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训练声音的方法*

2010-03-21

外语与翻译 2010年2期
关键词:母音比喻歌唱

高 琳

(台州科技职业学院,浙江黄岩 318020)

浅谈训练声音的方法*

高 琳

(台州科技职业学院,浙江黄岩 318020)

斯坦利氏说:“学声乐,方法最重要,如果发音方法有错误,即使用轻声唱,对噪子也是有害的,方法正确,只要不超过能力范围,开怀畅唱是很好的锻炼,对噪子是有益的。”所谓正确的方法,当然是指那种有科学依据,顺着平衡的规律,在不影响噪音卫生的情形下尽量发挥歌唱能力的方法。学习声乐,如果教学方法有错误,不但让学生白费精力而得不到进步,有时还会直接影响他们的发音器官的健康与身体的健康。

迄今为止,世界上许多著名的歌唱家与声乐教师,都试图把自己的发声技巧与歌唱经验作出系统的理论总结,但由于每个教师或歌唱家自身在声乐技巧过程中获得的体会和感觉都不同,加上个人经验的局限性与各自感觉上的主观性,以及观点上的分岐,往往造成对同一问题的解释有许多说法,产生很大的差异。所以尽管有诸多的声乐著作,中国的,外国的,至今却没有一本著作能得到声乐界的普遍承认,可以直接作为声乐教学者或声乐学习者的标准用书,声乐教学的方式还是凭借教师自身的歌唱经验与感觉进行。因此,本文无意向读者介绍某种“科学的”、“规范的”、适合于每个声乐学习者的教学方法,笔者仅仅总结了自己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声音训练时所采用的一些具体的教学方法,这些具体方法或教学手段在指导学生初步掌握正确的发声训练和学习歌唱中,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

一、模仿

可以从三方面理解:

1、学生模仿教师的声音。教师规范的良好的范唱能使学生对每一个合乎歌唱要求的声音有一个直观的印象,有时可以起到仅用语言解释收不到的效果。特别对于一个模仿性强的学生收效更为显著。

但是,这些模仿如果使用不当,有时可能会带来一些副作用。首先,大部分教师自己的范唱并非是绝对正确,完美无缺的,同时往往又不肯在学生面前承认自己声音上的不足。因此,对于一个正在学习阶段的学生来讲,他还没有具备良好的分辨声音优劣的能力,难免把教师本身声音上一些毛病也当成正确加以接受而形成新的毛病;其次,即使教师声音完美无缺,由于施教者与被施教者心理上与生理上的差异,学生在模仿教师时,往往是“完全模仿”,但这种模仿往往从声音的“外形”上去模仿,以至于教师正确的范唱,学生模仿后却极不自然,尽管二者间听起来在“声音”上似乎有点相象。

因此,教师在作范唱时,应客观坦率地评价自己声音的优劣,给学生一个正确的声音导向。

2、教师模仿学生。学生在声乐学习中,在声音上往往会出现许多缺点与毛病。如果教师在模仿时能敏锐地抓住学生的发声状态与所发声音的特征,那么就能使学生对自己的声音,特别是不符合正确歌唱要求的声音,有一个客观的直观的认识,并在以后的练习中努力加以改正。

但是,教师在模仿时切忌过于夸大、丑化学生的声音,那会打击学生的自尊心,导致对声乐课产生反感而影响教学效果。

3、学生对自身声音的模仿。学生在初学阶段,声音处于自然状态。这时学生、特别是女学生应在老师的帮助鉴别下,开发自己的假声,并正确地辨别真假声,除了对教师的声音模仿鉴别外,应着重对于自身声音的模仿,从中找出一个最合乎演唱规范的音,以这个音为楷模,从原来无意识的演唱逐步转到有意识演唱。

二、利用各种基本练习训练声音

1、利用哼鸣进行练习。哼鸣练习比较易体会到声音的共鸣和听辨自己的声音,是较易获得正确混合共鸣的练习方法。正确的哼鸣是整个咽腔,鼻腔共振后产生的,内耳听觉是丰满的,有光彩的和谐的声音。作哼鸣练习时气息一定要保持深呼吸状态,喉头要稳定。

2、用各种元(母)音训练声音。在教学中往往普遍采用各种母音来训练声音。由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殊性,所以对于不同的母音都有不同的反映。在初学过程中,应把学生唱得最好的那个音作为训练的开始,再来带动其它的母音。各母音练习时,发音要准确、清晰,口型要正确稳定。注意各歌唱器官的协调配合,母音转换时,声音连贯统一,避免发声器官内部状态和共鸣位置的突然变更,使声音发生裂痕。

3、利用练声曲训练声音。当学生的声音具有一定“形状”时,这时可以用练声曲来巩固和帮助发展声音技巧。练声曲一般母音变化较少,可以使学生在演唱时能较多地注意自己声音的优劣。有的练声曲则专为某种声音技巧来作的(如扩展音域发声练习、跳音练习等),都为以后演唱各种风格的歌曲作良好的准备。

三、比喻

比喻就是把比较抽象的,不易明确表述清楚的概念,比作某个比较具体的形象,通过对具体形象的联想,使原来比较模糊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可辨。在声乐教学过程中,由于声乐教学语言的不确定性,学生对于教师的讲述或要求往往不甚理解,所以这时就应用一些形象的比喻来解释一些抽象的概念。例如,教师常用“扁”、“白”、“竖”这样一些视觉概念来说明声音的优劣。在指导学生进行歌唱呼吸时,往往用“闻花一样吸气”、“吹灰一样呼出”等这些比较形象的语言来指导学生练习,较之认“好”或“对”,“把气吸得深入一点”这样的表述,学生收到的成效要大得多。虽然比喻多为教师或歌唱家本人的主观感觉,并非都是真正的发声科学的总结,但在声乐教学中却常常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而为大多数声乐教师所乐于使用。但在使用比喻时,要注意比喻所以被学生理解的基本前提是,教师与学生对被比的事物要有必要的了解或经历以及至少是相似的感觉,尽可能地用贴切生动的比喻启发学生。

四、朗诵歌词与念白

1、朗诵。朗诵的目的使歌唱者的声音由“做作”趋向自然。有些学生,特别是初学者,平时讲话声音自然松驰,但在唱歌时由于各种因素做起噪子,结果使声音十分做作和不自然。朗诵则接近于说话,一般比较容易做到声音自然,但在朗诵过程中应注意有很好的气息支持。应“象唱歌那样说话(朗诵)”,然后“用这样的说话来唱歌”。

2、念白。所谓“念白”是指模仿京剧中青衣的韵白。这样可以使那些只会用真声演唱的歌唱者,较快地体会到假声的概念,建立假声与混声。笔者在教学中,对于初学者,一般都采用此种方法。

五、从生理学角度来解释发声机体的活动原理

系统地扼要地了解歌唱器官的构造与发声的简单原理,掌握歌唱发声的运运规律,通过歌唱活动和其它的一些辅助练习,能逐步掌握歌唱发声的技能技巧,不断提高演唱能力。当然,作为对发声机体的理论性研究与具体的声乐教学间是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的。没有一位未经过一定的声乐训练(包括自学)而只是凭借生理学的学习而直接成为声乐家的例子,对歌唱者来说,了解自己的发声器官和演唱时的活动情形无疑是有益的。但作为解决声乐发声技术而言,效果相当有限。

六、利用积极的心理活动调动生理活动

歌唱器官的各个组成部分之所以能够相互配合,协调动作,是和神经系统的调节分不开的。因此,人的一切发声现象,都是人的心理器官,即人脑活动的结果。我们无论在练习发声和练习歌曲表现时,都必须情绪饱满,精神集中,充满创作热情。全神贯注和有激情的歌唱,不仅能唱得激动人心,并且能够充分发挥歌唱器官的能动作用,使声音饱满并富有色彩变化。

有关训练声音的方法甚多,每一位认真钻研业务的教师都可以从自己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但方法最后的可行性与科学性是要以学生演唱时的声音加以验证的。当学生按照教师的方法发出美好的,合乎歌唱要求的声音,那么这种方法对这个学生来说就是“科学的”。任何“正确的科学的”方法,无非是为了实现用美好的声音歌唱而采取的一种手段而已,美好的声音才是所有训练方法的最后目的。

2010-04-02

高琳(1973-),女,浙江绍兴人,讲师。

猜你喜欢

母音比喻歌唱
比喻
为你而歌唱
为你歌唱
《御制满株蒙古汉字三合切音清文鉴》与《蒙语老乞大》中的蒙古语第一音节母音比较研究
买椟dú还珠
浅谈“o”母音在声乐训练中的作用
关于《村歌唱晚》的通信
歌唱十月
正确演唱意大利歌曲五个母音的重要性与具体练习方法
再析比喻义的“像……似的”