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图书馆建筑文化变迁及特点分析*

2010-03-22

图书馆建设 2010年8期
关键词:图书馆建筑文化

何 静

(湖南农业大学图书馆 湖南 长沙 410128)

图书馆建筑是图书馆一切功能的承载体,是实现图书馆理念的物质基础,具有审美、保护藏书、为读者提供良好阅览环境的作用。李朝晖、荀昌荣把中西图书馆建筑文化分为古代图书馆、近代图书馆和现代图书馆3个阶段进行研究[1];孙凤华以上古—中世纪、近代—现当代为线索,阐述了图书馆建筑的发展及功能变革[2-3]。可见,国内同行对图书馆建筑文化与图书馆文化划分的阶段是一致的。本文试图以此为线索,对中西方图书馆建筑文化的变迁历程进行梳理,并对图书馆建筑文化的特点进行分析。

1 中西方图书馆建筑文化的变迁

1.1 独立发展的古代中西方图书馆建筑文化

中国最早的图书馆建筑可追溯到河南安阳小屯村殷墟出土的商代专门用来保存甲骨文的窖穴。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藏书处称为“盟府”、“故府”、“宗庙”、“太史庙”、“藏室”等;秦代的官府藏书则称为“明堂”、“石室”、“金匮”等;西汉时期由于纸的发明和印写本的出现,古代图书得到进一步改进,藏书机构及其建筑物也初具规模,此时储藏图书的地方分内外二府,有“兰台”、“麒麟阁”、“天实阁”、“石渠阁”、“延阁”之称。以后历代封建王朝均仿照汉朝制度建立皇家藏书处,称它们为“观”、“阁”、“馆”、“院”、“殿”、“库”、“楼”等,这些建筑大部分都随朝代更替被点火焚毁。唐宋时期,雕版印刷促进了当时文化事业的发展,唐代建立的著名藏书处有“秘书省”、“弘文馆”、“崇文馆”等。宋初国家图书馆沿用五代旧制,设“昭文馆”、“集贤馆”和“史馆”于长庆门北,合称“西馆”。元代建立的皇家藏书处称“艺林库”、“平阳经籍”和“秘书监”。清代有“国子监”、“翰林院”、“内阁”、“武英殿”、“懋勤殿”、“昭德殿”、“南熏殿”、“养心殿”及“紫光阁”等。另宋代的六大书院是古代著名的寺院藏书处所,明代浙江宁波的天一阁为私人藏书楼建筑的代表作。

在西方,最早的图书馆建筑可追溯到约公元前3 000年两河流域的巴比伦图书馆。古亚述王的藏书处内设书柜珍藏粘土版书籍;帕拉丁山(Palatine Hill)的一座图书馆按文种划分书库。公元前5-8世纪,古代希腊图书馆的“柱式”乃至“男女人体式”的建筑至今仍令人回味无穷。中世纪时期的欧洲最有纪念性的建筑物是以教堂为主的宗教建筑,它大大发展了古罗马的穹顶结构和拱卷技术,扩大了内部空间,形成了集中式型制。同时,中世纪后期大学图书馆建筑出现了“链子图书馆”及“读台经式”的阅览环境。文艺复兴时期出现了佛罗伦萨大教堂那样的大穹顶和威尼斯节奏自如、构图俏皮的建筑物。洛伦佐图书馆和圣马可图书馆为这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图书馆建筑物,显现出严肃、含蓄、平衡的风格[2]。此时的皇家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和大学图书馆共同发展,布局方式却不同,大学图书馆建筑讲究实用,皇家图书馆彰显豪华。

古代中西方图书馆建筑功能单一、结构简单、呈现出封闭性和保守性特点。

1.2 近现代中西方图书馆建筑文化相互渗透并日趋国际化

19世纪,“图书馆界巨擘”——英国不列颠博物馆馆长帕尼齐修建了世界闻名的圆顶阅览室,打破了图书馆历来的建筑结构,把阅览室和书库隔开,开创了近代图书馆建筑的先河。随着近代图书馆文化的西学东渐,改变了古代藏书楼建筑文化的模式,使我国近代图书馆建筑曾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采用书库与阅览室分开的方式。图书馆建筑形状基本上呈现为“T”、“工”、“山”、“王”、“出”、“日”、“田”等字型。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使图书馆事业进入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历史阶段。二战后,美国巴尔的摩图书馆的建立表明模数式图书馆建筑的到来。“同一荷载,同一层高,同一柱网”三统一的模数式图书馆建筑使建筑物在使用功能和发展需求上体现出高度的适应性、灵活性和可塑性。随着中西图书馆文化交流日渐加强,图书馆建筑文化也相互渗透。目前,中国图书馆也在进行西方模数式图书馆设计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尝试与探索,近几年中国一些大型图书馆新馆建设也跟随世界图书馆建筑发展潮流趋向智能化,这说明中国图书馆建筑正力争与国际接轨。

图书馆建筑作为图书馆收藏文献和服务读者的物质空间载体具有悠长久远的历史,它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简单单一到复杂多元化、由封闭到开放的过程。图书馆建筑风格的不断变化在本质上深刻反映了图书馆建筑文化逐步变迁的进程。

2 图书馆建筑文化的特点分析

对图书馆建筑影射出来的图书馆建筑文化变迁的历史回顾可知,图书馆建筑文化大体可以归纳出以下几个特点。

2.1 时代性

图书馆建筑是一定时代、一定社会精神文明的概括反映,是一个国家、地区、学校、科研机构或某个系统文化发展水平的标志,是社会精神文明的窗口,也是经济与科技水平的综合反映。图书馆建筑文化只有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才能得以存在与发展。我国古代封闭的藏书楼建筑是与我国古代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生活相适应的结果,如明代皇史崴“右室金匮”的构思与严谨对称的主配殿形式及整个建筑的厚重感显示了那个时代浓厚的封建封闭性。欧洲在5-14世纪经历了历史上的一段黑暗时期,图书馆建筑被毁灭,修道院起着藏书处的作用,成为西方图书馆史上的“小书斋”时期。而文艺复兴鼎盛期图书馆建筑呈现出来的严肃、含蓄、平衡的风格,到了17世纪则日趋豪华、浮夸。现代图书馆建筑提倡生态环保、人文关怀、高标准、高技术、智能化的发展趋势,这些无不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气息。

2.2 功能性

图书馆建筑是图书馆开展各种工作的先决条件。不同发展阶段的图书馆建筑因图书馆服务方式、服务功能、发挥职能与作用的不同,其建筑规模、建筑方式、内部布局有着很大的不同[4]。古代的藏书楼建筑的主要目的是收藏和保存图书,藏书只供私人或少数人使用,利用率不高。这种以书为本、以藏为主的思想也体现在图书馆建筑上。此时的藏书楼建筑功能单一、结构简单、建筑面积较小,防火、防虫、防潮、防霉及采光是图书馆建筑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古代藏书楼建筑常依水而建,这是希望以水制火,避免火灾,保护藏书。近代的图书馆逐渐形成向社会开放的服务理念,图书馆建筑渐渐以书库为中心,采取闭架式借阅方式为读者提供服务。图书馆建筑都按闭架管理要求进行布局和设计,将图书馆员的工作之地与读者活动区分开,并将藏、借、阅进行了明确分开布置,书库在后,阅览室在前,借书处扼守中间。这种以功能来划分用房的方式是近代图书馆功能的需要和体现,“T”、“日”、“田”等字型的布局模式常见于中西方近代图书馆建筑当中。到了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麦克唐纳提出的“统一柱网、统一荷载、统一层高”的模数式则为图书馆实行大开间、全开架、“藏、借、阅合一”的服务模式创造了条件,体现了现代科学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促使图书馆向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馆藏内容的变化、图书馆开架制的广泛采用、参考咨询等服务功能的加强相应地反映在了图书馆建筑的变革上。

2.3 艺术性

从古代中国的藏书楼、古埃及的亚历山大图书馆到中世纪的教会和修道院图书馆以及近代的大学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和国家图书馆,无论在何时何地,图书馆建筑都是当时当地的重要建筑,是体现当时当地文化风貌的亮点[4]。图书馆建筑以它独特的艺术造型来表现其保存文化和传播知识的性质,成为当地的文化标志。中国古代的藏书楼是中国古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些至今仍是人们流连忘返的观光游览胜地。明代的宁波“天一阁”是中国现存年代最早的私家藏书楼,它采用江南民居的建筑手法来表达退隐士大夫追求恬静和怀古的情趣,开创了“园中有馆 、馆中有园” 的先例。1996年新建造的上海图书馆是上海十大标志性文化设施之一,两栋高层建筑及门前几十级宽阔的台阶寓意着人类文化知识的积累和知识高峰的攀登。于2001年新落成的埃及亚历山大图书馆建筑呈圆形,面向大海,既是古埃及太阳文明的象征,又令人联想到宇宙天体,预示着图书馆的未来。虽然图书馆建筑给人的美感程度各有千秋,但其强劲的外观给人以力量,水平的线条给人舒展的感觉,幽静的环境使人浮想联翩。正如恩格斯对有些建筑形象精辞的比喻:希腊建筑像灿烂的阳光雕耀的白昼,回教建筑如同星光闪耀的夜晚,哥特式建筑则像朝霞,各种独具匠心的建筑形象塑造的意境充分展示了建筑师的才华[5]。图书馆建筑艺术之美,不仅仅是愉悦享受,亦应成为掌握知识、摄取信息、造福人类的精神力量。

2.4 地域性

图书馆是文化建筑,且在文化建筑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它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历史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不同的地域之间,由于自然条件的不同,社会发展的不平衡,种族信仰、意识、思想行为及文化传统的不同,都会产生具有地域特色的图书馆建筑,体现出图书馆所处地区的文化底蕴。中国古代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理性认识与感性直观的完美结合,正是在这种审美观念的影响下诞生了古代藏书楼的建筑风格,特别强调藏书楼与自然的有机结合,充分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并在自然环境中揉入人的思想感情和藏书精神。中国古代图书馆建筑常常与宫殿、园林、寺观、书院、私宅等建筑融为一体,并以其小巧玲珑的结构、古色古香的雕饰、峰回路转的庭院作为中国古代图书馆建筑文化的一个重要特色。马来西亚国家图书馆造型似三顶贴近摆放的“tengkolok”帽子,象征马来西亚文化传统,代表社会的团结和稳定,也体现出图书馆保存文化、传播知识、教育公众的3项基本宗旨。美国国会图书馆托马斯·杰斐逊大楼将图书馆理念与建筑风格、知识传统与建设艺术融为一体,其建筑完美、别具一格,外表庄严气派、雍容华贵,内部豪华、秀丽、精巧、雅致,它具有浓郁的巴洛克风格,是世界图书馆建筑之瑰宝。此外,在中国图书馆建筑史上,地方文化色彩也渗透于建筑语言之中,如山东曲阜市图书馆的造型为青砖、红缝、大屋顶的悬山式仿古建筑,与明代建筑的孔府、孔庙相呼应,其侧门为造型优美的圆门,它与曲墙相融相谐,整个建筑有一种青砖砌就的自然韵致。

2.5 继承性

图书馆建筑文化的继承性表现在图书馆建筑文化的悠久历史上,它的发展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继承与扬弃的过程。这种继承性体现在材质、比例、细部、色彩、型制上对传统建筑的呼应,加强了人文环境塑造与历史文脉的联系。北京大学图书馆新馆将模数式建筑与中国古典建筑风格有机结合,使图书馆与周围建筑物的风格保持一致,在与时俱进的同时继承了中国传统民族特色。清华大学图书馆在改造和扩建时本着“尊重历史,尊重环境,为今人服务,为先贤增辉”的设计思想,在保持清华园中心区建筑传统特色的同时赋予新馆以时代特征。

3 展望图书馆建筑的未来

通过对中西方图书馆建筑文化变迁的梳理,了解图书馆建筑文化的发展特点,有利于我们构建良好的图书馆建筑文化。笔者认为,图书馆建筑的未来发展应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与时俱进、创新观念、显现现代文化特征

图书馆实现现代化的鲜明特征,就是采用大量的先进电子技术手段与现代化设施达到管理智能化,即以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服务功能作为建筑设计的重点,将建筑与通信、计算机网络和监控等先进技术相互融合、集成,通过对设备的自动监控,实现信息资源的科学管理,提供优质、高效的读者服务,建设使用灵活方便、环境安全舒适并能适应信息社会发展需要的现代化新型图书馆建筑。随着世界图书馆网络化趋势的日益显现,为了适应数字化虚拟图书馆发展的趋势,图书馆建筑预期从目前集中的模式向分布的模式转变,图书馆的功能也会分化为后台服务和前台服务两个方面。在转变的过程中,后台服务图书馆建筑将更加趋向于满足数字图书资源的存储和处理的功能需要;而前台服务则要求图书馆建筑功能更趋于适应专业化、个性化、休闲化、娱乐化、便捷化的需求。

3.2 以人为本是图书馆建筑永久的灵魂

人文关怀一直体现在古今中外图书馆建筑当中。中华文化大一统的图书馆建筑基本上是以传统《周易》思想为主导,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这种文化的传承自伏羲氏“画八卦”开始一直延续至今。自从甲骨文库房收藏的殷商起,一直到明代“皇始皮”、“天一阁”延续至今,图书馆无一不体现出中国人文思想、人文关怀[6]。未来图书馆在社会发展中将发挥日益重要的教育功能,将真正成为无形的大学和休闲的文化中心。图书馆的建筑既要适应未来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更要以人为本,运用不同的建筑方式、建筑装饰、建筑功能、建筑环境及建筑内部的各种细节来加强图书馆的人文色彩,为读者营造温馨舒适、宁静幽雅、自然和谐的阅读氛围,满足人们休闲和学习的需要。建筑为人所用,建筑为人设计,人性的光辉、人与人的情感交流应为图书馆建筑不变的灵魂[7]。第三届海峡两岸高校图书馆建筑学术研讨会于2009年11月在西南交通大学召开,关于图书馆建筑的人性化设计依然是大会关心的主题。近日,全国人大代表、国家图书馆常务副馆长詹福瑞在接受记者专访时指出:城市的图书馆都会成为当地的文化地标,但更应提升全民阅读率,打造“书香中国”[8]。这些无不与图书馆建筑的人文环境构建有关。

3.3 创建节能减排、绿色环保的生态图书馆建筑

进入21世纪,节能建筑已经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2009年在丹麦哥本哈根召开全球性气候大会显示出全世界对节能减排的关注及决心。图书馆建筑中的空调采暖、照明、电梯等都属于高耗能设施,因此,在设计图书馆建筑时,其功能性、艺术性、智能性是我们重视的环节,同时它的环保性、节能减排也应该成为我们设计中不可忽视的因素。建设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也应是图书馆人应尽的责任。现代智能技术日益成熟,如楼宇智能控制系统、节能储能设备、太阳能风能等利用设备、节能环保建筑材料、高效利用资源与能源的建筑结构设计方法等,这些都为实现未来生态图书馆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和物质基础。

图书馆建筑作为人类文化的标志,不但历史悠久,更能与时俱进,这些建筑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建筑功用成为人类文化史上的一个个亮点。一座座漂亮的图书馆建筑是民族和时代的产物,不仅使读者赏心悦目,而且也给人以巨大的精神力量。

[1]李朝晖, 荀昌荣. 中西图书馆建筑文化比较[J]. 图书馆, 2008(3):41-44.

[2]孙凤华. 上古—中世纪图书馆建筑的发展及功能变革: 上[J].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1(5):58-60.

[3]孙凤华. 近代—现当代图书馆建筑的发展及功能变革: 下[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2(1):49-51.

[4]王惠君, 荀昌荣. 图书馆文化论[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2.

[5]孙秀菊. 谈图书馆的建筑美[J]. 图书馆建设, 2000(3):73-74.

[6]孙润梅. 中国古代图书馆建筑是中国人文关怀的集中体现——从“皇始成”、“天一阁”图书馆建筑中看中国人文关怀[J]. 晋图学刊, 2005(6):73-76.

[7]李明华. 论以人为本的图书馆建筑[J].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06(3): 83-85.

[8]国家图书馆副馆长詹福瑞: 发展社区图书馆, 打造书香中国[EB/OL].[2010-05-24]. http://www.nlc.gov.cn/yjfw/2010/0315/article_1583.htm.

猜你喜欢

图书馆建筑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谁远谁近?
图书馆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去图书馆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