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杜诗“伪苏注”产生时间、地域新考

2010-03-22杨经华贵州财经学院文化传播学院贵阳510004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0年4期
关键词:蔡氏学林杜诗

●杨经华 (贵州财经学院 文化传播学院,贵阳 510004)

宋人伪托苏轼之名注释杜诗,刊为《东坡杜诗故事》,或云《东坡杜诗事实》等名,世称“伪苏注”。由于杜甫与苏轼名望之隆,“伪苏注”一经刊行,便引起了学界高度关注。尽管在南宋之时已有学者指出这是一本伪托之作,①如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十一:“余观注《诗史》,是二曲李镯歇述。……必好事者伪撰以诳世,所谓李镯歇者,盖以诡名耳。”汪应辰《李少陵诗集正异:“闽中所刻《东坡杜诗事实》者,不知何人假托。皆凿空撰造,无一语有来处。”(汪应辰《文定集》卷十》) 除此之外,朱熹、陈振孙等著名学者也对“伪苏注”予以批判。② 关于详细的推考过程参见其上引文章《杜诗“伪苏注”研究》及其《杜甫诗集演讲录》21—25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③ 晁公武曾经对宋代杜注情况进行记载,并云:“近时有蔡兴宗者,再用年月编次之,而赵次公者,又以古律诗杂次第之,且为之注,两人颇以意改定其误字,人不善之。”又云:“本朝自王原叔以后,学者喜杜诗,世有为之注者数家,率皆鄙浅可笑。有托原叔名者,其实非也。”(《郡斋读书志》卷四上)然而这部在杜诗注释史上难得的早期之作,产生于什么时候,最早流行地域等问题,至今仍无定案。本文将为此提供一点浅见,以供博雅君子参正。

1 “伪苏注”产生时间推考质疑

关于“伪苏注”产生时间,宋人著作中没有留下准确的记载。据周采泉先生推测:“其刊行时期,当在北宋末,南宋初。”[1]莫砺锋先生认为此推断过于模糊,应当在南宋绍兴十五年(1145年) 前后。[2]然而,通过对许多新文献的考索,笔者以为,莫先生的推断仍然值得进一步商榷。理由有二:

其一,该推断逻辑上存在问题。

莫先生推考“伪苏注”产生时间用的是文献排查法。他认为,假如苏轼真为杜诗作注,以杜甫和苏轼在诗坛的重要影响,这部作品一旦出现,必然受到大家的广泛关注。莫先生从北宋末年的《王直方诗话》开始排查,王直方是1109年去世的,其《诗话》提到杜诗之伪注,但没有提到“伪苏注”。因此可以断定,王直方肯定没有看到“伪苏注”,1109年“伪苏注”还没有出现。往下便到洪刍的《洪驹父诗话》,洪氏在诗话中讨论杜诗时仍然没有提到“伪苏注”。洪氏死于1127年—1130年之间,所以“伪苏注”在这个时候仍然没有出现。再往下推,就到了王观国的《学林》。王氏《学林》多次指出杜诗“伪王注”的错误,但一个字也没有提到“伪苏注”。《学林》写于1142年,可见到这个时候“伪苏注”还没有出现。再往下推,便到了赵次公的注。据林继中先生考证,1134年—1147年是赵注写作时间。[3]由于赵注中已经大量批判“伪苏注”,因此,莫先生以为1147年当是“伪苏注”产生的下限。再参以《学林》的情况,“伪苏注”当产生于1142年—1147年之间,即1145年前后,其后的30多年是它广泛流传的时代。②

这个推论看起来很严密,但在逻辑上却并非滴水不漏。因为王直方、洪刍、王观国没有提到“伪苏注”在逻辑上并不等于“伪苏注”的不存在。如果按此逻辑,再往下推,到南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晁氏在书中提到了很多注杜情况,但是仍然没有提到“伪苏注”。③《读书志》初成于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那么是否可以由此说,到此时“伪苏注”仍然没有出现呢?事实表明,在晁公武作《郡斋读书志》时,“伪苏注”早已存在。晁氏为什么没有提“伪苏注”的原因,我们无法推测,这与王直方、洪刍、王观国等人的情况一样,与“伪苏注”之存在与否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其二,忽略了一则重要文献的考察,即蔡兴宗《重编少陵先生集》(汪应辰称《少陵诗集正异》,以下简称《正异》)。

就现存文献而言,蔡著是最早提到“伪苏注”的文献,也是确定“伪苏注”产生时间下限的关键。莫先生认为“蔡本今已失传,无法知其详细情况”。[2]因此,比蔡氏稍晚的赵次公注遂成为确定“伪苏注”出现时间的下限依据。这是导致推理时间出现偏差的关键。

2 “伪苏注”产生时间新考

从某种程度而言,推考“伪苏注”产生的时间,取决于确证蔡兴宗完成《正异》的时间。《杜诗赵次先后解辑校》甲帙卷一《巳上人茅斋》注云:“蔡伯世又以近传《东坡事实》所引王逸少诗为证,其说不一。然《东坡事实》乃轻薄子所撰。”[3]8蔡兴宗,字伯世。赵次公的这段注解提供了两条信息:第一,赵注中已引用蔡兴宗之注,说明在此之前,蔡兴宗之注已经存在;第二,蔡注中又引“伪苏注”,则说明在蔡注之前,“伪苏注”已经存在并流行。

前文提到,据林继中先生考证,赵注至迟在绍兴四年至十七年(1134年—1147年) 间成书。根据这个结论,则蔡兴宗之《正异》应该在此之前成书。而“伪苏注”亦至少在蔡兴宗作《正异》之前成书。

蔡兴宗之生平,宋人诸传记资料无载。吕本中《师友杂志》:“韩子苍大观间赠予外弟蔡伯世诗云‘秃巾小帽纷纷是,眼明见此褒衣士’”。[4]“外弟”即表弟。蔡氏既为吕本中表弟,则其年龄自然比吕本中小,但相差不大。①朝驹《赠蔡伯世》:“有美一子天麒麟,孟嘉外孙见渊明。扫地焚香坐弦诵,不闻梵呗连歌声。俗子何由共杯酒,容我叩门呼小友。欲求百万钱买邻,倒囊只有诗千首。安得一把茆盖头,榆林从君父子游。”(《陵阳集》卷一) 据吕本中《师友杂志载》载,此诗作于大观年间(1107年—1110年),朝驹不到三十岁,据诗中对蔡伯世之子称赞的描述的情况,其子年龄已不小,则此时蔡氏年龄至少二十余岁以上,而此时吕本中尚不到二十五岁,据此推知蔡伯世与吕本中相差不大。吕本正生于元丰七年(1085年),卒于绍兴十五年(1145年),年六十二。考虑到宋人六十岁左右的平均年龄,②以与蔡伯世、吕本中交往的朋友为例,饶节卒于建炎三年(1129年),年六十五;韩驹卒于绍兴五年(1135年),年五十六;汪革大观四年(1110年),年四十。其实所有江西诗派图中诗人,年龄亦多在六十岁上下。那么蔡兴宗的生活年代,大概与吕氏相当。绍兴初,蔡兴宗年龄已近五十,正是从事学术著述的黄金时期。而此后,蔡氏晚年思想以及人生境况逐渐发生巨大转变。冯时行《和蔡伯世韵二首》:“中郎风调世间无,敢谓明时德不孤。扫地焚香诗得计,曲肱饮水道如愚。寄书只说游山好,临老都缘学佛癯。白帝一来真漫浪,时人无用便题舆。”[5]冯时行 (1100—1163),字当可,号缙云,壁山人。为北宋状元。因力主抗金被贬后,到重庆结庐授课。被尊为“巴渝第一状元”。此诗为冯时行绍兴中知眉州丹棱县时与蔡兴宗唱和而作。“临老都缘学佛癯”,表明蔡氏晚年已经冷于尘俗之事,归心向佛。在冯时行眼中,晚年的蔡兴宗已无从事学术著述的雄心与条件,而是“焚香”作诗,安贫乐道,倾心向佛。因此,可以推知,蔡氏不可能在晚年才开始编辑、校正、注释杜诗,这毕竟是一项非朝日可就的巨大工程。

至此,虽然我们无法肯定蔡氏之书是否在赵注撰写上限时间前完成,但考虑到书的完成到刊行到人所共知还需要一个时间缓冲,而“伪苏注”又至少较蔡注出现为早,则“伪苏注”之出现至少在赵注写作上限绍兴四年(1134年)之前已经成书,方有可能成为蔡氏、赵氏批评、引用的对象。

鉴于以上材料,笔者以为“伪苏注”产生时间以建炎(1127年)至绍兴初(1134年)为宜。北宋末可能性不大。因宋崇宁元年(1102年)苏轼死后,蔡京为相,籍元祐党人一百余人,等其罪状,谓之奸党,刻石朝堂。随后即是大规模的元祐学术之禁,苏轼等人文集均被毁版。有收藏习用苏黄之文者,并令焚毁,犯者以大不恭论。直到靖康元年(1126年)党禁解除时,北宋已经在无休止的党争、党禁销尽气数,随即灭亡。在这样严酷的政治党禁背景下,不太可能有出版商公然刊刻苏轼之集,更不遑论伪托苏轼之名为杜诗作注了。

南渡以后,随着党禁解除,苏轼等人之元祐学术在长期压抑中所积淀的能量迅即爆发。陆游《老学庵笔记》:“建炎以来尚苏氏文章,学者翕然从之,而蜀士尤盛。亦有语曰:‘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羮。’”[6]正是伴随这股时代对于苏轼强烈呼唤之热潮,坊贾为迎合时人之好,伪托苏轼之名注杜刊行,亦在情理之中。

3 “伪苏注”产生地域——蜀地

关于“伪苏注”的流行地域,宋人汪应辰云:“闽中所刻《东坡杜诗事实》者,不知何人假托。”[7]朱熹亦云:“然其所引《东坡事实》者,非苏公作,闻之长老,乃闽中郑昂尚明伪为之。”[8]汪应辰、朱熹看到的“伪苏注”都是闽中刻本,可见此时“伪苏注”已经流传到福建。但值得注意的是,“伪苏注”最初出现地域并非此地。

上文提到,目前所见文献最早提到“伪苏注”的,就是蔡兴宗的《正异》。而蔡兴宗完成《正异》时,正是在游宦西蜀时期。吕本中《寄蔡伯世李良宇》诗云:“两君羁旅宦西蜀,我亦江南住僧屋”。[9]据王兆鹏先生考证,此诗作于绍兴十三年(1143年),吕本中六十岁,正寓居信州茶山广教寺。[10]吕氏言蔡氏“羁旅”,可知蔡在蜀中游宦了很长时间,乃至有下句“死生契阔今谁在,往事悠悠陵谷改。他年乘兴下瞿塘,见我衰颜莫惊怪”之悬隔想望之语。蔡氏中年以后长期游宦西蜀,他的《正异》只有在这段时间完成。另一个反证是,汪应辰《书少陵集正异》云:“偶县大夫言有蜀人蔡伯世重编杜诗,亟借之,乃得其全书。”[7]据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载,蔡兴宗应为东莱人。①胡仔《苕溪渔陷丛话》卷八:“《重编少陵先生集并正异》,则东莱蔡兴宗也。”(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汪氏为绍兴间状元,却因“偶县大夫言”,以蔡为蜀人。这个误会说明了蔡在西蜀流寓太久,而其重编之杜诗正是从蜀地传入偶县,才使“偶县大夫”等人将之误作蜀人。

无独有偶的是,第二个提到“伪苏注”的是赵次公的《杜工部古近体先后并解》,赵氏本为蜀人,该书正是他在蜀中“留功十年”而完成的。

综上可知,两部最先提到“伪苏注”的著作都是在蜀中完成,这绝非是一种巧合。上文指出,“伪苏注”的出现,是在南渡之出初,伴随着好苏轼之学的高潮而出现的,而据陆游所言,好苏轼文章的以“蜀士为盛”。综合以上种种因素,笔者以为,“伪苏注”最早亦应是蜀中之人所为,并在蜀中完成或流行。才使游宦西蜀的蔡兴宗最早见到,而此后的蜀人赵次公亦随之对之进行批判。

如果“伪苏注”最早出现于蜀中,那么王观国写于绍兴十二年(1142年)的《学林》没有提到“伪苏注”是很正常的。王氏为长沙人,其写作《学林》时正在知汀州宁化县(福建宁化县),他不可能那么及时见到出现于蜀地的“伪苏注”。而自古以来蜀地交通之艰难,往往是造成书籍及时流通的最大障碍。以郭知达《九家注》为例,该书于淳熙八年(1181年)刻于成都,但当曾噩刻于广东为人所共知时,已经是在宝庆二年(1225年),距成都初刻已经40多年。因此“伪苏注”完全可能在建炎至绍兴之际已经出现于蜀中,直到后来方流传到福建,致使汪应辰、朱熹等有“闽中所刻”之语。也正是“伪苏注”的传入福建,才为学界所共见,乃有朱熹以为闽中邓昂所为之断言。

[1]周采泉.杜集书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641.

[2]莫砺锋.杜诗“伪苏注”研究[J].文学遗产,1999(1):53-69.

[3]林继中.赵次公杜诗先后解辑校[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4](宋) 吕本中.东莱紫微师友杂志[M].清光绪二年(1876年)陆氏十万卷楼刻本.

[5](宋) 冯时行.缙云集 卷三[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宋) 陆游.老学庵笔记 卷八[M].北京:中华书局,1979.

[7](宋) 汪应辰.文定集 卷十[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8](宋) 朱熹.跋章国华集注杜诗[M].//晦庵先生先生文公集卷八四.四部丛刊本.

[9]吕本中.东莱先生诗集 卷十九[M].四部丛刊续编本.

[10]王兆鹏.吕本中年谱[K].台北:台湾文津出版社,1994.

猜你喜欢

蔡氏学林杜诗
三次型蔡氏电路的设计及应用*
七绝•四弄
完形填空专练(五)
学林新语
学林人物
基于三次多项式的蔡氏电路设计与硬件实现
关于主-从混沌蔡氏电路系统滞后同步的若干新判据*
本期学林人物
篆刻杜诗记
清初杜诗研究二题——钱谦益《解闷》诗笺与仇兆鳌“四句分截”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