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高等师范教育实习援助体系
2010-03-21李宜冰
李宜冰
(辽宁师范大学外语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1)
一、实施高等师范教育实习援助的必要性
(一)从就业角度看实习援助
过去高等师范院校因自身办学的特点,其毕业生保持着较高的就业率。而如今由于高校连年扩招,以及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国内就业结构总体失衡的影响,使师范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一大焦点。[2]因为教育部门职位的饱和、师资来源渠道的多元化、教师待遇的提高等因素,常常是一个职位百人竞争。虽然大学生已经不是人们眼中的天之骄子,但是就大学生在毕业、就业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学校和社会各界给予了多方援助,也采取了各种措施,对大学生能够成功就业给予了一系列的指导性帮助。纵观其内容和方法,主要集中在心理援助方面,而对其在校期间的实习等方面的援助却提之甚少。面对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很多师范生仍然彷徨,不知所措。应届师范毕业生除了参加学校范围内的教育实习之外,很少有教学经验,这对师范院校毕业生参加教师岗位的竞争带来诸多不利。
我们的教育实习与其他理论课一样是一个教学环节,是一种突击性的实践过程,但目前存在的弊端很多,学生在一段时期内很难真正掌握教师角色,也很难将大量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因此实践的效果很差,成效不大。所以改变实习的基本形式,将教育环节转换为一个教育过程是提高实习生教学有效性的基础,将毕业前的突击实习变成一个连续的全过程教学,将实践贯穿于理论教学中是很有必要的。[3]基于这个观点,本文从师范院校的师范生着手,试图将教师行动研究与实习生培养相结合,摸索出一条新的实习指导之路,实现对大学生毕业之前的实习援助。
(二)从高师的培养模式谈实习援助
高等师范教育实习的重要性在于能丰富实习生的感性认识,培养他们具体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来观察、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中的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加深他们对教育教学过程、教师与教师之间、师生之间以及教师与家长之间诸多合作方式的理解。同时最为关键的一点是打破以往教育实习中实习生被教师推着“走”的被动局面,实现实习生“自我成长”,让实习生学会用创新的思维方式和全新的教育理念来审视与改革现实教育,学会自己思考、自我反省,笔者认为,只有这样才是迈出当教师的第一步。
关于我国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实习中存在的种种弊端,笔者在以前的论文中已经阐述过,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管理体制不健全,实习基地不稳定;2.实习时间太短,并且太集中;3.实习形势和实习的内容较为单一;4.考评标准不统一,考评不严格。[4]但以上4点主要是从教育实习形式方面做的归纳,对于具体指导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还没有做进一步的分析。纵观以往的实习生培养模式论文,我们的培训内容和模式可以简单概括如下:1.实习生的教育理念的树立;2.知识结构的完善与强化;3.教师技能的训练。其中教师技能训练中又可以划分为:第一,基本教学能力,包括分析教材、编写教案、试讲评析三个方面;第二,基本课堂教学技能训练,包括语言表达、板书训练和体态训练;第三,教学研究能力;第四,教学心理训练。从以上4点来看,高等师范的培养模式重点强调理论教学,对应用性课程重视不够,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学生如同机器,只是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是知识的载体,只是简单采用“授——受”的教学方式向学生灌输知识,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导致了学生的学习总是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状态,因此出现了“高分低能”乃至“高分无能”的现象。所以应该改变教师手把手传授,让学生学会自己学习,自我反思。
综上所述,现在已经不是师范专业毕业就可以当教师的年代了,教师招聘考试,除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知识以外,有无讲课经验也是重要参考条件之一。但是尽管竞争异常激烈,终归有人被选中,成功实现就业。所以无论从学生的在校学习,还是从就业角度考虑,师范生都需要一个崭新的实习援助方法。我们除了进行以往的心理援助以外,对大学生的教育实习也要作出正确指导,让大学生掌握真正本领,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
二、援助的具体方法——行动研究
(一)行动研究的定义和意义
行动研究一直以来被在职教师广泛采用,是“教师在学校的真实教育环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的一种工作方式”。教师是行动研究的主角,研究的内容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研究的目的是促使教师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及其产生的结果,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促进教学能力的提高。[5]研究的特征为道德责任感,反思性实践循环,公开性与合作性。
虽然行动研究被介绍到中国已经历经十余载,但是我国外语教师的行动研究意识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在对全国高校英语教师的调查表明,高校教师中只有不到10%的人知道、熟悉行动研究,与文献阅读与研究(56.8%)、归纳性研究(21%)等相比较,熟悉比例较小。然而,我国外语界在行动研究方面还是有很大进步的,相比20世纪90年代,自2000年以后行动研究方面的文章明显增多,尤其在近两年发展较快。仅2008年至2009年相关论文就有100多篇,而且更重视与实际教学结合,卓有成效。[6]但以实习生为对象的行动研究还是少之又少。
(二)行动研究在高师教育实习中的定义和意义
阿哈[7]在其著作中指出,行动研究是一种通过实践来使我们自己和别人的想法得以检验和理论化的过程。研究主要基于两个概念:一是知识是如何产生的;另一个是知者和所知之间的关系。所以可以将行动研究在教育实习中定义为:“实习生的一个连续的全过程教学,是实现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首次碰撞。”
虽然实习生还不是正式教师,但是通过训练也可以完成小范围内的行动研究。实习生在实习中的作用可归纳为以下几点:[8]
1.通过行动研究的实施,让实习生明确实习目的。由于疏于管理,很多实习生认为,实习只是“走形式”,态度散漫,没有明确的真正目的。通过行动研究的实施,可以让学生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题目和内容,围绕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将实习进行到底。
2.通过行动研究的实施,可以加强实习生之间的互帮互助精神。行动研究有不同种形式,在实习生实习过程中,建议采用分组的形式进行。因为实习生没有经验,分组进行便于实习生之间进行交流、讨论。但是每组的成员不可过多,一般2至3人最佳。
3.通过行动研究的实施,可以让实习生得到更多的实例。教育理论和课堂上的情况有一定差距,对于实习生来说,多看实例可以更好地帮助自己了解教室内发生的情况。在行动研究中,由于大家可以设定自己感兴趣的不同课题,避免了实习过程中出现的单调、实例局限的现象。有助于实习生视野的开阔,更好地进行自我反省。所以说行动研究的进行,不但可以提高实习生本人的能力,对其他人也有很大的影响。
4.可以提高实习生的研究意识。在传统的研究范式中,理论研究是研究者的工作,教师从事实践教学,研究者和实践者分离的意识很强。通过行动研究的导入,可以让实习生了解教育现场是研究的基础和平台,作为一名教师可以在实践的同时进行科学研究。
5.实现教师教育到教师成长的转变。纵观日本语教育的先行研究,可以发现教学经验较少的实习生,问题点主要集中在“如何和学生相处”、“知识多元化”、“多视角的评价”和“自我开发能力”几个方面,也就是说,教育实习不但应该让实习生掌握学习项目和教授方法,还应该让实习生养成一种对自己课堂负责,不断审视自己课堂的习惯,为成为“自我研究型”教师打下良好基础。
(三)教育实习中行动研究方法的实施及其注意事项
行动研究的方法可以简单概括为以下的流程:①发现问题——②明确研究题目——③收集信息——④预备调查——⑤制定行动计划——⑥行动实施——⑦行动结果的观察和分析——⑧行动结果的自我反思。
在实习生培养过程中,我们也可以按照这样的流程来进行。但由于实习生的特点,在指导时也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研究题目的范围不宜过大。现实中很多问题是重叠的,有时候会感到无从下手。例如:“学生在日语课上表现得比较消极,希望学生能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至少在读课文和做句型练习的时候能够出大声”这个问题,如果把整体看做一个问题点的话,会感到不知所措。这个时候就可以选择一个比较容易处理、能够看见具体成果的问题作为研究题目。在以上问题中,可以把后半部分的“学生读课文声音小”作为研究项目。对于实习生来说,不要选择教师无从指导的问题作为行动研究的题目,可以从学生的作业、学生的交谈记录、授课记录中选择适合自己的研究题目。也就是说所选的题目一定是“自己的问题”,同时也是教室里发生的真实的问题,而非假想的问题。
2.预备调查,收集信息活动中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因为这一阶段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行动研究的成功,所以要让实习生在研究题目确定之后,不断地思考内容。就上面的问题来看,学生的声音到底是什么问题?不同活动中学生的声音是否有变化?也就是说不能仅仅满足于“学生不出声”这一问题,要利用上课观察、采访等探寻原因。值得注意的是,在做调查的时候,不能让实习生忽视理论依据的查找。行动研究的开始阶段,让实习生养成理论联系实际是十分重要的。
3.设想并实施研究题目的解决方法阶段,注意培养实习生的自信心。研究方案只是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设想,行动研究的核心是行动,行动是研究方案付诸于实践的过程。一般一个解决方法的实施最低需要6至10小时的试行,这期间如果没有发生预期的结果,证明设想是错误的。对于实习生来说,采取的解决方法不一定是对的,这时候最重要的是不要气馁,因为行动研究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反复的过程。
4.结果的验证及报告阶段,要让实习生知道行动研究的结果不是唯一的。结果的总结和发表是行动研究中重要的环节,在整理和归纳的时候要特别提醒实习生对“细节”及其“情节”的描述和勾画。同时在回顾、归纳的基础上,对研究的过程和结果作出判断,对有关现象作出分析和解释。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实习生一般接受的都是“只有一个正确答案”,但是行动研究是没有正确答案的。同样的题目在最后会有不同结果出现,在指导时一定要培养实习生谦虚的态度,学会听取别人的意见,培养和大家共同分享成果的心态。
三、结束语
在当教师难的严峻形势面前,高等师范院校毕业生要想当上教师,在激烈的招聘竞争中得以胜出,试讲显得尤为重要。师范生要想成功渡过试讲关,就必须在教育实习阶段克服“心理失衡”或者是“行为失范”,这似乎已经成为当教师的潜在规律。同时,师范生也必须认识到社会的援助、学校的援助、家长的援助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都不如自己的努力。必须学会自我反思,在实习阶段掌握好本领,养成不断思考、不断总结、不断向自己提问的习惯,只有这样才能进步,实现自我援助。
当前,世界各国在教育改革中都在寻求新的教师成长培养模式,特别是注重教师自身鲜明特色的发展,我国在教育改革中也注意到这一点。但很多时候仅仅是把“行动研究”理解成一般意义上的“思考”,或者是“回顾、总结”。这显然会使行动研究在教师发展中的作用表面化、模式化。因为行动研究是一个循环渐进的过程,是教师对教学从理念到实践进行寻根究底的探究。因此,基于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在教育实习中存在的种种弊端,构建教育实习援助体系势在必行。
[1] 王耀华,叶青.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的现状:归因及其对策研究分析——基于福建省四大高校的调查[J] .科技信息,2007,(20).
[2] 李帮正,汪兵.师范生就业指导教育初探[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0).
[3] 魏红.师范生实习教学实效性的研究[J] .哈尔滨学院学报,2004,(7).
[4] 李宜冰,贾朝东.日本的教育实习制度及启示[J]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09,(1).
[5] 冯莹莹,蔡敏.教师行动研究与校本课程开发[J] .现代中小学教育,2008,(2).
[6] 王艳滨.评价视域中的教师“行动研究”[EB/QL] http//www.studa.net/jiaoxue/2009-10-16.
[7] [美] 阿哈.教师行动研究:教师发现之旅[M] .黄宇,陈晓霞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