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术教学中培育初中学生民族精神的方法

2010-03-22蔡建丰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2期
关键词:仁爱武术民族

蔡建丰

(唐山师范学院 体育系,河北 唐山 063000)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网络、影视等媒介的影响,特别是以西方先进的科技、发达的经济为依托的西方文化、意识、观念的强势进入,对国人传统观念的冲击非常明显,尤其是对初中学生影响深刻。有些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民族传统文化知识薄弱,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有所减退,国家意识不强等问题。人们对初中学生的诚信意识、责任意识、勤俭节约意识、和谐相处能力不甚满意,对学校教育中的民族精神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效性颇具微词。改变学校民族精神教育中的说教方式,加强学校民族精神教育中的实践环节和体验环节势在必行。

1 武术中包含的民族精神内容

中小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问题关乎国运的兴衰,关乎国家的未来,为此,中宣部、教育部出台了《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特别提出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以中华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为重点,同时特别指出体育课应适量增加中国武术等内容。这是对运用武术的形式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肯定,充分说明武术中包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内容。

1.1 武术中品德培养重“仁爱”精神

在中国的道德体系中,对伦理的要求非常高,各行各业都非常重视对人品德修为的塑造,甚至宁缺毋滥。“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在武术的发展过程中,始终贯穿着对人本身的培养塑造,各门各派都有明确的武德要求。“文以泽心,武以观德”[1]。《史记·太史公本纪》云:“非信廉仁勇,不能传兵论剑。”黄百家在《内家拳法》中提出:“心险者,好斗者,狂酒者,轻露者,骨柔质钝者不传”的“五不传”律令。学习武术,同时要注重品德培养,在思想、品性上,要求以“仁爱”为基础,用“仁爱”贯穿行动的始终,不能“勇而无礼”。在武术学习的过程中,要尊师重道、讲理守信、宽以待人、严于律己;在追求技艺提高的过程中,需要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而培养坚忍不拔、永不言败的意志品质。武术将对人的培养塑造寓教于体、寓教于情、寓教于乐,在武术传习的过程中,使人的思想、意志、情感、品德等各方面得以升华,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

1.2 武术技术渗透“中和”思想

在中国哲学的理论体系中,其灵魂就是“中和”。著名的哲学家冯友兰先生说过:极高明而道中庸。这里的中和、中庸所指是一样的。我国的武术,充分体现了民族文化的“中和”思想,这也是中国古典哲学中的“天人合一”的观点。在武术的产生、发展过程中,充分融合了当时人们的思想、文化形式、社会状况、地域特点、风俗习惯等,成为适合某一特定民族、特定地域的武术项目,而且与特定的音乐、艺术相融合,赋予特定的情节,有特殊的含义。在武术的练习要求中,有“拳术之道,首重中和。中和之外,无元妙也”[2]的说法。在练习武术的过程中,非常强调“内外相合”,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手与足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同时必须顺应自然,遵循自然规律,注意按自然界四季和人体生理机能的变化采用不同的练习方法,才能达到练功的目的,提高锻炼效果,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1.3 武术训练体现“自强不息”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中的自强不息精神,深刻体现在武术技艺修习的过程中。可以说,武术的实践性特征是自强不息精神的具体体现。武术的练习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拳打千遍,身法自然”[3]。长时间的练习,培养了习武人的恒心,锻炼了习武人坚韧的意志。武术的练习是一个吃苦的过程。要经受“皮肉筋骨锤炼之辛苦、精神错振励练之痛苦、情志专一修行之清苦”[4]。正是这种受苦的过程,磨砺了习武人对各种困难的超凡忍耐力。武术的练习是不断追求进步的过程。艺无止境;强中自有强中手,能人背后有能人。无论你是武术的初学者,还是技艺精湛的武林高手,都需要不断的学习、练习,从而提高武术的修为。

2 武术教学中培育初中学生民族精神的方法

2.1 用武术名人感召学生

武术发展史上,出现过许多民族英雄,他们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绝好榜样。要寻找那些人们熟悉、事迹突出、特征明显的人物,最好是时代较近的,让学生查找他们的体现民族精神的事迹、言论和思想,树立学生学习的方向。可以组织武术名人讨论会,对武术名人的时代背景、历史影响、教育作用仔细讨论,包括是非功过,使学生形成自己的价值观、世界观。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生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就会有明确的努力方向,可获得非凡的效果。

2.2 通过武术训练进行体验

武术是由身体完成的一门技术。正如著名武术家孙禄堂所云“技进乎道”,是一门体验科学。“体之于心,验之于身”。武术就是在具体的身体实践中体会民族精神。这是民族精神教育的最好途径。选取民族精神中的主要方面,如仁爱、勇敢、守信、坚韧、自强不息等对初中学生影响较大的内容,创设具体的情境,如实战中要讲究仁爱,跳跃过程要讲究勇敢,柔韧练习过程要坚韧,长久练习要自强不息等,同时在生活中也要求学生做到,并结合家庭教育,使学生深刻体会、领悟民族精神,长此以往,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的效果会非常明显,会培养出具有优秀民族精神的一代新人。

2.3 运用武术谚语加强教育

武术前辈长在时间的武术实践中,从做人、做事、练功、技击等各方面总结了许多武术谚语。这些谚语语言精练、通俗易懂,极具教育意义。如,“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明德”,使学生在开始就明白学习武术的重要意义,避免走上歧途;“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让学生做事要持之以恒,不惧严寒和酷暑;“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告诉学生在师傅的教导下,只有通过个人努力,才能经师傅传授的技艺变成自己的功夫,才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样的谚语不胜枚举。充分应用谚语教育学生,可是学生记忆深刻、影响深远。

3 结语

武术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实践体系,是用身体的形式来证明中华民族对世界的深刻认识。它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使我们易于接受;存在于我们的思想中,使我们的灵魂不断得到净化;存在于我们的社会中,使我们的国家繁荣昌盛。这正是现代学校民族精神教育中缺少的、知行合一的重要内容。加强武术教学、教育研究,切实推行武术课程,对初中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影响重大。

猜你喜欢

仁爱武术民族
我们的民族
儒家仁爱思想与中华民族之抟成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增强必胜、责任、仁爱、谨慎“四心”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多元民族
仁爱篇(上)为人撑伞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