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岭南春节风俗嬗变的动因与中介

2010-03-21叶春生

文化学刊 2010年3期
关键词:民俗文化

叶春生

(中山大学中文系,广东 广州 510275)

岭南文化,根在中原。传统节庆的风俗习尚,亦“几中中州”。“自汉末建安至东晋永嘉之际,中国之人,避地者多入岭表,子孙往往家焉,其流风遗韵,衣冠气习,薰陶渐染,故习渐变而俗遮几同中州。”岭南民俗具有明显的特点:丰富多彩,既古老而又年轻,处处迸发出南北交融,中西撞击的火花。春节风俗也不例外,既秉承中原流风,又受异域文化的影响,自成一格,新颖多姿,包容创新,更为时尚。

一、春节的历史文化符号

春节古称元旦、朔旦、正旦等,它指夏历(即农历)正月初一。这是公元前104年汉武帝改革历法,实行“太初历”开始的,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在那之前,有以冬至为岁首的,也有以立春为岁首的,届时人们迎春看土牛,祭芒神,官府还要举行迎春典礼。

辛亥革命后,我国开始采用公历,把公历1月1日称为元旦,把农历元旦改称“春节”,可见我国的春节风俗,比西方的圣诞节、元旦,历史悠久得多。

春节是我国最重大的传统节日,古往今来,自有许多新风美俗,作为古代岭南蛮夷的“楚庭”、现代的开放城市广州,春节风俗,亦自成一格,从腊月二十三祭灶(官三民四蛋五)开始,便进入年关,以后每天的活动,都有固定的节序。如广州郊区农村节俗歌所云:

腊月二十三,晒被洗衣衫;腊月二十四,清洁房边地;腊月二十五,扫房掸尘土;腊月二十六,洗净家禽屋;腊月二十七,里外洗归一;腊月二十八,家什擦一擦;腊月二十九,脏物都搬走,贴春联;三十喜团年,行花街,接财神。

年初一开始,又另有一套规程:

初一人拜神,初二人拜人,初三穷鬼日,初四人乞米,初五初六正是年,初七“寻春”去,初八八不归,初九九头空,初十打春去,十一打仔回,十二搭灯棚,十三人开灯,十四灯火明,十五祈灯头,十六夜完灯,采青走百病。

从中不难看出,这一系列活动,都与农耕文明有关。我国是个农业大国,春节期间,农事活动已经告一段落,正是休养生息,以备来年再干的好时机。丰年庆丰,饮食娱乐一番,感谢上苍及祖先福佑;灾年歉收,节衣缩食,辛苦了一年,也该喘口气了。于是在入年关之际,拜托灶君老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来年给转个好运吧!年三十晚拜祭祖宗,子夜接财神,燃放开门炮,撒个满地红,取个好彩头。

通过这些活动,追思先贤,孝敬祖宗,确认自己的根脉。年俗中放爆竹、贴春联、吃饺子、年晚守岁、人日吃春盘、十五闹元宵等,均为中原古俗,这一切都围绕祥和、欢乐、亲情、孝道、仁义的核心展开,这就是春节永驻的根本,是永远属于龙的传人的年的情结。

二、岭南春节习俗的嬗变

岭南地区开发比中原晚,加上古代交通不便,五岭阻隔,视为蛮荒之地,保存农耕文明的色彩自然浓烈。大批中原移民,离开了自己世代生息的家园,到了一个陌生的江河湖海遍布的新地方,特别是面对那茫茫的大海,以为是到了天的尽头;现实迫使他们必须开拓进取,勇于创业,建设自己新的家园。在中原政治斗争中的失意和遭受的迫害,使他们淡泊政治,厌倦斗争,追求安定和平的生活。历次迁移的艰辛不仅锻炼了他们的意志,也开阔了人们的眼界,白手兴家创业增长了他们的才干,在创业实际中排斥守旧和空谈,认识到唯有实干才能增强自己的经济地位,有了经济便有了基础,这就是他们千百年来的特殊经历所形成的民俗观念。而广东濒临南海的地缘又给他们提供了一线生机,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广府民俗具有一种与完全自然经济基础上形成的封闭的中原民俗迥然不同的色彩。许多古老的节日不但在这里扎下了根,寄寓人们对故土的怀念,而且进行了重新包装,融入了本土文化,让圣诞树挂满了红包,把“过了腊八就是年”改为“祭灶入年关”,吃不上饺子吃豆腐角,“抬阁”变成了“飘色”,致使节日民俗更加灵动,更富挑战性。

广东人对传统民俗节日保有浓厚的兴趣,春节行花街(广州)、新春行大运(阳江)、游大标(潮汕)、出春色(中山、番禺)、元宵开灯、游灯、做年例(茂名)、逛花桥(吴川),都有农耕文明的印记,虽也引进了西方的一些年俗:过平安夜,扮圣诞老人,吃圣诞大餐等,但更热烈欢腾的还是醒狮临门贺岁,彩龙翔舞庆吉祥。

春节期间的舞狮活动,除在广场表演之外,还沿街起舞,主人家则悬赏于门,包红挂青,让瑞狮去摘取,图个吉利,主客共欢。广东的龙舞,千姿百态,除常见的布龙、彩龙、金龙、木龙之外,还有醉龙、纱龙、火龙、乌龙、草龙、蕉叶龙、板凳龙等,共36种,占全国龙舞的一半以上。不同的龙舞,寄托着人们不同的理想和愿望。春节是喜庆之日,耍舞的多是热烈奔放的彩龙、金龙和纱龙之类,白天舞布龙,晚上耍龙灯。到处龙腾狮跃,一派喜气洋洋、充满生机活力的欢快场景。不办庙会不闹社火,五光十色的烟花晚会,映照天际,欢庆春回大地,温暖人间,热闹非凡。

岭南地区气候温和,春无来去,一年四季花团簇锦。珠江三角洲一带,水网交错,土地肥沃,桑基鱼塘,丰富了商品市场;盈盈的江水滋润了人们的经济和文化生活,培育了商品和市场,拓展了人们的眼界,为节庆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和物质基础。人们说:“有钱有粮天天都过节,有鱼有肉日日好过年。”

丰盛的团年饭,还有千人万人围餐,吃“大盆菜”,是亲情、族情、乡情、年的情结。过去物质匮乏,人们盼着亲友团聚,更盼着那丰盛的年夜饭,再困难的家庭此时也会倾其所有,刈一礼烧肉,宰只鸡鸭,敬献祖先,然后分享神灵的福祉,高高兴兴地美餐一顿。初二、十六有打牙祭的习俗,正月初二是一年的“头牙”,要做得早,故曰“抢牙头”;不过对于打工一族可是件揪心的事。席间老板决定解雇某人,便夹一块鸡肉给他,示意辞退,吃完饭便可以走人,无情可讲,故曰“食无情鸡”。农村此日开耕,放牛出栏,或到田间地头插棵“禾花树”,祈愿丰收,有的地方还要举行开耕礼,自然也要欢庆一下。初三“穷鬼日”,送穷接富,初五“神落天”,把年前送上天庭的各种神明接回来,高高兴兴地玩两天,所以说“初五初六正是年”,初七是“人日”,“众人的生日”,广州人游花地,品花局,春游选“人日皇后”,皆得益于岭南春早。其时“雨水”节气也将临近,西关人家还做一枚煎饼“补天穿”。初九是玉皇大帝的生日,信众自有庆典,初十“打春”以卜年成,是农村孩子的乐事。十二“开灯讯”,就该准备元宵灯会的事了。其间还有“偷青”采意头、投桥渡厄、逛花桥、办年例、生菜会、观音开库等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那带来春天气息的“迎春花市”和“生菜会”,此非春光常驻的岭南所不能为。

广州传统迎春花市从农历十二月二十八日(月小则在二十七日)开始,历时三天,第三天延至新年初一凌晨才结束。一般在除夕前一个星期,这些花街就已禁止车马通行,有关部门开始为花农搭售花的棚架摊档。花街伸展,摆成几条长廊。一些大枝的花木早几天就开始运来,喇叭里播放着轻快的广东音乐,人们看花、买花、“卖懒”,川流不息,那真是人山人海,水泄不通。中心花市常常还有著名的书法家应众挥毫。不时还有南巡的中央领导置身其中,与民同乐,更加热闹。朱德、谢觉哉、董必武、林伯渠、陈毅、郭沫若等都曾光临广州花市,留有华章。

此外,广州春节后还有一个盛会——生菜会,俗称“观音开库”。广州话“生菜”与“生财”谐音。民间借生菜寓意“生财”。清道光年间《广州府志》载:“迎春日……啖生菜、春饼以迎生气。”1929年出版的《民俗》周刊也提到:“广州俗例以一月二十四日为送子观音诞。各乡男女集于一处,此会名曰生菜会。‘生菜’与‘生财’其音相近。赴会者多购生菜归,以为生子之兆。此会设一小池,预先放下许多蚬与螺,赴会者探手水中,摸得螺者生子,摸得蚬者生女。此种迷信之来源或可溯之于唐文宗之奇遇。文宗好食蚝,一日发现一巨蚝,坚朴难破,用法破之,既破则于蚝中得一小观音像。帝讶甚,后经哲人启迪,乃诚心事观音,下令广建寺院,观音之神崇拜由此大兴。”生菜会至今仍盛行于南海盐步官窑一带,会期改为正月十五,与元宵节合而为一。番禺沙坑则改为正月初八。

这一系列的新春庆典,得益于广东特殊的人文地理结构,包括中原移民的南迁,温和的气候,富饶的物产和占尽八面来风的地利。山清水秀的自然环境,培育了人们清丽活泼的性格;桃红柳绿的美景,装点了节庆的江山;海外风情的熏染,远离中原内核文化之监控,使得岭南民俗表现出一种大胆追求的精神,节庆活动也偏于宽松自由,民众精神得以尽情释放,更趋人本,着意天成。

三、年俗复归的人本精神

春节习俗历史悠久,传承广泛,内涵深厚,是我国各民族具有最广泛认同的、历史最悠久的民间节庆,并已经成为海内外华人共同欢庆的节日,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

那些节日活动,包含着古人纯朴的人生哲理观念和他们追求和谐共荣的生活态势,那不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更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精神的标杆。保护和弘扬这些传统文化不仅有助于建设和谐社会,更有助于提高我国文化的软实力,保障我们在国际竞争中勇立潮头。

传统民俗升温,固然与经济高速发展、国威彰显、民族凝聚力增强有关,但最根本的还是人文情怀的彰显。春节本来就是人们在一年辛劳之后尽情释放各种情感的最集中的时机:亲情、乡情、族情、国情、娱情、心情等等,如果禁令太多,不准放炮、不准烧香、不准拜祭、不准……人们就无法欢娱起来,甚至还会引发一些不和谐的音符。

经过层层的呼吁,关注民生的政府终于接受民众的愿望,把春节、清明、端午、中秋节等列为法定假期,并把春节长假移至除夕开始。那不仅是假期多一天两天的问题,而是对民情的尊重,对民生的关怀。调整长假确系政府顺民情、应民意的明智之举。

中国春节风俗的缘起、发展、演变,都与农耕节气紧密相关,大地回春,阳气萌生,万物生长,是为岁首。庆贺、祝颂、祭祀、感恩、娱神、娱人、团年,凝聚着农耕社会朴素的自然崇拜、宗族神灵崇拜和浓浓的亲情。社会发展到今天,不同地区不同的人群,会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观点去审视这些民俗,抢救、保护、扬弃、创新,人们在不断地选择。古人在立春之日迎土牛、祭勾芒神、观拗春童、鞭春等,都是为了祈求一年风调雨顺,人寿物丰。另一方面,春节也是一年农事告一段落,秋收冬藏的季节。农夫辛劳一年,稍事修整,娱乐庆丰,感谢大自然的恩赐、上苍的福佑。这期间的一切民俗活动,基本上都是围绕这两大主题进行的。

这些习俗之所以得到长久流传,与民众对农耕社会的依恋有关。社会发展到今天,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已经进入了后工业文明时代,而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和一些大中城市,可以说是跨入了工业文明的行列,但广大农村,特别是西部一些欠发达地区,应该说还是处于农耕文明或者说是半工业文明时代。人们的思想、观念很大程度上依然停留在农耕文化的层面上,农业生产的丰歉对人们的生活起着决定性的影响。特别是广大农村的中下层人士 (即便是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沿海城市,文化精英也是少数),大部分人对农耕文明的习俗还是十分尊崇的。虽然在衣食温饱问题解决之后,今天人们对年夜饭的期盼已经不是那么强烈,对新衣裳的向往也不那么执著了。但春节所承载的那份喜庆的情怀,在那热热闹闹背后的那份心语,还是要向公众表达,向列祖列宗传递,放鞭炮也罢,烧香也罢,献个花圈也好,都不过是一种仪式,仪式内容和空间都可以转换,但它所渲染的民俗文化的氛围是一致的,它所拨动心灵的旋律是共同的,这种感情在环境宽松的时候就会迸发出来。他们总想有个欢庆的时机,表达自己的心声,最好莫过于运用传统民俗活动了。因此,到处锣鼓喧天,龙腾狮跃,鞭炮齐鸣,许多难得一见的民俗游艺也被挖掘出来,如高难度的湛江舞鹰雄,吴川的貔貅上排山,勇猛的东江火麒麟,独特的佛冈妇女舞被狮,神秘壮烈的雷州拔火塘,粤北连山的炸火狮……一个个精彩的节目从民间“炸”将出来,从民众的心底发掘出来,真正是老百姓在欢庆自己的节日。这其中所体现的,就是人本精神的解放。

四、春节习俗的全球化

我国有13亿人口,华侨分布在世界每一个角落,那是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一支强大的队伍。问题是让他们去传播什么,如何传播?我们文化产业还很薄弱,对外输出的平台尚在构建,当务之急是打造文化精品,包括音像制品、书刊、字画、工艺品等等,这些多是物质层面的;更有非物质层面的,如各种传统节庆、民间诞会、风俗习尚等,这些“文化软实力”,才是我们走向世界,彰显民族精神的名片。像我国春节那样历史悠久,具有广泛群众基础,传承千年并凝聚着人们的乡情、亲情、族情,具有一整套完整的礼仪和习俗的节日,世界上并不多见,不论从哪一方面看,都应在圣诞之上。问题是我们过去重视不够。甚至把一些内涵深沉的民俗活动,如宗亲祭典、庆灯等视为“封建迷信”,把一些国学经典,如四书五经等,也视为“封建礼教”。其祖师亦屡遭伐挞,“五四”捣毁孔家店,“文革”后又“批林批孔”,孔夫子的形象一直没能稳固,有时还被蔑称为“孔老二”;我们自诩为龙的传人,但又有人说张牙舞爪的龙是封建皇权的象征,我们的原始图腾是扬子鳄,老百姓无所适从,致使我们的许多节日,缺乏自己的文化符号,不如西方圣诞节那么丰富、具体、形象,有圣诞树、圣诞老人、花鹿拉雪橇、七个小矮人、圣诞饰物、圣诞大餐……而我们春节的文化符号是什么?春联、爆竹 (这些年还被禁放了)、大红灯笼、中国结、门神、饺子、年糕、煎堆、油角、舞龙舞狮等,各地都不一样。当然像我们这样一个多民族、多人口的大国,要完全统一是不可能的,但必须要有一种共同的信仰和形象的信物。我国没有国教,民间信仰也比较混杂。信仰佛教的人不少,但佛教也是外来的,并且历史上几度兴废;道教虽生于本土,但其兴废的命运也相当坎坷。今后如何进一步唤起民众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自觉,还需要从时间空间、人力物力、经济政策和文化设施等方面加以保障,还要下一番功夫。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文化软实力也逐渐彰显,特别是经济较为发达的广东地区,春节民俗也随之沐浴春风,跟随千百万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的步履,融通四海,辐射五洲。先是周边的越南、泰国、缅甸、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尼、朝鲜、日本、韩国等许多地方也过起了春节,港、澳、台更是形同一体,渐次欧美的唐人街、中华街,澳大利亚、新西兰的华人社区也充满了浓浓的中国年味。在巴黎街头能看到这些“中国元素”,中国的春节游行,“真的让许多巴黎人快乐上了瘾”;在墨西哥城也能看到中国的春节花车巡游;德国柏林举办烟花大汇演,新加坡在春节庆典上演京剧,美国旧金山办年宵花市;日本则举办“春节祭”,名古屋中国春节祭到今年已经举办了三届,每年都在名古屋市最繁华的市中心公园举行,就像中国的庙会,除了有中国饮食外,还有舞龙舞狮、杂技等表演。3天的活动中有近十万人到场参加,当地政府也非常支持,免费提供场地,警察也帮助维持秩序,爱知县知事也是每年必到。他们说,这项活动现已逐渐融入日本社会,成了名古屋市的一项品牌活动,在名古屋无人不知,同时也促进了地方交流与合作。

在泰国,泰中学会会长、作家洪林女士告诉记者:“在泰国,有泰中一家亲之说。华人与泰国人已经水乳交融,从血统上分不开了。因此,中国的春节传统在泰国一直保留得非常完好。”她还说,春节文化在泰国的体现,与中国的实力息息相关。现在中国实力强大了,与中国有关的文化现象变得越来越突出。从今年春节的情况就可以看出这一趋势,不光唐人街张灯结彩,整个城市都披红挂绿;不光在家里贴春联、祭祖先,人们还身着红装,走街串巷,互相拜年;不光是大小商家装饰一新,大力促销,宾馆、写字楼、办公室也都挂上了春节饰物。中国春节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被商家视为促销的良机,被年轻人认可的一种时尚,这些就是中国软实力上升的体现。可以说,春节是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适应现代社会演变的,并且产生了为现代人喜欢的新民俗。除夕城里看烟花晚会,农村发掘了许多传统游艺,“飘色”飘到了澳洲,春牛舞上了国际舞台。许多外国朋友都说:“中国,春节庆圆活动让我们直接感受到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中国文化数千年积累的完美和追求。中国春节可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传统节日之一。春节集中表现了中国丰富的历史文化,展示了不同文化的传统与未来。”按照文化位差流向的规律,以我国春节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涵,广泛的受众,传承的路径,成为世界性的节日,是完全可能的。

民俗具有一定的惰性,移风易俗必须顺应潮流,顺应民心,打造良好的环境,方能构建和谐社会。多元化的社会必然有多元化的生活,老百姓自由选择。领导者的责任就在于引导它向健康、文明、高雅的方向发展。民俗学者的责任就是要关注这些事象,推动它优胜劣汰,更好地服务于民生。本文旨在引起大家对传统节日民俗的关注,利用好这个平台,批判继承,更好地保护、开发和利用,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构建和谐、富康、美满的社会。

猜你喜欢

民俗文化
冬季民俗节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清远非遗民俗日历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民俗中的“牛”
民俗节
谁远谁近?
庆六一 同成长民俗欢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