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哲学思考

2010-03-22姜大源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技能职业过程

姜大源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哲学思考

姜大源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北京市 100029)

职业教育的课程开发要关注两点,一是它的实践性,一是它的哲学考量。课程开发一要重视无序与有序的问题,二要重视做加法还是做积分问题,三要重视能力生成还是构成问题,要从哲学思考上给予内涵解析。

课程开发;无序和有序;加法;积分;能力构成与生成

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两个重要的品格,一是事物总是发展变化的,二是结论必须在过程结束之后,所以我们每规划一件事情要考虑两点,一是实践上可以操作,二是哲学上可以解释考量。如果这两点都能实现,这个事情就比较有把握做好,否则在做很多事情的时候会摇摆。

职业教育有三个关键词,第一是教育。不管是什么教育,它首先都是教育,都是立足于人的可持续发展,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如果不关注一个人的可持续发展,那就不是教育而是培训。所以课程开发的起点必须立足于它是教育。第二,它不是普通的教育,而是职业教育,它是不同于普通教育的另外一种类型的教育,是一种以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为主的一种教育,是培养千百万产业大军的教育,所以它有自己独特的规律和特点。第三,职业教育是一个系统,无论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都是对系统的解剖。高职和中职的区别是什么,是教育层次上的差异,中职培养的目标是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能型人才,而高职培养的是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高职高技能高在什么地方,高在技能等级上。中职主要培养经验层面的技能型人才,而高职要培养策略层面的技能型人才。技能是属于技术的一种,是不能脱离个体而存在的技术。一般来说,核潜艇、宇宙飞船,是识别性的技术;而法律的程序、报关员的程序等等,是规范性的技术。这两种技术不管是识别性的技术还是规范性的技术,都是可以脱离个体而存在的。而不能脱离个体而存在的技术称之为过程性技术,我们统称为技能。

一、从哲学角度思考的职业教育的课程开发

关于课程开发,必须关注以下三点:第一,它是教育;第二,它是职业教育;第三,它是中等的还是高等的职业教育。任何一种教育形式,无论是普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基础教育,离开了课程一事无成。在很多发达国家像英美,可以没有专业,但不能没有课程,课程的组合就是专业。大多数的发展国家,可以没有教材,但绝不能没有课程。所以课程始终是人才培养的核心。什么是课程?课程是为了完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而组织的有一定排列顺序的教学活动,它是专业培养目标的基本教学单元,是教学系统中的一个“链”。课程开发是内容的整合与重组形式的选择,从哲学角度上讲,它是整体性、相关性、多元化在体系内部的组合。为此,课程开发必须解决好三个问题:

一是无序与有序的问题。众所周知,知识在学科体系下是有序的,知识的传递必须有结构,没有结构就没有知识的课程传递。传统的思维观念认为知识只有在学科体系下才是有序的,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从系统的适用性出发还存在另外一种体系,在这个体系下知识依然有序。选择参照系不同,结论是不一样的。例如,2008年在北京举行的第29届奥运会和前28届奥运会最大的区别是什么?是参照系不一样,上百个国家和地区的入场式,前28届全用的是英文字母排序。在六十亿世界人口中,用英文字母排序是天经地义的。可是在中国北京,一个五千年文明古国,产生了一种惊世之举、惊人之举,就是用汉字的笔画来排序,和以往的顺序大不一样。美国CNN给美国人解释为什么美国第九个入场:因为“美国的‘美’字在中国的汉字里是九画,所以美国第九个入场。”美国人坐不住了,它的地位受到挑战,我是NO.1世界天下第一,怎么今天服从于你汉字的笔画排序?德国人说我们德国为什么那么晚入场?我说亲爱的德国朋友,德国的德字在汉字里是十四画,所以入场比较晚。这说明一个问题,世界没有英文字母照样有序,世界在汉字笔画下照样有序,说不定更有序。所以,参照系不一样,结果也会不一样。再如,人体没有解剖系统、没有神经系统照样有序,在中国的经络系统下人体照样有序。又如,光的波粒二重性,从能量看光是波,从质量上看光是粒子,以能量作为参照系是波,以质量作为参照系光就是粒子。所以不同的参照系下都是有序的,为此职业教育的课程开发应当更适合职业教育系统的有序结构这才符合职业教育的规律。

二是做加法还是做积分的问题。长期以来教育界总是习惯于知识的获取由部分求整体,由局部求整体。从知识系统性的角度上,总是把整体分解得很细,把知识分解得很细,把价值道德观分析得很细很清,总认为把每一部分都掌握了、每一种技能都学会了,就什么东西都会了,习惯于把这些东西分解以后做加法,缺乏一个整体的考虑。其实从学习的整体性、从行动的整体性出发,通过积分化一体化地去学习反而更有效。因为整体结构功能才更显事物的本质。比如组织合唱队,如果我们把戴玉强、廖昌永、刘秉义、李光羲、杨洪基叫来,把幺红、王霞、殷秀梅叫来,把吴雁泽、阎维文、郁钧剑叫来,把张也、李谷一、宋祖英叫来,把刘欢、周杰伦、张靓颖、何洁叫来,他们能够组成一支很好的合唱队吗?不能,很可能是最差的合唱队,因为合唱队所需要的体系不是一个个独唱的体系,它需要四个声部是一个人的声音。所以,参照系的不同,必然导致对事情的有序性的看法不同,因此,从整体入手做积分可能更有效。

三是能力是构成还是生成的问题。人的可持续发展是构成的还是生成的?从一般意义上讲,能力是客观的、是共性的、是构成的、是有形的。问题是从发展的可持续性出发,什么样的能力是人本的、是个性的、是生成的、是无形的呢?我们经常陷入一种二元论,把人的素质和职业能力分割开来,把基础知识和专业职业能力分割开来,这显然是不对的。为什么我们不能在技能训练的同时去掌握知识,去获得人的能力的发展呢?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思维方式问题。

二、课程开发的内涵解析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最核心的问题是用最符合人才培养规律的课程链进行资源整合。为此,要解决好三个问题:

1.知识的有序问题

学科知识是一种基于知识存储的系统,它是人类文化的遗产,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会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它是一种基于知识的存储,像一个仓库里的格子,每一格每一格放得很好很有序。一个工作过程是基于知识应用的。为此,从基于知识存储走向基于知识应用,要做到不丢失其中的要素,这就要解决知识的解构和重构的问题。即从工作岗位出发,从企业的需求出发,获得一个工作过程化的系统课程,就必须从学科体系提取相关的知识,完成一个解构和重构的过程。

工作过程不是一个层面,它有三个纬度——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有人认为,强化知识部分,而技能、价值观念上的东西没有回来,就意味着工作过程技能化很可能覆盖了学科知识系统化,而学科知识系统化没有覆盖的功能。我们可以提出另外一个解释:即适度够用的知识的总量没有变,但是它排序的方式发生变化了,适度够用的理论知识的质量也发生了变化,因为它不是知识的空间目的的位移,而是一种融合。我们国家为什么没有诺贝尔奖金的获得者,是因为我们缺乏创新思维。我们的教师经常在做一种知识的搬运工工作,总是企图把图书馆里书架上的知识搬到学生的脑子里来,而没有教会学生如何应用知识,更没有教会学生如何创新知识。我们总是在拷贝知识、复制知识,所以我们的基础教育理论教育是全世界最好的。但是在项目实现过程中,让我们的教师如何去获取项目,如何去争取第三方资金,如何组建这个项目,如何组织人员,我们的教师都不行,因为我们的教师不会做事。换句话说,学科体系的知识是对知识存储的一个有效的系统,而工作过程很可能是对知识应用的有效系统,也就是说知识在工作过程情况下依然是有序的。所以从学科体系角度看,这样的知识是零散、跳跃的、不连续的,但是从工作过程、从知识的应用来看,它是连续的、非跳跃的、不零散的。学科体系的教学方法很可能是“形不散而神散”,用工作过程来教很可能是“形散而神不散”,而这个“神”就是基于知识应用的一个工作过程,它是职业教育的特质所在。

2.做加法还是做积分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们总是把掌握理论放在不恰当的位置,认为,要关注人的可持续发展,就要把理论分解为理论1、理论2、理论3……理论n,把所有的理论都掌握了,自己就什么都会了。也有人认为,理论必须要到实践中去学习,所以又分解了技能1、技能2、技能3……技能n,认为把所有的技能都掌握了,自己就什么都会了。后来有人说要关注更多的职业规划,更需要讲诚信、职业道德,于是照此又分解了价值观1、价值观2……价值观n,认为把所有的这些都掌握了,人们就不贪污了不浪费了?实事求是地讲,这样的教育方法贪官照样贪污、照样浪费。因为他是在分割地学,而没有整体地接受,他掌握了很多的局部,却离开了系统的有机联系。

系统论有一个最重要的观点,亚里士多德早就提出来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整体的功能不是部分功能的和,部分功能、部分的各个要素之间是有机联系的,它们所形成的整体应该是大于各部分的算术和的概念。这就是我们提到的问题,到底是做加法还是做积分,是算术和还是一体化。实际上职业教育最主要的特征是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是知识、技能、价值观三者进行的一个积分式的教学,积分的目的就是工作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一个三重积分,它涉及到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学会这个模式可以做到一个项目课程的一体化。

从教育学哲学的角度讲,老子的哲学讲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是讲整体,“二”是将结构,“三”是讲层次。这意味着世界来源于三,我们必须在比较中学习,不仅是形式上的一体化学习,而是通过一个项目能够掌握工作过程导向。我们必须在掌握一个具体的工作过程的同时,提升人的能力。

从工作过程导向走向工作过程系统化,要形成一个整体,那就不是一个,而是三个以上的系统化设计。第一个是手把手地教,第二个是放开手地教,第三个是甩开手地教。这不是否定教师的中心地位。在“师傅引进门”的时候一定是教师为中心的,在第一个“教”的时候很可能是教师为中心的,到第三个“教”的时候很可能是学生为中心的,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会逐渐地淡出,学生逐渐地进入。

此外,我们横向地关注的是一个有形的、客观的能力,而课程设计关注到另一个纬度,就是纵向纬度上无形的、主观的能力的提升。这个提升起码是四个层次上的能力彰显,一个是拷贝的能力,一个是重构的能力,一个是迁移的能力,一个是创新的能力。如果课程开发既关注横向纬度——工作岗位的需要、企业的需要,同时通过课程的系统化设计,逐渐提升主观的、无形的、应用化的、大脑当中的能力,那么我们的课程设计、课程开发就成功了。具体实践的方式有多种多样,项目课程、案例课程、模块课程、应用课程等。总之,在高职教育改革当中,寻求工作过程在实际中如何反复地提升成为能力很重要,这就是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概念。

3.生成和构成的问题

什么是生成、什么是构成,什么是有形、什么是无形,什么在变、什么在不变。工作过程不是一般理解的形式上的工作过程,而是我们更关注的一种实质上的工作过程。所谓形式上的工作过程,就是每一个职业的工作流程、它的程序、它的步骤、它的环节,不管是农业、制造业和工业。老师教给学生数控机床的操作,50个学生教的全是一样的,这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工作的结晶,教给每一个人都是一样的。教给一个报关员,它的程序都是一样的,这就是形式上的工作过程、具体的工作过程,是共性的。但是,由于每个人的直觉、感知和灵感都根本不一样,所以,在实际共性的工作过程当中,教给50个学生就有50个人的高度个性的工作过程。也是说在共性的工作过程当中,实际上每个人所经历的这样一个工作过程是高度个性的。换句话说,共性的程序、流程、步骤和环节是可以推论的,相关的技能和知识是可以拷贝、可以复制的,是可以陈述的、可以表达出来的。按照哲学的观点,就是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如果我们的课程仅仅只关注那些可以写得出来的流程、程序、环节、步骤,仅仅写上可以写得出来的技能和知识,这个课程是失败的,因为我们没有给学生一个自己发展的空间。《环球时报》刊登一个在中国教了3个月的EMBA和MBA的美国人,他说他对中国学生的感觉——来这的全都是精英,思想非常活跃,可是他们所有的学习都是为了考试,是为了那张成绩单上的光彩,他们很早就用鲜活的案例去讲、去学EM2 BA和MBA,但就是没有创新。我们希望能够从可以写的出来、可以推论的程序流程、知识和技能当中,去获取不可推论的东西,才有可能获得人的可持续发展,这也是社会进步的基础。

那么什么是写不出来的呢?很显然,直觉、感知和灵感就写不出来、不可推论,从一个共性的工作过程当中,获得一个高度个性化的工作过程,才有可能推论、获得人的经验和策略。这样一个工作过程课程,不可能写出来,不可能照搬学生张三获得什么经验、获得什么策略,李四获得什么经验、获得什么策略,王五获得什么经验、获得什么策略……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对写出来的、看得见的、摸得着的工作程序、流程、环节的系统化设计,去最大限度地使每一个人获得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策略,这就是我们的可持续发展。这绝不是说,今天我们重视一个人的人文的时候,就开人文的课程,重视一个人的可持续发展的时候,就开知识的课程……这就是在做加法,忽略了一体化的、整体大于部分。我们应该进入这样一个设计,即通过系统掌握具体的工作对象、内容、手段、组织、产品和环境,也就是在横向上掌握具体的能力,同时又在纵向上去提升能力,通过“熟能生巧”的过程——熟就是经验,巧就是策略,使学生有思维过程的完整、行动的完整,成为本专业的行家里手,所谓“资信、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的过程。这就是说要从形而下的具体的工作过程中去获取形而上的抽象的工作过程,这就是对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哲学思考。

老子的《道德经》第一句话讲,“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他明确指出可以说得出来的道不是永恒的道,可以说得出名字的东西不是永恒的,可以言状的事情不是永恒的。而我们讲的这个“道”就是工作过程,这个“名”就是知识和技能。因之,可以说的出来的工作过程不是永恒的,可以说的出来的知识和技能不是永恒的。要通过可以说得出来的工作过程,可以说得出来的知识和技能,系统化为真理,逐渐使学生在掌握这些具体的同时,提升自己的能力,这样的课程设计就有可能使学生获得永恒之道。

总之,我们必须深刻思考这三个问题:即知识的有序性,在工作过程下要什么;作积分作一体化,很可能比局部更有效;能力不是用构成去解释的,而是个生成的过程,这就是哲学思考带给人们的结论。

[1]邓泽民,赵沛.职业教育教学设计(第二版)[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9.

[2]姜大源.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的理论策略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Philosop hical Thinking on Curriculum Develop 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JIANG Da-yuan

(Vocational Educ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of China,Beijing 100000 China)

The curriculum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f ollow2 ing two points,one is its practicality,and the other is its p hilosophical consideration.The curriculum development should emp hasize the problem of disorder and order first,that of whether doing addition or doing integral second,and that of whether capability composition or capability generation third.The connotation analysis should be made f rom philosophical thinking.

curriculum development;disorder and order;addition;integral;capability composi2 tion and generation

G712;G633.41

A

1673-582X(2010)01-0003-04

2009-08-20

猜你喜欢

技能职业过程
高级技能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职业写作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我爱的职业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画唇技能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