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的困惑与出路*

2010-03-21曾宪忠

外语与翻译 2010年2期
关键词:品德课思想品德教育

曾宪忠

(常德市鼎城区石板滩中学,湖南常德 415107)

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的困惑与出路*

曾宪忠

(常德市鼎城区石板滩中学,湖南常德 415107)

中学新课程改革已经在全国开展,但课程改革中还有诸多困惑存在,这就不得不引起中学教师对这些困惑的思考。本文立足中学思想品德教育教学改革的现状,对中学思品课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以期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探寻中学思想品德教学改革的出路。

思想品德;教学改革;困惑;出路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教师的观念在逐渐更新,教师的角色在悄然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慢慢凸现,新课程的真正落实正在成为可能。但长期以来,学校学生面临的升学压力,教师、学生面临的考评压力使教育、教学严重功利化、工具化、实用化。教改很少能深入进行,达不到预期目的。有些人对教改成果认识有偏差,甚至形成了素质教育学不到知识,会误导学生等错误的认识。在教改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困惑,这些困惑不从根本上加以解决,新课程教改便难以达到其目的。

一、中学思想品德教学改革的困惑

(一)忽视对学生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生对思想品德知识的掌握是一个从道德、体验上的“认同”向道德观念上的“应当”过渡的过程。新教材遵循学生的生活规律,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的主题活动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1]要通过社会生活的实践才能有效实现公民教育。通过对新教材的培训和使用有很多的教师都认识到了德育应该回归生活,思想品德的教育过程要真正内化为学生自主建构、形成和发展良好思想品德的生成过程。目前教改活动中的一个突出问题便是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自学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是一个极为令人担忧的现象,因为学生在校学习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更多的知识则是学生在走向社会后通过自学来获得。所以教学活动中要重视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不仅是学会还要做到会学。德育应该回归生活,应用是品德课学习的目的和归宿。思想品德的教育过程要真正内化为学生自主建构、形成和发展良好思想品德的生成过程。由于受到升学率的冲击,在高、中考指挥棒的指挥下,迫于各种社会压力,目前教改实践中很多采用的是灌知识,课堂成了教师的“独角戏”。教改也就成了新瓶装旧酒。

(二)教改活动中不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教育理论是指引教育实践的参考原则,教育实践是检验理论的试金石。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没有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教改的参与者多是各级教研员及相关教师,在这些教研员中,很多教研员很有理论知识,但却很少进行实践活动,多数教研员通过书本方面的学习掌握了很丰富的理论知识,并且具有教改方面的能力,但通常却是“关起门来做学问”。另一种情况是很多教师,由于通过多年的教改实践,总结了一些教改经验,并且有些经验具有宣传、推广的价值,但限于自身的文化素质,难以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因此,这些教师的教改活动一直处于自发的低级阶段,且容易出现“坐井观天”,成为“狭隘的经验主义”,以致于固步自封。如今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往往出现一个矛盾和一个问题:矛盾是思想品德教育中学生考试成绩固然不错但仅仅停留在语言上,思想跟行为截然不同,口是心非;问题是在课堂教学中采取所谓加强行为培养的活动化、开放化教学,殊不知,还是“为活动而活动,为开放而开放”。矛盾和问题的实质还是“高耗低效”,学生在生硬灌输和主动求索中失衡,形成一些唯心的道德认识,应付考试尚可,但对行为素质的提高的功效却不大。

(三)教改过程中遇难而退或浅尝辄止

教改,是一项极为艰巨的事业,有些教师缺乏对教改艰巨性的认识,缺少迎战困难的精神准备,一旦遇到困难,便不再进行教改,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还有的教师缺乏事业心,进行了一段时间的教改,正当在向纵深发展时,却浅尝辄止,悄然收兵,使本应结出硕果的教改不能深入下去。在教改过程中,有些教师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并且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正当他们准备大显身手的时候,却被上级委任了校长、主任之类的行政职务。这样经常外出开会、学习,忙于行政事务,在业务工作上用非所学,结果两败俱伤。或者一旦取得一点成绩,便到这里作报告,那里介绍经验,最终使教改成为昙花一现。

(四)教改过程中方向不明,缺乏创新

笔者近来在不少公开课上发现,“合作、探究”日益成为教师们在课堂上追求的一种时尚。教师们时不时要求学生自由结合成小组进行探讨,往往一些简单问题成了合作探究的问题,一些不适宜于探讨的内容也成了探讨的主题。为了凑上“探究”这个时髦的教学环节,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学生尚未深入分析,教师就草率收兵,导致课堂讨论流于形式,合作、探究缺乏实效性。很多教师对教改的认识不足,因此在教改问题上方向不明,对于教学、教研、教改问题上不能正确处理这三者的关系。此外,有些教师缺乏创新精神,不作深入思考,便将别人的教改经验盲目地加以移植,不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果只能导致失败。

二、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的出路

(一)要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

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任何一个优秀的教师,他必须是一个善于激起学生对自己课堂兴趣,确立自己课程吸引力的教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对学生的学习有直接的,且有很大的影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对于学习效果有着重大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育实效的有效途径。教学活动不仅是传授知识、发展能力、提高觉悟的活动,而且还是师生双方情感交流的过程。一般来说,学生对某一学科的老师有了稳定而浓厚的情感,就不会视学习如重负,而会乐此不疲。介于此,在教学中,笔者常采用情感呼唤式的语言,使之带着暖意,带着激励,流进学生的心田,赋予其热情和毅力;或采用商讨式的语言,避免一种权威性的肯定或否定,把教师和学生摆在平等的位置上对话,从而获得一种民主的学风;或采用委婉式的语言,以机智的幽默取代简单的挖苦讽刺和粗暴的干扰逼迫,从而造成了学生愉悦的心境,使他们不知不觉地接受了自己的主张。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才能引起对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兴趣。教师只有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理解学生,才能把握他们的脉搏,抓住他们的兴奋点。尊师爱生、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学相长,师生双方都有良好的情感体验,自然就有可能顺利地生动活泼的开展教学活动,达到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质量之目的。

(二)优化师资队伍,提高教师素质

“课程改革能否成功,关键是教师,最终看教学。”[2]对教师而言,加强理论及业务学习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特别是思品课对教师的要求更严,它要求教师能够随时掌握和了解最新的理论动态和国家政策的变化。一位有三十年教龄的教师上了一堂公开课,听课的教师们本来打算在课堂进行中间写点记录,以便课后提些意见的,可是他们听得入了迷,竟连做记录也忘记了。他们坐在那里,屏心静气地听,完全被讲课吸引住了,就跟自己也变成了学生一样。课后,一位教师对这位教师说:“我想问一下,您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不止一个小时吧?”那位老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十五分钟。”这段对话启开了一个窗口,使人窥见了教育技巧的一些奥秘。象这位老师这样的人,谈到自己的每一节课,都会说是终生都在备这节课的。怎样进行这种准备呢?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首先,思品课教师要加强哲学的学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世界,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指导教学的改革。其次,思品课教师要加强教育心理学的学习,要使教改取得成功,必须在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才能得以进行,否则便不能使教改达到预期的目的。在业务学习方面,教师要不断地加强本学科的学习,同时还应了解思品学科的最新发展与动向,这样才能与教材同步,与学生同步,与时代同步。

(三)教师应加强对教学法的研讨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从实际出发,适当运用图表、音响等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热情,在不同的教学形式下,如讨论、辩论、小品表演、社会调查等活动中,让学生普遍参与,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从而让自己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3]。我们可以通过让学生参与不同形式的活动,如问卷调查、个案分析、经验交流、角色扮演、小组研讨等,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感知、体验、领会、探究学习内容,探索学习方法。同时还可以通过设计一些问题和活动,引导学生深化所学知识,发展其运用知识的能力,并内化为自己的观念,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还可以通过创设真实的或虚拟的道德实践的活动空间,让学生通过真实或虚拟的道德实践后,体验成功与快乐,在活动中去感悟、去体会应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要使教改取得成功,教师要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可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谈话法、讲读法、讨论法等。

(四)教学要体现新课程的理念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最重要、最核心的理念。“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在课程目标上,就是使学生发展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我们有的教师总担心教学改革给教学任务的完成造成的时间问题,但再想想,教学任务不应仅仅是知识点的传授,而是以学生为本,着眼于学生的全人发展。当你改变了学科为中心的教学目标,你就会感到教学是那样的充满生机,时间是为学生的成长而存在的。在教学和教育工作实践中,在许多教师看来,知识这个概念应意味着会回答提出的问题。这种观点就促使教师对学生的脑力劳动和能力做出片面的评价:谁能把知识储藏在记忆里,一旦教师要求,立刻就能把它倒出来,那么他就被认为是有能力有知识的学生。这在实践中会造成什么结果呢?其结果就是:知识好像脱离了学生的精神生活,脱离了他的智力兴趣。掌握知识对学生来说变成了一件讨厌的、令人苦恼的事,最好能够尽快摆脱它。只有当知识成为精神生活的因素,占据人的思想,激发人的兴趣时,才能称之为知识。知识的积极性、生命力,这是它们得以不断发展深化的决定性条件。只有在知识不断发展的条件下,才能实现这样的规律性:学生掌握的知识越多,他的学习应越容易。

[1]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选[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2]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

[3]弗莱德·R·多迈尔.主体性的黄昏[M].成俊人,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2010-05-12

曾宪忠(1970-),男,湖南常德人,中教一级。

猜你喜欢

品德课思想品德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品德复习课探析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融入法制教育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融入法制教育的实践探索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初中思想品德翻转课堂教学的困惑与思考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解题技巧
在思想品德课中教师如何以“惰”督“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