾胃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为气机升降出入之枢纽,脾主运化,胃主受纳,二者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全过程。脾胃健运,则湿邪得化,津液得布,脏腑得到滋养,身体自然健康;脾胃不足,运化失司,津液不得气化成津反成痰浊,成为新的致病因素。因此脾胃的健运对保证肝的疏泄功能十分重要,在治疗肝病的过程中要时时注意调护脾胃,脾胃健运,有利于肝之疏泄,保证了体内气机的升降出入,在治疗中要选用党参、白术、山药、扁豆、砂仁等药,处方常选用香砂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人参健脾丸等以调护脾胃。
人身气血之生化,津液之运行,水湿之代谢,精微之输布,有赖于脾胃消化、吸收及升降的作用,所以有“土需木疏,木赖土荣”之说,两者息息相关,在辨证的基础上应用健脾类药物尤为重要。肝硬化患者有低蛋白血症存在者,在临床中要重用白术,可起到益气健脾、通利水道、活血化瘀的功效,白术,一般用量达50~150 g。白术能健脾燥湿,改善低蛋白血症,现代药理研究认为,白术有升高白蛋白和纠正白球蛋白比例、抗凝血和明显而持久的利尿作用,能促进电解质特别是钠的排泄和抗癌等功效。同时应用黄芪、人参、山药、扁豆等健脾益气药物以扶正,佐用鸡内金、麦芽,使补而不滞,补中有疏。
5 花叶轻轻之品气味芳香祛湿而不伤正,血肉有情之品更能体用阴阳
在治疗肝病过程中,要注意使用花叶轻轻之品和血肉有情之品,因为肝虽为刚藏,但是其体阴而用阳,肝以血为体,其用为阳,如果在治疗中一味使用疏肝、伐肝、清利、祛毒之品,势必损伤肝脏,进一步影响肝的藏血、疏泄功能,因此要在治疗过程中注意使用花叶轻轻之品和血肉有情之品。
因为花叶具有疏肝升发之作用,且花叶轻轻,一般不伤正气,常用具有疏肝类作用的花类药一般有葛花、扁豆花、萱草花,绿萼梅、厚朴花等药物。花类药具有质轻、味淡、疏肝而不伤气的特点,同时气味芳香,还有一定化湿作用,特别适合于慢性肝病用药。
另外在肝病的慢性期或恢复期,由于病毒的侵袭和过用清利药物,已经损伤了肝体,因此必须加用血肉有情之品,这些药物一般具有柔肝、活血、软坚的作用,对治疗慢性肝病有很好的作用。在慢性肝病的治疗中常用的血肉有情之品有紫诃车、鳖甲、牡蛎、土虫、穿山甲、鼠妇、蝼蛄、蟋蟀、鸡内金等,这些药物具有养血柔肝、软肝散结、活血化瘀的功效,使用得当,效如桴鼓。
R256.4
B
1007-4813(2010)06-0845-02
2010-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