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居民边际消费倾向悖论的行为经济学分析
2010-11-06谢文林
谢文林
城乡居民边际消费倾向悖论的行为经济学分析
谢文林
边际消费倾向悖论的出现不仅仅是因为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更重要的是他们对待收入的态度不同,即他们的心理账户的划分不同。根据不同心理账户的划分,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将收入放到不同的心理账户中,受到的消费诱惑也就不同,最后导致了城镇居民更愿意消费,而农村居民则更愿意储蓄,进而形成了边际消费倾向悖论。
边际消费倾向;行为经济学;心理账户
收入的确定是传统消费理论的核心。从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开始,到杜森贝利的相对收入假说,再到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说,以及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假说,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消费理论体系。在这些理论中,尽管对于影响消费的因素的分析不尽相同,但是它们都是以收入为核心,以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为基础的。因此,本文中仍然以凯恩斯的消费理论为出发点进行讨论。凯恩斯认为,“当收入增加时,人们将增加其消费,但消费的增加不如其收入的增加之甚”。〔1〕这也就是说,居民的消费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但是消费增加的幅度始终不及收入增加的幅度,即边际消费倾向是递减的。按照这个理论,我国城市居民的收入明显高于农村居民的收入,因而,城市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应该明显低于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但是,实际情况却是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明显低于城市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这就是所谓的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的悖论。对此问题,国内许多学者的分析都是基于经济理性人假说来展开的。而我认为,在现实生活中,更多的时候,经济理性人的假说是不成立的。为了弥补之前研究的不足,本文将从一个新的角度——行为生命周期理论来对此问题加以分析。
一、城乡居民边际消费倾向悖论的实证分析
上文提到,虽然消费理论从凯恩斯到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理论,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但是其实质还是在于收入与消费的关系。因此,我们还是按照凯恩斯的消费理论建立模型如下:
其中,c为居民人均消费支出,y为居民人均年收入,a是自发性消费支出,b为边际消费倾向, i用 1和 2来区分城市和农村居民。根据中国统计年鉴 1978年至 2007年数据,用 eviews,采取普通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估计结果如下:
1、城镇居民消费模型估计结果:
2、农村居民消费模型估计结果:
对于以上计量模型进行计量检验,运用D-W检验序列相关性,用White检验模型的异方差性。结果表明,模型一既不存在序列相关性,也不存在异方差。模型二不存在异方差,但存在自相关。用科克伦—奥克特迭代法,重新估计模型得到:
检验可知该模型消除了自相关。
比较模型 1和 2,可以看出以下两点。第一,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显著高于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其自发性消费也显著高于后者。第二,城市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高于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这一点和凯恩斯的理论相背离。
对于该问题,主流经济学主要是根据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和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说来解释的。首先,随着近三十年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一方面,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收入的总量是在增加,在 1978年到 2007年间,我国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了 7.5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了 7.3倍。〔2〕但另一方面,农村居民收入增加的幅度明显小于城市居民,即两者的收入差距在不断扩大。从 1990年开始,两者的收入差距逐渐显现出来并不断扩大,到 2007年,两者人均收入相差近万元,十七年间,两者收入的绝对额差距上升了近 12倍。〔3〕正是因为两者收入的巨大差距,致使两者的预期收入差距也相应扩大,从而使得高收入者增加消费,呈现出高收入高边际消费倾向。其次,由于两者预期收入的巨大差距,导致了城乡居民消费习惯的差异。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计算,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差异包括食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交通和通讯、医疗保险、教育文化等消费支出,其中最明显的是食品消费支出的差异,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差距明显。再次,由于一些制度的因素,也导致了城乡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的差异。比如城乡公共品建设,就业、教育、医疗等诸多方面的政策不一,使得农村在收入、文化等各方面与城市的差距越拉越大,进而导致了其消费差距的不断扩大。
二、消费倾向悖论的行为经济学分析
行为经济学是将主流经济学和心理学相融合的一门科学,它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与传统经济学相比,其研究重点在于人的行为——非理性的经济行为。它不再受到经济人假说的局限,认为人是有感情的,非理性的,观念引导的。“心理账户”是行为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由萨勒在1985年提出的,指的是理性人有时候会做出不理性的选择,而心理账户可以很好的解释这种非理性行为。〔4〕心理账户不同于经济学账户,在经济学账户里的每一分钱都是可以相互替代的,而人们对心理账户里的每一分钱却不是一视同仁的,而是根据它们的不同来源,采取不同的对待方式。
根据心理账户的概念,我们将居民不同形式和来源的财富分成三个部分,即:现期收入账户,现期资产账户,未来收入账户。〔5〕这三个账户对于居民的消费诱惑不同,现期收入账户的消费诱惑最大,未来收入账户的诱惑最小。在居民消费的过程中,一般较多的是通过现期收入账户消费,较少用到现期资产账户,几乎不用未来收入账户。比较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财富来源,前者大多是工资收入,其现期收入账户所占的比重较大。而后者多是一些家庭经营性收入,特别是农业性收入,要等一个季节结束后,根据农业收成的不同而获得的不同的收入,这些大多被放入未来收入账户。当两者收入增加时,城市居民收入的增加大多是由于工资上涨或者奖金增多,因此,他们一般把增加的这部分收入放入现期收入账户。而农村居民收入的增加虽然有多种形式,要么是剩余劳动力的工资收入或是国家转移性支付,要么是由于农业收成好而增加的农业收入。农村居民收入中的剩余劳动力的工资收入或是国家转移性支付增加额,并不如城镇居民的工资性收入那样长期且稳定存在,而且会受到诸如工作变动、国家政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农村居民的农业收入又要受到自然条件的影响,不可预见性很大,并且农业收入的增加幅度也不会太大。因此,农村居民往往更多的是把增加的收入放入其他账户,而非现期收入账户。这样一来,在增加同等收入的情况下,城镇居民较农村居民更倾向于消费,其边际消费倾向也就较高。此外,不仅不同账户的心理诱惑不同,而且,同一账户的财富余额不同,对消费者的诱惑也不同。一般来说,财富余额越大,诱惑越大。从我国现阶段的情况来看,由于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城市居民从事的大多是现代产业,其劳动生产率较高,因此工资收入也相对较高。对于农村居民来说,大多从事传统农业,就算有部分农民从事现代产业,也大多是以体力劳动为主,因此,其收入远远低于城市居民。加上目前社会保障体制不完善,城市居民的各种社会福利一般都会高于农村居民,而且城乡居民受教育的机会不均等,导致了两者受教育的程度不同,进而又影响到了两者未来的收入状况。这样一来,城市居民的账户余额显然会远远高于农村居民的账户余额,所以,城镇居民更倾向于消费,农村居民则更倾向于储蓄,这就造成了边际消费倾向悖论。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综上所述,边际消费倾向悖论的出现不仅仅是因为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更重要的是他们对待收入的态度不同,即他们的心理账户的划分不同。根据不同心理账户的划分,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将收入放到不同的心理账户中,受到的消费诱惑也就不同,最后导致了城镇居民更愿意消费,而农村居民则更愿意储蓄,进而形成了边际消费倾向悖论。在现阶段,扩大内需作为我们宏观经济政策的一个重要任务,而增加农民收入则是扩大内需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在增加农民收入时,我们不仅仅是要增加其收入的总量,更重要的是要增加其收入在现期收入账户中所占的比重。也就是说,我们要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而非财富,才能促进其消费,真正达到扩大农村消费市场,拉动内需的目的。数据显示①中国统计年鉴 〔M〕.2008,1993年以来,农村居民的收入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表现出以工资收入和家庭经营性收入为主,以财政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为辅〔6〕的特点。具体而言,我们可以看到,虽然家庭经营性收入仍然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但是其比重在逐渐下降。随着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农民工资性收入的比重在逐步增加,已经成为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而财政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在农村居民收入中的比重则稳中略有上升。为此,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增加农村居民的现期收入账户,从而提高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
第一,改善农民生产经营环境,增加农民的家庭经营性收入。农民的生产经营环境离不开两个部分,即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首先,市场环境是影响农民收入的重要部分,特别是农业生产资料市场。在农业生产成本构成中,农业生产资料成本占了很大部分。如果这部分成本提高,则增加了农产品的成本价格。而产品销售价格的增长幅度一般小于成本价格的增长幅度,这样一来,就会减少农民的收入。因此,我们应该尽力控制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其次是社会环境,即各种为农民提供服务的机构组织,它们是农民进行各种生产经营活动的重要外部条件。如果对这些机构组织的监督管理不力,则会造成农民的实际所得下降。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这些相关机构的监督管理,保证农民的收入。
第二,加大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力度,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国情,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存在,一方面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也减少了农村居民的收入。因此,我们应该通过调整农业结构,挖掘农业内部空间,或者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更好的利用这部分剩余劳动力,或者把这部分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其他非农业的行业中去,特别是一些劳动生产率较高的行业。这样一来,不但合理配置了人力资源,也有效的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尤其是使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得到极大的提高。
第三,增大政府转移支付,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在对农村税费改革和粮食直补资金政策不断推进的同时,我们也应该不断推进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养老保险和农村医疗保险为核心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逐步消除城乡福利的差距。一方面,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让他们感觉到生活有保障,才能真正的消除他们积谷防饥的思想;另一方面,这些制度的存在也增加了其未来收入账户的金额,促使他们更愿意用现期账户的资金消费,提高其边际消费倾向。
第四,提高农民受教育程度,改善农民消费观念。受教育的程度是影响消费观念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我们应该大力推进机会均等,尤其是受教育的机会。一方面,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可以引导农民形成一个正确的消费观念,抛弃积谷防饥的思想,积极的消费;另一方面,教育也同样提高了农民的竞争力,让他们有能力从事劳动生产率较高的行业,获得更多的收入,特别是工资收入,有利于农村边际消费倾向的提高。同时,我们也应该加快金融改革,大力发展农村信贷机制,为其积极消费创造条件。
〔1〕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 〔M〕.商务印书馆,1963,84-85.
〔2〕〔3〕蔡昉.人口与劳动绿皮书 〔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5-8.
〔4〕董志勇.行为经济学 〔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91.
〔5〕尹非清.行为经济学在消费领域的应用 -简评行为生命周期理论 〔J〕.求索,2003,(04).
〔6〕曾令秋.浅析农民收入结构与农民收入.生产力研究 〔J〕.2007,(03).
(本文责任编辑 王云川)
F014.5
A
1004—0633(2010)01—0059—03
2009—07—20
谢文林,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重庆 40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