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日民主根据地音乐社会影响力刍议

2010-03-21

文化学刊 2010年3期
关键词:根据地音乐作品抗日

宋 洋

(沈阳音乐学院,辽宁 沈阳 110818)

抗日民主根据地地区,在各根据地的党和政府的领导下,边区的音乐工作者通过上述各种艺术机构和音乐组织,对边区和根据地的音乐事业的发展,以及在推动各地区的音乐创作、音乐演出、音乐传播、音乐流行、音乐理论研究的发展和培养大批新的音乐工作者等方面,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从而进一步推动了抗日音乐的发展。

一、抗日民主根据地音乐的生产创作情况

(一)抗日民主根据地的音乐创作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大批革命知识分子和音乐工作者不断从国统区及沦陷区来到各抗日民主根据地,热情投入到了救亡抗日的文艺宣传活动中,有力地推动了根据地的群众音乐活动和抗日音乐的发展。1942年各抗日民主根据地先后进行了“文艺整风”,认真学习了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进一步对贯彻党的文艺方针提高了要求,不仅促进了“新秧歌运动”的开展和新歌剧创作的发展,并且也促进了根据地其他各种类型音乐创作的不断发展,同时使抗日音乐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1.群众歌曲

这一阶段的群众歌曲以直接反映当时根据地军民对敌斗争的题材占有最重要的地位,如陈强作曲的《提防鬼子来抢粮》、张非作曲的《让地雷活起来》、刘炽作曲的《胜利鼓舞》、李劫夫作曲的《坚决打它不留情》等等,这些音乐作品不仅表现了中国人民对敌斗争的坚定意志和坚强不屈的决心,而且更突出地反映了根据地地区军民在党的领导下不断取得胜利的现实和坚信敌人即将灭亡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此外,还有不少群众歌曲反映了根据地充满民主、团结的新的政治生活和亲如鱼水的军民关系,以及人民群众对党和领袖的深厚感情。如《跟着共产党》、《八路好》、《团结就是力量》、《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等。这些歌曲大多充满着朝气蓬勃的精神和性格,洋溢着胜利在望的欢乐的感情。

2.抒情歌曲

各根据地在抒情歌曲创作上,也占有较大的比重。抒情歌曲,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在音乐语言和形式上的民族特点和生活气息上都更加鲜明了,歌曲的感情更朴实,歌曲中所塑造的形象也真正地与群众的生活更加贴近了。因此,根据地的抒情歌曲也就更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如《南泥湾》、《歌唱二小放牛郎》、《大生产》等等。

3.说唱音乐

说唱音乐具有很丰富的戏剧性和形象性,曲调与歌词结合得很紧密,乐曲的形式富于灵活性,而正是这些特点使它适合表现丰富而细致的情节和内容。于是,他们就在音乐创作中尝试将说唱音乐的表现手法吸取过来,进行新的乐曲形式的探讨。徐曙的《晋察冀的小姑娘》就是优秀的叙事歌曲。这首歌曲很生动地叙述了生活在晋察冀根据地的一个农村少女,她所遭受的苦难,她与敌人的斗争以及她的光荣牺牲。作曲家成功地运用了北方大鼓的形式,对这段故事做了丰富而动人的描写。此外,李群的《有一个人》、张鲁的《平汉路小唱》又都进一步发展了这种歌曲体裁。

4.大型声乐作品

抗日民主根据地地区,在大型声乐作品的创作上有所突破,并且一些作曲家对这一体裁很感兴趣。他们继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牺盟大合唱》之后,吕骥写了《凤凰涅》、刘炽写了《工人大合唱》、马可写了《黄河水手歌》和《胜利联唱》等等。这些大型声乐作品都表现了中华民族不屈的斗争精神,同时用音乐作品激励着广大人民群众抗日的热情,从而进一步推动了抗日音乐的向前发展。

(二)抗日民主根据地的音乐生产创作特点

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抗日音乐的创作和活动一直非常活跃,围绕着农村剧团、秧歌队的普遍建立,团结了广大群众中一切爱好文艺与音乐的骨干,形成了另一支强大的文艺宣传大军,并且涌现了不少优秀的音乐人才。这样就使得根据地的抗日音乐呈现出了自身的特点:

1.音乐作品的题材内容更加丰富和宽广

抗日民主根据地地区的抗日音乐作品,内容更加宽广,进步爱国的抗日音乐在这里不受到任何人的限制和破坏,因此根据地的抗日音乐作品所表现的内容也较为丰富多彩。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的各个侧面,直接反映当时根据地军民英勇抗日的斗争场面和情景,还出现了反映在党领导下所开展的生产运动和农村中的反封建斗争的音乐作品。

2.音乐创作风格明朗、乐观,具有鲜明的革命浪漫主义气息

尽管抗日民主根据地地区一直处在相当严酷的战斗环境下,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还是相当的艰苦。但是,由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军民之间是团结一致、一心对敌,并且对战争抱有必胜的信念,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是积极向上的。因此,根据地音乐作品所反映的音乐创作风格,绝大多数是明朗、乐观并且具有鲜明的革命浪漫主义的气息。如《拥军花鼓》、《二月里来好风光》、《八杯茶》、《翻身道情》等等。

3.根据地地区的抗日音乐创作民族风格进一步加强

抗日民主根据地地区的音乐工作者大多比较重视深入群众,在广大的人民群众中寻找音乐的素材,认真学习民间音乐。他们对民间音乐进行收集、整理和研究,并且改造和利用民间音乐创作出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音乐作品。因而,根据地地区创作的抗日音乐作品与国统区和沦陷区的音乐作品相比,民族风格进一步加强。如《东方红》(李有源原词,“鲁艺”改订)是在陕北情歌《骑白马调》上改编填词而成的。它一改苍白柔弱之态,形成了明快豪情乃至庄严肃穆,歌颂领袖毛泽东的歌曲。《绣金匾》是在关中民歌《绣荷包》曲调上填词而成。原歌表现的是痛苦中的呻吟,而新歌却表现热情欢腾的气氛。《翻身道情》(秧歌剧《减租会》)是刘炽改编的陕北道情,改编后的旋律已去除呆板平直的叙述,表现出高昂、淋漓畅快、人民翻身时的激动之情。

二、抗日民主根据地的音乐传播情况

(一)抗日民主根据地的音乐传播实现了“传必求通”

音乐与传播的关系是相当密切的。可以说,音乐一旦产生,便离不开传播,传播促进了音乐的变化和发展。音乐在人们的生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离开传播的音乐是无法生存的。

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抗日音乐传播是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了根据地音乐的“传必求通”。各个根据地和边区政府,都积极地投身到了抗日音乐的创作和传播中来,所有报纸、广播、新闻等舆论宣传阵地都在公开地传播抗日音乐。作曲家创作出一个新的音乐作品,马上就会一传十、十传百,最后传遍整个根据地地区。像冼星海谱曲的《三八妇女歌》、《梁红玉》、《只怕不抵抗》、《抗战童歌》等歌曲,这些作品一写出来很快就在整个解放区传唱起来,而不像沦陷区所有舆论宣传阵地都在日本帝国主义的手中把持,也不像国统区对抗日音乐实行双面的政策,而是完全的民主和公开,只要是积极抗日振兴中华的进步抗日音乐,在根据地地区就都有广阔的空间和强大的艺术生命力。同时根据地地区也多次组织文艺工作者深入群众进行文艺汇演,仅在延安地区就举行过上百次的文艺演出,受到了群众的欢迎,同时使抗日音乐走进千家万户,并且传播了抗战必胜的信念。在战争紧要的时刻,还组织音乐文艺工作者前赴抗日第一线进行慰问演出,进行战地音乐传播,这样把抗日音乐带到战场,带进士兵的生活,同时也带进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中,从而使得音乐成为抗战的精神武器。

(二)抗日民主根据地的音乐传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1.抗日民主根据地的音乐传播具有认识、教化的作用

抗日音乐是中华民族特定时代心灵生活所留下的物态化的意象,它不仅能帮助人们认识时代历史的真理价值,而且还有助于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自然和社会,它的产生是特殊的历史因素造成的。一部优秀的音乐作品一经问世,就由陌生到熟悉,由一类人一般的、普通的情感,升华为中华民族大众的情感。因而,音乐传播具有重要的教化功能。这种功能使人们的思想情感获得积极、健康的影响,心灵世界得到了净化,性格情操也得到了陶冶,使人们自觉地形成了一个共同的道德行为规范和价值尺度。这种共同的道德行为规范也就构成了共同的民族性格的基础,也是抗日音乐传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之一。

2.抗日民主根据地的音乐传播具有交流、沟通的作用

抗日音乐的传播是人类群体和个体之间达到心理交融一致的重要桥梁。可以说,没有传播,就没有音乐的延续,任何音乐现象都离不开音乐的传播。因此,音乐的传播也是人与人的一种重要的交流和沟通的手段,通过音乐作品的传播和流通,作曲家的思想和想法走进了千万个受众者,从而受众者在接受音乐作品的同时也给传播者以及作曲家一个思想上的反馈和交流。这样,传播和沟通也使同一民族的成员相互增进了解,加强了交流,产生了同一思想感情,从而使抗日音乐更加深入人心。

3.抗日民主根据地的音乐传播具有组织、激励的作用

抗日音乐通过各种传播途径潜移默化地促使民族成员自觉地在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中团结一致、共同奋战,从而使民族成员的群体意识和认同倾向得到加强,并在内心深处扎下根来,化为自觉的行为规范,激励着民族全体成员向着一个共同的目标不断前进。

三、抗日民主根据地的音乐的流行情况

(一)抗日民主根据地的音乐流行呈现“开放型”

“音乐流行”是人们在音乐领域内一定时期里一起行动的心理强制。音乐以不同的流行方式作用于社会,社会群体站在不同的地域、社区、年龄、职业、文化结构层次上用连锁性的行为为音乐现象中各元素的流动推波助澜,不同的音乐形态参与着不同的流行形式。

开放型音乐流行波及范围广、涉及人数多,流行波具有迅速扩散的特点。在音乐传播技术不断发展的条件下,这种扩散运动如同一石激起的千层水波,流行运动从音乐传播源开始,逐渐波及到社会各个层面和空间。

抗日民主根据地的音乐流行涉及的范围宽、参与的人数多,有的音乐流行的范围几乎已经覆盖了所有的年龄结构和职业结构。在抗日民主根据地地区,只要是积极宣传抗日的音乐作品,就会得到政府和人民的欢迎,并且所有广播、电台、新闻等宣传阵地都在不停地对抗日音乐进行宣传,这样也就给根据地地区的开放型的音乐流行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一些优秀经典的抗日歌曲,不仅仅在八路军、部队中流行传唱,还在广大的人民群众中,甚至小孩子都在传唱抗日歌曲。这样,就使得根据地地区的抗日音乐流行的范围在不断地扩大,同时也使抗日音乐具有了很强的艺术生命力。

(二)抗日民主根据地音乐流行的特点

(1)抗日音乐流行的社会基础深厚

自从人类社会出现音乐、创造音乐、应用音乐的时刻起,我们就会发现,音乐并非是盲目地、无目的地出现和被创造。音乐总是以其鲜明的目的性而被社会中的人们生产出来并运用在相对恰当的场合中。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同时又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因此,抗日音乐的产生、发展和流行绝非偶然,而是社会和历史的必然,是顺应社会的要求和时代的呼声而产生的,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并且给抗日音乐的流行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和必然条件。抗日音乐流行范围之广泛、持续时间之长久,都与社会基础有着密切的关系。

(2)抗日音乐流行的听众基础广泛

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抗日音乐流行是社会群体的精神需求,为人们实现社会变革成功、革命胜利而服务。在充满火药硝烟和血腥味的战场上,在忍受饥饿和严寒的磨难中,人们不会忘掉音乐而更需要音乐。因为音乐给他们带来的是精神振奋和情感慰藉。

抗日音乐充分展示出社会变革时期,音乐生产对社会革命的高度适应和对社会广大人民群众精神需求的充分满足。如《打倒列强》(《国民革命歌》)成了北伐大军和全中国绝大多数老百姓排山倒海的精神动力;而萧友梅的《问》,则又吻合当年中国知识分子的忧虑感慨之情。其他如黄自的《旗正飘飘》、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张寒曙的《松花江上》、冼星海的《在太行山上》、《黄河大合唱》等等,这些音乐作品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一直流行传唱,是因为作曲家顺应时代潮流、满足民众的精神需求。作曲家在充实音乐生产时,不是迎合民众消极的精神情绪,而是主动地满足、引导、激发民众积极的精神需求和大无畏的精神动力。正是由于抗日音乐是在人民群众精神的需求下,进行的正向音乐生产,因此,它的流行具有广泛的听众基础。

(3)抗日音乐流行的技术基础雄厚

延安“鲁艺”音乐系的成立为抗日民主根据地音乐的生产、流行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延安鲁艺时期,聚集了一大批来自全国各地、由著名音乐艺术家和有志青年组成的教师队伍。其中,音乐家有冼星海、吕骥、李焕之、安波、马可、郑律成等等。他们一面授课,培养新一代的音乐革命工作者,一面积极地投入到抗日救亡的第一线,创作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文艺作品,发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延安革命圣地动人的景象激发了鲁艺音乐系师生的创作灵感,一批抗日救亡的战歌在这里诞生了。如吕骥的《大丹河之歌》,冼星海的《抗战剧团团歌》、《抗战教育》,安波的《游击队》,马可的《老百姓总动员》,郑律成的《延安颂》、《北方行》等,许多著名的作品都是在延安鲁艺时期问世的。

综上所述,在抗日战争时期,虽然中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并在艰苦的环境中进行对日作战,但是文艺工作者是以音乐为武器与敌人进行着较量和斗争。根据地地区所创作的音乐作品从各个侧面和角度表现了中国人民抗日的坚强意志和必胜的信念,紧紧地跟随着革命斗争形式的发展,密切配合革命斗争形势的需要,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拯救民族危亡的要求和愿望。这些歌曲伴随着我们赶走了日本侵略者,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革命斗志。音乐家们源源不断地创作出适应当时抗战需求的歌曲,这样也使中国音乐走上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猜你喜欢

根据地音乐作品抗日
抗日小英雄杨杨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抗日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闽北革命根据地从这里走来
雷晓伟音乐作品选登
抗日英烈马威龙
爷爷的抗日
辨其体、感其韵、品其意——基于“曲式”的音乐作品阅读
中共根据地反缠足依据的演变(1928—1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