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迓鼓的由来与变迁

2010-03-21王晓黎

文化学刊 2010年5期
关键词:民间文化庙会民间舞蹈

王晓黎

(沈阳音乐学院,辽宁 沈阳 110818)

舞蹈萌芽于人类的幼年时期,伴随着人类的进化、社会的文明而逐步发展,是人们最早用以表情达意的艺术形式之一。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原始舞蹈也随之分化为宫廷舞蹈和民间舞蹈。在整个中国古代舞蹈发展史上占据半壁江山的民间舞蹈,是经过数百上千年传承演变的。直至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仍较多地保留着原生形态的舞蹈特征。它们的表演形式、风格特色及其表现内容所折射出的文化内涵,表现了社会生活、反映了风土民情、记载了民族历史。

一、武迓鼓的由来

“武迓鼓”是在隋唐大型宫廷乐舞渐趋衰落后,宋代民间舞队兴起之时产生的,特殊的历史背景使其具有鲜明的宋代舞蹈文化印迹。盛行于宋、金、元、明的“武迓鼓”是用象征的手法表现行军破阵的场面。21个演员各操一件打击乐器(扁鼓、音锣、小镲、铙、云锣等6种共21件),舞者装扮成各类人物,在锣鼓伴奏声中作舞。传说宋太祖下河东,久攻不克,为鼓舞士气,制迓鼓以教军卒,于是有“迓鼓”的流传。“武迓鼓”的节目主要有《朱仝上梁山》、《赵匡胤下河东》、《李自成进北京》等。变迁、发展是历史的法则。明末清初,由于战争的破坏,庙宇大量被毁灭,庙会开始衰落。随后的经济复苏,庙宇得到重建,传统庙会才又开始活跃起来。然而到清末,清政府实行新政,废庙兴学,传统庙会又明显衰落。《草根的力量》一书中提到:“解放前的中国社会虽然也受到现代化的冲击,但那时由于没有一个足以把机构延伸到全国每一寸土地的畸形强大的中央政府,因而农村的情况显得与城市有很大的不同。解放后则不然,强大的中央政府几乎遍布中国大地,农村也不例外。毛泽东推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巨轮碾遍了中国的每一个角落,对于农村的改造不仅涉及经济、政治方面,也包括文化方面,尤其是民间文化方面。”[1]

20世纪90年代以前,以“武迓鼓”为代表的众多民间舞蹈作为祈禳、娱乐表演的形式经常在庙会及国家的一些重大、传统节日活动中出现。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国家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中国处于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进程中。在这一进程中,中国当代社会的政治、文化、经济等各个领域都在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与此同时,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由变革带来的经济领域的问题,而忽视了由此引起的文化的嬗变。

二、武迓鼓的变迁

我们知道,民间舞蹈与乡土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其内涵和功能是通过民俗事象的主旨予以体现的。大多数民间舞蹈的活动时间是在传统节日、寺庙祭祀及重要民俗活动。有的少数民族或区域在婚丧嫁娶、迎来送往时也伴以舞蹈活动。而这样一些民间舞蹈活动的增多,使庙会中的舞蹈活动逐渐淡化并在这个进程中逐步瓦解。随着它的瓦解,民间舞蹈也就失去了它作为人神交流的媒介而存在的可能,其祈禳、娱乐、迎送和保存民俗等文化功能也因失去了原有的语境而变得不复存在。而“武迓鼓”也由于失去了重要的“用武之地”渐趋寥落。传统的民间舞蹈不再是群众主要的娱乐形式,取而代之的是广播、电视、电影、计算机等现代化娱乐传媒方式。这些现代化传播媒介逐渐走入普通村民的生活,成为乡土民众认识世界的窗口。与此同时,它们也正在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生产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在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越来越多,专职表演的艺人越来越少。

文化现象总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文化变迁是社会发展与文化交流、融合过程中出现的必然现象,是不可逆转的客观规律,其变异性是永恒的,稳定性是相对的,在社会转型期尤其如此。《全球化格局下的民族文化多元化发展趋势》一文曾指出:“传统文化的变迁是当前社会转型时期的必然产物,传统文化不仅不会完全丧失,而且其精华作为一种主导性文化积淀加入到现代多元文化的重构之中,通过文化重构和再造融入到该民族的现代文化当中。”[2]

社会转型使得民间舞蹈的生存空间发生了剧烈变化。针对这种不可避免的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20世纪90年代初,在政府的关怀、扶植下,在恢复、挖掘的基础上,对“武迓鼓”也进行了一些改革、改良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进程。在保留传统“武迓鼓”表演风格的基础上,经专业人员的发展和创新,创作了展现当代意识和风貌的新的表演形式。其中既有对传统“武迓鼓”的继承和发展,也有其他民间舞蹈对“武迓鼓”的借鉴、吸收,其特性便在于在传统中融入现代人的意识,它与传统舞蹈样式相比,既保持着传承关系,又呈现出质的差别。新创作的“武迓鼓”剧目在保留原基本节奏、步伐、动律、体态的基础上,进行整理、精选、提炼和改编,增强了表现力和观赏性,呈现出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显示了民间舞蹈无穷的魅力。新创作的“武迓鼓”剧目不再受到民俗活动的时空制约,其内容也逐渐脱离了原有的含义。大多作品具有了歌颂盛世、歌颂祖国、歌颂共产党的含义,得到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年的认可,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

三、武迓鼓的保护与传承

对于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保护来说,政府的主导是必要的。政府主导有利于发动社会广泛参与。民间舞蹈是一种文化资源,政府可以利用传统文化这一宝贵资源,将传统的民间舞蹈与社会效益挂钩,以带动经济与文化的“双丰收”。当下,旅游已成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政府可以将民间舞蹈文化与当地的民俗旅游业的开发结合,这是让民间舞蹈得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探索。这样一来,不仅让民间舞蹈通过旅游的窗口更好地展现地域风情和特色文化,使民间艺术发扬光大,也使旅游业的内容更加丰富,同时还可增加收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资金短缺问题。

古老的民间舞蹈“武迓鼓”是庙会、祈雨和祭祀性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民族的历史生活中与人民的生活密切凝结在一起,有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在旅游景点开发的一些专题性、系列性的旅游项目,如中国农耕文化中的祈雨仪式、庙会中祭祀这个颇具神秘色彩的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等等,一方面让游客在游玩中体味一种文化的精神,品味民间艺术的情趣,另一方面起到净化人们心灵的作用。从客观上来说,将民间舞蹈转化成商品引入市场经济中,引进旅游市场,实现了以旅游带动民间舞蹈的发展,以民间舞蹈促进旅游业的兴盛,给民间舞蹈带来了第二次生命的效果。

同时我们也要注意,旅游文化具有“双刃效应”。如果“武迓鼓”及其民俗仪式导入现代社会之后,因为经济利益的驱动,而变成纯粹招徕游客的表演性活动,那么必将泯灭其文化价值和影响力,失去了传统文化的真实与质朴,也就失去了民间舞蹈的吸引力。正如中国民间文化保护专家冯骥才先生所说:“发展旅游不能简单化,民间艺术不应该因为旅游而变得千篇一律,旅游也不应该成为对民间艺术另一种形式的破坏。”因此,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悉心关爱和精心呵护民间的“文化植被”,保持传统舞蹈文化的完整性是至关重要的。

“武迓鼓”及其民间祭礼仪式之所以可以成为旅游文化中的“重头戏”,正是基于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在社会转型期,人们对于保护民间文化还普遍缺少正确的认识,随着广大市民对它的了解,增加尊重传统民间文化的意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找准开发旅游资源与保护传统民间文化的平衡点,在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之间学会正确取舍,让传统民间文化既符合现代审美需要,又保留多样化的传统风俗。只有把握好这个“度”,才能达到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与社会经济的同步发展,才能在传统民间文化中看到历史的闪光。

[1]傅谨.草根的力量[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1.

[2]马丰.全球格局下的民族文化多元化发展趋势[J].青海民族研究,2005,(1).

猜你喜欢

民间文化庙会民间舞蹈
“一带一路”背景下沿线的民间文化档案保护
探析民间舞蹈传承的现状及发展
乳源再获命名“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达斡尔民间舞蹈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应用
元宵节,逛庙会
民间文化元素在现代舞台美术中的设计应用研究
在高校舞蹈教育中如何传承民间舞蹈艺术
回到“风”中——评《行好:乡土的逻辑与庙会》
传统庙会与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建构——以绍兴舜王庙会为个案的讨论
洋庙会写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