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共享空间模式下的高校图书馆分馆改建探索——以同济大学环境学院图书馆为例

2010-07-18裘剑敏同济大学环境学院图书馆上海200092

图书馆建设 2010年8期
关键词:分馆同济大学学院

裘剑敏(同济大学环境学院图书馆 上海 200092)

随着图书馆外部环境的变化,高校传统意义上的院系资料室不断与学校图书馆加强合作,其中分馆化是一种重要的发展模式。如何在保持传统的服务与功能的基础上,拓展学院图书馆的新定位和新功能,满足网络时代读者对学院图书馆的需求,以知识管理与信息导航服务参与并推进学院的学科建设,已成为高校图书馆建设与发展的新方向。

本文以同济大学环境学院图书馆为例,依据“信息共享空间”的理论,为高校图书馆的改建提出一些探索性的建议与设想,期待高校图书馆分馆成为学院读者共同分享信息的多维空间、多载体专业文献的知识总库及多功能全方位的服务中心。

1 信息共享空间理论

Cleveland H在他于1985年出版的《The Knowledge Executive: Leadership in an Information Society》一书中提出,网络技术的发展形成了一种新的在线空间或者是一种共享的环境,是对知识和信息的共享[1]。正是在此书中,首次出现了“ Information Commons”的概念[2]。

随后,在计算机专家及图书馆学专家的探讨与研究下,信息共享空间理论得到了不断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几种较为权威的观点。例如,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前负责人Beagle D 认为,“信息共享空间是一种新的基础设施,是围绕综合的数字环境而特别设计的组织和服务空间,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个是提供尽可能多的数字资源访问服务,另一个是提供学习研究和传递文献的物理空间”[3]; Bailey D R在《为学者和研究人员提供的信息共享空间服务:用户需求的提高、数字资源和学术出版的进化》一文中提出,信息共享空间既是用户知识享受的空间,也是满足不同用户需要的最恰当的地方[4]。

另外,信息共享空间理论构建了一个由实体层、虚拟层和支持层3个层次组成的模式结构,其内容包括[5]:(1)实体层:由物理空间、硬件设备和服务设施等组成。物理空间包括:电子阅览教室、促进小组研究的讨论室、学生的自主学习空间、教授的指导研究室、多媒体空间及供读者交流的区域。硬件设备包括:工作站、打印机、扫描仪、复印机、公共查询机、局域网络及无线网络等。服务设施包括:参考咨询台、电脑技术支持台和残障辅助设施等。(2)虚拟层:由软件设施、信息资源和虚拟环境等部分组成。软件设施包括:阅读下载软件、办公自动化软件、多媒体播放软件、图形扫描与处理软件等。信息资源包括:印刷型书刊、数字资源、知识导航系统和网络资源等。虚拟环境包括:网上课件和各种培训课程等。(3)支持层:由服务组织、服务规范和服务评价体系等部分组成。服务组织由多个部门的专业人员共同组成, 其中包括参考咨询馆员、专家多媒体工作者、指导教师和学生助理等。对工作人员的技能、信息素养和职业道德修养等多方面的培训也是支持层的重要内容。

无论是关于信息共享空间理论的多种定义与解释还是信息共享空间理论模式,其基本思想与内涵是一致的,即它应包含三方面的内容:服务空间与设施、服务内容与形式以及服务宗旨与理念。其中服务空间必须具备多样化功能及现代化的信息设备,以满足网络时代读者对多种信息的需求与获取;服务内容为提供给读者在科研活动中所需的多载体信息资源及相关的教育与培训,服务形式是通过网络和人机交流等多元化形式 ;服务宗旨是主动帮助读者“一站式”地解决问题,服务理念是在提供信息的同时还要提高读者的信息素养。

2 同济大学环境学院图书馆现状分析

2.1 概况介绍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资料室成立于1981年。随着同济大学图书馆的发展与变革,环境学院与校图书馆于2003年签订合作协议,把学院资料室改建为学院图书馆。目前,同济大学环境学院图书馆(以下简称同济大学环境分馆)建筑面积为500多平方米,分3层。底层为阅览室,二层、三层为开闭架书库,有阅览座位84个。学院共有教职工127人, 学生1 000余人。

2.2 现状分析

2.2.1 问卷调查

(1)问卷对象:同济大学环境学院学生(本科、硕士、博士)共400人。将问卷调查的对象范围锁定为学生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学生是学校的中心主体,教学活动奉行“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因此,环境学院决定改建的第一步是征询学院学生的意见与建议,向他们进行问卷调研,以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所描绘的心目中学院图书馆蓝图作为未来学院图书馆改建方案的重要依据之一;另一方面,从“到馆率”所记录的情况分析,学生的“到馆率”的确超过了教师的“到馆率”。基于以上两个原因,本次调研活动决定以学生为对象。(2) 问卷回收:发放400份,回收384份,回收率为96%。(3) 调研内容:同济大学环境分馆的硬件设施、服务内容与功能、资源载体等。(4)反馈数据(见表1)。

表1 问卷调查结果

2.2.2 调查结果分析

通过回收的问卷调查表所获得的反馈数据可分析出,同济大学环境分馆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亟待改进:

(1)硬件设施简陋,空间布局单一。

首先,读者对问卷中提出的关于“硬件设施现状”的反馈数据表明,同济大学环境分馆不但馆舍的基本设施(温度、光线及其他相关配套设施)没有满足读者的基本需求,而且对于网络时代读者获取信息必不可少的信息设备建设也让读者颇不满意。 因此, 目前的同济大学环境分馆硬件设施条件太简陋,不利于读者舒适、自由地获取所需信息资源。

其次,读者对问卷中提出的关于“服务功能期待”的反馈数据表明,绝大多数的读者都希望环境分馆的服务功能多样化,如建议开展“学术讲座服务”、“学术交流沙龙服务”等。然而,现在同济大学环境分馆“书架与座椅一维空间”的布局理念显然无法满足读者的多功能服务需求。可见,目前同济大学环境分馆的空间布局太单一,不利于充分发挥图书分馆为学科建设的多维服务优势。

(2)资源载体单一

读者对问卷中提出的关于“资源载体单一”的反馈数据表明,绝大多数的读者对资源载体的需求是组合型的,即 “印刷型+电子型”。目前环境分馆资源载体单一,仅仅收藏印刷型资源,不利于读者跨时空、多途径、高效、方便地获取学术信息。

(3)服务功能单一,人力资源单一。

读者对问卷中提出的关于“服务内容现状、服务功能评价及服务功能期待”的反馈数据表明,认为目前服务内容不够丰富的读者超过了认可目前服务内容的读者;希望超越目前传统服务功能的读者与希望维持传统服务功能的读者的比例是2∶1;八成以上的读者非常期待图书分馆能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功能。因此,环境分馆目前仅仅维持传统的服务内容与功能,不利于满足读者高效获取新知识、提高信息素养等相关需求。

同时,通过“服务功能评价与服务功能期待”的调研,从另外一个角度揭示出:分馆的人力资源结构需要多元化,因为人力资源是分馆服务的重要支持力量,多元化的服务就需要多元化的人力资源。从目前环境分馆服务单一化,可反映出同济大学环境分馆人力资源的单一化,这不仅不利于分馆多功能服务的开展,也将阻碍分馆的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同济大学环境分馆需要从馆舍空间布局与硬件资源、文献信息资源及人力资源等方面加以完善,从而全方位地提升分馆的服务层次,充分实现学院图书馆对学院学科建设的推进作用。

3 同济大学环境分馆改建思路

3.1 创建信息共享的多维空间

3.1.1 多功能物理空间

基于“信息共享空间”这一现代图书馆学理论,图书馆的功能较之传统的图书馆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读者对图书馆的需求也有了变化,这与问卷调研的结果是完全一致的。因此,改建后的环境分馆的物理空间,除了应有传统的印刷型藏书与期刊存放空间外,还应增设电子阅览室、学习研讨室、学术讲座厅、影像观摩室及休闲沙龙吧等人性化的区域,丰富图书分馆的空间功能,以满足信息时代读者的多维服务需求。

同时,在具体设计落实以上各个空间时,可根据《图书馆建筑设计规范》[6]中经济高效、因地制宜、密切配合等规范原则,将学习讲座厅、影像观摩室及休闲沙龙吧等区域设计成隔而不断或者合二为一的空间布局。这样,既满足了读者多维服务空间需求,又节约了空间与相关设施。

另外,图书馆建筑设计规范的其他原则,如“环境协调”、“科学先进”等原则,也将贯穿于学院图书馆的改建设计中。例如,环境分馆在设计暖通设备时,一方面可以考虑以太阳能空调这种先进的低能耗设备来满足室内的温度需求,另一方面也可考虑自然通风的因素来进行合理的设计。这样,不但满足了读者对馆舍温度的需求,而且也与环境自然和谐。

3.1.2 多媒体网络中心

根据读者对数字化信息的需求及信息共享空间理论所需的信息设备要求,在同济大学环境分馆的硬件建设上,必须完成网络的全覆盖建设,包括无线网络和有线网络。

首先,网络设计的原则是:(1) 实用性与先进性;(2)开放性;(3) 标准化;(4) 可靠性和安全性;(5) 经济性和可扩充性 ;(6) 易管理性。

其次,具体的设计方案可采用IBDN(Integrated Building Distribution Network,建筑物综合分布网络,简称综合布线系统)。 IBDN是一种开放式设计的结构化布线系统, 它采用了模块化方式,以星型拓扑结构支持大楼(建筑群) 的语音、数据、图像与视频等数字及模拟传输应用。该系统由6个主要的系统组成: 终端子系统、通信接线盒、水平配线系统、垂直终端系统、垂直主干系统、主配线终端[7]。

另外,在进行同济大学环境分馆整体的电源系统设计时,应参照《图书馆建筑设计规范》第7.3.1条中的规定:藏书量超过100 万册的图书馆,其用电负荷等级不应低于二级;其他图书馆,用电负荷等级不应低于三级[6]。配电容量要有余地, 以备将来设备的扩充和发展 ;为了有效地保护整个网络系统和数据的安全, 主机房要独立使用专门的供电线路,并配置稳压电源[8]。

同时,在可能的情况下,不但要配置一定数量的电脑供读者查询信息,而且还应该逐步配置打印机、扫描仪等信息设备,以满足读者自由、方便、充分地享受数字化的信息资源。

3.2 丰富多载体文献的知识总库

3.2.1 坚持研究型专业文献的馆藏原则

专业文献不仅是学院图书馆的重要资源,更是学院开展教学、科研活动必不可少的资源,因此,馆藏建设的方向是至关重要的。根据同济大学环境学院专业教学、科研的特点及信息共享空间理论的需求,关于水污染治理、固体废物治理及市政环境保护等领域的研究型专业文献是同济大学环境分馆的馆藏建设应坚持的方向。

特色学术资源也是研究型专业文献的一种重要形式,如环境学院本科生、硕士生及博士生的学位论文,环境行业标准以及环境专业的设计手册、经典设计案例等都属此类资源。它们对本专业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实习阶段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对环境科学领域研究的发展具有知识的传承作用。所以,学院图书馆必须长期收藏这些只有专业研究教学机构才能积累的特色学术资源,以备读者对比、参考使用。

二次文献乃至三次文献信息的收集、分析也是研究型专业文献馆藏的内容之一。由于它们是浓缩的信息,不仅可以为读者的教学研究提供所需信息,而且还可以为学院的学科建设提供有效数据。例如,通过引文分析统计的计量学理论来分析并确认环境学科领域的重要核心期刊,一方面可以提高环境学院读者查询文献的效率,另一方面可以为环境学院学科建设提供相关科研成果的数据。因此,二次文献是研究型专业资源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3.2.2 加大数字化专业文献的收藏比例

多载体资源的馆藏建设原则表明,在信息时代,馆藏不仅仅包括印刷型文献,还应包括一定数量的电子化和数字化资源。与印刷型资源相比,数字化资源不仅具有收藏时间长、所占空间小等特点,而且还有查阅自由方便、超越时空等优势,因此,环境分馆必须收藏一定比例的数字化资源,以满足读者的需求。

环境分馆的馆藏建设方式应遵循学院订购与学校资助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可以节约学院的资金,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最重要的资源建设中去;另一方面,学校图书馆通过资助学院图书馆的馆藏建设,也从另一个角度来丰富学校图书馆的资源,拓展了总馆的相关专业资源的馆藏。

除此之外,与合作单位交换资源也是同济大学环境分馆馆藏建设的有效手段之一。由于有些资源是非卖品,而交换则是一个互利互惠的好方式,特别是在同一专业领域,它还将推动行业间的合作。

3.2.3 重视网络化信息平台的建立

学院分馆可以从三方面进行网络信息平台的建设:首先,环境分馆与同济大学校图书馆联网、资源共享,使得校图书馆的网络资源成为学院分馆网络资源。这样既节约了经费,又满足了学院读者在分馆就可获取校图书馆网络资源的需求。其次,与校图书馆合作,建立本学科信息导航平台,把校图书馆的网络资源在专业化处理的基础上,添加与本学科有关的更多资源链接,让这个专业信息平台成为学院图书馆的最重要、最基本的专业网络资源及学院师生获取网络学术信息的最主要渠道。最后,在本学院的网站中应包含学院图书馆信息资源的相关链接,把本馆的最新书目信息及相关服务信息随时向读者传达,让读者能尽快地获取学院图书馆的信息资源。

3.3 多功能、全方位服务的人力资源建设

根据问卷调研结果,虽然没有读者直接对馆员提出相关的意见,但超过80%的读者提出希望学院图书馆能超越传统的借书、还书功能,增加信息检索服务、信息检索查询的培训等功能。由此看来,读者对信息时代的馆员有更高的要求和期待。同时,信息共享空间理论中的智力支持层对信息共享空间模式下的图书馆员及其服务有着较高的要求,不但要求馆员与读者之间进行信息的交流、知识的交流,而且馆员还要提高读者的信息素养,培养读者的信息素养。基于实际状况与理论的综合分析,分馆的人力资源应包含参考咨询学科馆员、信息素养教育馆员和IT支持员等专业人员。

3.3.1 参考咨询学科馆员

由于环境分馆的读者大都是本专业的教师、学生,获取本专业领域的学术资源是他们所从事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在网络时代,分馆所收藏的学术资源是多载体的,除了传统的印刷型资源,更有网络化资源和数字化资源,因此,分馆要为师生提供所需的网络信息查询服务。同时,为学院师生的科研、教学活动提供专业的、研究性的、深层次的文献服务也是学院图书馆学科馆员的基本素养。因此,培训参考咨询学科馆员是学院图书馆人力资源建设的基本方向,参考咨询学科馆员是学院图书馆的基本力量。

3.3.2 信息素养教育馆员

随着网络化电子资源的普及,如何利用现代化的网络计算机技术来查询教学、科研中所需的文献资源已成为读者信息素养的标志。因此,培养读者获取网络化专业信息的能力,使读者逐步学会利用网络资源、数据库等更快、更高效地获得他们所需的信息的任务成为了学院图书馆馆员的另一重要任务。

因此,环境分馆人力资源建设的另一个重点方向是培养信息素养教育馆员,让他们承担信息素养的教育和普及任务。既可通过不定期的讲座形式,也可通过定期的选修课形式,对不同层次的读者进行信息素养的培训或教育,让读者掌握本专业的各类载体形式的信息资源获取方式与途径,以满足他们在科研工作中对专业信息的需求。

3.3.3 IT支持员

基于信息共享空间理论,计算机专业人员是高校图书分馆开展各项工作不可缺少的力量之一,是读者不可缺少的技术支持力量,因此,同济大学环境分馆在整体人力资源建设中,无论如何不能忽视这个保障力量。但鉴于计算机专业特点及其就业状况特点,直接招聘IT专业人士来图书分馆工作,无论是对其本人还是对学院或图书分馆都不是最佳方案,因此,环境分馆中IT方面的人员配置可采用聘请计算机专业的本科生或硕士研究生以勤工助学的形式来完成。

[1] Cleveland H. The Knowledge Executive: Leadership in an Information Society [M] . New York: Truman Talley Books, 1985: 101-102.

[2] 成俊颖. 我国研究型大学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实证研究[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商学院, 2009:5.

[3] 刘秀英. 国外信息共享空间的模型构建及启示[J] . 四川图书馆学报, 2008(3):22-25.

[4] Bailey D R. Information Commons Services for Learners and Researchers: Evolution in Patron Needs, Digital Resources and Scholarly Publishing[EB/OL] .[2010-02-14] .http://www.inforum.cz/pdf/2005/Bailey_Russell.pdf.

[5] 任树怀. 信息共享空间的规划与建设[J] . 图书情报工作, 2006(5):122-124.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图书馆建筑设计规范(JGJ38-99)[S] .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9.

[7] 王启云. 图书馆网络综合布线及网络系统工程[J] .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2002(1):32-33.

[8] 江 湃. 高校图书馆建筑设计的思考[J] . 现代情报, 2002(9):154-155.

[9] 于丽凤. 国外大学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理论研究与实践[J] . 图书与情报, 2008(3):31-34.

猜你喜欢

分馆同济大学学院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介绍
初等教育学院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介绍
关于图书馆分馆建设的思考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启事
同济大学医学院介绍
商务印书馆双甲子
海盗学院(7)
学院掠影
西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