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义务教育的价值取向及其实现理路

2010-03-22汤颖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义务教育法国民素质偏差

汤颖

(通化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吉林通化134002)

论义务教育的价值取向及其实现理路

汤颖

(通化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吉林通化134002)

明确以提高民族素质为义务教育最根本价值取向是保障义务教育质量的前提条件。克服在义务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价值取向偏差问题以实现义务教育基本价值取向的基本理路包括:加强义务教育法的执行力度;重视民族意识的宣传教育工作;优化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以促进国民素质的均衡发展;将民族素质提高作为衡量义务教育质量高低的最核心指标体系;建构有助于我国国民素质养成的综合化课程模式、变革中考制度。

义务教育;民族素质;民族意识;课程

义务教育是国民基础教育,整体民族素质的优劣受制于义务教育质量的高低。如果说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免费性与强制性等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义务教育中受教育主体“量”的规定性,那么,义务教育“质”的提升与保证又该用什么方式进行呢?《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颁布旨归在其“总则”第一条有明确说明,即为了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保证义务教育的实施,提高全民族素质。然而,我们是否就可以据此明确义务教育的价值取向,即义务教育究竟为了什么?实际的义务教育过程中又存在怎样的价值取向偏差?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都知道其为何而教吗?义务教育的价值取向是义务教育内在发展的价值导向,分析并研究义务教育基本价值取向不仅能够帮助我们回答上面的问题,而且有助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尤其是广大教师和学生们走出诸如为何而教、为何而学的价值困境,更能进一步促使我们痛定思痛,反思长期以来素质教育理念没有得到根本落实的原因。

一、提高民族素质是义务教育最根本的价值取向

在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是学生稳定知识基础的重要阶段,固然为知识而教育应该成为一种事实追求,但是知识本身是没有价值导向的,我国长期以来的以应试为导向的知识教学,就使知识沦落为有失偏颇的价值取向的牺牲品,使其附上了一层沉重的、僵硬的甚至是悲哀的外衣。教育事业自始至终都有其对知识的理性要求,学习怎样的知识,学习什么程度的知识以及由谁来教这样的知识都是社会、学校要考虑的内容,这些问题的解决必须着眼于义务教育自身的价值取向,而我们认为提高民族素质正是义务教育最根本价值取向。

将民族素质的提高作为义务教育最根本价值取向主要是基于两方面考虑,一是义务教育的起源及其初衷功能取向;二是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充分顾全义务教育的性质与特点。从世界范围看,首开义务教育先河的是德国。1619年德意志魏玛邦国公布的学校法令规定,父母应送六至十二岁的男女儿童入学,否则政府强迫其履行义务。在大办教育的运动与思想的影响下,为了提高和保障整体国民受教育程度,普鲁士帝国国王弗里德里希·威廉一世于1717年授谕颁布了世界第一个义务教育法。义务教育法诞生的初衷是源于对国民素质的保障,最初的义务教育就具有了强迫性特征。从我国国情方面说,我国是人口大国,而且是农业人口大国,广大农民在人口数量所占比例是很大的,在一定程度上是农民的整体素质影响乃至决定着中国整体民族素质。而义务教育是国家、社会和家庭必须予以保障的国民教育,具有强制性和免费性等特征,更是一种公益性事业。结合作为人口众多的农业国的基本国情,义务教育的属性规定了其对国家整体民族素质提高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比较起非义务性的教育,义务教育显然是广大国民提高自身素质的必经之路,也是我国整体民族素质提升的最优之路。

二、义务教育实施中的价值取向偏差

义务教育实施过程中的价值取向偏差表现为两大方面,一是观念认识上的偏差;一是实际行动上的偏差。来自观念认识的偏差主要是指在确定义务教育根本价值取向方面存在各种力量的博弈,来自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对义务教育的诸多期待并没有形成理念上的共识。社会重视的是学生扎扎实实的素质和能力,对于义务教育要实现国民基本素质的培养给予厚望;学校更看重的是义务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中所发挥的作用,例如其是否为高中教育培养了“优秀”的生源等问题;家长将孩子身心和谐发展作为其对学校教育的最首要期望,追求孩子的幸福成长;教师则作为知识的主要传播者,更为看重知识本身的价值,即为知识而知识的元功能。

然而,在义务教育价值取向没有形成明确共识的时候,相应实践领域也就难免会脱离轨道,不同程度的忽略义务教育对于国民基本素质养成的功能。社会需要学校能够造就出合格的公民,广大学生家长希望自己孩子能够形成茁壮成长的基本能力,而学校则更是希望既保全社会、家长的教育期待,又兼顾为高中学校提供优秀生源的使命。但是,想法太多,行动太少;理念不差,落实太难。我们的广大中小学校依然将自己的实际功能主要定位到“升学”这一目标上,即使是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呼唤的素质教育,在历经20多年后依然没有脱离“分数”、“考试”和“升学率”的魔咒,实乃义务教育行动之偏差。

无论是来自认识层面的偏差,还是来自行动方面的误区,义务教育实际价值取向对于其基本立足点——国民素质养成的忽略是显而易见的,这不仅不符合义务教育的初衷,更是违背义务教育法的终极旨归,亟待有识之士从思想观念中确立并从实际行动中校正义务教育之旨的。

三、实现义务教育价值取向的基本理路

义务教育实然存在的现实困境呼唤我们不断对义务教育作出科学合理的价值取向的判断,义务教育长期存在的价值取向偏差更急需我们找到实现义务教育提高民族素质这一根本价值取向的合理路径,纠正观念误区,走出义务教育的正确之路。我们认为克服义务教育价值偏差,实现义务教育价值取向应该从义务教育的法律保障、资源均衡配置、质量监测等方面做出进一步的重要努力。

首先,加强和提高义务教育法的执行力度。义务教育法是保障义务教育实施的最基本法律依据,义务教育质量及国民整体素质提高能否得到有效保证与义务教育法的执行有密切关系。教育主体有权利详细了解义务教育法对于义务教育的基本规定信息,更有义务执行其具体要求;义务教育法有权利对拒不执行义务教育法的行为主体作出严肃处理,更有义务不断完善自身的可操作性以及进一步加强其执行力度的监督与调控。

其次,加强民族意识的宣传教育,将义务教育之民族素质提高这一基本价值取向纳入思想教育中。随着社会的发展,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综合国力的竞争往往体现在各国国民素质的竞争,然而在义务教育阶段广大教师和学生多停留在微观的知识教学领域,尚没有树立清晰的民族意识培养观念。即使我们意识到义务教育是基本国民教育,但似乎也并不清楚国民素质养成对义务教育具体的功能诉求是什么,鉴于此,民族意识教育尤为重要,这也是坚定国民民族信仰、提升其民族心性的重要前提。

第三,优化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保障全体国民素质的均衡提高与发展。教育资源是否均衡配置关涉到义务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而如果义务教育不能得到全面保障,国民素质就会出现优劣差异、参差不等的现象。因此,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资源配置一方面应着手于对已有资源的统计,对于资源配置失衡的原因予以严肃分析,在相关教育政策上作出调整和说明;另一方面要深入开展教育投入的补偿工作,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义务教育给予补偿性投入,减缓因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差异带来的教育公平问题。

第四,将民族素质提高作为衡量义务教育质量高低的最核心指标体系。民族素质是一个历史的、发展的概念,固然不能用标准化的数字来说明全部事实,但这些量化的数字至少可以作为我们了解国民素质的基本参照依据。无论从国民的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两个方面看,或是从科技素质与人文素质角度分析,将民族素质提高作为衡量义务教育质量高低的核心指标体系合情合理。所谓合情,是指学生的身心素质与科学、人文素养都是社会、家庭和学校自身对学生素质发展的价值诉求;所谓合理,是指这一核心指标内容符合义务教育初衷也与义务教育法的规范要求一脉相承。

第五,建构利于我国国民素质养成的综合化课程模式,改革中考制度。我们认为,义务教育综合化的课程模式是以知识、情感、意志与行动为基本课程线索,通过几方面的互动而形成的以学生的智力、情感、信念和行动力养成为课程目的,涵盖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等课程内容,兼容学科教学与实训课程的实施过程,以及以测评学生认知情况的考试与了解学生情意发展与实践能力现状的考查等作为课程评价方式。综合化国民教育课程模式的实现有待中考制度的改革,而中考制度改革首先要针对目前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类型进行有效整合,在知、情、意、行等具体目标要求下使课程模块化,考核方式多元化,以此共同作用于义务教育提高整体国民素质的基本价值取向。

需要注意的是,教育系统内部的任何改革都不是孤立的,义务教育改革同样如此,其既受制于整个教育发展规律、又与高中、大学等其他阶段的教育之间产生制约与影响。鉴于此,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实现义务教育价值取向,绝不是一个独立的工程,只有统摄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要素,辨明与其具有直接或是间接关系的各种领域,并且协调好教育内部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变革关系,才能逐步促使各级、各类学校间的良性互动,进而实现义务教育根本目的。

[1]王璐.从选拔性教育到选择性教育:英国基础教育的价值取向[J].教育研究,2008(3):100-106.

[2]吴黛舒.影响教育价值取向的因素分析[J].齐鲁学刊,2002(1):96-99.

[3]赵连根.对义务教育价值取向与质量标准的再认识[J].教育发展研究,2003(4-5):112-115.

(责任编辑:景时)

G522.3

A

1008—7974(2010)06—0099—03

2010—04—20

汤颖(1981-),女,黑龙江省五常市人,通化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教师,曲阜师范大学在读硕士。

猜你喜欢

义务教育法国民素质偏差
提升国民素质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如何走出文章立意偏差的误区
两矩形上的全偏差
论我国《义务教育法》对农村教育的推动作用
国民素质与经济增长
——基于我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国民素质研究的新突破
——评《国民素质发展路径选择与素质文化学建构》
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的理论内涵及实践方式
国民素质研究的理论创新
——评单培勇新作《国民素质发展路径选择与素质文化学建构》
关于均数与偏差
自适应两级UKF算法及其在时变偏差估计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