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辟谷者郤俭考析
2010-04-03赵彬
赵彬
(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四川 成都 610041)
三国时期辟谷者郤俭考析
赵彬
(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四川 成都 610041)
以文献为主要依据,考析与郤俭相关的“被曹操召集并传播其道术”、“曹植对郤俭做调研”、“堕入空冢学会辟谷”、“跟随王真学会胎息”等几件大事。
三国时期,曹操为了稳定自己的政权,将其控制的北方地区十余位社会影响较大的方士,如华佗、左慈、甘始、郤俭等召集到许都和邺城加以控制使用,并让以辟谷著称的郤俭[1]做了这些方士的领袖。由于学术界普遍忽视对郤俭的研究,导致对郤俭其人知之甚少。本文拟对文献中有关郤俭的资料进行收集和分析,期望以此引起学术界对该人物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辟谷术”的关注。
“郤俭”,又称“郄俭”、“郗俭”、“郝孟节”[2],东汉豫州刺史部颍川郡阳城县人[3],也就是今天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郊区的人。文献中有关郤俭的记载,主要集中在“被曹操召集并传播其道术”、“曹植对郤俭做调研”、“堕入空冢学会辟谷”、“跟随王真学会胎息”等几件事情上。
一 郤俭被曹操召集
郤俭被曹操召集的相关内容,在西晋张华的《博物志》、裴松之注《三国志》和范晔的《后汉书》中都有记载。
《博物志·方士》记载:
“魏武帝好养性法,亦解方药。招引四方之术士,如左元放,华佗之徒,无不毕至。
魏王所集方士名:上党王真,陇西封君达,甘陵甘始,鲁女生,谯国华佗字元化,东郭延年,唐霅,冷寿光,河南卜式,张貂,蓟子训,汝南费长房,鲜奴辜,魏国军吏河南赵圣卿,阳城郄俭字孟节,庐江左慈字元放。
右十六人魏文帝、东阿王、仲长统所说,皆能断谷不食、分形隐没、出入不由门户,左慈能变形,幻人视听,厌刻鬼魅,皆此类也。《周礼》所谓怪民,《王制》称挟左道者也。
魏时方士,甘陵甘始、庐江有左慈、阳城有郄俭,始能行气导引,慈晓房中之术,善辟谷不食,悉号二百岁人。凡如此之徒,武帝皆集之于魏,不使游散。……文帝典论曰:陈思王曹植《辩道论》云:……自王与太子及余之兄弟咸以为调笑,不全信之。……王使郄孟节主领诸人”[4]
裴松之注《三国志·方技传》记载:
东阿王作辩道论曰:“世有方士,吾王悉所招致。甘陵有甘始,庐江有左慈,阳城有郤俭。始能行气导引,慈晓房中之术,俭善辟谷,悉号三百歳。卒所以集之于魏国者,诚恐此人之徒,接奸宄以欺众,行妖恶慝以惑民,故聚而禁之也。岂复欲观神仙于瀛洲,求安期于海岛,释金辂而顾云舆,弃六骥而求飞龙哉!自家王与太子及余兄弟咸以为调笑,不信之矣。然始等知上遇之有恒,奉不过于员吏,赏不加于无功,海岛难得而游,六黻难得而佩,终不敢进虚诞之言,出非常之语。余尝试郤俭绝谷百日,躬与之寝处,行步起居自若也。夫人不食七日则死,而俭乃如是,然必不益寿,可以疗疾而不惮饥谨焉!左慈善修房内之术,差可终命,然自非有志至精,莫能行也。甘始者,老而有少容,自诸术士咸共归之。然始辞繁寡实,颇有怪言。”[5]
《后汉书·方术列传》载:
“汉世异术之士甚众,虽云不经,而亦有不可诬,故简其美者列于传末。……甘始、元放、延年皆为操所录,问其术而行之。君达号“青牛师”。凡此数人,皆百余岁及二百岁。……(郤俭)亦有室家。为人质谨不妄言,似士君子。曹操使领诸方士焉。”[6]
由上文可知:
第一,郤俭等方士被召集的时间及地点。《后汉书·方术列传》中左慈“尝在司空曹操坐”,曹操担任司空一职是在建安元年至建安十三年之间,所以,左慈被召集的时间应该是在建安元年至建安十三年之间。又据曹丕《典论》记载,郤俭最先被召集,而后是甘始,最后是左慈,所以郤俭被召集的时间也应在建安元年至建安十三年之间或者更早。根据华佗“被招在建安七年,被杀在建安九年”的观点,我们可以推测至少从建安七年开始,曹操就陆续对方士们进行召集了。又根据曹植在《辩道论》中称曹丕为“自家王”的称谓来分析,其文章的写作时间应在建安二十二年到二十五年之间,并且此时方士们仍被软禁之中。所以,方士们被软禁的时间前后大约近二十年左右,而郤俭被召集的时间不会晚于建安十三年,离开时间不会早于建安二十三年。
以建安九年八月曹操攻破邺城为界,之前曹操的主要活动地点在许都,之后曹操的主要活动地点在邺城,方士们被召集的地点也应是从许都向邺城转移的,并最后都集中到了邺城一带,如曹植所言:“卒所以集之于魏国者”。
第二,被召集的方士的能力。《后汉书·方术列传》较为详细的记载了被曹操召集的十六位方士的能力:左慈、鲜奴辜、张貂等人会搬运术、遁术和幻术,左慈还能行御妇人术;费长房、赵圣卿、冷寿光能驱役鬼神;蓟子训可使人起死回生;甘始、东郭延年老有少容等。
第三,郤俭的品性。把范晔对郤俭评介的“质谨”二字拆开来分析,郤俭与其他方士是不一样的,在他身上有诚信、忠实、朴素、谨慎、对人恭敬、讲究礼节、廉洁、严守修行人的道德水准、善良、虚心好学、侠义、公正等优良品质,深得曹操重用,所以尽管当时的方士们都拥戴甘始为领袖,曹操依然“使郄孟节主领诸人”、“使领诸方士焉”。
第四,曹操“聚而禁之”的笼络与镇压政策。东汉末年,曹操之所以把这十六位比较有影响力的方士召集到许县或邺城,除满足个人养生的目的外,更重要的是为了防止他们妖言惑众,形成新的群众力量,所以才要“集之于魏”、“聚而禁之”、“不使游散”。正如卿希泰先生所说的那样[7],曹操对这些术士们采取了两面政策,一面进行禁止和镇压,另一面是进行收买和笼络。不过笔者认为,收买和笼络是廉价的,“奉不过于员吏,赏不加于无功”,禁止和镇压却是蛮横而毫不留情的。华佗就是因为不愿长期呆在曹操身边伺候曹操,被毫不犹豫的下狱并斩杀了;身为曹操“补导之术”老师的左慈也因为在曹操面前表现了两次“搬运术”,而被曹操坚决追杀。从华佗被斩、左慈被追杀这两件事,我们不难想象郤俭这类方士在曹操统治下的地位和状态了。当然,曹操“聚而禁之”的效果是明显的,这些人“终不敢进虚诞之言,出非常之语”。
二 曹植对郤俭辟谷的调研
曹植的《辩道论》[8]是一篇专门讨论秦汉时期神仙方士的文章,文中对方士和方士的追随者基本持否定态度,认为方士们大都如徐福、栾大一般虚妄与奸诈,并认为甘始就属于这一类人。但曹植在文中却部分的、有条件的肯定了郤俭的辟谷术和左慈的房中术。曹植首先肯定了郤俭可以在百余天不进食后,气色、体力与常人无异;其次肯定了辟谷修行确实可以治疗一些疾病;再次,认为有辟谷能力的人是不怕饥荒年代的。
笔者认为曹植对郤俭的评价还是比较可信的,因为曹植应是通过观察郤俭良好的身体状况,并且调查了众多跟随郤俭学习辟谷并取得良好疗效的人后才得出上述观点的。
三 郤俭学道经过及传道
郤俭“堕入空冢而学会辟谷”的这段资料,在《艺文类聚》、《太平御览》以及《天中记》等六种古籍中都有记载,以唐代《艺文类聚》记载最为详尽。书中,欧阳询对郤俭“得道”做了以下描述:
(抱朴子)又曰:城阳郄俭,少时行猎,堕空冢中。饥饿,见冢中先有大龟,数数回转,所向无常,张口吞气,或俛或仰。俭素亦闻龟能导引,乃试随龟所为,遂不复饥,百余日,颇苦极。后人有偶窥冢中,见俭而出之,后竟能咽气断谷。魏王召置土室中,闭试之,一年不食,颜色悦泽,气力自若。[9]
少年时代的郤俭一般不会在离家很远的地方打猎,那他狩猎的地点就应该在今河南一带,河南作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大型墓葬比较多,郤俭狩猎时不慎掉进古墓不能自拔,是符合当时河南的实际情况的。郤俭之所以能够修炼到高级的辟谷境界,既有偶然的因素,也有必然的因素。偶然因素之一,就是不慎掉进一个很大很深的墓葬无法出来,并且没有受重伤,可能除了能找到一些天然水之外,没有其它任何食物;之二,就是在墓室里遇到一只长期不进食但能四处爬行的大乌龟,乌龟是一种可以数月乃至数年不进食而不会饿死的爬行动物,郤俭在墓室里模仿乌龟不进食虽然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但却给了郤俭生存下去的希望;之三,辟谷一百多天时郤俭被人发现并获救,这个时间恰到好处,时间短了郤俭没有修成辟谷功夫,时间太长,郤俭很有可能因饥饿而死亡。上述的偶然性应是一种概率极小的事件。必然因素是郤俭自身的悟性、身体素质以及毅力,具有长时间忍耐饥饿的天赋。综上所述,郤俭学会辟谷的过程是一个外界强加于他的过程,也是一个极为痛苦的过程,所以“颇苦极”。
学会辟谷之后郤俭被曹操所召集、验证,之后又跟随修炼家王真学会胎息。
《后汉书·王真传》记载:
王真、郝孟节者,皆上党人也。王真年且百岁,视之面有光泽,似未五十者。自云:“周流登五岳名山,悉能行胎息胎食之方,嗽舌下泉咽之,不绝房室。”汉武内传曰:王真字叔经,上党人。习闭气而吞之,名曰“胎息”;习嗽舌下泉而咽之,名曰“胎食”。真行之,断谷二百余日,肉色光美,力并数人。抱朴子曰:“胎息者,能不以鼻口嘘翕,如在胎之中。孟节能含枣核,不食可至五年十年。又能结气不息,身不动摇,状若死人,可至百日半年。亦有室家。为人质谨不妄言,似士君子。曹操使领诸方士焉。”[10]
《神仙传·王真》亦载:
郄孟节师事真十数年,真以蒸丹小饵法授孟节得度世。乡里计真已四百岁,后一日,将三少妾登女几山,语弟子言合丹去,去遂不复还。真日行三百里,孟节能合枣核以不食至十年,又能闭炁不息,身不动摇若死人,可至百日半岁,亦有家室。此法是真所习郊间人之法也。孟节为人质谨,不妄言。魏武帝为立茅舍使令诸方士,晋惠怀之际,人故有见孟节在长安市中者。魏武帝时,亦善招求方术道士,皆虚心待之。但诸得道者,莫肯告之以要言耳。[11]
由上可知:
第一,郤俭的师傅王真的特点有三:其一,年过百岁看起来却只像四十多岁的壮年;其二,能够像胎儿一样呼气,道家的专门术语叫胎息,可日行三百里,辟谷二百多天以后还能有相当于数人的体力;其三,像常人一样有家室并经常做房事。郤俭的情况应与王真有很多类似之处的。
第二,离开曹魏政权的软禁之后,郤俭跟随上党郡的辟谷胎息大师王真学习十多年,深得王真的真传。可能由于长年生活在上党郡,才造成《后汉书》认为其籍贯在上党郡。
第三,跟随王真学习之后,郤俭可以五年至十年不进食,也能如死人一般不呼吸、不活动长达百日至六个多月之久。
第四,晋惠、怀帝年间(公元290年到公元307年),有人曾在长安的集市中见过郤俭,之后,文献中再也没有关于郤俭的任何记载。
第五,被召集期间,郤俭虚心接待前来求道的方士,并传授他们辟谷术,可是方士们学会之后再也不愿意告诉其他人修行要领了。由此可知,郤俭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之人。
四 郤俭的辟谷术在当时的影响
根据梁方仲先生的考证[12],东汉盛世时期全国总人口约有五千万人,到公元263年蜀国被魏国所灭时全国总人口只有七百多万。大饥荒是造成人口剧减的重要原因之一,大饥荒时,无数人被饿死甚至出现了“人相食”的惨象。《三国志·武帝纪第一》记载:“是岁(建安元年)谷一斛五十余万钱,人相食”[13]。瘟疫也是造成人口剧减的重要原因,汉代医学家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序中写道:“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经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之二,伤寒十居其七。”[14]笔者以为,对大饥荒和瘟疫的恐惧,是郤俭能够掀起群众性的辟谷高潮的重要社会背景和原因。
裴松之注《三国志·华佗》记载:
文帝典论论郤俭等事曰:“颍川郤俭能辟谷,饵伏苓。甘陵甘始亦善行气,老有少容,庐江左慈知补导之术。并为军吏。初,俭之至,市伏苓价暴数倍。议郎安平李覃学其辟谷,餐伏苓,饮寒水,中泄利,殆至陨命。后始来,众人无不鸱视狼顾,呼吸吐纳。军谋祭酒弘农董芬为之过差,气闭不通,良久乃苏。左慈到,又竞受其补导之术。至寺人严峻,往从问受,阉竖真无事于斯术也,人之逐声,乃至于是。[15]
由上可知,郤俭一到许都或邺城就使当地的茯苓价格暴涨数倍,这除了说明郤俭的辟谷术要吃一些茯苓外,更重要的是反映出当时跟随郤俭学习辟谷术的不是少数几个人,而是数量较多的一大群人。这其中,除了普通百姓,还包括官员,安平人议郎李覃就是其中一例。但是,李覃之死是个个案,是没有了解茯苓的药性与掌握正确的辟谷方法导致的,不具有普遍性。因此,笔者对《中国道教思想史纲》一书中认为郤俭的辟谷术能治病“不过是骗人的牛皮”的观点是不敢苟同的[16]。
注释:
[1]《新华字典》、《汉语大词典》等都将“郤”字读为xī或xì,但宋代徐铉作注的《说文解字》九下《邑部》和三上《?舌部》,对“郤”字最早的注音是“其虐切”,应读成què,现代郤姓族人的读法也是què,所以笔者认为“郤”字的读音应该为“què”。
[2]裴松之注《三国志》中,三次出现过“郤俭”这个人物:第一次是引用张华《博物志》的相关内容,将其姓名写成“郄俭”;第二、三次是引用曹丕、曹植的《典论》、《辩道论》将其姓名都写成“郤俭”。《后汉书》和《神仙传》中,作者以字来称呼“郤俭”,称之为“郝孟节”。明代周嬰《巵林》卷十《諗胡 二名》中对东汉时期包括“郝孟節”在内的有二名的一百余人进行了考证,认为“史书占毕曰:世率以东汉无二名者,亦不尽尔,第以不甚显,故人罕知。余读后汉书及通鉴得数十人,识于后。……郝孟节 方术传 婴按博物志:郗俭字孟节,阳城人。”所以,有学者把“郄俭”和“郝孟节”视为东汉末的两个方士是不妥的。
[3]关于郤俭的籍贯,历史文献中有“颍川说”、“上党说”、“阳城说”、“城阳说”四种观点。
[4]张华撰 范宁校证《博物志校注》卷5《方士》,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62页至63页。
[5][15]陈寿撰,裴松之注《三国志·魏书》卷29《方技传第二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805页。
[6]范晔撰,李贤等注《后汉书》卷82下《方术列传第七十二下》,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2740、2750、2751页。
[7][16]卿希泰:《中国道教思想史纲》第一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0年,第168页;第171页。
[8]关于曹植的《辩道论》笔者有一个看法:裴松之注《三国志》和《博物志》所引用《辨道论》在内容上存在差异,《三国志·方技传》记载:“自家王与太子及余兄弟,咸以为调笑,不信之矣。”而《博物志·方士》却载:“自王与太子及余之兄弟,咸以为调笑,不全信之。”笔者以为《博物志》的“不全信之”更符合客观事实,对曹操父子和被召集的方士们也更公平一些,因为张华比裴松之早近一百年。
[9]欧阳询撰《艺文类聚》卷75《方术部·养生》引“抱朴子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年,第1284页
[10]范晔撰,李贤等注《后汉书》卷82下《方术列传第七十二下》,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2750页至2751页。
[11]见《四库全书》子部十四·道家类·葛洪撰《神仙傳》卷6《王真》;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059册第288页
[12]梁方仲(1908-1970),中国经济史学家,中山大学历史学教授。
[13]陈寿:《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第一》,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2页。
[14]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各家学说》转引《伤寒论自序》,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6年,第8页
Analysis&Study of Que Jian,a Bigu Practitioner in the Three Kingdoms Period
Zhao Bin
(Zhuge Liang Memorial Hall Museum in Chengdu,Sichuan,Chengdu 610041)
Mainly based on the literature,this paper analyzes and studies several events associated with Que Jian,such as"be called by Cao Cao to spread Taoism","Cao Zhi’s investigation on Que Jian","learning Bigu after falling into the empty tomb",and"learning from Wang Zhen art of controlling and swallowing breath from the mouth".
Que Jian;bigu;Cao Zhi;Que Jian’s practice in Daoism
郤俭;辟谷;曹植;郤俭学道。
K236
A
1004-342(2010)06-98-04
2010-08-25
赵彬(1958—),男,成都武侯祠博物馆,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