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文化建设中的逻辑辩证关系
2010-03-21刘艳春王洪斌
刘艳春 王洪斌
(大连大学高教研究所,辽宁 大连 116622)
大学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就是一个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新一代的大学人在大学的发展中不断吸收前人的文化成果并融合、创造和形成新的大学文化的渐进过程。既然大学文化是一个发展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在这一过程中,有意识地建设、发展和创造,以加快新的大学文化生成和发展。因此,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建设先进的大学文化并使之成为提升广大师生员工思想道德水准和格调、促进学校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在建设和发展大学文化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大学文化建设与大学人的发展、大学文化建设与大学发展、大学文化建设与社会发展的3个逻辑辩证关系。
一、大学文化建设与大学人的关系
什么是文化?“广义地说,文化是人类一切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活动的总和。”人是文化创造和形成的主体。大学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人的活动与创造,没有人的创造就无法发展大学文化。韩延明教授在《强化大学文化育人功能》一文中说,“大学文化的实质问题就是‘大学人’的问题,大学文化实质上即是‘大学人化’,是大学人自己本质力量外化与对象化的创造结晶。”[1]
(一)人是大学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1.人是大学文化发展的前提条件
首先,大学文化是大学人的文化,没有大学人的参与,没有大学人的思想、行为、语言在大学活动中的表现和外化,就没有大学文化。其次,大学文化是大学人文化需求的产物,没有大学人对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环境文化等的文化需求,也没有大学文化和大学文化建设的必要。再次,大学文化的发展目标和设计方案是由大学人进行的,大学文化表达的主体是人的文化品格和精神追求。最后,大学文化是通过大学人的实践活动来展开和实现的。没有大学人的存在,就没有大学文化,因此,人是大学文化发展的前提条件。
2.人是大学文化的建设者,也是大学文化的对象
“对于大学的发展和变革,既需要大学理想和理念的坚持者,也需要大学理想和理念的创新者。”[2]大学人是大学文化的产物,大学文化是大学人创造的,这是一个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大学理念需要人来弘扬,大学理想需要人来坚守,大学理念需要人来捍卫和解读,大学理想更需要人来重新建构。大学文化是大学人在大学内开展的各种组织性的和非组织性的行为活动的总和。因此,大学人是大学文化的建设者。大学文化的建设也是为了所有大学人而建设,所以大学人也是大学文化的对象。
(二)大学文化建设促进人的发展
大学文化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促进大学人的发展。有了优秀的大学文化,就会产生良好的育人氛围,就能为师生更好的发展提供更加优越的文化环境。这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大学文化的“育人”功能
大学文化的育人功能体现在,大学文化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新的大学文化人,并且形成了一个创造和积累大学文化的生产车间。大学文化在无形中决定了大学人的发展方向、思维方式、行为举止、价值判断和生活习惯。大学文化能够激励每一位大学人,使每一位大学人能够“产生一种巨大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推动力,激发个体和群体无穷的能量”。“大学是一个社会组织,大学文化是组织内部全体成员都自觉崇尚并认真遵守的‘座右铭’。”[3]大学文化有化人、成人和善人的作用,也是一个逐渐改变大学人的过程。化人,即文化是人化,是大学人的特色化和社会化。人和物之间以大学人为主导,大学文化的作用是对大学人的教化,大学文化是关于大学人的文化。成人,即教育的本质是成人,是使大学人成长为人,让大学人会做人。知道人应该是什么样,并懂得人生的社会意义、使命、责任和价值,学会怎样做一个社会人。善人,即大学文化使大学人向善,去做一个好人,以至善之心对待周围的人及社会,能够主动回报社会,支持帮助别人,甚至于要有爱护小动物之心的善人、好人。
2.大学文化的“善人”功能
“大学文化的过程,就是大学人人格的不断完善、对人类真善美不断向往与追求,促进大学人全面、自由、充分和谐发展的过程。”[4]在大学人形成个人品格和组织品格方面,大学文化风尚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大学文化使不同的“大学人”内化、升华、超越,把做人做事的道理渗透到“大学人”的灵魂中,从而实现教化人、塑造人、熏陶人的目的。科学的办学理念是学校发展的方向标,陈旧的、不符合学校发展的理念必须进行革新,让学校的办学理念在时代的考验下能够顺应时代的要求有机地发展。
(三)人与大学文化的相互作用
大学人对大学文化的发展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关键在于大学人的思想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具有积极思想的大学人,对大学文化的发展会起到积极的、促进的作用;而消极的、懒惰的、思想守旧、不够解放的大学人,对大学文化的发展会起到消极的作用,甚至会把大学文化引向退步和停滞。我们要正确认识到这一点,即“大学管理者是大学文化的享受者,也是大学文化的引导者和创造者,他们的文化品位反映和决定着大学文化的水平,在大学管理与大学文化良性互动中造就具有高品位的文化素养的人,对于大学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5]因此,大学人的发展与大学文化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
二、大学文化建设与学校发展的关系
大学是创造先进文化的基地,也是建设大学文化的载体,大学本身就是文化存在。大学文化是学校内在的,也是外显的;是有形的,也是无形的。大学文化建设是学校发展的灵魂,要发展学校必须进行大学文化建设。大学文化建设与大学之间是一种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大学文化建设推动了大学的发展,大学的发展为大学文化建设提供了基础和条件。这种互动性主要体现在制度文化给学校发展提供了保障,精神文化给学校发展提供了动力,环境文化给学校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学校发展又拉动着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环境文化的发展。
(一)大学文化建设有利于学校发展
大学文化建设已经深深地融入到了学校发展的过程之中,大学文化的不断建设使学校更具有生命力、创造力和感召力。大学文化建设为学校的发展提供力量,更为学校的发展扩大了其纵向延伸的空间。
1.大学制度文化是学校建设与发展的保障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大学制度文化的建设中,对大学文化建设的主体进行有效的约束和规范,既保障了学校的学科建设,又保障了学校的发展。正如在行政管理方面,我们“要通过制定规章制度,规范办学行为,以制度法规的形式抑制行政膨胀,将民主管理和教授治学贯穿于整个办学过程,强化学术权力,浓厚学术氛围,提高学术水平。”[6]又如,在制度文化作用于大学人的功能一面,我们可以认为,“大学的制度与规章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们直接地以各种文件、章程、条例、规则等方式存在,服从和服务于大学的体制与机制,以强制或规劝的方式引导和规范着人们的行为,调节着各种力量之间的关系,为大学的运行规定了基本的方向和轨迹,是大学制度文化中的柔性方面。”[7]大学的文化建设对于学校的学科建设起到了一定辅助作用,是学校发展的重要环节。
2.大学精神文化是学校建设和发展的动力
卢铁城在《刍论大学精神与川大精神》一文中提到,“大学精神就是指一所大学最为核心和高度抽象的价值追求和品格特征。”大学精神文化包括大学理念、办学思想、制度、校风等方面。“通过大学文化建设,使学校形态、文化神态、师生心态内外和谐,办学实力、学校活力、文明魅力刚柔相济,实现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8]学校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大学的精神文化,它必须通过大学的精神文化将学校的全体成员凝聚在一起,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使大学人有共同的价值观,良好的做事风气,并且都能够很好地、和谐地相处以及相互合作,在学校中形成积极的工作之风和学风。
(1)办学目标为学校的科学发展指明了方向
办学目标是学校办学的指南针,为学校的科学发展指明方向。办学目标引领学校的学科建设,只有学校的学科建设必须与办学目标相一致,才能为学校的科学发展指明方向,起到积极的作用。如果办学目标落后,不能与时代同步,它将会把学校的发展引向错误的方向,使学校不能正常地发展。
(2)大学精神为学校的科学发展提供了动力
(3)“三风”(校风、教风、学风)为学校的科学发展提供了保证
首先,学校的校风,是大学精神文化的一个方面,它将引领所有人在做事和处事上都保有一个共同的态度,正如“一个人在做事中体现的独特的做事方式和处世态度,是一个人的生命特征所在;一所学校中的大多数人在做事中体现的独特的做事方式和处世态度,同样是这所学校的特征所在。”[9]校风将对大学人有引导作用。可见,学校的校风对于一所大学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是学校发展的软力量。
其次,教风是全体大学教师对待教学的态度和行为方式,这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风气,良好的教风将引导全体教工一种良好的教学态度和行为方式,推动学校的发展。
再次,“学风是指一个学校的治学精神、治学态度和治学原则”[10],它有效地保证所有大学人积极地学习科学的发展观,接受先进的思想观念等,它是一所学校发展的重要条件。
3.学校的环境文化是学校发展的基础
大学环境文化包括显性环境文化和隐性环境文化。显性环境文化是学校内的文化载体与文化符号,包括学校的楼宇、山水园林、景观小品等等,这都是学校中的环境文化,它们既能给大学人提供优雅的工作、学习环境,又能促进学人和学校的发展。隐性环境文化是指大学的制度文化、风尚文化,特别是大学人所具有的文化品格、行为方式、风俗习惯、工作作风等等。一所学校往往由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组成,这些人在相互接触后又形成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这些都是隐性环境文化的一部分,也是学校发展的基础。
环境文化对人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3000年前的“孟母三迁”几乎家喻户晓。区别一所大学优劣的标准不是规模大小,而是大师数目和大学文化环境,特别是大学文化环境。有人说,大学生的成长不完全是老师“教”出来的,更重要的是大学文化“熏”出来的。大学环境文化是学校发展的基础和重要条件,没有优秀的大学环境文化就不能培养优秀的高级人才。
(二)学校发展是大学文化建设的动力之源
1.学校发展是大学物质文化建设的前提
3.3 数据显示 为测试昆虫生境移动监测软件的数据显示功能模块能否正常运行,本节通过自定义的两个String类型的数组title〔〕和text〔〕分别模拟生境因子名称以及对应的参数值,内容如下:
学校发展必定会使招生人数不断上升,大学教师的师资队伍也需要不断地壮大,因此学校的教学设施需要不断地增加和更新(其中包括教学楼、教学仪器等),学生及教师宿舍需要进行扩建,学校食堂规模需要扩大,学校的服务性场所也需要增多,只有这样才能够满足于学校的发展,为构建学校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硬件条件。大学的物质文化建设随着学校的发展而不断地发展,同时学校的发展又反作用于大学的物质文化建设。
2.学校发展是大学制度文化建设的关键
学校发展也会为大学的制度文化建设带来一系列的新问题,这些问题是大学人必须解决的。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管理者需要不断地完善、改进、修定大学的规章制度。只有随着学校的发展不断调整、完善大学制度,才能保障学校前进和发展的稳定步伐。例如,大连大学文化的制度文化建设过程中,教学管理制度必须配合学校发展的速度不断地进行修改与完善。这主要体现在关心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上。大连大学为学生搭建了很多展示自己和锻炼自己的平台,建立了公共选修课、名师讲坛、创新学分、学生创新课题、学生工作室、导师制等制度。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生参与教学管理工作方面,大连大学实行了学生请教、学位授予、学生调转专业等人性化管理,以加强学生对自身主人翁地位的深刻认识。在体现一切为了学生方面,大连大学推行了教师与学生座谈会制度、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认证制度、教师教改课题制度等,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大连大学对所有学生负责的态度。学校的发展刺激了大学的制度文化的建设。这些制度的建立和实行都是为了解决在学校发展的过程中给大学文化的制度文化建设所带来的新问题,从而保障了学校的稳定发展。
3.学校发展是大学精神文化建设的目标
学校的不断发展,要求办学目标、办学理念必须进行调整和完善,来适应学校发展所带来的新局面。大学人在学校的发展过程中共同努力,树立共同的发展目标,形成了一股无法抵挡的力量,这股强大的力量使大学人能够弘扬团队合作精神去共同努力和奋斗从而更加团结、向上,它使大学的精神文化的建设上了一个更高的台阶。
三、大学文化建设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大学文化建设与社会发展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它们之间是一方的发展引起另一方的发展,一方的倒退导致另一方的倒退的联动关系。
(一)大学文化建设与社会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一方面,大学文化建设受社会发展的影响,社会发展的速度越快,学校对大学文化进行建设的需求就越大。另一方面,进行大学文化的建设将对社会的发展起积极的、促进的作用。大学人在受到大学文化的熏陶后,会形成有积极思想的、勇于创新的人,在融入社会后对社会人将有着很大感染力,使社会风气也间接地因大学文化而改变。社会发展为大学文化建设指引了方向,社会发展对人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文化建设的目标要达到使所有“大学人”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并能促进社会的发展的人。大学以它的理性、正义、自由和民主的文化内涵影响着社会。不断前进的大学文化建设使社会走向良好的发展趋势,社会发展牵动着大学文化建设,并且也为大学的文化建设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二)大学文化建设与社会发展是相互制约的关系
1.大学文化建设制约了社会发展的速度
“大学文化建设出现问题不但不能很好地担负起引领社会文化的积极作用,而且还会严重影响大学自身的人才培养等各项事业,继而通过大学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对社会文化产生负面引导作用。”[11]在有质疑的大学文化熏陶下,学校只能向社会输出一些虽然很有才能,但不具备优秀品格的人,这将造成社会出现停止发展或倒退现象。
2.社会发展制约了大学文化建设的方向
社会发展制约着大学文化的改革和建设,使大学文化表现出一定的社会性目的,以适应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变革而进行不断地改革和创新。“所谓大学制度改革的社会性目的,主要指大学制度改革为了适应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迁与发展。”[12]社会发展的速度决定着大学文化建设的速度。社会对大学的文化建设具有塑造功能,它影响着大学,也在无形中改变着大学。
3.社会的不良风气对大学文化建设有消极影响
社会中会存在不良的风气,这会直接地反射到社会的每个角落。大学存在于社会之中,不良的社会风气会迁移到大学之中,导致不良的大学风气与良好的大学文化建设脱轨,阻碍大学文化的建设。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而大学又是为社会提供人才的重要场所。我们只有在大学文化建设对不良的社会风气得到免疫后,才能使大学的文化建设走向正轨。
[1][3][4]韩延明.强化大学文化育人功能[J],教育研究,2009,(4).
[2]邬大光.大学理想和理念漫谈[J].高等教育,2007,(3).
[5][7]欧阳康.大学管理的文化品格论纲[J].中国高等教育,2007,(15),(16).
[6]张德江.文化建设与学科建设相结合软实力与硬实力共增强[J],中国高等教育,2009,(10).
[8]田建国.论大学文化建设[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2).
[9]季苹.“学样文化”的反思与再建[J]人民教育,2004,(2).
[10]严峰.中国大学文化研究[A]2005年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C].
[11]赵沁平.我国大学文化建设的创新空间[J].中国高等教育,2007,(24).
[12]胡建华.关于大学制度改革目的的分类研究[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