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六法管窥之二
——应物象形

2010-04-03文/杨

创意与设计 2010年2期
关键词:器形物象艺术创作

文/杨 钊

六法管窥之二
——应物象形

文/杨 钊

本文就探讨千年的“六法”问题,提出较为独特的诠释。从“应物”、“象形”的含义,“应物”与艺术创作媒介的关系,“应物”中的观看方式及“应物”本质等几个方面分别进行解析,阐述了在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中重视个人生命深处的体验,以强调在形而上学与艺术精神中重视个人生命体验。

六法;应物象形;生命体验;艺术精神;形而上学

“虽画有六法,罕能尽该,而自古及今,各善一节。六法者何?一曰气韵生动是也,二曰骨法用笔是也,三曰应物象形是也,四曰随类傅彩是也,五曰经营位置是也,六曰传移模写是也。”

——南齐谢赫《古画品录》

一、“应物”、“象形”的含义

比谢赫约早几十年的宗炳[1]在他的《画山水序》中开篇就指出:“圣人含道应物,贤者澄怀味象……”。两人用的“应物”当为同义,讲的是观看方式,即思考和观察对象的方法。“应物象形”则是一个由内而外的观察、创作方法。而一般对“应物象形”的认识都容易停留在侧重外部活动的“象形”的范畴。

“应物”和“象形”所指是不同的。“应”和“象”都作动词,“物”和“形”各有所指。“象”在这里有印证、塑造的意思,印证就是似与不似的问题,塑造是画面造型的过程。而“形”则指画面的造型(画面形象)和视觉现象。一个是作画的包括心理活动的创作行为,一个是创造行为的对象。因此“象形”是指通过塑造——造型的过程对心理和外在的视觉现象进行印证。

“应物”两字所指却与我们的一般理解出入较大。“物”在古汉语中意义广泛,包含东西、事物、除自己以外的物和人、议论、实质内容、查看等众多含义。而这仅仅只是标准用法,更不用说广义的“物”了。正因为其丰富所以才有“万物”之称。如此丰富的内容不是单单画面有个形象就够用的,大多数情况下是画面所有语素的集合、集中处理后才能进行传达的。物所涵盖的范围只有心才可以包容和处理,所以这里的“应”主要针对的是心理活动。

“应”的对象是“物”,狭义上讲有对应、适应、答应的意思,都是针对对象而产生的反应,是被动的。我们常常讲得心应手,其实是出自《庄子》。原文是“得之于手,应之于心。”[2],“应之于心”就是对“应”字最好的注脚了。同时,《庄子》的“应”多有安顺之意,因此也要求我们在“应物”的时候要依乎天理(对不为人力左右的因素和由人的行为所产生的必然结果的认识,因其固然——即事物本来的样子,即艺术特征的固然,也是石涛的“蒙养”和徐复观所谓的“第二自然”)。这都是艺术关照对象的方式,一种艺术中的观看方式。

二、“应物”与艺术创作媒介的关系

绘画创作所使用的工具、材料、演奏用的乐器等我们都称之为媒介,媒介的形制称为器形。人几乎是最早的重要的艺术媒介之一,谢赫说陆绥是“体韵遒举”,这里“体”是形体,身体做创作媒介时也具备器形的意义,如今称为行为艺术或歌舞艺术等。

中国传统艺术形式中,器形制作作为艺术创造活动的形式之一具有其特殊的双重性。器形制作本身是一门艺术,它一般是要实现对材质特征体现与应用的最大化,同时器形也是另一种艺术创作的媒介。例如古琴的制作——斫琴,它作为艺术创作的对象有着与其他艺术创作形式共同的创作和鉴赏标准,晚明髙濂讲琴的九德[3]即是一种体现。九德的标准从斫琴、古琴鉴赏、演奏到听琴始终贯穿,斫琴者要让琴从造型到音色尽量达到九德的标准,而弹琴者也要将这些因素贯彻。还有绘画工作者比较熟悉毛笔的四德等等。再者,它虽然有统一标准但同样的器形也有不同的特征。例如同样是古琴,即便是同样的工料,他们的音色也会有较大的差异。还有毛笔、砚台也是一样的。这种差异及特征体现了中国古人“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

无论是斫琴、弹琴、制笔、绘画,诸如九德、四德之类的标准,其目的都在于将创作对象的“韵”[4](六法中气韵生动之韵)强化并呈现出来。中国艺术领域里对这一点的关注程度非常高,例如我们的文具、家俬的制造也将体现材质美放到一个极为重要的位置上。至于像太湖石、根雕之类艺术形态,几乎直接以自然的原料呈现,都不用过多加工了。而这些艺术品的美,全都在一个“韵”字上。

因此,艺术家们不断地对器形、材料和媒介性能的探索与实验,都是为了达到对“韵”加以强化这一目的。各种艺术创作工具(器形)、材料即媒介的形制发展都趋向通过技术、形制的调整以期与人达成和谐的共鸣。倘若有人说这笔不好用,进而改制,因此器物之变因人而异。为什么不好用呢?原因有两个:第一,笔的形制不能发挥它本来的韵。第二,用不习惯。习惯就是个人行为形成一定程度的稳定规律,相对而言,气的特征却趋向于无规律的、不稳定的综合。因此习惯也是属于韵的范畴。而创作时所有的文化、个人精神等内在的因素亦要外发为“气”灌注在作品之中,从而达到“气韵双高”的审美理想。“应物”就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和方法。中国传统艺术体现的运动轨迹,常常为我们展现材质的天然韵致和延绵圆满的形式特征,它成为中国艺术在形式上最基本的特征,同时也是“应物”方法实践的成果。

三、“应物”中的观看方式

如前述,从认识方法上看“应物”是一种在“合”的前提下物我分举的观看方式。他要求我们要采取应合、依(乎天理)、因(其固然)的方式冷静地用个人生命的体验深入对象予以体认,以免自然规律和艺术关照下事物本来的样子为自己的主观意愿和经验成见所遮蔽。也就是庄子所说的不能以人助天。

庄子为我们提供了“含道应物,澄怀味象”的具体方法:看书、诵读、见解明澈、要有心得、要在现实生活中认真实行体认等,然后才咏叹歌吟进行艺术创作。创作完了还要静默地思考,思考之后才能心胸才能高邈旷远,最后将一切所得悬置而归乎迷茫之始,永远用一颗大自由、大智慧的虚静之心去观看一切[5]。

现实生活中认真实行体认和咏叹歌吟也就是观察和艺术创作的阶段。之后就是“静默的思考”及其后的阶段了,达到这一步就要用到另外一个方法了,它分四个步骤:第一要警惕经验的判断,第二要警惕比较产生的判断,第三警惕自省式的判断,最后达到与“物化”实现“应”的目的。这被庄子叫做“心斋”。

四、“应物”的本质

关于这个问题,中国传统形而上学为我们展开这样一幅画卷:倘若人自身只是一种物质与生命延绵、循环的自然,那么我们身处的这个世界则是包括我们在内的物质与生命延绵、循环的另一自然。二者都有一种平衡的常态。我们的自私、我们对名利的渴求、我们甘于皮肉之乐、我们身不由己的趋向死亡……这些都是生命运动不断减速并趋向于物质运动的自然倾斜与堕退。于是,我们有信仰、有道德、有自由的精神和高度自觉的意识去协调这种失衡的状态。当我们通过这样的努力与自身及外在于我们的自然取得协调时便是“齐物”。此时我们去观看,对象给你的感受会在你的胸膛膨胀,把心填得满满地的,就像庄子所说的“充实而不可以已”。在大自然中,自己整个身体里的无数个细胞和外物(天、地、空气、山、水、树木、动物、大片的植被等等)一起以同样的方式在光芒里蒸腾、飞舞。这种“物化”的意境是一种 “万物与我为一”的盘礡,是由个人深入到对象之内在的生命体验,是主体与客观世界低沉而宏肆的共鸣,是物质与生命洪流产生的滔天巨浪。

可是,一旦这种平衡向另一种相背的方向无节制的滋生满溢时,我们便会执着地高叫着“自我、自我!表现自我!彰显自我!人定胜天!”[6]。这种失衡的生命运动会因其超常的高速让我们的精神与记忆走向散佚和瓦解。迎接我们的只是类似甚至更糟糕的结果——生命运动向物质运动的非自然倾斜与堕退。而这样一种平衡的维持即是“应物”的本质,它会促使我们自身的生命和物质运动与外界保持协调,并以延绵、循环的方式不断向新的境界攀升。

中国传统形而上学与艺术精神本是一体,它如此地重视个人生命深处的体验。这样的境况迫使人们本能地需要通过某种方式,使他们的体验在现实中成为一种存在的印证。这种存在方式就是艺术。生命的体验越是深入越容易体会到生命的本质,由此形成的艺术“形式”所产生的共鸣也愈加广泛。当我们对生命的体验以艺术作品的形式得到印证时就会给予受众余音绕梁、挥之不去的强烈印象,亦使得个人生命的意境得以进一步升华。当我们以此为目的进行创作时,就需要对另一个问题警惕:个人的思想认识与技术实践要在较高的层面上达到并保持一种协调关系。即所谓“得之于手,应之于心”,这是体认能力的核心与基础。关系一旦失调即意味着理想与现实的分裂,体认能力因此止步并开始退落,如此同样会导致“失衡”。

杨钊(华中农业大学楚天设计学院 教师)

Yang Zhao( School of Art&Design, Chutian College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Lecturer)

[1]谢赫约公元490年前后。宗炳约公元375—433。据俞剑华《中国画论选读》。

[2]见《庄子•天道•第八》。

[3]九德是:奇、古、透、静、润、圆、清、匀、芳。见晚明髙濂《遵生八笺•燕闲清赏笺•论琴•古琴、新琴之辩》。

[4]关于气韵生动,我有《六法管窥•气韵生动》一文专门阐释。因是但凡文中有涉及就不作赘述了。

[5]见《庄子•大宗师•第四》“曰:闻诸副墨之子,副墨之子闻诸洛诵之孙,洛诵之孙闻之瞻明,瞻明闻之聂许,聂许闻之需役,需役闻之于讴,于讴闻之玄冥,玄冥闻之参寥,参寥闻之疑始。”

[6]《庄子•大宗师•第五》今大冶铸金,金踊跃曰“我且必为镆铘”,大冶必以为不祥之金。今一犯人之形,而曰“人耳人耳”,夫造化必以为不祥之人。今一天地为大炉,以造化为大冶,恶乎往而不可哉!笔者按:庄子是言乃外生死应大化之意,然其意,犹有未尽也。

The Glimpse of Six Approaches2——Ying Wu Xiang Xing

Yang Zhao

This paper uses its unique perspective to interpret the Six Approaches. From the paraphrases of "YingWu""XiangXing",the ralationship between "YingWu" and artistic creation medium, the observation method and essence of "YingWu", it has carried out analysis that contains the life experience in Chinese traditional artistic and emphasizes the life experience in both metaphysics and artistic spirit.

Six Approaches; YingWuXiangXing; life experience; artistic spirit; metaphysics

book=78,ebook=36

猜你喜欢

器形物象艺术创作
一世哲布尊丹巴艺术创作考叙
《榜样》:艺术创作的一次“出圈”表达
物象几何——新艺美固整木展厅
如何与物象相处
记叙文构思之“物象法”
武术文化中“物象与兴象”的博弈
浅论北宋汝窑瓷器的风格特征与审美价值
左右江石器时代水冲石器常见器形介绍
艺术创作全面繁荣
丰富艺术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