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们生活的大洲
——亚洲”(第1课时)教学设计

2010-03-21江苏省宣兴市实验中学214200王苏荣

地理教学 2010年1期
关键词:大洲亚洲区域

江苏省宣兴市实验中学 (214200) 王苏荣

“我们生活的大洲
——亚洲”(第1课时)教学设计

江苏省宣兴市实验中学 (214200) 王苏荣

一、教材分析

本章在初中地理知识结构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将上册所学的地形、河流、气候、居民、经济等知识运用于具体的区域,同时也为继续学习下面的地区和国家地理提供了基本的方法和策略。在本套教材中只安排了亚洲这一个大洲的学习,其寓意是通过对这一个大洲的学习,教会学生可以从哪些方面描述一个大洲,如何通过对地图和相关资料的分析,归纳一个大洲的区域特征,如何分析一个大洲各地理要素间的联系。所以本章既是在对亚洲地理特征的学习,更是对大洲学习方法的学习。

第一节的内容是亚洲自然环境,教材的整体结构是先从位置和范围入手,进一步研究地形和河流,接下来是气候的特点以及对农业的影响。

本课时主要包括两部分知识:亚洲的位置和地形特点,它们是一个区域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以“文字叙述,地理图表,活动练习”多种形式呈现了以上内容,有利于学生识图用图能力的培养,以及从各种资料中提取相关地理信息的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能说明亚洲的地理位置,归纳亚洲的地形和河流特点。

2.通过本节的学习,初步学会运用“认识区域”法(知识树)学习区域地理,初步掌握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明某一地区位置特点的方法、归纳大洲地形特点的方法。

3.通过对亚洲地形、河流等知识的学习,初步学会分析各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三、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会运用“认识区域”法(知识树)学习区域地理。掌握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明某一地区位置特点的方法,归纳大洲地形特点的方法。

四、设计思路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是学生学习的第一个区域。根据“整体建构”教学思想,在课堂教学设计时,首先帮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即大工具)——“认识区域”法。区域地理主要就是研究“3W1H”, 即Where(寻找位置)——这个区域在哪里?What(了解特征)—— 这个区域有什么样的环境?Why(分析原因)——为什么有这种环境?How(研究对策)——怎么利用或改变这种环境?

然后使用“三环二线一核心”的新型课堂程序,采用读图、小组讨论、独立思考、教师点拨等多种途径帮助学生发现、感悟,用“学习位置”和“学习地形”这两个小工具,促使学生掌握运用地图、相关资料说明某一地区位置特点的方法和归纳大洲地形特点的方法。其流程如下图所示:

这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就有二条线贯穿始终,即“知识线”和“方法线”。通过老师的引导,“知识线”让学生掌握了亚洲的地理位置、地形等知识,“方法线”帮助学生找到了一种分析某一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的方法,建立起了知识的整体概念,形成了能力。

五、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说明·快速翻阅课本第1、2节的标题和每框的标题,逐一回答问题。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提问:①课本是从哪几方面来介绍亚洲的?②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又分别从哪几方面来分析的?·呈现“认识区域”知识树,师生归纳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展示本课时学习目标(见上学习目标)·结合知识树进而明确本章的学习内容并归纳出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认识区域”法。(详见设计思路中的介绍)学生翻阅课本,可以整体把握本节内容,同时可自然找到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大工具)。二、自学指导整体感知·提出自学要求:①认真阅读课文P2~5的图文,完成P3、P5活动内容。②在亚洲轮廓图上分别绘出赤道、北回归线、北极圈;填注亚洲周围的大洋、主要地形区、河湖分布。(第2项要求视学生基础而定)·用好“圈、点、批、注”读书法,个别学习,尝试复述·默绘·同组同学互相指图提问,看谁掌握得又多又快!在课堂一开始就把主要任务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独立读图、同桌对答等形式都能有效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三、小组讨论解决疑难·教师巡视·关注差异·点拨方法·小组针对学习目标进行讨论,解决疑难问题。小组讨论也能有效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亚洲的位置]·提问:①一般从哪几个方面描述大洲的位置?②亚洲的位置有什么特点?(请你分别从半球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及相邻位置方面分析)③从哪几方面可反映出亚洲是世界上最大的一洲?④(展示世界地形图或政区图)你能分析欧洲的位置吗?⑤请分析非洲的位置。[亚洲的地形]·展示“亚洲的地形”图,提问:①你能在图上指出亚洲的主要地形区吗?能说出它们大致的海拔吗?②亚洲的地形有什么特点?③一般怎样描述某一地区的地形特点?④(展示“亚洲大陆沿30°N的地形剖面”图和“北美洲沿40°N的地形剖面”图)提问:“哪一幅图反映了亚洲地形高低起伏的状况?请说明判断理由。”⑤(展示“亚洲的地形”图),要求学生在图上找到长江、黄河、鄂毕河、湄公河等主要河流,并分析河流分布与地形的密切关系。⑥提供一些资料,让学生运用上述方法和这些资料,自己认识欧洲和非洲的地形特点。①回答:可以从区域所在的半球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相邻位置等方面进行思考。(此为学习区域位置的一般方法)②③学生指图逐一回答,相互补充修改。④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⑤学生独立完成。以亚洲位置为例,寻找掌握说明某一地区位置特点的方法(见知识树中的方框部分)。创设知识感悟场,让学生感悟分析某一区域位置的方法。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四、检查反馈评价矫正①学生指图说出亚洲的主要地形区(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等)及其大致的海拔。②分析亚洲的地形特点:地面起伏很大,中部地势高耸,四周地势较为低下。③归纳依法:在地形图找到不同的地形区。确定这个地形区的位置和海拔。总结出该区的地形特点。④学生思考回答并归纳出阅读地形剖面图的基本方法:仔细阅读比例尺(包括垂直比例尺和水平比例尺)、剖面线的方向和经纬度位置、注记及图示说明;根据剖面图上的地面起伏线,对应垂直比例尺读出沿剖面线各点的海拔高度;分析海陆分布和地形分布特征。⑤学生在图上逐一分析这些河流的位置和流向,并归纳总结出:由于受亚洲中部高四周低的地势影响,亚洲的河流呈放射状分布的特点。⑥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以亚洲地形为例,学会归纳大洲地形特点的方法。(见知识树中的虚线方框部分)掌握地形剖面图的阅读方法。通过地形剖面图的阅读分析,加强学生对亚洲地势特点的认识。使学生明确一个区域各地理要素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创设知识感悟场,使学生掌握归纳大洲地形特点的方法。五、课后小结回归系统·展示“认识区域”知识树询问:①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②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吗?①小结:一是学习了《亚洲》的位置和地形特征,二是学习了运用“认识区域”法学习区域地理。②有疑问的学生质疑。利用知识树帮助学生找到说明某一地区位置特点的方法及归纳大洲地形特点的方法,整合提高。适当安排一些时间给学生提问质疑,激励学生勇于思考,大胆设想,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独立性。

猜你喜欢

大洲亚洲区域
分割区域
动物“萌主”在澳洲
大洲与大洋
地球七巧板
亚洲足球
不讲
那些早已红透VOL.03半边天的亚洲it gril,你都关注了吗?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区域
日全食令亚洲很兴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