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语境下的创新型人才培养

2010-04-03文/张

创意与设计 2010年2期
关键词:创新型动画人才

文/张 蔚 杨 冬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语境下的创新型人才培养

文/张 蔚 杨 冬

在以现代化、全球化与知识经济为特征的当今时代,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关系着一个国家或城市的核心竞争力。目前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是缺乏高端创意人才,这与当前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若干误区有关,本文对创意产业发展现状以及当前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从教学实践出发探讨人才培养方面的相应对策,以期对我国创意产业的人才培养提供一个思考角度。

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型人才;人才培养

一、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语境分析

近年来,文化创意产业成为一个炙手可热的词汇,受到了政府、社会、投资市场的高度重视。从东南沿海到西部大中型城市,大大小小的文化创意产业园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工上马。虽有时间的早晚,但建设势头却都轰轰烈烈,更有向二三级城市蔓延的态势。而创业板的上市更使以华谊兄弟公司为代表的文化企业获得更强更方便的融资渠道。那么,文化创意产业受到多方青睐的原因何在呢?

文化创意产业在上世纪90年代由澳大利亚率先提出,各国很快便将其列为国家间战略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以英国、日本、韩国、芬兰等为代表的国家,相继确立了“创意产业”、“文化立国”等相关概念,提出以创意产业作为振兴本国经济的重要手段,以直接参与或组建文化创意基金组织等政策措施来建立财务支持系统,从而引导本国文化创意产业步入良性发展。在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情势下,文化创意产业逆势上扬,表现出广阔的内需市场与产业竞争软实力,更使其被赋予了带领经济走出危机的先导产业之地位。

关于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及定义,内容重点集中于如何处理文化、产业、创意、人才几者之间的关系。香港对于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理解为“一个经济活动群组,开拓和利用创意、技术与知识产权以及生产并分配具有社会及文化意义的产品与服务,更可望成为一个创造财富与就业的生产系统”,所关注的焦点集中于生产并产生价值的整体环节;台湾则强调“源自创意或文化积累,透过智慧财产之形成及运用,具有创造财富与就业机会之潜力,并促进全民美学素养,使国民整体生活环境提升之行业”,其重心偏于文化创意产业的社会性功能;作为最早明确创意产业概念的英国提出“从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中获取发展动力的企业,以及那些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可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强调了创意产业是个体价值和个体智慧的集中展现,其实质是通过产业化的市场手段赋予智力以高度的经济价值和文化附加值。

不同国家、地区对于文化创意产业的界定虽各有所偏重,但都强调以下三大特征:

1、将文化的创造力与个人的创新能力作为一种知识产能,并确立其在整体产业框架中最具增长力和竞争力的地位。

2、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创意产业具有投入少、资源消耗少而产品附加值高的优势,在经济发展与资源消耗的矛盾日益凸显的今天,这些优势决定了文化创意产业将成为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进行产业转型、资源更新的新手段。

3、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是来自于10余个文化创意行业的专业性人才,他们从事充满创造性的创意工作,创造新的文化观念、新的技术手段以及新的生活方式,理查•佛罗里达(Richard Florida)将其称之为“超级创意核心”。创意经济的兴起可能带动创意阶层的出现。

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在高速发展过程中更表现出以下一些特征:第一,过去文化市场的业态各自为阵。当下在文化创意产业的统领之下,各方面的市场与实力得到整合,形成相对集中的产业集群效应。这也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成果之一。第二,我国国土广袤、历史悠久,各个地区乃至各个城市都有引以为傲的历史文化积淀,这些成为各地开展差异化竞争的基础,同时也是各级政府兴建创意产业园区的考量标准。第三,相关专业的人才储备资源丰富,使我们的创意人才市场出现繁盛的势态。如截至2008年我国开设艺术设计专业的相关院校已达到一千三百余所,在校生120多万,年毕业生约30万,被称为10大热门专业;我国开设动画专业的相关院校已达到一千二百余所,培养出约60万毕业生。第四,我国创意产业虽有数量巨大的人才基数,但其中真正发挥创意统筹能力的精英人才相对不足,相关专业毕业生能够坚持在本行业发展的比例不足1/5,且大多从事低端制作与加工工作,其职业发展前景不容乐观。此外在人才培养方面,对创意产业的关联性与交叉性的学科重视不足,专业人才相对匮乏,如艺术经纪、艺术评估、媒体运作等。

至此,我们可以看到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兴起的背后,其实是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匮乏的现状,人才的巨大缺口让各地高调提出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前景堪忧。

二、国内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主要问题

文化创意产业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它对创新型人才的渴求。创新型人才是指那些富于探索精神,拥有独立思维与创新意识,敢于突破传统知识结构壁垒,为人们未来生活捕捉光亮的复合型人才。正是创新型人才的创造性智慧造就了差异化、个性化、品牌化的服务内容,结合文化的独有魅力,将其融入价值高速增长的产业链条中,使创意最终落地。那么在创新性人才的培养阶段即整个产业链条中人才筛选与孵化的关键性阶段,培养质量的好坏势必影响未来产业主体的素质高低。

国内红火的文化创意市场吸引了政府政策支持,吸引了大量资本投入,吸引了社会民众眼球,更意图消化大批相关热门专业毕业生,但目前高校在选拔、培养、输出人才方面与文化创意市场的实际需求之间却出现了不容忽视的矛盾。以艺术设计专业与动画专业为例,其矛盾表现有三:

1、目前的生源选拔机制有待完善

生源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最终培养的人才质量的优劣。以艺术设计专业与动画专业学生选拔体制为例,虽然这类学生入学都需要经过艺术专业考试,但考核的内容集中于美术基础功底的展示。其实无论是艺术设计专业还是动画专业的人才都需要具备自由丰富的想象力和个性鲜明的艺术感染力,不循常规、不拘常理的创造性思维应是这类型人才的核心素质。但目前的艺考科目缺少展现创新思维的环节,更缺少与文化相结合的考核内容,致使选拔体制最终的评判标准被一些模式化的操作所左右。更有以省为单位进行艺术联合招生的方式,致使各个院校缺失有明确自主培养目标的选拔。这样的选拔体制难以筛选出对艺术与动画事业有激情、有活力的新生力量。目前艺术类学生入学门槛低已是不争的事实。笔者认为入学考试的一些科目门槛低不代表带有目标性的专业选拔门槛低,更不代表错位的选拔应该理所当然地延续下去。

2、课程结构中文化主题课程与产业服务课程亟待补充

文化创意产业的焦点凝结于文化、产业、创意、人才四个部分。创意只有被文化参与才能具备辨识度与竞争力,而文化只有注重创意才能吸引产业的关注,缺失产业运作、创意只是纸上谈兵,当然一切最终由人来集结并完成。在这样高度复合的产业背景下,必然是高素质与综合能力强的创新型人才具备更持久的战斗力。创新型人才不仅需要自由的思维,还需要跨学科、跨专业的知识结构,在交叉边界探寻创意灵感。没有广博的文化积淀与良好的文化修养,即使进入创意行业,最终也只能成为技术的执行者,甚至是低端环节的复制者。目前艺术设计与动画专业的教学大纲中,虽有大学语文、艺术史论课程以及民间艺术这样的带有文化特征的专业基础课程,但开设有诸如艺术品鉴赏与评估、艺术管理、项目管理、创意策略等课程的院校很少,市场营销也被学生们视为“豆芽科”。正确的引导和必要课程的尽快设立必然为毕业生日后能迅速融入产业、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铺平道路。

3、自由的学术环境与开放的学术氛围式微

目前开设艺术设计专业或动画专业的综合类院校在整个设计专业院校中占有绝对比重。这种状态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升温还将愈加明显。如此多的综合类院校迅速开设了以创意为核心要素的专业,其学术环境对创意专业的宽容度及相应的评价体系却显得跟不上节奏。并且,即使身处同一所院校,文化创意产业的相关专业如新闻传媒、软件开发、旅游与艺术设计、动画也少有实质性的专业交流。本世纪初通过科学家与艺术家的切实行动,“科学与艺术”的直接对话与结合已逐渐成为一个人们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当下在文化创意产业红火的背景下,也应掀起全新时代背景下的“文化与艺术”讨论,以开放的心态看待艺术类专业的创意整合与文化包装。

三、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毋庸质疑,当前文化创意产业正处于最好的发展时机,在这辆高速列车上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机遇,与之相关的艺术类、设计类、动画类专业受到来自全社会的前所未有的重视,在这样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情况下,更需要有效地使现有艺术类教育体制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创造性特征相呼应,针对性地培养创新型人才。

首先,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具有高度复合性质的产业,参与其间的创意服务提供者身处一个更加复杂的经济环境之中,这与以往孤立地看待认识艺术与设计行业已有分别。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计划应当打破旧有专业壁垒,在艺术类专业中整合关于品牌管理、市场策略、团队协作、营销传媒等相关知识内容。同时,艺术类院系可与文化与新闻传播、信息技术、旅游等这些文化创意产业相关专业院系进行培养人才结构的合并,共享设施与教师资源,以此建立适合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跨专业交叉培养模式,培养出具备更广阔视角和知识结构的更完备的创新型人才。当然,其前提是综合类院校必须建立起适应于创意产业这样需要整合多方实力的复合多元评价体系。这种培养模式在欧美一些设计院校早已实行,其教育思路和具体实施细节可为国内院校所参考。

其次,文化创意产业的活力来自于小团队、低成本、高产出的运作方式,因此适合于在校学生进行前期创业预热,在有合适的市场时机和融资渠道的条件下,就可能孵化出有市场竞争力的创意团队。高等院校尤其是综合类院校可灵活调整学分结构,将实践与技术并重,实践阶段的文化创意活动与社会服务成果能够计入总学分,使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在大学期间通过适当的机会与平台得到锻炼。笔者所在的学院有一个名为“集思集创意市集”的年度实践活动,学生在成都最繁华的商业区销售自己的创意作品,将所得收入扣去制作成本捐赠给公益事业,其间有一个五人团队由于作品深受市场青睐,使这五名学生决定自己注册品牌以创意小产品进行创业。整个工作室运行了1年,订单不断,但最终因生产方式落后、营销渠道不畅、学习压力大最终解散。如果这个团队在校期间,学校能营造更宽松的学习环境,院方也能及时给予创业指导,他们的自主创业之路应该会走得更远。

再次,学校不仅可以在学生自主创业团队的形成中发挥作用,更可以进一步探索多样化的孵化模式:①以“产、学、研”结合的方式为学生提供项目平台和技术支撑,引导学生熟悉市场运作方式及环节。以成都大学美术学院动画系为例,学院与动画设计公司和文化传播公司建立了实训、实习合作关系。学生在校期间便直接参与项目制作,以此获得对产业运作的直接体验,特别是在开发和研创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动画高端项目中,给学生的创意才能提供实践舞台,使其想象力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这种运作方式达到了企业发展与教学效果的双赢,也使学生成为最大的受益者。学生在实训阶段即产生了若干获全国性奖项的优秀作品,如学生参与制作的《全能冠军鼠》于2008年国庆在央视少儿频道隆重播出,并荣获2009年四川省巴蜀文艺奖,这对于一个学院的教学来说是可喜的成果,对整个创意人才培养体系来说无疑是一个值得推广的思路。②参照一些创意产业园的孵化模式,建立“创意数据库”,为学生创业团队提供创意项目推荐、政策咨询、创业指导培训等顾问服务,同时学生及其团队的专业情况、社会服务情况、实践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作为“创意信用”也被记录在数据库中,方便企业与机构查询。③建立创意融资评价体系和机构,引导政府机构、专业公司、产业园区、风险投资公司共同进入该机构,对相对成熟的创意团队进行专业评估,再由风投公司推荐融资渠道。④引导优秀企业建立创意基金,奖励具有突出表现的学生与创意团队,同时使其了解企业文化,并成为企业的人才储备力量。

张蔚(成都大学美术学院讲师 )

Zhang Wei( Fine Arts College of Chengdu University Lecturer)

杨冬(成都大学美术学院讲师,博士)

Yang Dong(Fine Arts College of Chengdu University Lecturer&Doctor)

[1]许焯权,香港大学文化政策研究中心《香港创意产业研究基线》[DB/OL]. http://www.info.gov.hk/gia/general/200309/16/0916265.

[2]台湾经济部文化创意产业推动办公室[DB/OL]. http://www.cci.org.tw/ press/press_detail.asp?sqno=2831.

[3]周星.探究和厘清文化艺术创意产业的核心概念[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7(3).

[4]田君.设计教育:引领创意中国——对文化创意背景下当代中国设计教育的思考[J],艺术百家,2007(3).

[5]朱晓东,戴悦.高校创新教育及创新人才模式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9(9).

[6]李兵.对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生源选拔体制的反思[J],现代经济信息,2009(20).

[7]田方萌.创意阶层在哪里兴起? [J],书屋,2007(12).

The Innovation Talents Training Within the Cultural& Creative Industry Development Context

Zhang Wei Yang Dong

With the times which is characterized chiefly by the modernization, globalization and knowledge, cultural&creative industry development is connected to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a country or a city. At present, the major problem in China’s cultural&creative industry development is the lack of top-level innovation talents that caused by several errors in current talent training mod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eveloping status of cultural&creative industry development and also the major problem in the training of innovation talent. It explores some relevant strateg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aching practice in oder to provide a thinking angle for China’s innovation talents training.

cultural & creative industry; innovation talents; talent training

book=90,ebook=14

猜你喜欢

创新型动画人才
人才云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做个动画给你看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动画发展史
我的动画梦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