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学术评价机制的问题出在哪里——基于现代信息理论的研究

2010-03-22包双叶

天府新论 2010年1期
关键词:申请者研究者学术

包双叶

中国学术评价机制的问题出在哪里
——基于现代信息理论的研究

包双叶

学术评价机制旨在通过其筛选功能,对学术水平作出客观评定,以实现对学术造假行为的约束和对科技创新活动的激励。在科学研究领域,由于信息不对称格外显著,所以,间接评价在学术评价中处于重要地位。在间接评价过程中,被评价者发送信号,评价者接收信号是间接评价得以有效进行的前提。只有选定了合适的信号,才能确保间接评价实现正向选择的目标,学术评价机制才具有合理性和有效性。当前,我国在学术评价方面已经确定了一套符合国际标准的信号系统,但是由于“噪音”的广泛存在,这些信号并不能有效反映评价对象的学术水平。因此,如何降低“噪音”是实现我国学术评价机制合理性和有效性的关键。

科技创新;文化环境;学术评价机制;制度分析

一、学术评价机制对于科技创新的意义——评价、筛选与激励

作为评价机制,学术评价机制具有一切评价机制的共性,它包括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标准与评价方法等一系列组成要素。就评价内容而言,包括科技创新在内的所有研究活动都是它的评价对象。科技创新是指个体根据一定的目标和任务,运用一切已知的条件,产生出新颖、有价值的精神成果、社会成果或者物质成果的活动过程。如果活动产生的成果不是新颖的,此活动就仅仅是再造或者仿造,而不能说是创新。作为一种社会活动,科技创新与社会利益分配紧密相关,诸如科研经费的筹集和分配、科研成果的价值、研究人员的社会名誉乃至职称评定、薪酬水平、生活待遇等等诸多方面都与研究成果是否具有创新意义,以及创新程度的大小密切相关。而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学术评价的范畴。学术评价的功能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即约束和激励,诸如对学术造假行为的约束和对科技创新活动的激励。

学术评价对学术造假行为的约束机制主要通过它的筛选功能来得以实现。由于研究活动与利益分配紧密相关,科研水平的高低、科技创新的程度决定着研究者的社会地位及其在社会利益分配格局中处境。如何才能实现每位研究者和与其研究能力、研究成果相应的社会名誉、职称、薪酬水平、生活待遇相匹配 (matching),而不出现误配,这就需要对研究者的研究能力和研究成果作出客观的评价。但是,为研究者提供社会名誉和决定研究者的职称、薪酬和待遇的主体往往是社会民众、行政机关和各项基金的管理者等诸多方面。在一般情况下,这些主体往往对某一研究者的研究领域并不熟悉。如果他们完全听信研究者对其研究能力和研究成果的自我评价来决定社会利益分配的话,那么在利益驱动下,研究者有可能夸大研究能力甚至伪造科研成果。显然,研究者本人和社会民众、行政机关、各项基金的管理者等其他主体对于研究者的能力水平具有不对称的信息 (asymmetric infor ma-tion)。研究者对于他的研究能力和研究成果具有信息优势,而其他主体则在信息上处于劣势。〔1〕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信息不对称引起的困境,那么社会利益将不能得到有效分配,科研活动将无法顺利进行。于是,对研究者和研究成果的筛选,即认定那些有能力的研究者和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以及核实那些滥竽充数者和弄虚作假的研究成果,是解决信息不对称的不二法门。

评价机制的筛选功能是对滥竽充数者和弄虚作假者的最好约束。而约束和激励是一枚硬币的两个方面,正如打击盗版就是支持正版,对学术不端行为的约束就是对科技创新的激励。一套良好的学术评价机制能够对研究者的能力和研究成果的水平作出客观准确的评定,社会民众、行政机关、各项基金的管理者等主体将会根据这一评定给予研究者与其研究能力相适应的回报,这便自然形成了一套良好的科学研究的激励体系。

二、学术评价的内在机制——信息不对称、间接评价与信号发送

信息不对称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这说明信息并非均匀地在各个主体之间分布,总存在信息优势的一方,也总存在信息劣势的一方。一般而言,评价对象的拥有者或创造者在信息方面往往处于优势地位,而其他主体往往处于劣势地位,这正是进行客观评价的困难之处。尽管信息不对称现象普遍存在,但是其严重程度却因评价对象的复杂程度不同而不同。一般而言,评价对象越复杂,信息不对称现象会越严重,反之亦反之。举例来说,在商品市场上,商品的出售者对商品的了解程度往往多于商品的购买者,这就是俗语所说的“南京到北京,买的不如卖的精”。卖者对商品的质量和价值拥有比潜在的买主更多的信息。这种信息不对称随着商品复杂程度的增加而增加,笔记本电脑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就比西红柿市场上的更为严重,人才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就比笔记本电脑市场上的更甚,而科学研究往往是探索和开拓未知世界,在科学研究上的信息不对称就远远严重于物质商品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而成为信息不对称的典型。〔2〕

信息不对称不仅给信息劣势的一方带来困难,同样困扰着信息优势的一方。处于信息优势的一方虽然能够对评价对象给出客观评定,但是由于处于信息劣势的一方缺乏足够的信息,他们既不能独立对评价对象作出客观评定,也没有足够的信息来判定信息优势一方作出的评定是否真实客观。于是,如何促进信息劣势一方尽可能地对评价对象作出客观评定,以及如何使信息优势一方对评价对象作出的评定被信息劣势一方所接受,将是设计学术评价机制的核心问题。人类长期的实践活动为解决这一困境提供了有用的经验。那就是,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直接评价和间接评价是促进信息劣势一方顺利完成对某一评价对象作出客观评定的不可或缺的两个组成部分。直接评价是指某一评价主体,诸如潜在的商品购买者、人才市场的招聘方或者某一科研基金的管理者对某一商品、某一应聘者或者某一研究者独立地作出评定的评价方式。而间接评价是指某一评价主体通过参考其他评价主体对某一评价对象作出的评定来作出自己的评定的评价方式。直接评价和间接评价的相对重要程度因评价对象的复杂程度的不同而不同。一般来说,对于相对简单的评价对象而言,人们往往较多地采用直接评价,而较少地采用间接评价。评价对象越复杂,人们就会越多地依赖间接评价,而较少地依赖直接评价。

假如某一个科研基金管理委员会决定选择一位极具研究潜质的青年学者进行资金资助,而数以百计的青年学者提出了申请,委员会将如何对他们作出客观评价,进而成功地选择出他们期望的那一个人呢?诚然,委员会可以采取面试的方式对众多申请者进行直接评价,但是由于存在显著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委员会不可能熟悉每一位申请者的研究领域,因而难以作出有价值的评价。另外,委员会也可以根据每一位申请者的研究领域聘请相应的研究同行来对其学术水平进行评价,对于委员会而言,这就是间接评价。那么,被聘请的专家对申请者的评价是否可以完全通过直接评价来完成呢?显然不行,因为他们不可能对申请者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所有研究成果进行逐字逐句的评价,也必须借助于其他间接评价来完成自己对申请者学术水平的评价。

在委员会对申请者进行间接评价的过程中,申请者知道自己真实的研究水平,而委员会却不得不对其研究水平进行猜测。然而,事情并不就此为止,水平高的研究者有着试图将他们具有的真实研究能力的实情传递给委员会的动力,这个传递过程被称为信号发送。〔3〕被发送的信号可以是各式各样的,诸如在国家一级期刊、CSSCI来源期刊或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的数量,论文的转载情况或被引用次数,国家级、省部级课题的主持或参与情况,学历、学位或海外留学背景,本领域学术权威对自己学术水平的评价等等诸多方面。另外,在间接评价过程中,不仅申请者主动向评价主体发送信号,评价主体也往往会主动选定某种接受信号来对申请者进行间接评价。以上海社会科学院评定研究员为例,职称评定委员会要求每位申请者必须满足以下条件:“其一,取得现职称以来,承担了国家、省 (市)以及相应的重点科研项目,或独立从事具有重要学术价值或重大现实问题的课题研究工作。其二,取得现职称以来,每年至少公开发表3万字以上具有较高学术价值或重大实践意义的论文或阶段性成果;至少具备公开出版的、学术水平较高的个人研究性专著 1本 (15万字以上);至少发表 8篇学术论文,其中甲类和乙类学术刊物上的论文至少 5篇,其中甲类刊物论文至少 2篇。”〔4〕职称评定委员会对申请者提出的以上申请要求就是对申请者能力和资格的间接评价。他们通过考察申请者承担或参与各项课题的级别和数量,申请者在各级别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的数量来间接地对申请者进行评价。至于申请者申请到的各项课题是否名至实归,申请者在甲类或乙类学术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是否与刊物的级别和水平相称则由各项研究基金的管理者和各个甲类或乙类学术刊物的编辑委员会来评定,职称评定委员会往往不会对这些问题进行重新评定或核准,而是在承认以上评定结果的权威性和客观性的基础之上,来对申请者的能力和资格作出间接评价。而承担或参与课题的级别和数量以及论文发表的级别和数量便是职称评定委员会主动选定接受的信号。

三、学术评价机制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信号选择、逆向选择与正向选择

在学术评价中,间接评价非常重要;就间接评价而言,信号选择至关重要。如果没有信号,那么间接评价便无从进行,学术评价便无法顺利完成。就学术评价而言,信号往往是由评价方选定,而由被评价方发送的。当然,也存在另一种情况,即虽然评价方并未选定并要求被评价方发送某一些信号,而被评价方认为这些信号有利于证明自己的研究能力,所以主动发送这些信号。信号的范围较为广泛,并处于不断变迁之中。在学术评价中,文凭、职称、社会荣誉、学习经历、工作经历、论文发表、专著出版等等往往成为一种信号,无论是在研究机构的招聘,还是在职称晋升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选择了信号,才能进行间接评价,完成整体评价。只要信号是确定和可衡量的,那么无论这些信号是什么,评价方都可以据此完成间接评价,但这一评价却不一定具有合理性和有效性。举例来说,前苏联时期,文化主管部门为了评价每一年度本国的文化繁荣程度,选定了一个核心指标作为信号,即每一年全国出版物的页数。在这一信号的指引下,各地方政府你争我夺,纷纷把印刷字体调整到大号,以此来增加出版物的页数。可见,以这样一种信号来进行间接评价,虽然可行,但缺乏合理性和有效性。后来,前苏联文化主管部门认识到了这一弊病,选择了另一个信号,即印刷物的册书,来评价每一年度本国的文化繁荣程度,各地方政府就转变策略来应对这一革新,将一本书分成几册来印刷,以增加出版册数。同样,以此信号对全国文化繁荣程度的间接评价虽然能够进行,但却缺乏合理性和有效性。

可见,学术评价机制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间接评价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而间接评价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取决于信号选取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信号确定之后,被评价方,即研究者的研究活动将受到该信号的指引。如果被选择的信号能够有助于评价主体对研究者的能力和水平进行客观准确的间接评价,能够实现研究成果的优胜劣汰,指引研究者沿着正确的道路从事研究活动,从而促进科技创新,那么这种信号选择便在间接评价过程中起到了正向选择 (positive selection))的作用,即该信号帮助评价者在间接评价过程中选出了他们期待的那些有能力的研究者或有创新意义的研究成果,从而对科研活动起到了激励作用,促进了科技创新。

相反,如果被选择的信号无助于评价主体对研究者的能力和水平进行客观准确的间接评价,不能实现研究成果的优胜劣汰,而是诱使研究者弄虚作假,甚至于达到劣币驱逐良币的效应,研究领域将会充斥着滥竽充数的东郭先生,不学无术者将把持学术资源,而真才实学者只能望洋兴叹,科学研究将缺乏激励,科技创新将步履蹒跚,那么这种信号选择便在间接评价过程中起到了逆向选择 (adverse selection)的作用,即评价者选定信号,进行间接评价,本来期望据此选出他们期望的那些有高水平的研究者或研究成果,但是由于错误地选择了信号,导致研究领域优汰劣胜,劣币驱逐良币,最后被选中的恰恰是那些没有真才实学的庸碌之辈,由于选择的结果与初始的预期正好相反,所以被称为逆向选择。可见,只有那些正确选择了信号,确保了间接评价过程实现正向选择,激励了科研活动,促进了科技创新的学术评价机制才具有合理性和有效性。

四、当前中国学术评价机制的进步与不足——国际化信号与中国式噪音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近 30年,尤其是近 10多年的快速成长,我国已经形成了一套日渐成熟的学术评价机制,并参照国际学术评价惯例,选择确定了一套国际化的信号系统,间接评价开始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举例而言,在学术评价中对学历和学位的强调,对论文和专著的要求,对研究者学习经历和工作经历的考察无不是借鉴国际上成熟的学术评价机制的结果。我国对学术期刊的分类,诸如中文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国家一级期刊都是对国际上对期刊的分类,诸如 EI来源期刊、SCI来源期刊、SSCI来源期刊的借鉴。我国对论文转载情况、论文的引用率甚至于对应聘者本科、硕士和博士是否毕业于名校的考察无不是借鉴于国际学术评价机制。〔5〕由此看来,在学术评价机制方面,我国确已确定了一套国际化信号,那么,这套国际化信号是否能够确保间接评价实现正向选择呢?亦即是否能够实现我国学术评价机制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呢?

我国的学术评价机制是否合理有效取决于他设定的这一套国际化信号是否能够真实有效地反映研究者的学术水平和研究成果的创新意义。换句话说,把信号作为因变量,把学术水平作为自变量,因变量是否唯一地由这一自变量来决定,即信号是否唯一地由学术水平来决定。举例来说,假设我们设定的信号之一是论文发表,事实证明,无论国内还是国外,论文发表并不仅仅由作者的学术水平来决定,它往往部分地取决于作者的名望、权威的推荐、与刊物编辑的私交和友谊,甚至也取决于作者是否愿意支付高昂的版面费和其他许多因素,在信息理论中,这些因素被称为噪音 (noise)。完全消除噪音是不切实际的。但是,噪音的大小却决定着信号是否能够准确反映学术研究水平的程度。噪音越大,信号就越不能反映真实的学术水平,反之亦反之。

在我国的学术评价中,噪音格外显著,中国式噪音往往使国际化信号失真,严重降低了信号反映学术水平的能力。举例而言,博士学位被认为是代表着研究者的学术水平,因此被设定为学术评价的一个信号,成为研究机构招聘研究人员的条件或者研究人员职称晋升的前提。于是,博士学位在我国变得“洛阳纸贵”,成千上万的人想尽办法获得这一学位,各种手段,无所不用。从博士生招生腐败、博士生管理松散到博士论文的粗制滥造。造就了独具特色的“真的假学历”和“假的真学历”的奇观。这些噪音已经使得博士学位这一信号在代表研究者学术水平时大打折扣。

就论文发表这一信号而言,许多研究者依赖与刊物编辑的私人交情,将自己水平较低的论文在级别较高的学术刊物上发表,“关系稿”一词的广泛流行,反映了这一现象的普遍存在。至于那些没有“关系”的研究者,也可以通过主动自愿地给刊物编辑支付高昂的“版面费”,以使自己的论文得以发表。“关系稿”、“版面费”等噪音严重损害了论文发表这一信号反映学术水平的能力。

噪音不仅仅存在于中国的学术评价方面,而是广泛地存在于各种评价过程之中。例如,商家通过贿赂各种认证部门,往往可以得到 “放心肉”、“绿色食品”、“质量信得过”等各种认证。本来这些认证原本被认为是能够反映商品质量的信号,但是由于各种噪音的存在,这些信号便在代表商品质量时大打折扣。消费者并不会认为购买的贴有“放心肉”、“绿色食品”、“质量信得过”的商品就一定能够放心和信得过。

就当前中国的学术评价机制而言,关键问题不在于取消信号,放弃间接评价,而在于如何尽快减少噪音的存在。这也是完善我国学术评价机制,促进我国科技创新的关键所在。

〔1〕Hillier:The econometrics of asymmetric information,New York:St.Martin's Press,1997.43.

〔2〕Akerlof:The market for‘lemons’:qualitative uncertainty and the market mechanism,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70 (84):488-500.

〔3〕Spence:Job market signaling,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73(87):355-374.

〔4〕http://www.sass.org.cn/zc——newsarticleshow. jsp?dinji=737&sortid=2300&id=24667。

〔5〕爱德华·希尔斯:学术的秩序——当代大学论文集 [C].商务印书馆,2007.364-380.

C34

A

1004—0633(2010)01—0026—04

2009—08—04

包双叶,华东师范大学社会科学部博士研究生。 上海 200241

(本文责任编辑 刘昌果)

猜你喜欢

申请者研究者学术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高等教育中的学生成为研究者及其启示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研究者称,经CRISPR技术编辑过的双胞胎已出生。科学将如何回应?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研究者调查数据统计
赴美签证申请者或需提交社交媒体个人信息
Electro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promote regeneration of injured sciatic nerve through Schwann cell proliferation and nerve growth factor secretion
德国接纳难民人数逾欧盟总接纳量的一半
医生注定是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