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改革探析
——变“柜台式销售”为“超市化展销”
2010-03-22天津对外经济贸易职业学院天津市300221
(天津对外经济贸易职业学院,天津市 300221)
文科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改革探析
——变“柜台式销售”为“超市化展销”
钱伟荣,贺金茹
(天津对外经济贸易职业学院,天津市 300221)
文科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应当从传统的“柜台式销售”转变为“超市化展销”,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及高职学子学业和职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践行“超市化展销”理念,需要面向生活与职业开发丰富的课程资源,构建多元化语文课程新体系,重新定位大学语文教师角色。大学语文教师应当引领学生逐步实现四个台阶的跨越,使其喜欢读书、学会读书、把书读好读薄,最终能够做到出口成章、落笔成文,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
课程改革;职业教育;大学语文;超市化展销;四个台阶
美国斯坦福大学校长查理·莱曼说“人文学科是守护精神家园的学科,它赋予我们的行为以意义、以价值,赋予社会经济发展于精神动力,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深刻的需要”。
国家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也指出:“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截至目前,人们对人文学科与课程(包括大学语文在内)在精神关怀与现实功能双重意义上的重要性已经达成了共识。
在新经济时代,就业压力与日俱增的今天,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的大背景下,高职院校,尤其类似天津对外经济贸易职业学院这样的文科高职院校,如何发挥和实现大学语文课程的价值,让更多的高职学子爱上她,并从中大受裨益,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我们认为,大学语文教育应当从传统的“柜台式销售”转变为“超市化展销”,与这一转变相适应,至少需要从开发课程资源、构建多元化语文课程新体系以及重新定位大学语文教师角色等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和改革。
一、开发课程资源,丰富语文教育精神产品
由于我们确定了高职大学语文的超市化属性,就需要广泛开发课程资源,丰富语文教育的精神产品,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多元化需要。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温儒敏教授指出:“人文教育怎么入手?重要的一点是不能离生活太远。”的确如此,生活中语文无处不在,换言之,语文的内涵与外延加起来便是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那么,语文教育以及课程资源的开发便应当面向社会、面向生活。古今中外的一切资源,各种人文的、社会的、历史的、自然的,包括现实的和网络虚拟的,凡此种种,都可以被合理开发和利用到语文教学中去。笔者认为,就高职语文的教学内容而言,应遵循如下原则:
1.传统经典与时尚流行相贯通
传统的文学经典不必多说,翻开图书市场上形形色色的大学语文教材,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典文学的杰作、现当代文学的标志性作品等等,几乎是所有教材的中流砥柱。自然,作为一门培养人文素质、提升语文应用能力的课程,引领学生阅读和品鉴经典文学作品,能够带给学生更丰富的心灵滋养,更深沉的情感教育,以及更高水准的语文应用技能的熏陶。但忽视和拒绝具有时尚流行性特征的作品进入大学语文讲堂,既不现实也不明智。
第一,不论我们多么“鄙视”地摊文学、网络文学等等,必须承认它们在青少年中很有市场的现实。若语文教育不能向这些现实存在且对学子们已经产生不同程度影响的事物、现象开放,不仅会错失丰富的资源,也难以发挥对学生阅读、学习及思想成长的指导作用,甚至可能导致教育效果被抵消的不利局面。
第二,经典与流行、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只是相对的概念,在时空流转中,二者很可能会发生本质性的变化,比如“词”这种文学体式在唐代只是“诗之余”,到宋代成为流行文学,而进入当代社会,则又成为了高雅文学中的一员。如解读金庸作品《神雕侠侣》,让学生从中感悟生命的尊严、爱情的美好以及“为国为民,侠之大者”的情怀等等。经典文学名著、报刊文章、网络资源、经济社会生活中的交流话题,乃至学生自己口传笔录之作等等,都可以成为高职院校语文课程宝贵的教育资源。
2.坚持语文特色与服务专业、就业相结合
大学语文课程有其自身的专业特色,不要强求她承担过多、过重的社会功能,如要求它在一学年或一学期内,为高职学生带来立竿见影的促进作用。但努力将高职语文教育向学生的专业和职业生活开放,是一个正确的且有发展前途的方向。这既是由语文课程自身工具性、基础性的特点决定的,也是达成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因而,面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语文教学的内容选择也应各具特色、各有侧重。某酒店管理类兄弟院校结合专业特点和学生就业需求,开设以美食美文为主题的语文课程,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便是坚持语文特色与服务专业、就业相结合的成功案例,值得借鉴。
二、构建多元化语文课程新体系
践行大学语文“超市化展销”教育服务理念,不仅需要开发丰富且优质的课程资源,也要求我们大胆且审慎地探索不拘一格的课程形式,构建多元化的语文课程新体系,为学生提供高弹性的学习选择。为此,有必要打破现行大学语文一门必修课独撑天下的局面,代之以“一课为主(必修课),多门配套,功能互补,彼此促进”的课程新体系。
就我院而言,所谓“一课为主”是指针对语言类等专业的学生,开设大学语文必修课。需要指出,这里的“一课为主”不是沿袭传统的模式,而是在遵循上述课程开发原则的基础上,作出重新建构。
所谓“多门配套”,则是指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可供自由选择的课程或学习形式,与课时有限的大学语文课程互动互补,如开设选修课,开展常规化的专题讲座,乃至将语文教育与校园各类社团活动、文化活动有机结合,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应用技能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滴水穿石”式的提升。
这里仅以选修课为例作简单介绍。选修课可以高雅、博大,如讲授“国学”以拓展爱好者和有志钻研者的知识积淀和学术视野;讲授西方经典文学名著,以弥补学生在外国文学、文化方面的缺失。选修课也可以相对浅近但雅俗共赏,如开设影视赏析课,讲授博客文化等。选修课还可以非常务实,如讲授辩论技巧、社交礼仪等等,帮助学生增强应对社会的心理和技能准备。
此外,传统的语文课程由一师主导的授课模式也应有所调整。传统模式具有纵贯始终、风格统一的优点,但不利之处也值得注意,如,不可能所有的教师都能如林语堂般“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即使是林先生再世,也难以周知现实生活中的所有知识,当教师遭遇知识瓶颈,却又不得不独自支撑时,教学效果必然受到影响;再有,一门课程由风格单一的一位教师完成,也不易使学生保持连续的兴奋度。因而,由多个教师分工、合作完成教学是值得尝试的一种模式。其有利之处为,能够充分发挥教师们的专业特长,更好地体现出大语课堂的广博性与开放性,激发和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等。而且,这一教学模式也表达了对教师的尊重,对学生不同需求的尊重,应当说是实践教育“以人为本”指导原则的生动体现。
三、革新理念,重新定位大学语文教师角色
温家宝总理曾谆谆告诫:“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老师,才能有好的教育。”高职大学语文变“柜台式销售”为“超市化展销”是大势所趋,而这一教育模式的创新,必然需要语文教师在知识结构、育人理念、个人素养乃至人格魅力等各方面积极跟进。换言之,有好的高职语文教师,才能有好的高职语文教育。那么,何谓好的高职语文教师?
第一 ,与语文教育生活化相对应,大学语文老师应该拓展和逐步完善知识结构,做广博的文化人,而不仅仅是语文领域的专门传授者。
第二,大学语文老师要转换育人理念,做学生“谦卑”的引路人,而不是高高在上的批判者。
语文教育是情感教育,是爱的教育,它不仅传授知识,也承担着引导学生正确立身处世,帮助学生建立自爱、自信、自尊、自强精神的育人功能。这一理想是美好的,但“在教育过程中如果教师对学生缺乏信任,师生的对话就不可避免地退化成家长式的操纵”,在这样单向度、不平等的操纵之下,理想之美必然归于现实中恶化了的师生关系,教师作为学生成长“引路人”的作用便不可能实现。已故著名作家三毛中学时代受到数学老师“善意”的侮辱,自尊心自信心受到致命性的打击,陷入自闭的泥淖,甚至尝试割腕自杀以求摆脱生之痛与耻;这样的教育悲剧应当永久性终结。
对高职语文教师而言,他们的教学对象首先是相对本科学生在入学时有分数差距的群体,表现在文化基础不很扎实、不同程度地存在自信心不足、部分学生学习能力不强等。同时,高职学生和所有普通高校的学生一样,有梦想、有自尊,渴望被尊重、被认可,渴望在茫然困惑时得到关怀和积极的指引。有鉴于此,教师不能一味抱怨孩子们怎么是“别字大王”,怎么上了大学连张简单的请假条都不会写,不能一味批评他/她怎么什么书都没读过,更不能不顾及学生尊严地指责他反应迟钝。老师们应当尊重和信任自己的学生,并通过恰当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信任。
高职语文教师应当首先做到“谦卑”,即放低自己的姿态,暂时放下自己引以为豪的知识体系,俯下身关注一下学生们所关注的,倾听并感受他们的表达方式,尊重他们此时的兴趣和品位,哪怕这些在我们眼中还很稚嫩、还不够高雅,甚至应当尝试与这些“90后”、“新新人类”建立共同语言,让自己走近、进而走进学生的生活和情感世界。只有当学生感受到老师不再是那个高高在上的、可怕的批判者,而是愿意和自己谈心、交心的朋友,才可能将老师视作值得信任的引路人;惟有师生间建立起亦师亦友的和谐关系,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方能真正进入学生的内心深处,教师才能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
第三,大学语文老师要增强自身的综合素养,不仅做知识火炬的传递者,更要做学生潜能的激发者、能力的培育者,帮助和引导学生实现四个台阶的跨越。
第一台阶:喜欢读书,广泛阅读。
从激发兴趣入手,使学生从苦于阅读走向“悦读”,这是激活学生潜能的重要前提。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道理固然不错,但即使是“授人以渔”也需要接受者对自己所受之“渔”产生了一定的兴趣,并形成自主掌握“渔”的冲动乃至意志。无论是教育家孔子倡导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还是心理学家布鲁纳告诉我们的“对于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都为我们揭示出“乐学”与“兴趣”对于求知者的重要意义。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和语文应用技能的养成,自然离不开广泛、自主且高效的阅读,那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先爱上读书,进而生发阅读、倾听和思考的欲求,大学语文教学便获得了一个走向成功的良好开端。
第二台阶:学会读书,分析要点,逻辑归纳。
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意识和能力,帮助学生将灰色的知识和理论,转化为常青的生命之树。中国教育界有这样一个“笑话”:课堂上老师问“请同学们就世界各国粮食紧缺问题谈一下你自己的看法。”老师提问完以后,美国的学生站起来问“老师,什么是世界各国呀”,欧洲的学生站起来问“老师,什么是紧缺呀”,非洲的学生站起来问“老师,什么是粮食呀”,中国的学生站起来问“老师,什么是自己的思想呀”。这个故事虽有夸张成份,但确实反映出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有相当一部分中国学生的想象力、思考力已被高考指挥棒、被所谓“惟一、正确的标准答案”连根拔起,已经丢掉了自己可以独立思考并“我口说我心”的意识和能力,换言之,分数与知识本位的教育已经将一部分学生推到了教育育人这一理想的反面。作为大学语文教师,必须将独立思考权“还”给学生,并进而启发他们自主思考并有创见地思考,让知识经过学生的自主思考,转化为有助于提升核心竞争力及生命质量的技能与智慧。总之,我们要对学生的思想成长高度负责,不能让“老师,什么是自己的想法”这样的笑话再一代代讲述下去。
第三台阶:把书读好、读薄,有自己的创新,会举一反三。
借助自主思考之力,助推学生从“悦读”走向“会读”,进而做到“举一隅而以三隅反”,臻于“由博返约”即把书读好、读薄之境,那么,有限课时内的语文教学必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悦读”是动力之源,“会读”是将动力转化为现实能力的关键,帮助学生把书“读好、读薄”是大学语文课程的另一重要目标。大学语文教师应当积极引导学生通过细读文本,努力发现其中的语言与结构之美,教他们逐步体味作品的象外之形、言外之意,告诉他们可以通过哪些多元化的视角去剖析文本中的人物和思想等等,帮助学生把握一本书的精微与独到之处,使其品尝到自主阅读并有所发现后的深层次快乐,再将阅读作为一种学习和生活习惯保持下去,惟有如此,方能帮助学生真正学会读书、将书读好,使大学语文课程内化为使学生终生受用的思想资源和人文精神。
第四台阶:出口成章、落笔成文,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
读书增进智慧,内在智慧必然寻求外在的表达,因而帮助学生切实增强表达能力,使其能够做到出口成章、落笔成文是大学语文教师的责任。“当一个人能够非常漂亮地运用自己国家的语言时,她同时也就显示出了对这种语言和自己祖国的热爱。”每一个中国人对祖国、对母语都有着深沉的热爱之情,但是将这份情感转换为可视、可听、可感的言语现实的能力,并不是与“中国人”这一身份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和训练。而且,社会的和谐发展离不开高效的协调与沟通,表达能力的高低,便成为了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表征。对于高职院校的文科生而言,将来走向社会立身处世,除了专业技能做支撑外,“说”和“写”的能力也是不可或缺的核心竞争力。
因此,在学生通过读书、思考已有所悟时,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一家之言,并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如演讲训练、辩论训练、写作训练等)之后,能够出口成章、落笔成文,即清晰地、富有逻辑性地且具有一定感召力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当然,学生表达能力的提升必然要经过能说/写、正确地说/写、得体地说/写三个阶段,作为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耐心地、循序渐进地开展训练,不可操之过急或揠苗助长。此外,大学语文教师因其专业性质,必然要较多地承担提升学生表达能力的任务,而教师自身的表达力无疑是学生学习和效仿的一个标杆。因而,语文教师必须时刻注意修炼基本功,切不可妄想“以己昏昏,使人昭昭”。
[1]曾献飞.大学语文教学应关注当今社会语文生活[J].中国成人教育,2009,(10).
[2]廖玉萍.论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内”与“外”[J].湖北社会科学,2008,(11).
[3]张小虎等.探索民办院校大学语文教学实践改革之路[J].西安欧亚学院学报,2009,(1).
[4]刘玉霞.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角色的多元解读[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
[5]陈中林.大学语文在两难抉择只能够寻求次优 [J].鄂州大学学报,2005,(1).
[6]郑金洲.对话教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7]李瑞山.母语高等教育意义论要[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
[8]赵旭艳.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大学语文》对话教学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9]杨昕蔚.高职语文教育间题调查与建议[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10]杨坤道.论当前大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Exploration and Analysis on the Ref orm of“College Chinese”in Higher Liberal Vocational Colleges——Changing“Counter-based Sale”into“Supermarket-based Sales Exhibition”
QIAN Wei-rong,HEJin-ru
(Tianjin Vocational Institute of Foreign Economic Relations and Trade,Tianjin 300221 China)
The course of“College Chinese”f or higher liberal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change f rom the traditional“counter-based sale”into“supermarket-based sales exhibition”so as to meet the needs of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diversified demands of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2 cational students’school work and p rofession.To carry out the idea of“supermarket-based sales exhi2 bition”,it is necessary to develop rich curriculum resources which are life and p rofession oriented,con2 struct diversified new system f or Chinese course,and reposition Chinese teachers’role.Teacher of Col2 lege Chinese should lead students to implement spans of f our steps gradually which make them like read2 ing,learn how to read,read the book well,and finally be eloquent and articulate and have strong lan2 guage expression ability.
curricula ref orm;vocational education;college Chinese;supermarket-based sales exhibition;f our steps
H195.1
A
1673-582X(2010)01-0063-04
2009-10-18
钱伟荣(1956-),女,天津市人,天津对外经济贸易职业学院院长,教授,南开大学MBA兼职导师;贺金茹(1979-),女,河北邯郸人,天津对外经济贸易职业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