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教学中英美文化背景知识的导入
2010-03-22张鹤
张鹤
(通化师范学院大学外语教学部,吉林通化134002)
大学英语教学中英美文化背景知识的导入
张鹤
(通化师范学院大学外语教学部,吉林通化134002)
通过对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的研究,指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导入英美文化背景知识的必要性。分析当前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着重论述在听、说、读、写、译各个教学环节导入文化背景知识的途径。
文化与语言;文化背景知识;文化教学;英美文化
一、文化与语言的关系
探讨外语教学中相关文化背景知识问题,必须首先明确文化和语言的关系。何为文化?十九世纪英国人类学家戴乐尔(E.B.Tylor)认为:“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它囊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其余在社会上习得的能力和习惯。”语言从结构特征来说,是由音位、语素、词组和句子组成的层级系统;从功能来看,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具有明显的文化特征,它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整体系统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保存文化、交流文化和反映文化的不可缺少的工具。语言是文化的结晶,它折射出了文化的发展过程,同时文化又直接的影响着语言的演化。因此,语言和文化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二、大学英语文化背景知识教学的现状
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英美文化背景知识,主要包括英美国家的人文、地理、法律、宗教、历史和社会风俗习惯等等。这不仅是学好英语语言的必然要求,也是当代大学生走入社会所必须具备的知识。
然而,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还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教学大纲虽然对听、说、读、写的能力都有相应的要求和详细的规定,但对于文化学习的指标却没有明确规定。为英语专业的学生开设的课程中,有不少是涉及了英美文化背景知识的,如《英美概况》、《欧洲文化史》、《英美文学史》等等。但是大学英语教学对象的主体——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则没有开设此类文化背景知识的课程。在授课的过程中,往往是观念陈旧,对语言文化的感受力不够,拘泥于传统的语法和词汇讲授的老框框,即使遇到一些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教师一般也是从兴趣出发,随意性很大,并且在很多时候,由于受到教学量大的压力,在课堂上没有时间介绍、解释和分析所遇到的文化背景知识,只能是匆匆的一笔带过。而作为教学对象的学生,也往往认识不到文化背景知识的重要性。
三、文化背景知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导入
当今的社会,在跨文化交际中,不了解交际对象的礼俗规范、价值观念及文化背景等,而是习惯性的从中国人的心理习惯、行为模式和文化背景出发,常常会导致对方的不理解甚至是不愉快。如按中国人的习惯,与客人同席用餐时,如果自己先客人而离开,常说“请慢用”,这种礼仪在中国的文化环境中非常的得体,但直译成英语则是“Please eat slowly”,这就会引起外国客人的不解,你让他慢慢吃,他可能理解成是自己的吃相不雅,狼吞虎咽,这样不但可能引起对方的反感,也达不到预期的交际目的。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通过英美文化和中国文化的比较,有针对、有重点的导入文化背景知识,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真正体现英语教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一)文化背景知识导入的原则
首先是实用性原则。授课过程中,要求所导入的文化背景内容与学生所学习的语言内容密切相关,与日常交际所涉及到的主要方面密切相关,同时学生今后可能从事的职业性质等因素也要考虑在内。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加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其次是循序渐进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在整个素质教育模式的实施过程中是一条贯彻始终的原则,在语言教学上也不例外。在学生学习的第一阶段,应该根据学生自身的语言水平、接受能力和领悟能力,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现象到本质的进行文化教学,切不可急功近利,否则欲速则不达。
最后是科学有效原则。文化导入要避免主观随意、以偏概全,导入的文化背景知识应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做到科学性和有效性的完美结合。如涉及到社会的历史发展,人文宗教类的有代表性的文化内容,就应该详细讲解,反复操练,做到举一反三。
(二)文化背景知识导入的途径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只能循序渐进地、有选择地,尤其是在接触的语言材料中出现文化现象或者文化因素干扰教学时,将文化背景知识巧妙的导入听、说、读、写、译教学中,从而真正做到行之有效的文化教学。
海金沙属于东海龙宫镇宫之宝,东海龙君自不会拱手送给天南星妖。眼看一场恶战在即,我催促墨颜赶紧随我去往东海。
1.将文化渗透于听说教学中
英语听力材料中包括政治、经济、教育、文化、宗教信仰、社会制度等各个方面的文章,也可以说它是一个社会意识形态的缩影。因为学生在听音过程中对听力材料的理解,很多时候取决于他们对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在《大学英语听力》教材中,有这样一个对话:
——oh dear,we just moved,you see,and everything has my old address.
——A driver license,perhaps?
——No,I don’t drive.
——Your husband’s would do.
——Yes,but his license will still have the old address on it.
——What about your bank book?
——That’s the same…
这是一位申请图书馆借书卡的妇女,因为她刚搬家,记不清楚新地址,图书管理员正在帮助她回忆,问她是否带着驾驶执照和支票簿。在西方国家,年满18周岁的公民就可以考取驾照并独自开车,驾照即身份证的一种,上面印有个人的住址和出生日期;并且在西方国家里,印有个人姓名地址和电话号码的支票簿,几乎是随身携带。因此在对话里面,图书管理员是想以驾照和支票簿来获取办证人的地址。目前大学英语听力所采用的听力材料,除极少量有关专业语体外,大部分都是业余谈话语体,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因此针对出现的一些蕴含了文化内涵的内容,教师在讲授中做适当的介绍,让学生懂得差异以便更加有效的获取听力材料中的信息,为实际的言语交际扫清障碍。
同样,说的能力也不仅仅是语言、语音、语调、词汇量的问题,它同样需要学习者对文化因素充分理解。学生只有通过广泛的阅读,在掌握了丰富的语言材料、了解所学语言的文化内涵的情况下,才能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实现得体、有效的交际目的。在重视语言形式正确的同时,教师还要传授语言的使用规则,讲解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等等,使学生能在今后的人际交流和对外交往上,得体的使用地道的英语交流,尽量的避免“文化错误”。例如,中国人见面通常相互问候,并常询问对方年龄、家庭和婚姻等情况。对于中国人,这些问题是关系密切的表现,是正常的问候方式;而在西方人听来,则是对他个人隐私的粗暴干涉,大多数英美人对此类问题的回答是:“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
2.将文化渗透于阅读教学中
英语阅读材料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大多是取自于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优秀文章,代表了英语国家在不同社会时期的不同文化、不同风俗。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只重视传统的语法、词汇、句子结构、语篇是不够的,因为这样会导致学生对阅读中出现的很多语句、段落,甚至篇章难以理解。有时只能读懂文章表面的意思,领悟不到作者的深层次含义。因此文化背景知识是阅读理解中一个重要的因素。为了帮助学生充分理解阅读材料,可适当的向学生穿插介绍语言材料中的文化知识和语言材料以外的文化因素。例如在讲授《大学英语精读》第二册第三课中有一段“This was the last straw,I was very young:the prospect of working under a woman constituted the ultimate indignity.”“This was the last straw”翻译成中文意思是“这是我的最后一根稻草”,按照汉语的思维我们常常讲“救命稻草”,此处如果学生这样理解就完全扭曲了本句的语义。因此讲到这里,教师应对“the last straw”背后传承的文化知识进行讲解。这句话来自于习语“This is the last straw that breaks the camel’s back.”(“这是压倒骆驼脊背的最后一根稻草)”。在沙漠地区,为了赚取更多的利润,商人不断地往骆驼身上堆积各种货物而不考虑骆驼的承受能力,当货物太多而达到骆驼的极限时,商人又增加了一根稻草,终于把骆驼压跨了,使它再也不能起身。根据上下文,文章叙述了作者在一所学校应聘的过程中经历的一系列的不愉快。了解以上的典故,学生就更能理解作者懊恼的心情,能正确的将此句意译成“我再也无法忍受了。”
3.将文化渗透于写作教学中
写作是对学生英语能力较全面的训练,要写好英语文章,必须具备正确运用语言的能力:词语的含义准确、语句的修辞恰当、语法运用无误等。这些都属于表层因素。为达到与英语国家的人进行有效的交流,还要考虑到英文写作的深层因素——按照写作对象的文化传统运用语言,结构布局,进行表达。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性格气质、心理特征和思维方式等对词义、修辞、文章结构和表现手法有各自不同的影响。
由于各民族文化传统的特点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而各民族不同的思维方式又影响了他们不同的文章结构和表达方式。英汉两种文化不同的思维方式在于语言的排序上。英语篇章发展主要呈直线型,写作首先确立主题(topic),接着按一条直线展开,分成几个副主题(subtopic),每个副主题再附有一些例子(supporting details),借以突出主题思想(main ideal)。而汉语的写作结构则是由远及近,层层环绕,步步深入,最后突出中心的螺旋结构。如果套用汉语的写作模式来创作英语文章,英美读者就会觉得重点不突出,条理不清晰。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的过程中,要训练学生从英语的形式逻辑出发,紧紧围绕主题进行构思创作,发展内容,组织话语,归纳一些“起”、“承”、“转”、“合”的常用词语,恰当的运用在写作中。
4.将文化渗透于翻译教学中
东西方文化差异也是翻译中的障碍和难题。在两种语言间进行翻译,除了掌握两种语言文字外,还必须深刻理解两种文化间的差异。翻译同样离不开文化背景知识,因为翻译不仅是语言结构的翻译,实际上更是一种文化翻译。在翻译实践中即使出一些简单的词语,也不可不顾及具体的语言习惯、语言环境和语言习俗,而随意处理。以dog一词为例,Dog是个十分简单的词,但由于中英文化的差异,翻译不好就会出现错误。“狗”一词在中国人的词语表达方式中总是贬义的,如我们常用“癫皮狗”、“走狗”、“狗眼看人低”、“狗仗人势”等等来描绘我们所厌恶的人。但在英美国家,dog在英语中,特别是在谚语中往往是褒义的。例如“Every dog has his day”,“You are,indeed,a lucky dog”,“Last night my father came home dog tired”。如果初学者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往往会想当然地把它们分别译为:“每条狗都有自己的节日”,“你真是一条幸运的狗”,“昨晚我爸爸回到家中像狗一样累”。而正确的翻译是:“人人皆有得意时”,“你真是个幸运儿”,“昨晚我父亲回到家中非常累。”
综上所述,语言是人类思维和交往的工具,同时也是历史和文化的载体。所以文化知识尤其是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与掌握,是提高英语技能的重要方面。只有深入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以及思维模式,才能正确的理解和掌握英语,因而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导入文化背景知识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胡文仲.平洪,张国扬.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3]孙致礼.新编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4]董亚芬.大学英语精读:1,2[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徐星华)
Introducing British and American Cultural Background Knowledge into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ZHANG He
(Department of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Tonghua Normal University,Tonghua,Jilin 134002,China)
With 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culture,the paper realizes the necessity of cultural background knowledge teaching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After analyzing the current status of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some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on how to integrate efficient cultural background knowledge in listening,speaking,reading,writing and translating.
culture and language;cultural background knowledge;culture teaching;British and American culture
H319
A
1008—7974(2001)01—0111—03
2009—01—04
张鹤(1981-),女,吉林通化人,现为通化师范学院大学外语教学部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