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子弟书编撰出版述评
2010-03-22昝红宇
昝红宇
(太原大学 外语师范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12)
清代子弟书编撰出版述评
昝红宇
(太原大学 外语师范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12)
子弟书(单唱鼓词),是中国鼓词发展过程中一个特殊的阶段性产物,以清代“旗人”阶层为社会基础产生的一种民间曲艺。自清中叶以来二百多年间,子弟书的创作、研究、编辑、出版可大体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清中后期至民国初年:子弟书目录文本的传抄和发行。二是20世纪20年代至90年代期间:子弟书的长足发展和研究领域的百家争鸣。三是20世纪末以来:子弟书研究成为融贯中西的国际性学问。
清代子弟书;编撰出版;述评
子弟书(单唱鼓词),是中国鼓词在发展过程中一个特殊的阶段性产物,在中国鼓词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的产生直接受清代八旗制度的影响,它的发展过程与“旗人”阶层的产生、发展直至最终退出历史舞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是在满族萨满祭辞(神歌)、民歌、小曲、满族说部和汉族变文、弹词、宝卷、鼓词直到诗词影响下形成的一种可供歌唱的具有韵文形式的曲种。子弟书也是八角鼓弹唱、八旗子弟乐与鼓词“摘唱”相结合的产物。
子弟书从它初步的繁荣到成为“绝响”,历时一个半世纪。它以“旗人”阶层为其存在发展的社会基础,它反映出来的是在中华民族最终凝成的关键时期,在清王朝的政治中心两京(北京、盛京)地区民族融合、文化互渐的历史现实,给我们展现了一幅生动而真实的清代京、津、沈地区的社会生活图景。自清中叶以来二百多年间,子弟书的创作、研究、编辑、出版可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一、清中后期至民国初年:子弟书目录文本的传抄和发行
曾在群众中广泛传唱的子弟书,曾在俗文学史上留下绚丽色彩的子弟书,数百年来一直传抄、出版不绝。自清代乾隆时期,北京出现了一些知名书铺,如乐善堂、百本堂(又名百本张)、别堂、同乐堂、聚卷堂、文萃堂、会文山坊、文盛书房、曲厂,以及民国时期的槐阴山房、上海炼石书局等。他们专以手抄、刻印(木刻、石印)刊行子弟书唱本为业。这些书坊既出版题材丰富的子弟书唱本,又对繁杂的唱本进行编目并出售。这是编订子弟书目录的肇始。乾隆二十一年(1756)刊刻的《庄氏降香》,是现存所知最早的子弟书版本。清《乐善堂子弟书目录》、《集锦书目》、《百本张子弟书目录》、《别堂子弟书目录》;民国初年《子弟书目录》、民国十一年(1922)《绿棠吟馆子弟书百种总目》,是现存较为完整的子弟书文献目录。其中道光末年鹤侣氏(即奕赓)作的子弟书《集锦书目》,是一篇将150余种子弟书篇名艺术化地联缀在一起的独创性作品,同时也是一种时人记录时事的子弟书目录,其文献价值不可估量。此外,由金台三畏氏编撰的《绿棠吟馆子弟书选》(稿本,民国十一年),是当时子弟书目录、文本的一次大汇辑。金台三畏氏在题识中曰:“从前余家所藏此项子弟书不下百余种,因庚子变乱尽行遗失。迨和局定后而京师出售此项曲本之家,大都歇业。暇时偶一思及颇难物色,殊可惜也。比年以来又复随时搜罗,仅得六十余种……近蒙老友蔡石隐先生介绍,谓其友小莲池居士家藏此项曲本甚多,余即往访求之。而居士慨然允许钞录。于是又得四十余种。如获奇珍,爰仿元人百种曲体裁选成百种,以存古人高山流水之遗韵焉。余固恐此项曲本失传有如广陵之散。特为付梓,以供于世”。题识中些许文字,详细记录了一大部分子弟书文本目录因战乱而散佚。即使因喜爱者的精心收藏和补录刊行,子弟书文本也会随着演唱的没落而流散废弃。时至今日,我们只能在首都图书馆看到百种存目和仅存的八篇子弟书文本内容。而这些却都是研究清末子弟书最重要的珍贵资料。此情此景,实在令人惋惜。
撰于嘉庆二年(1797)的《书词绪论》,是现存所知最早的子弟书研究论著。这部书对当时子弟书的形成、演技、作者、艺术特色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论述,成为现在我们对子弟书早期情况研究的可靠依据之一。而关于子弟书的评论,还散见于清末民国时期的文人笔记的闲言片语之中,如《天咫偶闻》、《燕京岁时记》等。此外,民国初年萧文澄编写的《子弟书约选日记》(天津图书馆藏),首次以日记体形式,选录了子弟书128种。并根据当时社会教育要求作出个人评价,如“六月廿八日第一卷 八仙庆寿 词句过于迷信与社会教育不合”、“寒江独钓 平平”(第一卷)、“七月一日第二卷钞 马跃檀溪可选登报端”。文中“报端”是指民国四年(1915年创刊)天津的《社会教育星期报》(现存于天津图书馆、北京国家图书馆)“艺剧谈”栏目。这是中国报纸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报纸专栏连载子弟书文本。由此可见,当时子弟书的流传之广和受欢迎程度。
二、20世纪20年代至90年代期间:子弟书的长足发展和研究领域的百家争鸣
1.车王府本子弟书
民国年间,原清代北京车王府所藏的戏曲、曲艺手抄本自车王府内流散于市井之间。1925年至1929年秋期间,北京孔德学校先后分两批在旧书摊上将之购藏。车王府曲本卷帙浩繁、篇幅浩瀚,内含子弟书近三百篇。20年代初,顾颉刚、刘半农、马隅卿等老一辈学者试图全面清理和研究,但终因工程浩大而搁浅。顾颉刚曾遵马隅卿之嘱,编订一目《蒙古车王府曲本分类目录》(1921),载于《孔德旬刊》,著录了保存于“车王府曲本”中的二百多种子弟书文本。此后几十年来,清车王府藏曲本束之高阁,无人问津。这批曲本后来几经辗转入北京几家图书馆内收藏。直到60年代初北京大学、中山大学、首都图书馆才初步开展整理工作。1991年,首都图书馆影印出版了《清蒙古车王府藏曲本》(装成315函),终于使这部尘封数载、鲜为人知的鸿篇巨制,光鲜夺目地展现于世人面前。现车王府曲本,主要分布于北京大学图书馆、首都图书馆、北京中央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中山大学图书馆、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傅斯年图书馆和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等处。
1983年,广州中山大学中国古典文献研究所成立,再次组织人员对清车王府曲本进行全面清理、查对、编目及撰写题记、编写提要等工作,初步摸清了中山大学藏抄本的基本情况,并于1989年整理出版《车王府曲本提要》一书,1993年出版《清车王府钞藏曲本子弟书集》。
1994年,北京市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辑校出版了《清蒙古车王府藏子弟书》。本书是收集子弟书作品较为丰富的一部选本,依首都图书馆所藏原20函抄本为底本,依次校录,保持原貌。全书共收录鼓词曲本297种,其中除《打登州》、《草船借箭》、《削道冠儿》、《碰碑》、《赤壁鏖兵》、《舌战群儒》、《血带诏》、《淤泥河》快书8种外,均为子弟书曲本(共计289种),近100万字。这些子弟书中,对过分渲染色情的《灯草和尚》,仅存书目;对《葡萄架》、《升官图》、《送枕头》、《家主戏鬟》四种书中的类似描写也有所删汰,但基本保持了藏本的原貌。该书的问世,使我们能从比较广阔的视野出发,对子弟书进行分析研究。这是子弟书工作中的一项重要成果。
2000年,刘烈茂、郭精锐编著《车王府曲本研究》[1]一书,汇集了众多学者对车王府曲本研究的初步成果。其中关于子弟书的论文有6篇,如刘烈茂《论车王府抄藏曲本子弟书的文学价值》等。20世纪90年代以来,台湾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系陈锦钊教授对资料最丰富、影响最大的车王府本子弟书作了专题研究,先后撰写了《论〈清蒙古车王府藏曲本gt;及近年大陆所出版有关子弟书的资料》(1998)、《论〈清车王府钞藏曲本·子弟书集gt;》(2003)等。从此,关于子弟书的学术研究掀开了新的一页。
2.其他子弟书目录和曲文集
1930年,郑振铎在其所编的《世界文库》中收入罗松窗、韩小窗两人的若干种作品,将二位子弟书名家与巴尔扎克、托尔斯泰、高尔基等西方大文豪并举。
1932年,刘复、李家瑞等编《中国俗曲总目稿》,著录了各种曲艺近6 000余种,遍及中国11个省份,其中子弟书370余种。除常规目录内容外,还新设置了调名、流行地域、每首曲文的开首两行文字等项。此书第一次将子弟书纳入现代化的俗文学研究范畴,是集成性的研究成果,为之后的子弟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46年,《中法汉学研究所图书馆馆刊》第2期刊载了傅惜华编订的《子弟书总目》。1954年,由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出版了傅惜华编《子弟书总目》的单行本,它是在前者基础上增补而成的。共收入子弟书目400余种。它是第一部子弟书目录专著,首次列出了私人藏书(如傅惜华碧蕖馆所藏,马彦祥、程砚秋、梅兰芳等藏)、曲本创作者30余人,并加注按语。这些目录内容上的新创,将子弟书曲本有关资料条分缕析,一目了然,可见编撰者的匠心卓识。
1958年,关德栋在《曲艺论集》[2]上发表了《现存罗松窗、韩小窗子弟书目》,将创作者和书目两项内容有机结合,呈现出一种新的目录样式。总之,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文献目录,在体例上、收曲本范围上与此前古典目录迥然有别。由此可见,这一时期的编撰者已经树立起全新而科学的文献观念和目录学思想。
然而一时的灿烂之后,往往是漫长的等待。时隔三十年,吴晓铃编的《绥中吴氏双书屋所藏子弟书目录》(1981),发表在《文学遗产》上。此目录是为补傅惜华《子弟书总目》之缺收。尤其珍贵的是,吴晓铃在目录中所加按语,为子弟书曲目、创作者及流变等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线索。它成为20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地区最新的子弟书专门目录。
当学者们将目光锁定在子弟书目录的整理上,并取得斐然成就的时候,子弟书曲文集的搜集整理工作也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包括海外)广泛展开。先后出版的子弟书选集有:《东北子弟书选》(1957)、《子弟书集》第一辑(日本波多野太郎,1976)、《子弟书选》(1980)、《红楼梦子弟书》(1983)、《子弟书丛钞》(1984)、《子弟书珍本百种》(1999)、《故宫珍本丛刊·岔曲秧歌快书子弟书》(2001)等。可以说,这些子弟书选集地域涵盖面广,具有海纳百川的特征,发现补充了许多珍本、稀本,甚至是孤本。子弟书曲文集出版的渐趋完整全面,为研究者和广大读者提供了一份比较完整的文献价值、欣赏价值非常高的历史资料汇编,也同时保存了一份比较完整的满汉民族文化融合的珍贵遗产。
3.子弟书研究相关论著
关于子弟书的整体研究,各方论著层出不穷,内容涉及子弟书的起源发展、艺术特色、著名艺人及作者、书坊研究等。
视角一:子弟书源流研究。如,傅惜华《曲艺论丛》(1953年,包括论文《子弟书考》、《明代小说与子弟书》、《明代戏曲与子弟书》、《清代传奇与子弟书》);高季安《子弟书源流》(1955);台湾陈锦钊《子弟书之题材来源及其综合研究》(博士论文,1977);周贻白《大鼓书与子弟书》(1986);任光伟《漫话子弟书》(1989)等。
视角二:现存子弟书错误考辨。如,台湾陈锦钊《六十年来子弟书的整理与研究》(1995)等。
视角三:“满汉兼”子弟书研究。如,金九经(晋马进)《吃螃蟹》(1935);郑振铎(署名“二西”)《“螃蟹段”满汉兼子弟书跋》(1947);关德栋《“满汉兼”的子弟书》(1947);日本太田辰夫《以〈金瓶梅gt;为题材的满汉并用的俗曲〈升官图gt;》(1965);波多野太郎《子弟书研究——影印子弟书满汉兼螃蟹段儿附解题识语校释》(1967)、《满汉合璧寻夫曲校证》(1973)等。
视角四:子弟书文本撰者别号的考辨。如,任光伟《关于韩小窗之生平》(1962);胡光平《韩小窗生平及其作品考查记》(1963);台湾陈锦钊《子弟书之作家及其作品》(1978)、《子弟书名家韩小窗其人及其作品之研究》(1982)、《子弟书名家鹤侣氏其人及其作品之研究》(1986);周贻白《韩小窗与罗松窗》(1986);康保成《子弟书作者“鹤侣氏”生平、家世考略》(2000)等。
视角五:子弟书的文学功用。如,任光伟《从“诗赋贤”看清代八旗子弟书对民间文艺之改革》(1982);启功《创造性的新诗子弟书》(1985);任光伟《论子弟书作品的思想性及其社会特征》(1990)等。
视角六:子弟书的地域发展。如,任光伟《子弟书的产生及其在东北之发展》(1983);刘吉典《流传在天津的“子弟书西城调”》(1990)等。
学者们除多视角地展开对子弟书的研究以外,还从子弟书的踪迹寻觅,以及其文本所体现的满语特征、内容等方面展开专题研究(如结合《金瓶梅》、《聊斋志异》、《红楼梦》等进行研究),真可谓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20世纪90年代以来,子弟书研究再次引起中外学者的重视,无论是文本的整理出版,还是目录的编纂,都有力地推动了子弟书研究朝纵深方向发展。
三、20世纪末以来:子弟书研究成为融贯中西的国际性学问
在子弟书短暂的发展历程中,作为一种特殊(俗文学)之中的特殊,得到了中外学者分外的青睐。子弟书的研究遍及中国(大陆、台湾)、日本、欧洲(德国、法国)。
中国大陆地区形成了以任光伟为代表的东北子弟书研究,以北京师范大学为中心的子弟书文学研究,及以中山大学为中心的“车王府曲本”研究。2002年,中国政法大学崔蕴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发现了子弟书的新篇目,发表论文《遗失的民族艺术精品——〈卖油郎独占花魁gt;等子弟书的发现及其文学价值》。2005年,出版了其专著《书斋与书坊之间——清代子弟书研究》[3]。该书视角新颖,资料详实,考辨厚重,从通俗文化的角度来观照子弟书文化现象,并于书中首次提到了“卫子弟书”的稀见资料。2006年,由山西大学中国鼓词搜集整理研究中心李豫等编纂的《中国鼓词总目》[4],在前人的基础上对现存鼓词(包括子弟书篇目450余条)进行了著录与研究。此目搜采查考广泛,不以目见为限,一时一地为限。尤其在时间跨度上,将所收录的鼓词分为“中国传统鼓词”、“抗日解放战争时期鼓词”、“共和国时期鼓词”三类。与此前的目录相比较,在曲名收录的数量上、在所收鼓词的时间跨度上都有了巨大的飞跃。
中国台湾地区:有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以本所傅斯年图书馆馆藏曲本子弟书为基础,进行了子弟书文本整理与研究。2000年至2003年,台湾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系陈锦钊教授先后发表了《论现存取材相同且彼此关系密切的子弟书》、《子弟书的整理与研究世纪回顾》、《现存清钞本子弟书目录研究》等论文。2004年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辑出版了《俗文学丛刊》五辑,其中第四辑(第384~400册,共计300余种)将原藏于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傅斯年图书馆的子弟书唱本进行了影印出版,并附有提要。
国外方面:日本研究子弟书的机构主要有东京大学东洋研究所、九州大学等,其研究以东京大学东洋研究所双红堂文库、九州大学滨文库所藏子弟书曲本,以及中国(大陆、台湾)出版或复制的文本为依托。代表性学者有长泽规矩也、波多野太郎等。欧洲方面的子弟书研究主要在德国和法国,其代表学者有德国科隆大学的马丁·嵇穆教授等。
如今,子弟书研究领域表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其研究范围逐步扩展,从文学艺术领域拓展到文字学、音韵学、语言学、文献学、文化学、民俗学、民族学、心理学等多个领域。但总体来看,子弟书研究仍需深入。目前学者关注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文本的整理、作品的个案研究,以及对其表演艺术的探究,而把子弟书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则进行得不够。
[1] 刘烈茂,郭精锐.车王府曲本研究[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0.
[2] 关德栋.曲艺论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
[3] 崔蕴华.书斋与书坊之间——清代子弟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 李豫.中国鼓词总目[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 张 琴】
2010-05-03
[个人简历]昝红宇(1977-),女,山西临猗人,太原大学外语师范学院讲师,山西大学文学院在读研究生。
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项目:《清代子弟书总目提要》(教古字[2007]062号)
1672-2035(2010)04-0076-03
I239.2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