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与环境”一节教育设计

2010-03-21上海市杨思中学200126李善斌

地理教学 2010年1期
关键词:竹楼佤族文化景观

上海市杨思中学 (200126) 李善斌

“文化与环境”一节教育设计

上海市杨思中学 (200126) 李善斌

本节课的重难点是让学生认识到环境对文化的影响,学习从地理环境的角度分析当地地理文化景观形成的特点。笔者认为让学生认识到环境对文化的影响十分重要,但教会学生如何用地理环境知识分析地理文化景观形成特点的方法更重要。考虑到知识内容的特点和高中学生的认知能力,教师运用“文化与环境”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对地理案例进行探究,实现了对地理规律的自我发现。注意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教师考虑把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三林文化节”引入课堂,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地理知识;以案例为突破口,指导学生用眼识图,找出图中蕴含的地理信息;用脑析图,训练从地理环境的角度分析地理文化景观特点,进一步认识到地理分析的方法。本节课学生积极参与,做到了动口、动脑和动手,形成了良好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实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的目标。

一、巧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巧设学习情境,良好的学习情境能够帮助学生把心从正在做的事中收回来,集中到将要进行的课程上去,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它是引发学生对教师所设问题积极思维的最有效途径。课前,了解到学校所在社区刚刚举办了一个规模巨大的“三林文化节”,许多同学都亲临现场,并拍摄了大量活动图片。教师意识到这是引导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的好机会,并收集、精选了一些文化景观图片。上课开始,教师就利用多媒体展示了“三林文化节”内容,并提出问题:这张图片展示的文化景观属于哪种类型?图片中所展示的内容形象具体,就发生在学生身边,许多学生有亲临现场。这种情境一下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并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和兴奋感,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师的提问。利用文化景观图片产生学习情境,能够给学生最直接的感知,可以培养学生从图片中提取信息,获取知识的能力。

二、解释课堂目标,明确教师期望

教学中学生需要一个动机来参与特定的课堂活动,并且他们需要了解自己应该如何表现,教师要在新课之前告诉学生学习目标以及及教师的期望,这有助于学生在课程与他们的生活之间建立联系,激励学生付出更多的努力。因此在学习新课前,教师利用幻灯片与学生分享了在学习文化与环境内容中的教学目标(见下图),并对每条课堂教学目标进行了解释,学生非常清晰地了解了他们将要学习的地理知识,这也帮助学生把先前学习的文化知识从长时记忆提取到短时记忆中,同教师讲授的新知识结合在一起。

三、精选教学案例,启发学生自主探究

所谓案例又称为个案、实例、个例、事例,是一种运用对实证的描述引入情境,引起分析、演绎、推断、归纳、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地理案例教学能够联系实际,反映时代特征,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地理新课程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案例教学,笔者在设计这节教学时收集了佤族文化与巨龙竹关系的文章,并选取学生们喜闻乐见的生活工具如竹筒、竹框与巨龙竹的关系入手,进而过渡到巨龙竹对佤族诗歌、舞蹈和生活制度的影响描述。学生通过对佤族文化与巨龙竹关系的所观、所感、所思和所悟,意识到一个地区的地理环境对文化景观的形成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为让学生意识到文化景观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智慧结晶,笔者选取最能体现佤族文化这一特点的竹楼案例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并对学生的探究进行方法上的归纳,让学生意识到他们的地理思维过程;在检测复习的环节,又利用四个典型的民居案例分析,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在知识拓展环节,笔者利用四合院文化对各地民居形态的影响,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认识到文化也可以影响当地的地理景观。从教学目标的达成来看,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不仅学得了文化的结构知识,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探究文化与环境关系的思维方式。这是解决各种问题以及将来进行科学探索时所需要的,一经掌握就具有迁移价值。

四、以问题为导向,促学生思维发展

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是教师向学生提出了一系列有效的引导问题。有效的问题必须既有坡度又有启发意义,这既符合学生的认知思维规律,也能促进学生敢于回答或能够回答问题,使学生产生相应的探究兴趣。教学中,笔者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封闭到开放的顺序设计了问题。例如在教学开始阶段,学生浏览完“三林文化节”的内容后,教师问题设计为“三林文化节包括哪些文化类型?”;在学习完佤族文化与巨龙竹案例后,教师让学生对案例中的佤族文化进行连线归类,并提出“你认为佤族文化与巨龙竹有什么关系?”在重点分析佤族竹楼与当地自然环境关系时,教师设计了如下问题“①竹楼的结构形态有什么特点?②利用气温降水图,解释竹楼形态和气候的关系?③试从地理环境的角度解释竹楼的优越性?”最后,在对学生的分析进行归纳后,让学生思考“我们是如何分析环境对佤族竹楼影响的?”这些问题的难度由简单到复杂,问题所涉及到的思维方式也由认知-记忆到聚合思维再到发散思维,非常符合学生的思维规律,同时种类适当,难度有别也能够鼓励全体(或大多数)学生参与,教学效果不错。

五、图表结合,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没有地图也就没有地理学。地图是学习地理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工具;地理图像在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地理技能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而养成读图、用图的好习惯,是学好地理的关键。笔者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从以下方面着手:以图代文,获取信息,在介绍佤族生活区域的自然环境时,教师没有运用当地详细的文章说明,而是设计了一幅佤族生活区域的位置示意图,通过地图让学生判读佤族生活区域的自然环境的特征,培养学生从地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图“问”互动,自行阅读,学生看到一幅图往往不知如何阅读,教师在地图中加注问题引导,则能起到很好的效果,教师在给出佤族一幅竹楼的景观图片时,教师加注了“竹楼的结构形态有什么特点?”问题就起到了很好的引来作用;图表对比,综合分析,地理事物和地理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各要素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因此,对于一个问题的分析要从多方面、多角度来进行思考。反映在地图的阅读上,就要注意图与图之间的联系,同时用几幅图来综合分析地理问题。当学生试从地理环境的角度解释竹楼的优越性时,教师就给出了佤族生活区域示意图、当地气温降水图和竹楼的景观图片,引导学生从所在区域的位置、地形、气候和选材等角度来分析竹楼这一文化景观对当地地理环境的适应。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六、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改强调“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地理兴趣,形成主动学习态度,为教师在教学中尝试地理与生活的结合提供了依据和导向。这节课情境的设计就来自学生生活中的文化事件——“三林文化节”;在案例的选编中教师也是注意生活中文化现象与文化景观;在对教学重点突破时,则选取了学生每天都能够见到的建筑民居景观为切入点。这能够使学生的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相沟通,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采用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知识分享能力

21世纪的社会是相互依赖的社会,学生需要在未来的生活中高度合作,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因此,新的课改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尝试不同的学习方式,尤其是利用合作方式进行学习。为保证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教师在课前对每两人分发一份文本学习材料,前后四人组成一组,这样可促使学生必须合作才能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究。发放的材料中有同学进行合作学习的任务说明和地理图片,这样可以让学生明确合作任务和步骤,有利于合作学习的开展。采用全班合作和小组分任务合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探究,在进行“从地理环境的角度解释竹楼的优越性”时,采用全班各小组合作讨论进行探究,然后进行集思广益,使学生分享不同小组分析的不同看法,有利于形成综合的观点来理解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能够形成全面的分析方法。当对自主学习能力进行检测时,采用不同小组分析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对民居的影响,既有利于用节约课堂时间,又能够形成各组之间的交流互动,更全面地认识到地理环境对当地民居文化影响的普遍性,大大提高了课堂学习的效率。

猜你喜欢

竹楼佤族文化景观
地域性文化景观设计
用竹竿撑起的竹楼
传统民俗现代转型的成效研究:以佤族新米节为例
探究佤族文化如何保护和传承
现代道路交通文化景观探究与实践
对首尔梨泰院伊斯兰街道的文化景观解释
景德镇陶瓷文化景观变迁中的人地关系和文化认同
武夷山:作为“文化景观”的历史演变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佤族地区基督教的调适及发展之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