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高校教师文化自觉意识的培养

2010-03-21

文化学刊 2010年3期
关键词:高校教师文化发展

马 速

(大连大学,辽宁 大连 116622)

1997年,著名的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家费孝通先生提出“文化自觉”的重要命题。指出文化自觉就是指“生活在既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1]“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16个字高度概括文化自觉的内涵——认识文化个性特色,发扬光大,学习交流各种文化,包容,融和先进文化,实现文化之创新。在全球化的进程中,每个民族都要通过文化自觉来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和他人的文化,唯如此才能在世界文化格局中找到本民族文化地位,并最终达到多元文明和价值体系间的包容和共存。

高校教师是教育教学与科研的实践者,承担着“蓄养高品位民族文化,培养一代代具有高贵精神气质的社会成员,维护社会性的文化传统,并影响和引导社会性主流文化演变”[2]的历史重任。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研究高校教师文化,培养和提升高校教师文化自觉意识,建设一支高质量、高品质的高校教师队伍,对于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教师树立文化自觉意识的必要性

(一)高校教师树立文化自觉意识是高校文化建设的客观需要

在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今天,高校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从根本上说,竞争不仅仅表现在有形的投入和产出上,无形的文化建设的竞争更为重要,其核心竞争力是一种软实力,即文化力。大学文化建设是师生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孕育积淀而形成的能力,是组织内生的整体能力,是组织的灵魂和血脉。文化建设与创新是高校立命之本,是提升大学之间核心竞争力的根本所在。

教师文化是高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文化中的亚文化。它是指高校教师在教学、科研活动中形成、发展起来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是一种隐形的、无声的并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精神文化。[3]纵观全球教育改革的实际状况,近些年来由于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对教师文化的忽视是造成各种改革项目表面化和低效率的重要原因。因此,教育实施者开始把研究的目光从关注教师有形的、外在的因素转向关注隐性的、深藏于教师内心的文化因素上来,认识到“新时代的教育革新和教师发展的可能空间和限制因素在很大程度上蕴涵于教师文化之中,没有教师文化的深层次支撑,任何教师发展和教育变革都将是肤浅的和临时的。”[4]

加强教师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教师文化的整体功效,促进教师文化在认知和情感上与学校文化实现真正的融合,使教师文化成为高校文化建设的积极推动者,全面提升高校综合竞争能力,这是高校改革与发展的客观要求。

(二)高校教师树立文化自觉意识是自我成长和发展的需要

在高等教育日益市场化的今天,高校教师这个职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生逐步开阔的视野,在学习过程中逐步体现出的质疑和反叛精神,使得高校教师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摄取、过滤、整理和选择适合教学需要的知识和信息,以达到胜任教学任务的目的;大学生思想的不稳定性和批判性使得高校教师在付出比以前质量更好、强度更大的劳动后,依然难以在学生心目中树立稳定的权威形象。为此,高校教师应以学者和主人翁的双重身份对大学文化中所倡导的文化精神、文化模式和文化理念做出积极的探索和诠释,并在教学科研工作中身体力行地去贯彻和执行。要树立文化自觉意识,对于自己的价值追求、学术追求和教学方式、心理品质乃至人际交往方式等都要进行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审视自己的思想是怎样来的,为什么这样想,现在看来是否还有道理,是否要修正和改动。唯如此才能真正跳出思维禁锢,秉承“自知者明,自胜者强”的文化理念,努力提高治学能力、学术水平及思想修养、品质,担当起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

二、高校教师文化自觉意识的培养

文化自觉是在对自己文化自知的基础上求得自明的过程,是一条决定自身发展层次的通道;其目的是进行正确、自主的文化选择、传播与创新,最终获得理想中的发展。倡导文化自觉并非只是单纯的理论论述,在实践操作中,高校教师完全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来实现文化自觉意识的培养和提升,以适应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客观需要。

(一)与大学文化相融合的文化自觉

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审视自己的文化观,追求与大学文化的相互融合是高校教师文化自觉的重要方面。与其他职业相比,高校教师有着相对独立的生存空间与心灵空间,这种职业特点保证了教师工作的独立性,使得高校教师能够在无外界干扰下开展知识和学术的探索,这对培养教师教学科研所需要的核心能力——独立判断能力、自主抉择能力和创新能力大有裨益。但是,这种独立精神和文化品质不是孤立的、封闭的、自以为是的,更不是凌驾于大学文化之上的。

高校教师这种追求自身文化与学校文化融合的自觉过程并非是一个单向过程,也并非是一种片面的、静态的单向思维。学校文化要在共同的文化精神、文化模式和文化理念背景下,积极鼓励和倡导高校教师在教学科研活动中彰显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和文化魅力,这样的教学科研才是充满智慧和生命力的研究与施教,才能给学生以深刻的启迪和熏染。教师要积极主动地为自己的文化创新寻找与大学文化的契合点,为丰富大学文化作出自己的贡献。因此,高校教师文化自觉是一种双向的动态思维,只有动态的、开放的、不断进行沟通和传播的文化系统,才能成就充满生命力和创新性的大学文化。

(二)个体所属文化类型的文化自觉

教师个体所属文化类型不同,在日常的工作中所呈现的工作态度、成效以及威信等也不相同,影响着教师专业发展水平。个人主义文化源起于教师工作的独立性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教师职业心理特征。所属个人主义文化类型的教师注重工作的独立性和心理报偿,与同事间缺乏合作的要求和习惯,不愿意接纳同行的批评和建议。教师的个人主义文化并非是一种完全消极的文化,对于高校教师而言,“独处有时不仅意味着一种高贵的品质,而且有利于培养后现代教学所需要的核心能力——独立判断能力、自主抉择能力和创新能力。”[5]但是,在讲求以合作促创新和发展的今天,过分强调独立性则容易给教师的专业发展带来缺陷,专业发展的停滞或受阻,也容易使教师产生焦虑和压抑心理。

相比于个人主义文化,教师中存在的派别主义文化更值得警醒和反思。学校里,教师们为了自身或小群体的利益和情感需求,分属结成若干团体或派别,在团体和派别中,大家能做到相互关心和合作,但是对于其他团体的教师则表现出冷淡的态度,对于学校进行的文化建设和出台的政策法规,与自身发展有益处的就积极支持,与自身发展需求相左的就漠然处之。如果对教师派别主义文化听之任之发展下去,教师之间不健康的关系状态就会导致人心涣散,全校教师发展共同使命的可能性就会减小,不同教师群体之间的不平衡和不平等也会增加,会给大学文化建设和改革创新造成极大阻碍。

目前,合作文化是教育界普遍倡导的教师文化类型。但同样是合作,效力却大有不同。哈格里夫斯就认为教师合作文化区分为自然合作文化和人为合作文化。人为合作文化就是指通过一系列正规的特定的官方程序来制定教师合作计划,这种强制性合作不尊重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应该享有的自主判断和自我抉择的权力,是不应被提倡的一种合作方式。教师自然合作文化是教师们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地生成的一种相互开放、信赖、支援性的同事关系,这种合作的自发性、自愿性很明显,教师的价值追求和发展取向也比较一致,合作中教师间的防卫心理减弱,相应地援助心理和包容心理增强,这对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和积极健康的教师队伍建设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不同的文化类型,决定了教师在工作中的所思、所想和所做的内容及水平,也决定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准和人生道路的发展方向。派别主义文化是坚决要取缔的,对待个人主义文化,在汲取积极面的同时也要自觉用合作文化来弥补其消极的一面。合作主义是值得关注和借鉴的。每一名身处合作团队的教师都要自觉反思自己在团队合作中的地位、价值和表现出的品格是不是有助于团队的发展,团队的发展是不是与团队和自身的根本性追求相符合,如何调整自己的思考方向和与人合作方式,才能更好地形成团队和自身发展双赢的局面,乃至与学校共赢的局面。

(三)学术研究的文化自觉

作为文化、学术思想最活跃、最富有创造力的高等学府,在传承文化、知识、理念的基础上创新文化才是高校的根本要求。高校教师是高校创造力量的主体,这是不容争辩的事实。但是无论是自然科学创新还是社会人文科学创新,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局限性。这种局限性有的来自于客观条件的缺乏,有的则来自不自知的主观态度的偏离。要保证科学研究的真理性和严肃性,高校教师就应该时常进行学术反思。费孝通先生认为“学术反思是对个人而说的,文化自觉是学术反思的扩大和发展……学术反思是个人要求了解自己的思想,文化自觉是要了解孕育自己思想的文化。因为要取得文化自觉到进行文化对话,以达到文化交流,大概不得不从学者本人的学术反思开始。学术反思到文化自觉,我认为是一脉相通的。”[6]

文化自觉需要自我批判的勇气和能力。高校教师因为职业要求,其发展空间较为独立,为此他们的学术自信和精神自信要比其他职业者表现得更为明显。从科学研究的角度讲,这种自信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但过于自信也容易成为高校教师实现自我突破的禁锢,容易造成研究者的目光短浅和固步自封,最终导致研究实力的总体下滑。长此以往,既不利于高校教师的自我成长和发展,也不利于高校教师承担起引领和推动社会文化和民族文化健康积极发展的社会使命。

学术研究的文化自觉,一是要回过头来看自己的学术成果,自己都做过哪些,为什么要做这些,追本溯源地想一想自己的研究思想是如何产生的,这样的思想指导下的研究做得对不对,到底有哪些价值。做些反思、做些自我批判,再心平气和地看看别人怎么看自己,怎么评价自己的成果,这么做需要有一个平和、健康和无私的心态,唯如此才可以真正起到文化自觉的功效;二是要回头来看看自己的研究目的和价值追求,看看自己在学术上到底是专注于新的事实、新的问题,以研究创新、突破自我、服务社会为乐趣,还是把科研成果看做是完成职称评定和在同事以及学生间建立个人威望的资本。希望自己能够在同行中脱颖而出,就要自觉调整研究目的和价值追求。因为只是有着勤奋的工作态度和斐然的科研成果还远体现不出一个人的科研境界、威望及个人影响力,唯有一个懂得将独立个性与和谐人格相统一起来,在科研领域里追求心灵自由、追求真理的人才能在知识与学术探索中超越现实的桎梏,获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建立起令人折服的威望。

(四)教育教学工作的文化自觉

高校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使命。作为学生成长的精神引领者,高校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者,同时还是向学生施加影响的文化传承者。高校教师,只有深刻思考人生问题,才能理解人性;只有深刻思考自己教育教学中的文化追求,才能首先得到自身的成长,提升自己的教育境界,才能成为诚实的、具有创造精神的教育者,才能谈到对大学生深刻的感染和熏陶。因此教师文化自觉不能只是从讲究学风、讲究人格,强调以内在的文化道德力量来提升、完善自己这些中间层面的问题入手,还要从更深刻的文化追求层面来探寻自己的教育追求、教育理念和教学情感,要考虑清楚自己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要把学生带入到什么样的人生境界,当把这样的问题想清楚了,再探讨自己要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贯彻自己的教育思想,达到自己的教育目的,这就是教学方式方法的文化自觉了。教学方式方法的变革更多的是技术层面的变革,只有当精神层面的变革实现后,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才能发挥巨大的威力,才能作为教师手中有效的教育工具帮助学生逐渐步入教师的教育理想,实现教师的教育目标。

师生间的文化冲突是教师必须要进行文化自觉的一个问题。教师要清醒地认识到,教育活动中出现师生冲突是一种文化必然。因为教育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教师帮助学生矫正认知、正确认识世界的过程,也是教师与学生从内在的价值观念到外在的行为方式相互作用的过程。并不是所有的教育活动都能实现教育目的。当教育活动中,教师和学生彼此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不相吻合或者不能相互理解时,作为教育主导者,如果教师不做深刻的文化反思,不做有效的调整,使自己的角色意识、行为特征和教育理念渐近于学生主流文化的需求;不做有效的互动,帮助学生“悟”出教育意义,接受教育内容,那么师生之间产生矛盾冲突就成为一种必然。轻者教师“表面”地教,学生“表面”地学,重者就会引起双方的冲突,从而远离教育目的。

教师的文化自觉不是来自简单的“闭门思过”,它应该是基于反思与对话这种教学相长的方式上的。反思与对话是不可分的同一个过程。反思的动力来源于学生的信息。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可以充实教师反思的内容,也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行为。需要指出的是,如果是处于体制化、功利化的学术氛围中,这种反思与对话就会流于形式,就会有“作秀”之嫌,终归是达不到文化自觉的功效的。至于如何建立形成严谨求实的学术风尚,如何建立一个具有共同兴趣、共同信仰的师生或师友团队以进行更为深刻、有效的反思,则又是师生间必须坦诚相见地反思与对话,才能产生的文化自觉了。

高校教师文化属于一种亚文化,它的发展必然会受到高校这个小环境和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建设健康、和谐的高校教师文化,科学的管理模式、创新的制度建设、完善的保障体系固然是重要因素,教师的文化自觉意识和文化自觉能力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环。只有教师的文化自觉意识得到培养和提升,教师的认知与情感都与高校文化达到和谐统一,高校教师文化才能更具有丰富性与完整性,才能成为大学文化建设的有力支撑。

[1]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7.

[2][3]袁翠松,张明.高校教师文化的传承与发展[J].江西社会科学,2007(6).

[4][5]邓涛,鲍传友.教师文化的重新理解与建构——哈格里夫斯的教师文化观述评[J].外国教育研究,2005(8).

[6]费孝通.从反思到文化自觉和交流[J].读书,1998(11).

猜你喜欢

高校教师文化发展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论高校教师的法治素养培育
谁远谁近?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对提高高校教师绩效考核效果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