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语俳句汉译句式探析

2010-03-22陈林俊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俳句汉译原诗

陈林俊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日语系,江苏南京210044)

日语俳句汉译句式探析

陈林俊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日语系,江苏南京210044)

关于该用何种句式对日语俳句进行汉译,翻译界一直众说纷纭。围绕这一问题,译界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于其翻译句式——汉译时到底该取义还是存形。根据对俳句翻译中形与义的矛盾以及中日语言差异等因素的分析,为了如实、完整地传达俳句韵味,汉译时应采取异化译法,尽可能保留俳句原有的句式,亦即用“5、7、5”的句式进行汉译。而由于中日两国语言的特点,这也是完全可行的,该句式也较易为汉语读者所接受,通过“稀释”、“叠字”等手段,也可解决俳句汉译带来的中日语信息量差异问题。

俳句;翻译;异化

一、问题的提出

俳句的汉译已有较长历史,据佟君称,“中国翻译俳句的历史应该始自20年代,且以口语体风格开始”,但对于具体该如何翻译,译界并没有定说,如贺明真(1996)认为,“俳句汉译的常见句式,除‘五、五句’,‘七、七句’,‘五、七、五句’之外,还有‘四、七句’,‘五、七句’,‘七、五句’”[1]。可见,尽管有一定的翻译历史,但由于俳句翻译的艰难,在翻译上众人还是各行其是,在风格上,是应该用口语体还是用古体,句式是用自由式,还是“5、5”,“7、7”,“5、7、5”,或是其它句式,可以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同样一首俳句,可能有十几种译文在流传。

比如,松尾芭蕉的『古池』句的汉语译文,据佟君统计,最起码就有以下这15种:

古池(ふるいけ)や,蛙(かわず)跳(と)びこむ,水(みず)の音(をと)

1)古池,青蛙跳入,水声。

2)古池——青蛙跳进水里的声音。

3)青蛙入古池,古池发清响。

4)古池塘,青蛙入水,水声响。

5)青蛙跳入古池中,噫嘻闻水声。

6)苍寂古池,小蛙迈然跃入,池中水的声音。

7)古池塘,青蛙入水,发清响。

8)苍寂古潭边,不闻鸟雀喧,一蛙穿水入,划破镜中天。

9)幽幽古池畔,青蛙跳破镜中天,叮咚一声喧。

10)古池冷落一片寂,忽闻青蛙跳水声。

11)古老的水池,青蛙跳跃,一片水声溅起。

12)幽幽古池畔,蛙入碧水声如幻。

13)蛙跃古池内,静潴传清响。

14)古老水池滨,小蛙儿跳进水里,发出的清响!

15)古池塘,青蛙跳入,水声响。[2]

如此多的译句,让人眼花缭乱,尤其是句式,应有尽有,那么到底俳句该以何种句式翻译呢?在翻译上有没有什么原则可循呢?在下面的部分中,笔者就试图通过对前人论说的整理,对此进行一番分析、思

二、关于俳句汉译句式的主张

关于俳句汉译的形式问题,可以说是众说纷纭,通过对前人主张和翻译实践的分析,笔者认为,大体上可以将相关主张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自由句式说

即主张将俳句译成汉语的自由格律小诗。此类例子比较少见,其中典型的是周作人早期的一些译作。如上面那首松尾芭蕉的『古池』句,周作人就译作:“古池——青蛙跳进水里的声音”。还有其它例子,周作人都用现代自由式口语体进行翻译,如:

易水にねぶか流るる寒かな(与謝野蕪村)

易水上流着,叶的寒冷呀。

うき我をさびしがらせよ閑古鳥(松尾芭蕉)

多愁的我,尽让他寂寞吧,闲古鸟。

而周作人以这种形式翻译日本诗歌,是有其自身目的的。王中忱认为,“他之所以把原本属于旧体定型诗的短歌俳句,译成现代口语的自由句法,大胆地进行了文类转换,表明他在现代口语中看到了潜在的表现力,看到了从现代口语中锻炼出内容丰富、组织精密、有力传达日本小诗神韵的新型诗语的可能”[3]。

周作人的译诗,不拘形式,轻灵优美,在内容上,也可以说是比较如实地直译出了原诗的意思内容,达到了内容上的忠实,而且形式上也显得空灵洒脱,尤其当时白话文尚在提倡过程中,这种译法,让人耳目一新。但是,如果仅仅只是读其译诗,却很难想象出原诗的姿态,由此,笔者认为,这可以说是精彩的创作发挥,却很难说是优秀的翻译。

2.灵活句式说

即认为俳句在汉译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将其翻译成适当的句式,尤其是汉语传统诗歌形式。如“5、5”,“7、7”,“4、7”,单句或干脆译成五言绝句等。

比如林林认为,“应该审察原俳句的风格,是什么精神与形态,如用文言合适就用文言,如用白话合适就用白话,不固定用格律诗式,五言二行或七言二行(虽然用这种形式,较适合汉诗读者的审美习惯),如固定下来,便使那些口语俳句,无法更好的传神,不如用长短句更自由些”[4]。

李芒认为,“除了原文非常复杂,必须用汉俳形式进行翻译以外,一般都采取二个长短句——一短一长、一长一短,或二句五言,最长也不超过二句七言”。对于“古池”句,他译为:

“古池塘,一蛙跳进闻幽响。”[5]

而陶振孝指出,由于“十七个(汉语)汉字所表达的内容远远要超过十七个(日语)音所表达的含量”,所以,“需根据其内容的多寡,蕴含的深浅,采取灵活的译法”[6]。他举出彭恩华所译芭蕉句为例:

荒海や佐渡に横たう天の川

海涛正汹涌,银汉横佐渡。

此外,他更是举了李芒和林林译的俳句中各种句式的统计数据为例,以说明在实际翻译中各种句式的使用情况。

诸多前辈先人,以其深厚的中日语功底以及丰富的文化涵养,用此类译法创作了不少优秀的俳句译作。大量的俳句在汉诗的重塑中得到了再生,原作的韵味被巧妙地转化、传达,而精彩的译作更是让人有拍案叫绝的冲动。但在另一方面,形式被汉化的译作,由于完全抛却了原有的形式,也使得俳句的独特神韵无从显现,而且,日语中也有汉诗,且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如果俳句也被翻译成了汉诗形式,那我们又如何从中文译诗中品出日语汉诗和俳句的不同韵味呢?一种是模仿中国文化而发展起来的汉式日语古诗,一种是日本传统文化的结晶,怎么能够因为翻译而混为一谈呢?

因此,笔者认为,用汉诗之类句式来翻译日语的俳句,忽视了日本诗歌特有的形式和韵律,就单纯的俳句汉译而言,这种译法还有待商榷。

3.“5、7、5”句式说

即认为俳句在汉译时,需尽可能根据日本俳句的句式特点,译成汉俳——“5、7、5、”的形式。如罗兴典认为,“世界上任何一种民族艺术,都离不开它那赖以生存的形式”,翻译和歌时,“不妨尽可能译出原歌的句数音数即‘五七五七七’式(包括俳句的‘五七五’式)”[7]。

佟君认为,“最为完美的汉译俳句形式应是‘5、7、5’三行式”,那么怎么处理汉字和假名表达能力的差异呢?他提出,“可以利用叠字来弥补字数以及调节声韵,以便尽求汉俳形式的完美”[2]。

而陈岩则认为,“俳句是以读者为中心的文学”,“翻译就是阐述”,“稀释是翻译的必要手段”,“五、七、五是天籁之音”。他认为,“没有形式就没有俳句,可以说形式是俳句的生命”[8]。

此种译法,好处是能够如实导入日语中特有的“5、7、5”句式,尽管汉语中有五字句和七字句,但是还没有这种五七句式杂合的诗歌形式,用这种形式翻译,就使得译文带有了强烈的日本色彩。而它的缺点则在于,同样字数的汉字和日语假名,其表达能力是不同的,表意的汉字大于表音的假名,所以,一般以为,用同样数量的汉字翻译日本俳句,必定会产生信息的过剩,从而导致内容失真,这也是大多数反对论者所持的主要理由。但是,上文中佟君及陈岩提出的解决方案也未必不可取。

综上所述,在俳句的汉译过程中,译者们所关注的问题主要是日语俳句句式的存废问题,即,到底是该存其形呢,还是该取之义?关于汉译时是采用自由体、灵活的汉诗体还是维持日语固定句式,其各有利弊,译者们也各有所见。那么,在遇到具体问题时,我们到底该以何种句式来翻译俳句呢?难道就真的没有适当的原则可遵循吗?对于诸位前人的论说,我们又该如何学习、借鉴和取舍呢?

三、对俳句汉译句式问题的理论分析

1.俳句汉译的矛盾所在

从上述各种观点的争论中可以看出,在俳句的汉译中,之所以会有如此大的分歧,是由于中日两种语言的巨大差异性造成了其汉译的困难。由于俳句有其独特的结构形式——“5、7、5”,而同等数量汉语汉字的表达能力超出同等数量日语假名的表达能力,所以,如果以“5、7、5”汉俳的形式来翻译俳句,那将导致内容的过剩。如果用汉俳翻译俳句,其结果是尽管保留了形式,但却很可能会导致内容的失真,这是众多反对论者所担心的。而如果用其他方式灵活翻译,不保留句式,那么尽管可能会如实地传达原句意思,但却势必失去日本俳句的特有韵味,变成了一首中国诗歌——最起码看不出任何日本特色,这是汉俳翻译论者们所关注的。在这里,翻译中形式与内容的矛盾凸现出来,取形还是存义?这成了诸多译者所面临的艰难抉择。

2.俳句汉译的矛盾分析

在翻译的过程中,内容与形式的矛盾,无时无刻不存在着,这构成了翻译的本质性障碍。各个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翻译方式在这两者中进行取舍、侧重或偏离,以寻求某个最适当的平衡点,正如许钧指出的,文化语境与社会因素,意识形态与政治因素,翻译动机与翻译观念,语言关系与翻译能力等四个密切相关的方面,影响着翻译过程与翻译质量[9]。

而在讨论现今的俳句翻译时,尽管外界那些不得已的制约因素已经很少见,但笔者认为,在具体翻译时,在考虑具体的汉译形式时,仍有一些内外因素需要加以考虑:

(1)诗歌翻译,尤其是俳句翻译的特点

诗歌不同于一般的文学体裁,形式在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了原诗的节奏、句式,那么原诗中所蕴含的神韵就会大打折扣,甚至会变得不伦不类。如果唐诗宋词完全被翻译成自由洒脱的现代诗,那不论译诗语言多么贴切优美,都很难产生原诗特有的韵味和意境。同样,俳句这样一种结构固定的日本特有的诗歌形式,如果用自由句式进行汉译,那如何能体现出它区别于日本现代自由诗以及之前的汉诗的独特风情呢?读者又怎能由此而欣赏到异国文学独特的韵味呢?

如叶子南所述,“正因为语言的形意有时不能分开,所以把翻译当成一个过滤装置,一经翻译只存意义,滤出语言形式(表达手段)的作法往往使我们失去很多有价值的东西。极度的归化译法会抹去许多风格、艺术、文化的特征,从而影响译文的真正价值。”[10]

因此,在处理一些诗歌翻译时,不应一概同化为目的语原有的形式,而应尽可能采取异化的翻译方式,保留原诗中一些显著特征,俳句的翻译,也应以保留原句式为宜,这样才能维持原诗的风韵。

(2)翻译动机或是翻译目的

独特的翻译动机催生特别的翻译手法,而这往往又与当时的社会情况和社会需要相关联。正如周作人在白话文还没完全确立、国家语言需要改革之际,用清新的自由小诗来翻译俳句,这完全是可以理解,并且是值得提倡的。可以说,其意义不仅仅在于介绍日本俳句,更在于利用俳句来介绍白话文。

但是,在汉语现代文早已确立的当代,翻译俳句的目的已再不是推广白话文,而是为了介绍日本独特的文学和文化,为国内读者输送异国的艺术养分,笔者认为,此时在汉译俳句时就应把如实地从形式上翻译作为第一要旨加以考虑,对于日语俳句这种强烈依赖形式存在的诗歌,只有尽可能如实地遵循其形式,才可能在译作中将其韵味发挥得淋漓尽致。

(3)中日语言的差异

中日两国语言的差异既造成了俳句翻译的艰难,但从另一方面来说,中日语言的特性,又提供了俳句汉译的便利之处。首先,由于孤立汉字的存在,使得中文“5、7、5”这种句式成为可能。另外,尽管我国并没有“5、7、5”这种句式的格律诗歌形式,但是五字和七字却是我国旧体诗歌的主要句式,所以,如果译成“5、7、5”形式,那这也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观,较易于为受众所接受。

3.翻译方式的提出以及矛盾的解决

由此,俳句的汉译,应该尽可能保留原诗的形式特征,采取“5、7、5”句式,而根据中日两国语言的异同点,该种句式从语言上可行,从受众的审美观上来看同时也是可接受的。

那么,对于先前反对论者们所担忧的内容失真问题又该如何处理呢?

其实佟君和陈岩早已对此进行过思考,而且得出了相应的对策。佟君认为,“可以利用叠字来弥补字数以及调节声韵,以便尽求汉俳形式的完美”[2],如:

雪残(ゆきのこ)る頂(いただき)一(ひと)つ国境(くにざかい)

佟君译为:

国境山连山,巍巍独秀刺云天,残雪银光闪

此句中的“巍巍”一词便是原文所无、为结构完整而加的“衬字”。

而陈岩则认为,“翻译就是阐述”,“稀释是翻译的必要手段”[8],如,对于松尾芭蕉的名句:

閑(しずか)さや岩(いわ)にしみ入(い)る蝉(せみ)の声(こえ)

有人译为:

静寂,蝉声入岩石

而陈岩认为,可以加以稀释,译成“5、7、5”形式:

静寂一何极,漫山蝉鸣任东西,声浸岩石里

由此可见,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变通方法,如“叠字”、“稀释”等,在保持日语俳句句式的同时,来弥补中日语内容信息量的差异。

四、结语

需要补充的是,我们不能仅仅因为译作质量的高低和效果的好坏,就断言某种翻译形式的优劣。很多俳句翻译大家如林林和李芒等都曾以“5、5”、“7、7”或是其它句式翻译出了不少精彩译作,而相比之下有些译者以汉俳句式翻译的效果却往往不尽如人意,但笔者认为,这只是反映了翻译者水平高低对翻译效果的影响,并不是句式选择优劣的体现。那些大家们,尽管以其它形式汉译俳句时常有妙句,但读来就如同我国唐诗一般,觉得亲切隽永却毫无异国他乡艺术情调之美。另外,虽然1983年彭恩华已在其《日本俳句史》一书中详细地介绍了日本俳句的缘起和发展过程,但对于其中的例句以及书后所附的一千首中日文对照俳句,他所用的译法都是“5、5”或“7、7”式,令人读来就如同中国古诗一般,虽然精彩,但却很难体会到日本传统俳句的独有风情。或许,如今俳句在中国的默默无闻,也有早期译介中所使用的句式普遍过于中国化的缘故吧。

由此,笔者认为,在当代翻译日本俳句时,应该尽可能保留其原有句式,即采取“5、7、5”句式,译成汉俳形式,这样才能够较好地传达出日本俳句特有的韵味和气息,才能够让我国人民更真实地欣赏到日本的俳句艺术。而由于中日两国语言的异同,这也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1]贺明真.俳句翻译时内容和形式的统一[J].外语教学,1996(2).

[2]佟君.俳句汉译的形式美[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5).

[3]王中忱.定型诗式与自由句法之间——试说周作人的日本小诗翻译[J].中国文化研究,1995(4).

[4]林林.试译俳句的体会[J].日语学习与研究,1998(1).

[5]李芒.俳句汉俳汉译[J].日语学习与研究,1999(3).

[6]陶振孝.对俳句的理解和翻译[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3(1).

[7]罗兴典.“和歌”不等于“汉诗”——和歌汉译形式美再探[J].日语学习与研究,1990(5).

[8]陈岩.谈俳句翻译译者主体性及定型问题[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5(4).

[9]许钧.翻译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254.

[10]叶子南.论西化翻译[G]//.许钧.翻译思考录.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33-41.

[11]金田一京助.新明解国語辞典[Z].第五版.东京三省堂,1997.

(责任编辑:冀原)

Abstract:On how to translate Japanese haiku to Chinese,we have different views.On this issue,the translators focused mainly on its sentence pattern of translation:to preserve the meaning or save the form.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ontradictions in the translation of haiku,as well as the differences of Sino-Japanese language,we find that the translation of haiku should be taken to alienation,as far as possible to retain the original sentence form.Only with this"5-7-5"sentence pattern,can we translate haiku more accurately and completely.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ina and Japan languages also make it entirely feasible.The sentence form is also much easier to be acceptable to Chinese readers.By the means such as"dilution"and" reduplication",the information difference brought about by Haiku's translation could also be abridged.

Key words:haiku;translation;alienation

Investigation of Webpage Translation Problems of Company Profiles of China and Countermeasure

LIN Zong-hao,LI Jie,ZHU Yan
(Foreign Languages College of Zhejiang Gongshang University,Hangzhou,Zhejiang 310018,China)

Companies of China are constantly sharpening their edge in market competition and have designed the English websites based on the Chinese version.Unfortunately,the translation quality is far beyond satisfaction.Under the guidance of German Skopostheory,a number of company profiles of China and the underlying problems have been studied and analyzed with effective solutions explored.

company profiles of China;C-E web-translation;Skopostheory;problem and countermeasure考。

An Analysis of Japanese Haiku's Translation

CHEN Lin-jun
(Department of Japanese,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Nanjing,Jiangsu 210044,China)

H36

A

1008—7974(2010)01—0094—04

2009—09—03

陈林俊(1980-),江苏丹阳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日语系副主任,讲师,硕士。

猜你喜欢

俳句汉译原诗
趣说俳句
峨眉山月歌
《李尔王》汉译的序跋研究
改诗为文三步走
新派俳句的倾向
西方译学术语的汉译现状与思考
谈谈柯尔克孜语中“bay”、“-bay”和“bek”、“-bek”的汉译
关于松尾芭蕉俳句汉译的研究
适应与选择:俄语“关于”类复合式标题汉译模式
日本俳句的译介及汉俳的创建——以林林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