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的智育功能研究*
2010-03-21符少辉
周 芳,符少辉
(湖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128)
艺术教育的智育功能研究*
周 芳,符少辉
(湖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128)
智育,发展智力的教育。在素质教育的环境下,智育作为一项极其重要的教育,其内涵不应单指文化科学知识,而是发展人的全方位智力能力的教育。影响学生智力发展不仅有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思维力、注意力等智力因素,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结构理论和美国的《零点项目》也通过不懈的研究证明,人的智能并非一元或单方面的。作为素质教育重要实施途径之一的艺术教育,在人的智能多方位发展和科学思维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艺术教育;智育;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多元智能结构;科学思维
一、艺术教育对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影响
(一)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
智力是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是保证人们顺利地进行认知活动的各种稳定心理的综合能力,由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思维力、注意力等五种基本心理因素密切联系、相互作用而组成的,称为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是指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的总称。它主要由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五种基本心理因素组成;具体又包括:成就动机、求知欲望、学习热情、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自信心、自尊心、好胜心、自制性、坚持性、独立性等十二项因素。从学习角度来看,这十二项因素的水平足以代表一个人的非智力因素水平[1]。
我们在教育过程中,一直非常注重智力因素的培养,家长和老师往往看到的是孩子接受能力如何、记忆力和思维能力是否强、注意力是否集中等等,最终归结到成绩或学习的效果上。其实要使学生有效的学习,就必须调动他们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然而这种主动性与积极性大多不是来自智力,而是来自非智力因素。
因此,我们在教育时既要重视智力因素的开发,也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国内外许多心理学研究都表明: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使人的整体素质能的到更有成效的发展。
(二)艺术教育对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影响
美国西北理工大学校长谢佐齐教授在中国访问时,曾经指出:“中国的教育非常严谨,培养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强,笔试成绩大多非常优秀,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就比较差了。”他认为,我们培养的学生左脑比较发达,而左右脑的训练失衡[1]。为了均衡发展,并全面提高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必须加强素质教育。在素质教育中不得不提的是“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方针,那么重视艺术教育对完善人格,提升人的综合素质的重要作用,提高对艺术教育的认识,也是我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
艺术教育具有育德、益智的功能,有关艺术教育对于发展学生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思维力、注意力等智力因素的研究成果十分丰富;但笔者更想研究艺术教育对非智力因素的影响。笔者曾观察、研究过一位学习声乐的“智障”男孩,他常常无法控制自己的表情、动作和语言;但神奇的是:一旦他站到老师的钢琴旁,他便“进入状态”,努力的控制自己的发音、语言甚至表情;他学习声乐不到半年时间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从开始连音都无法唱准到能够完整而流畅的唱完一首曲子并表演,这种毅力连老师都表示吃惊;然而更让人感到振奋是:他母亲告诉我们,他原来根本不愿意说话、学习、不愿意去残障学校、更不愿意与人交流,这一切在他学习声乐并取得一些进步和表扬后慢慢开始改变,为了唱好歌,他需要认识更多的字、说更多的话,每当他学会新的歌曲就乐于唱给同学们听,重要的是他开始由自闭变的开朗。在这个案例中,艺术教育对人的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通过对音乐的学习刺激了人的成就动机、求知欲望、学习热情、荣誉感、自信心、自制性、坚持性等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因素,并改变其性格特征。
艺术本身就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对人的情感产生共情作用,艺术教育通过其审美功能让人产生愉悦的情感,通过这种愉悦和共情作用影响诸多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知、情感、想象等多种心理因素,激发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积极进取的心理取向、自信心、自尊心和把握机遇的敏锐感觉,锻炼其适应外界环境的机智灵活地应变能力和持之以恒的意志力。在现代的心理学研究领域也有许多专家在研究艺术教育对各种心理因素的作用规律,以应用于心理压力、心理障碍和一些心理疾病的治疗;在一些特殊人群(残障、疾病、弱势群体等)的教育中也常常运用艺术教育手段,足以表明艺术教育对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及其他心理因素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二、从多元智能结构理论分析艺术教育的作用
(一)多元智能结构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简称M I)是美国发展心理学家、教育家加德纳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提出的关于智能发展的重要理论。自从1905年法国心理学家比奈和西蒙等人编制出世界上第一个智力测验量表以来,学校教育一直受到传统智力测验理论的影响,这种理论认为智力具有单一的性质,通过纸笔测验就可以测出人的智力水平。而加登纳认为,智力测验的频繁使用把人进行分类并贴上了标签,心理测量学家花了太多的时间给人排出名次,而很少考虑怎样来帮助他们[2]。于是加德纳开始进行多元智能理论:他认为个体的智能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他认为每个人都具有九个方面的智能只是其组合和发挥程度不同,而适当的教育和训练可以使每一种智能发挥到更高水平。因此,教育应该在全面开发每个人脑子里的这些智能的基础上,给每个人以多样化的选择,使其扬长避短,从而激发每个人潜在的智能水平,充分发展人的个性[3]。这九个方面分别是:
(1)言语/语言智能(verbal/linguistic intelligence)。指的是人对语言的掌握和灵活运用的能力,表现为个人能顺利而有效地利用语言描述事件、表达思想并与他人交流。
(2)逻辑/数理智能(logical/mathematical intelligence)。指的是对逻辑结构关系的理解、推理、思维表达能力,主要表现为个人对事物间各种关系如类比、对比、因果和逻辑等关系的敏感以及通过数理进行运算和逻辑推理等。
(3)视觉/空间智能(visual/spatial intelligence)。指的是人对色彩、形状、空间位置等要素的准确感受和表达的能力,表现为个人对线条、形状、结构、色彩和空间关系的敏感以及通过图形将它们表现出来的能力。
(4)音乐/节奏智能(musical/rhythmic intelligence)。指的是个人感受、辨别、记忆、表达音乐的能力,表现为个人对节奏、音调、音色和旋律的敏感以及通过作曲、演奏、歌唱等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或情感。
(5)身体/运动智能(bodily/kinesthetic intelligence)。指的是人的身体的协调、平衡能力和运动的力量、速度、灵活性等,表现为用身体表达思想、情感的能力和动手的能力。
(6)人际交往智能(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指的是对他人的表情、说话、手势动作的敏感程度以及对此做出有效反应的能力,表现为个人觉察、体验他人的情绪、情感并做出适当的反应。
(7)自我反省智能(intrapersonal intelligence)。指的是个体认识、洞察和反省自身的能力,表现为个人能较好地意识和评价自己的动机、情绪、个性等,并且有意识地运用这些信息去调适自己生活的能力。
(8)自然探索智能(naturalist/intelligence)。指的是人们辨别生物(植物和动物)以及对自然世界(云朵、石头等的形状)的其他特征敏感的能力。
(9)存在智能(existential intelligence)。指的是陈述、思考有关生与死、身体与心理世界的最终命运等的倾向性[2]。
(二)艺术教育在多元智能结构中的育人价值
多元智能结构理论,经过数十年的研究探讨已经日臻完善,这项理论为教育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我们今天探讨艺术教育的育人价值提供了理论依据。
多元智能结构的九个方面对于艺术教育的贡献是显而易见的,其中有一半以上种类的智能是可以通过艺术教育直接实现的。例如:言语/语言智能可以通过对音乐、影视、戏剧等艺术学习欣赏来培养;视觉/空间智能可以通过美术、雕塑等艺术作品来完善;音乐/节奏智能当然也可以直接通过学习音乐来完成;身体/运动智能可以通过舞蹈学习来达到等等。而对于其他几种智能,艺术教育也能通过其育德、益智、审美等功能发挥其积极影响。可以说,没有一种教育能像艺术教育这样广泛的影响着人的多元智能发展。众所周知无师自通的天才指挥——舟舟,就以先天愚型患者和后天模仿和努力站上了万众瞩目的指挥台;上面提到的“智障”男孩学习声乐获得自信的实例;这些都印证着艺术教育对于多元智能发展的影响。
艺术文化教育能促进人的多元智能发展,反之也能利用多元智能理论促进艺术教育。在艺术教育中,学生能通过艺术欣赏和实践促进、发挥一个人的一种或多种优势智能,同时利用这些优势智能促进其他智能全面发展。
三、通过艺术教育实现科学思维的发展和完善
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指出: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他们共同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早在1995年也曾提出:科学家应该学点艺术,艺术家也应该学点科学。
美国哈佛大学《零点项目》的研究表明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尽管有不同的一面但更有相通互补的一面,两者缺一不可,只有同时掌握这两种思维才是全面发展的人。《零点项目》创立于1967年,创始人是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的著名哲学家和美学家纳尔逊·古德曼教授。1973年开始“零点项目”开始由研究人工智能的大卫·帕金斯教授以及霍华德·加德纳教授负责。美国哈佛大学《零点项目》的起因是前苏联于1957年抢先把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太空,美国急起直追,但还是落后了83天,实际上到了1958年美国才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美国一下子大伤面子,举国感到耻辱,反思的结果是:美国的科学教育是先进的,但艺术教育落后。也就是说两国科技人员不同文化艺术素质导致了美国空间技术的落后。从19世纪中到20世纪初,俄罗斯文学艺术达到了辉煌灿烂的顶峰。俄罗斯人总爱这样说,他们仅仅贡献出一个列夫·托尔斯泰,19世纪的俄罗斯民族就无愧于全世界;19世纪的俄罗斯音乐更是因柴柯夫斯基等大师和无数的名曲而举世闻名;19世纪的美国名画与俄罗斯名画更是相差甚远;文学、音乐、美术三个方面美国都不如俄罗斯。这些文化艺术背景决定了俄罗斯人的艺术素质超过了美国,但这是否会导致美国科学技术的落后呢?这些差距到底产生了哪些影响?对于空间技术的竞争到底有哪些间接的作用?这是《零点项目》所要研究的问题[4]。
艺术思维同样是要靠逻辑。科学是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艺术过程同样要发现、分析解决问题。对人的大脑的研究认为:在一般情况下,大脑左半球主要有言语的、分析的、逻辑的、抽象思维的功能,右半球主要有非言语的、综合的、直观的、音乐的、几何图形识别的形象思维的功能[5]。尽管它们分工不同,但由于脑胼胝体的结合功能,左右两半球能够互相协调、互相配合、互相补充。而且任何复杂的心理活动,例如艺术活动、科学活动都必须依赖于大脑两半球的不同功能,不同工作方式的互补和协调才能进行。而艺术教育对全脑功能的开发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艺术是适合空间加工的灵活、开放的创造性活动,是情感的接纳和表现,它主要由右半球控制;另一方面,任何一种艺术活动又都是大脑两半球协同作用的结果。1994年美国参两院通过了《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把艺术教育(包括音乐、舞蹈、视觉艺术和戏剧艺术),增列为基础教育的“核心学科”这在美国和世界都是首次以法律的形式将艺术教育提到了空前重要的地位。美国从上世纪70年代起,在多所大学对本科生进行艺术审美教育,目前,70%的高等学校设立了艺术学或音乐系,甚至是艺术学院或者是音乐学院。
李岚清同志非常爱好音乐,著有《李岚清音乐笔谈》一书,导弹之父钱学森特别喜欢听夫人蒋英弹钢琴,他觉得有时音乐能使人思维豁然开朗,他们被誉为科学和艺术的完美联姻;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本身也拉得一手不错的小提琴,许多科学家或科研人员也都有书法、音乐、美术等方面的爱好。这样的实例不胜枚举,科学思维和艺术思维的互补性,通过艺术教育是可以实现科学思维的发展和完善的。
四、结语
树立怎样的智育观是实施素质教育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中告诉我们“智育(智力的培育),是共产主义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这包括获取知识,形成科学世界观,发展认识和创造能力,养成脑力劳动的技能,培养对脑力劳动的兴趣和要求,以及对不断充实科学知识和运用科学知识于实践的兴趣和要求。”他要求从整个教育体系去看待智育,从学生的全面发展上去进行智育,这是他的智育观的基石。而艺术教育是实现这种全面发展的智育的重要途径,艺术教育对科学思维、各种智力或非智力的心理因素、多元智能的影响都是不容忽视的,对于当代学生智力乃至全面素质的发展和提高均是不可或缺的。
[1]张文贵.浅谈艺术教育与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J].教育情报参考,2008,(10):49-50.
[2]郭声健.从多元智能结构理论看音乐教育的育人价值[J].人民音乐,2004,(4):46-49.
[3]任道.试论艺术教育对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作用[J].艺术教育,2008,(12):34-35.
[4]沈致隆.哈佛大学《零点项目》的启示[R].华中科技大学演讲.
[5]田凤莲.浅析审美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作用[J].内江科技,2007,(10):148.
2010-04-27
周芳(1980-),女,湖南株洲人,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